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融媒时代新闻报道的策划与创新——对近三届中国新闻奖媒体融合奖获奖作品分析

2021-01-12 09:4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原创 卿志军 传媒

2018年中国新闻奖奖项中增设了媒体融合奖,这是中国记协在媒体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后的对应之策,也是继2006年中国新闻奖中设立网络媒体奖项之后的又一次新安排。媒体融合奖也从之前各奖项只对内容采制和编辑的评选,转变到不仅对内容的关注评比,还增加了对作品制作和传播中的数字化、移动化及交互性等技术应用的评比。

媒体融合奖设立的背景和变革

《中国新闻奖评选办法》明确提出,媒体融合奖是针对“传统主流媒体所创办的移动端上首发的融合传播新闻作品”,其宗旨就是为了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深度融合;也是党和国家为了打造新型主流媒体,占领舆论引导的制高点的选择。

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媒体融合奖随着媒体格局的变化较前两届进行了微调。2018年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的媒体融合奖项分设了短视频新闻、移动直播、新媒体创意互动、新媒体品牌栏目、新媒体报道界面、融合创新等6个小项目。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沿用了这种设置。在2020年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评奖时,为了强调和突出“短视频新闻”的现场性,将“短视频新闻”调整为“短视频现场新闻”;并增设了“短视频专题报道”,评选对象是在移动端首发的视频专题报道,采用移动视频的形式对某些具有典型意义和较高新闻价值的人物、事件、问题、社会现象进行深入系统、揭示内在深刻意义的报道。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继续保留了“移动直播”和“融合创新”两项,将之前的“新媒体创意互动”精简为“创意互动”,去掉了对新媒体栏目和界面进行评选的“新媒体品牌栏目”和“新媒体报道界面”。所以,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的“媒体融合奖”分项更加精炼和集中。

媒体融合奖获奖作品特质

从各届获奖作品来看,短视频新闻(短视频现场新闻)、短视频专题报道、融合创新等三类奖项相对较多,是获奖的重点项目。针对这些作品分析,我们认为获奖作品集中在题材或主题、新闻性、技术创新和体验性方面有独特的优势。

题材的重大性或主题的重要性。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里都会有重大影响的事件,这些大题材中往往蕴含着重大社会影响的主题。当然,也有一些小事件中可能也会包含着大主题。好的作品应该记录和反映重大的题材事实,也要善于在小事件或地方性的事件中挖掘出大主题。如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短视频新闻类奖项的12件作品中,题材重大的有5件,这些题材或是反映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的政治活动、或者是全国两会、或者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政体安排等,还有4件作品是通过本地的小人物或事迹反映时代的大主题。这些作品以小见大、见人见事、以个体的小叙事来升华主题,通过在本区域内发现的个别典型人物和事迹,让重大主题“落地”。如《拉孜姑娘创业记》由中国西藏之声网制作推出,作品通过短视频新闻的形式讲述了在“双创”时代背景下,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拉孜县青年次央创业的精彩故事,反映了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对于“双创”的高度重视和具体措施。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评奖作品中,移动直播类的5件作品中有4件是重大题材作品,新媒体创意互动类的作品基本上都是重大题材的作品,融合创新类奖也是重大题材作品占多数。

报道的新闻性。融媒体作品中的新闻性可以通过现场性、时间性和时效性体现出来。现场性要求报道者善于抓取新闻发生现场生动的鲜活画面,也是新闻报道中要抓的“活鱼”,让观众能够感受到现场的作品必然是有吸引力的。现场感可以通过标题得以展现,更需要在新闻报道的具体内容中反映出来。如获得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作品《柳州融水突围记丨广西日报记者“失联”数十小时,在穿越40处塌方后发回灾区最新画面!》,该报道就是广西日报记者第一时间深入灾区一线,因洪灾严重断电和断交通曾“失联”数十小时,冒生命危险穿越40处塌方,经历两次突围送出用生命拍摄的新闻视频,在风雨中用手机记录下了当地乡镇干部组织营救、自救的现场视频画面,第一时间让外界知晓灾区情况。

时间性就是新闻报道距离事件发生的时间短,并给观众带来事件发生时间的紧迫感。如获得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的作品《生死时速!患者心脏骤停,桂林女医生跟着病床边跑边做心肺复苏》,标题就体现了新闻报道的时间感,同时作者将新闻事件最惊心动魄的画面集中制作成1分34秒的视频,运用同期声和节奏强烈的配乐,再现救援现场惊心动魄、争分夺秒的情绪,直接、真实地将白衣天使救死扶伤的忘我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

网络媒体时代,对于新闻的时效要求更新、更快,要求新闻报道者在第一时间将报道发布出来。获得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的作品《福建首例空中转运救援重症婴儿》,是记者在接到直升机转运救援重症婴儿的消息后,立即赶赴现场采访、拍摄,并将现场视频立即传回编辑部。编辑即时进行处理,以更适合新媒体传播的编辑手段剪辑成33秒短视频,发布在新福建客户端、抖音、新浪微博、今日头条等平台,视频的及时发布积极引导了舆论,引起了很好的社会反响。

技术的创新性。新技术应用在信息传播中进一步增强人与新闻之间的关系。在近年来的评选作品中,移动直播、无人机、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H5、人工智能、三维特效、数据可视化等最新技术已经大量地应用在作品中。如获得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的作品《“媒体大脑”想陪你聊聊“两高”这五年》,以大数据为基础,通过智能分析,迅速生成信息量大、互动性强、形式新颖的可视化融媒体作品,改变传统报道手段,提高报道效率,增强报道的针对性和说服力,这是在全国两会报道中较早全面使用智能采集、语音合成、人脸识别、版权监测、用户画像等技术功能在媒体报道中的创新性应用,是对媒体融合发展方向的有益探索。《中国日报》的短视频新闻《英国小哥细数“两会”关键词》,采用影视特技抠像技术,把英国小哥方丹缩小后与桌上物品之间进行互动,对过去多年来全国两会讨论的热词进行回顾,用关键词梳理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作品运用大量的新技术,表现形式活泼轻松,适应于海外受众接受心理需求。

传播的体验性。新闻报道技术的发展一方面使得信息传播更快,另一方面可以让受众全方位地把握新闻事件发生的场景,增强受众接收信息过程中的在场感和参与感,这也是媒体的内容生产实践从生产主体主导到用户接受主导转向。新闻报道把媒体的事实挖掘、展现和受众情绪感知渗透相结合,不再是简单的“客观新闻”,而是把人的情感融入其中的“有参与度”“有温度”的新闻。

融媒体的作品可以借助于多媒体形式来呈现内容,实现了文字、图片、动画、音视频等多样态的感知表达。受众不仅仅是阅读和观看,更是加入了互动环节,这种多媒体传播的新闻可以更多维更立体地再现报道事实。同时,融媒体直播过程中主播与网民之间实现了实时互动,受众的围观、即时反馈和主播的传播建立起了新的场景关系。新闻在主播播报中与用户不断交互碰撞,事实的感知与情感的触动可以同时进行。而且,融媒体作品可以用H5的形式来呈现,这种内容制作加上艺术创意的表达,作为移动互联网络下交互作品的小屏体验。如获得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的作品《时光博物馆》通过主题采访、评论文章、短视频、H5、直播等形式,通过沉浸式体验和创意互动的方式,展现与人们最密切相关的衣食住行等生活方式的变迁;同时,报道与人民日报新媒体报道的深度联动,将人物采访、直播、短视频等融合进行全方位、全媒体报道,是主流媒体推进深度融合的创新做法。

创作优秀融媒体作品的方法路径

内容是优秀融媒体作品的内在基本素质,表现形式和传播渠道是扩大作品影响的关键。具体来说,创作优秀融媒体作品有以下几种方法。

报道观念转型,融入互联网思维。在互联网彻底改变接收方式的今天,采制者不能仅仅限于单一的传播渠道和单纯的文字、图片或影像报道形式,而应从传统的报道观念中跳出来,把“互联网思维”融入报道中去,增强报道的传播力和感染力。

一是要建立多种渠道传播的观念。随着新闻报道的全媒体、全方位、全融合的形势变革,内容制作者需要再造报道流程,建立信息传播的资源观念,把好的内容加工成不同的产品形态,在不同的平台上投放,形成全息媒体的传播效应,既能保证主流阵地的发声,又能够覆盖到多群体、多人群,扩大信息传播的综合影响力。

二是要根据网民的需要对制作作品进行语态改造。网络时代对内容制作要进行语态的改变,适应网络上大多数人尤其是年轻人群的信息接收心理。人物语言可以更亲切、更有特色,新闻故事叙述中还可以利用Flash动漫、表情包、萌言萌语等方式来表达。

三是适应碎片化传播的需要,将新闻的叙事结构调整。在传统媒体报道中我们追求报道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受众可以在一个固定的时间中完整地了解新闻,从事件发展过程到起因背景介绍等,看新闻后对事件有整体的把握。而移动网络时代带来人们碎片化时间利用,形成碎片化阅读的习惯,内容制作应该打破拘泥于系统阅读的安排,将精彩内容调整,在很短的视频中把主要的信息传播出去,让重要的信息可以填充碎片时间,提高报道的到达率。

内容挖掘、创意表达和技术平台的恰当结合。一篇优秀的融媒体作品一定需要精彩的内容、精致的表达形式和精准到达的渠道。内容和表达形式的完美结合才能拓展作品影响力上的深度,内容和渠道平台的完美结合才能实现作品覆盖面的广度。这就需要在作品的制作和传播中有“干货”,把内容做精做细,让受众感觉很有“料”;同时,又有恰当的创意形式来配合内容的表达,让人感觉有“趣”,激发阅读或观赏者的好奇心;在渠道平台能够精准到达,让人感觉很“便”。因此,三者关系中,内容为作品的内在核心,技术为作品的基础平台,创意表达为作品添彩增色。

在新闻报道中需要报道者新闻事实的开掘能力与技术制作能力并举,追求形式创新创意、锦上添花。多种能力素质中,对新闻事实的判断、挖掘能力永远是融媒体时代新闻报道者的核心能力;了解新媒体的多种技术,并能够熟练使用一两种技术是做好报道的关键能力;追求表达创新是优化作品的必须素质和能力。

当然,内容实质、形式创新与技术使用三者应该平衡地使用,不能过于偏于某一方面,而且要根据报道的题材、主题恰当安排。那种单纯为了炫耀技术或创意而忽略内容实际的作品也许有一定的点击率,但会缺少转发率;那种有内容、有猛料,但是制作技术不够精良,传播技术落后,也无法到达受众,缺少传播效果。

讲好故事是看家本领。没有故事的新闻走不远,要使得报道产生持续的冲击力,必须善于讲好故事。故事思维注重巧妙设置切入点,设计悬念、矛盾冲突,突出情感性。很多优秀的短视频擅长通过小切口,展示大背景、大主题。

故事来自于创作者的情怀,在新闻中讲故事,表现的是事,落点在人,一定要在叙述的事迹中见到人物的精神、观念。尤其在融媒体的作品中所反映的很多人物是普通的,但是他们的敬业精神,或在新时代的政策下他们对幸福生活的努力,以凡人小事的真情实感折射时代精神。只有精彩的故事才能发挥报道的感染力和影响力,以这些人物的报道来传播正能量。这就需要站在普通读者的视角,以普通受众的身份来讲述故事,关注普通人关切的人和事,拉近报道本体与受众的距离。同时,讲故事的过程中,把故事中人物和事迹的细节、情节展示出来,运用设置悬念、倒叙等叙事技巧,加上网络轻松化的表达方式,调动受众的好奇心,驱动他们不断地追踪报道新闻作品。(作者系海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学院院长、教授)

原标题:《融媒时代新闻报道的策划与创新——对近三届中国新闻奖媒体融合奖获奖作品分析》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