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连续两日,《人民日报》聚焦黔西南州脱贫攻坚

2021-01-09 18:4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1月8日的《人民日报》在第18版《肩负新使命 再续新篇章》专题中以《产业兴旺稳脱贫》为题,报道了黔西南州望谟县坡头村一手兴产业,一手促就业,脱贫户人均收入超过1.1万元,稳住增收脱贫的“基本盘”……

1月9日的《人民日报》(海外版)在2版以《搬进新生活 共同奔小康》为题,报道了黔西南州易地扶贫搬迁,保障就业,完善、创新公共服务,搬迁群众加速向“新市民”转变……

全文如下

《人民日报》2021年1月8日 第18版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

刚刚过去的一年,我们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粮食产量实现历史性的“十七连丰”,农民收入较2010年翻一番多,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提升。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全面开启。肩负新使命,“三农”工作再续新篇章。

岁末年初,记者走进乡村,探访脱贫后乡亲们对更好生活的憧憬,记录乡亲们对丰收的期盼,感受乡村的美丽蝶变。——编者

贵州望谟县坡头村脱贫户去年人均收入过万元

产业兴旺稳脱贫

记者 顾仲阳 常钦

“家门口有钱挣,天天都是好日子喽!”冬日暖阳下,贵州望谟县乐旺镇坡头村村民唐守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如今,靠在村里花椒种植基地干活,她和老伴一个月能挣4000多元,2020年全家脱了贫,干劲越来越足。

坡头村山多地少,由于基础弱、缺产业,一度是深度贫困村。到2019年底,全村还有28户134人未脱贫。

攻坚最后的贫困堡垒,县里实施挂牌督战。县扶贫办副主任刘恭利来到坡头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稳定脱贫根本靠产业,村里的自然条件适合发展花椒产业。”刘恭利坦言,专家把脉,选准了脱贫产业,可花椒树两年才能见收成,前两年咋办?

“长短结合兴产业,花椒可以种,但要换个种法!”扶贫工作队和村干部达成共识,引导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引进龙头企业提供花椒苗和技术服务,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共同发展。2020年,全村种植花椒560多亩。

长线产业选定了,短平快产业怎么选?坡头村因地制宜,瞄准了村民有经验、有基础的小黄鸡、小黄豆、小菌子、小青椒、小捧瓜“五小”产业。修生产路,建蓄水池,搞培训,拓销路,增收效果立竿见影。2020年初,村民滕国昌在自家7亩花椒地里套种黄豆、稻谷,秋收一算账,收入了1万多元。

长短产业结合,2020年坡头村扶贫产业实现全覆盖,脱贫户人均纯收入超过1.1万元,稳住增收脱贫的“基本盘”。

一手兴产业,一手促就业。应对疫情冲击,2020年春节刚一过完,坡头村就成立了就业指导队,全力稳住村民的务工收入。刘恭利带队挨家挨户排查走访,第一时间联系务工企业,点对点输送务工人员返岗。村民张洪成和妻子乘坐包车,到浙江余姚市找到新工作,张洪成说:“现在我在一家包装公司上班,包吃包住,每个月有3000多元工资,脱贫致富稳稳的!”2020年坡头村外出务工人数达到715人。

脱贫成果如何巩固?望谟县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将所有脱贫户及边缘户纳入防贫扶助险参保范围,对存在返贫、致贫风险的农户重点监测。村民杨顺才2019年做了一次大手术,劳动能力减弱,被纳入重点监测户,如今帮扶措施让他对生活充满信心:“村里安排我当网格管理员,我老伴当上保洁员,俩人一个月收入2400多元。”截至目前,坡头村的公益岗位已安排20余人就业。

“端稳务工饭碗,还得动态跟进,做好服务。”刘恭利说,村里每周都通过微信群、电话回访等形式,与务工人员保持沟通,确保稳岗就业。扶产业促就业,村里强化花椒品牌建设、订单销售,鼓励村民扩大种植面积,预计花椒成熟后每亩能增收5000多元。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村里依靠中国扶贫志愿服务促进会的帮扶项目,加强致富带头人培训,38位返乡农民工、大学生成了村里能人。刘恭利感叹,“有了这支不走的队伍,新一年坡头村的脱贫产业会更兴旺,乡亲的日子定会更甜蜜!”

延伸阅读

经过8年持续奋斗,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重大贡献。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1年1月9日 第 02 版

“十三五”期间,贵州全面完成192万人易地扶贫搬迁

搬进新生活 共同奔小康

记者 万秀斌 黄娴 苏滨

自打搬到阿妹戚托小镇,这是谢小串过的第三个新年。精美的服饰,崭新的舞鞋,细致的装扮……为喜迎新年,她提前准备了好一阵,“今年元旦节的晚上,大家在广场上手拉手,围着篝火又唱又跳,盼着小镇的日子更加红火!”

贵州省晴隆县三宝彝族乡,是全省20个极贫乡镇之一。为摆脱贫困,政府果断决策,将三宝彝族乡实行整乡搬迁至县城阿妹戚托小镇,誓让群众过上好日子。

阿妹戚托小镇是贵州易地扶贫搬迁的缩影。“十三五”期间,贵州全面完成192万人的易地扶贫搬迁任务,搬迁人口占全国易地扶贫搬迁人口总数的近1/5。为全力做好后续扶持工作,贵州探索实施基本公务服务体系、培训和就业服务体系、文化服务体系、社区治理体系、基层党建体系等“五个体系”,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逐渐能致富,书写了中国减贫奇迹的贵州篇章。

挪穷窝——

搬出大山,以城镇化安置为主

2015年底,贵州正式启动大规模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而实施整乡搬迁的三宝彝族乡,在实际推进中难度不小。

“一家人搬到县城去住,土地怎么办?这是我们农民的命根子,不能撂荒吧?”46岁的三宝彝族乡干塘村上万组村民陈友明说。

“只有盘活‘三块地’(承包地、山林地和宅基地),才能让搬迁群众吃下定心丸,也能体现政府的责任担当。”三宝彝族乡副乡长杨正明说,为更加精准统筹资源,盘活搬迁群众关心的“三块地”,三宝彝族乡制定了易地扶贫搬迁盘活“三块地”工作方案,开始全面清理和加快承包地、山林地和宅基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

随着当地扶贫产业发展,这些土地将得到充分利用,搬迁群众也有相应收益,彻底解决后顾之忧。2018年,陈友明一家住进了县城宽敞的楼房。

“做好搬迁动员,加强政策宣传十分重要。外出打工人员陆续返乡过节就是一个大好时机。”杨正明说,全县成立以县委书记、县长为双组长的三宝彝族乡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三宝彝族乡易地扶贫搬迁指挥部,通过组织干部进村入户召开“院坝会”“堂屋会”等方式,面对面交心谈心,认真聆听群众心声,广泛征集群众的搬迁意愿。

贵州易地扶贫搬迁涉及全省9个市州、83个县、1254个乡镇、9449个村,九成以上的搬迁人口分布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如何做通工作,让群众愿意搬出大山?贵州坚持以自然村寨整体搬迁为主,减少群众陌生感,同时精准识别搬迁对象,采取以城镇化集中安置为主的方式,守住不让贫困户因搬迁而负债的“底线”,写好易地扶贫搬迁“前半篇文章”。

拔穷根——

保障就业,多种渠道致富增收

“房子好了没收入,照样住不下去!”在谋划“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时,贵州首先考虑搬迁后的脱贫发展问题,最终确定以城镇化集中安置为主,探索多种路子保证移民生计,确保搬迁一户、脱贫一户。

“工作就在家门口,活儿也不算累。”2018年,姚明兴搬入毕节市七星关区柏杨林安置点,在社区干部帮助下,当上了小区保安,每月工资1600元,日子过得踏实安稳。

“针对55岁以上的劳动力就业难的问题,我们充分利用公益性岗位解决其就业难题。”柏杨林街道办副主任单光勇介绍,安置点按照公益岗位招募程序,选拔适合相应岗位的群众就业,共设有政策宣传员、卫生保洁员等工作岗位548个,共解决663人就业。

为保障搬迁群众稳定增收,2019年9月,安顺市紫云县依托全县233万亩林地资源,在浪风关国有林场建设林下食用菌、林下鸡、林下蜂3个“短、平、快”林下经济产业,创新推出“田园工薪族”的就业模式。浪风关林场场长王从军说,林场种植的1000亩球盖菇进入丰产采收季节后,每天需要采摘工人150人以上。

围绕搬迁群众生计方式非农化转变,贵州通过就地就近就业、组织化劳务输出、返乡创业带动、强化产业配置、托底解决困难人群就业等方式,精准落实每户1人以上就业目标。

统计显示,全省共有劳动力搬迁家庭40.55万户、劳动力96.56万人,截至去年9月,已落实就业88万人,占搬迁劳动力总数91.14%,有劳动力搬迁家庭一户一人以上就业目标全面实现。

换穷貌——

创新服务,帮助融入崭新生活

走进兴义市洒金街道,让人觉得颇有趣味:社区内街巷命名为苹果、枇杷、芭蕉等,而楼栋上则有老虎、熊猫、兔子等动物图案,到了晚上有了光亮更是醒目!

原来,作为兴义市跨县市安置搬迁群众5个居住区最大的一个,洒金街道共安置7482户33327人。街道用老百姓日常接触较多又较易辨识的水果来命名社区巷道,在每栋楼上装饰不同动物图像,并利用LED灯夜晚发亮,让群众很容易找到自己的新家。

事实上,为让搬迁群众尽快适应、融入新的城镇生活,贵州结合社会融入的一般规律和自身实际,探索出包括文化服务体系、社区治理体系在内的“五个体系”,全力写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位于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安龙县城的五福社区也是一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总人口超过9500人,许多都是苗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

木质的犁头、陈旧的石磨、破了洞的储酒罐……为延续乡俗和乡愁,安龙县在包括五福社区在内的所有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设民族历史文化馆和乡愁馆,让搬迁居民找到精神寄托。

“我们还成立了文艺宣传队,表演节目包括芦笙舞、板凳舞、八音坐唱等。”五福街道办事处副主任肖亚琪说。

如今,贵州建成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946个,新建和改扩建配套教育项目669所,新建和改扩建基层卫生服务机构440个。通过完善、创新公共服务,搬迁群众正在加速向“新市民”转变。

来源: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彭原清 周波 桂松

本期审稿:魏浩然

值班总编:查必芳

黔西南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出品

微博:@中国黔西南

微信/易信:中国黔西南

APP:北纬25°的黔西南

数字报:http://www.qxnrb.com

官网:http://www.zgqxn.com

邮箱:zgqxnw@163.com

声明

凡“中国黔西南微信公众号”刊发的原创内容,均保留版权,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黔西南微信公众号(微信号:zgqxnw)”。

原标题:《连续两日,《人民日报》聚焦黔西南州脱贫攻坚》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