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河曲法院首例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

2021-01-10 18:3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随着社会的发展,互联网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也随之快速发展,给社会带来了诸多便利的同时,也为网络犯罪提供了可乘之机。近日,河曲县人民法院审结了一起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贩卖他人银行卡信息的案件。

案例简介

2018年10月至2020年4月期间,被告人燕某利用网络赌博、彩票平台将他人银行卡信息截图后,以每条10元至120元不等的价格通过QQ向QQ好友出售共计56条,非法获利共计3026元。案发后,被告人燕某被抓获。

裁判结果

被告人燕某犯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判处拘役五个月,缓刑六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五千元。被告人燕某认罪认罚,签字具结,对判决无异议,案件生效。

法官释法

上下滑动查看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第一款规定,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违反国家有关规定,通过购买、收受、交换等方式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的,属于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的。本条中的“公民个人信息”包括身份识别信息和活动情况信息,包括姓名、身份证号码、家庭住址、电话号码、行踪轨迹等。

防护指南

如今,个人信息应用广泛,骗子把戏已从广撒网钓大鱼,进化到了精准定位,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进一步提高防范意识,对于陌生来电、非正规网络途径推销等行为,要反向通过可靠的途径,主动跟相关单位核实,同时要注意保护好个人隐私,时刻保持警惕。

我们该如何防范被犯罪侵害?法官建议,不随意填写、分享、丢弃个人信息。“快递单、火车票、飞机票、保险单、银行卡交易小票等,丢弃前需要移除个人信息;避免在网上或者街头随意参加一些需要填写真实身份、手机号码等个人信息的抽奖、竞猜、促销送礼品、街头问卷等活动。尽量避免在朋友圈通过视频、照片、文字等形式过度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家庭住址、单位地址、子女情况等信息。”个人证件丢失或者个人信息泄露,要第一时间补办证件、更换账号,更改重要的密码。注意收集证据线索,及时报案,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供稿:邬永华

原标题:《河曲法院首例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