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决胜全面小康 决战脱贫攻坚丨久久为功 笃定前行

2021-01-11 19:3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在我区跨越发展和振兴图景中,有一抹温馨的底色幸福绵长,上面陈列着“一个都不能少”的精彩故事。

故事里,一张张满意的笑脸,一声声说不尽的感谢,一串串饱含温度的数据,一片片特色种植基地生机盎然,一个个富民产业落地生根……这是所有扶贫人智慧与汗水的结晶,是脱贫群众共同的努力,是几十万兴安人民的坚定信念,值得我们点赞。

让民生跟着“民声”走,这是地委、行署践行“民生为本”作出的庄严承诺。而在这份承诺之下,不让一个人掉队,让脱贫攻坚打通最后一公里,成为我区服务“大民生”始终坚持的路线。

2018年底,全区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退出,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全区2066户、3888名城镇林业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解困,截至目前,无返贫和新增贫困人口。可以说,贫困渐行渐远,幸福就在身边……

勠力同心

凝聚攻坚合力

我区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全区七大攻坚战之一进行重点推进,构建起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形成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

每个贫困村都有定点帮扶单位,进驻一支驻村定点帮扶工作队,每个贫困户有一名结对帮扶人员……如今,在脱贫一线,一大批帮扶干部脚上沾满泥土,心中牢记使命,推动各项扶贫措施落实落细,打通精准扶贫“最后一公里”,如同星星之火般燃起了贫困群众的脱贫之梦。

履职尽责全力“促”。坚持“五级书记”抓扶贫和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地、县、乡层层签订脱贫攻坚责任状,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确保压实落靠攻坚责任。

领导干部带头“包”。为充分发挥地级领导在脱贫攻坚中的指挥、示范、引领和帮助建档立卡贫困村解决实际困难的作用,通过“以上率下”和“以点带面”地开展帮村工作,着力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有力推动全区脱贫攻坚工作高质量开展。为全面落实帮扶责任人制度,在县级行业部门择优选择1435名党员领导干部,对接贫困户,实现帮扶全覆盖。

驻村干部全力“扶”。打铁还需自身硬,要想把党的各项扶贫政策落到实处、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提升驻村扶贫工作队的综合能力至关重要。我区根据派驻工作实际,先后多次举办地县两级驻村干部专题培训班,对全区13个建档立卡贫困村驻村工作队进行全覆盖式培训。

驻村以来,工作队注重扶贫同扶志(智)相结合,激发脱贫攻坚内生动力。参与贫困人口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退出工作;参与制定脱贫攻坚规划;参与实施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危房改造等工作;帮助建强基层党组织,整顿村级软弱涣散党组织;组织开展好农村“领头雁”工程,挖掘、培养农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及后备力量,着力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工作队”;开展乡村环境治理,积极参与乡村文明和村规民约建设,有效化解民间矛盾纠纷、促进乡村和谐。

社会各界助力“添”。工商联、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积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助力脱贫攻坚;广大民营企业、社会爱心人士踊跃捐款捐物,形成了全社会关心扶贫、支持扶贫、参与扶贫的良好格局。

精准施策

带来“源头活水”

产业扶贫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的长远之计,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我区始终把产业扶贫作为实现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的重要抓手,抓重点、攻难点、强弱项、补短板,逐步形成各县(市)区因地制宜、符合自身特色的扶贫产业。

“存粮千斗,不如一技在手”。如何让有就业意愿和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致富,是激活贫困人口内生动力的有效途径。几年来,我区专门出台相关政策,加大培训力度、促进贫困人口就近就业。同时,增设扶贫专岗,广大贫困人口积极响应、不等不靠,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让好日子更有盼头。

加格达奇区加北乡五一村的脱贫户高井贵,是产业扶贫的直接受益者。为了给孩子和父亲看病,他不仅花光了家里的所有积蓄,还拉下了不少饥荒。自实施扶贫工作以来,当地积极探索以特色产业项目为引领的农户脱贫致富新路,曾经因病致贫的高井贵一家,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如今种植9个蔬菜大棚,钱袋子一点点鼓了起来,家庭年收入已达7万元,彻底摘掉了贫困的帽子。

高井贵的家庭生活状况改善是全区全力做好产业扶贫的一个缩影。通过实施产业扶贫,我区已经培育形成了生态种养业、畜牧业、道地药材等优势特色产业,不仅激发了内生动力,也为农村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呼玛县实施肉牛养殖、粮油饲料加工、农机服务、蔬菜加工等产业项目,将收益用于设置公益岗位扶贫、发展小型公益事业扶贫,保障全县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塔河县购置大型农机具,与贫困户签订分红协议,通过深松作业和代耕,促进贫困人口增收;漠河市通过实施“一村一品”产业扶贫项目,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业、绿色蔬菜种植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变“输血”为“造血”,实现增收致富;加格达奇区针对大多数贫困户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耕地少等问题,实施了“棚室种植”“百鸡养殖”项目,带动贫困户132户,每户年增收6000元以上。全区各县(市)区因地制宜,纷纷走出了符合当地脱贫攻坚的好路子,且努力践行。

聚焦民生

提升幸福指数

民之所需,便是政之所向。近年来,我区在实施高标准脱贫任务的征程中,坚决落实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及饮水政策,让林区贫困群众读书、看病、住房、饮水样样有保障。

逐步消除因病致贫返贫,是脱贫攻坚路上爬坡过坎的重要一环。我区因人制宜、因类施策,先后推广实施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0种大病专项救治和光明复明工程、对农村贫困患者实行住院先诊疗后付费政策、为农村贫困人口提供家庭医生签约及慢性病管理服务和三级医院对口帮扶工作,为全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医疗保障。截至目前,全区所有县级公立医院均实行贫困患者县域内住院“先诊疗后付费”政策,并设立综合服务窗口,推行“一站式”信息交换和即时结算服务,贫困患者免收住院押金,只需在出院时支付自付医疗费用,确保救治对象方便、快捷地享受各项医疗保障政策待遇。

兜底保障,提升贫困群众获得感,让每一个无法依靠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脱贫的困难家庭都感受到温暖,是脱贫攻坚工作中的短板,也是决定着脱贫成效最为关键的环节。要实现这些困难群众脱贫致富,让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兜底保障工作势在必行。近年来,我区逐步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特殊家庭实行政策性兜底保障。不断调整农村低保标准,将所有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纳入农村低保保障范畴,做到应保尽保。同时,明确将符合条件的成年重度残疾人、支出型贫困家庭和低保边缘家庭纳入低保保障范围。

此外,在教育方面,通过实施“泛海助学”项目、“雨露计划”项目,对建档立卡高考学生及贫困学生给予资助,确保不让一名学生因贫辍学;住房方面,积极落实贫困户住房保障政策,开展贫困户危房鉴定工作,通过维修、置换、棚改等方式,解决贫困户安全住房问题;金融政策方面,充分发挥扶贫小额贷款作用,扶持引导贫困户发展适宜产业,助力贫困户自主发展产业增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强化项目监管和效益发挥,乡村环境更加宜居。

着眼长远

永葆为民初心

“脱贫不返贫,才是真脱贫”。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和贫困村“摘帽”并不意味扶贫工作结束,而是一个新的起点。

2018年底,我区在全省率先实现整体脱贫目标任务。脱贫之后怎么办?地委、行署相关负责人一致表示,脱贫摘帽只是脱贫攻坚征程上的阶段性胜利,接下来还需要巩固脱贫成果、增强造血能力,防止返贫。

在此后的扶贫工作上,我区坚持扶持对象不变、帮扶力量不变、帮扶政策不变、帮扶措施不变、帮扶责任不变,全力巩固脱贫成果。

2019年,我区因地制宜,投资4729万元,新增落实特色种养、资产投资、农机服务等产业项目138个,带动贫困户持续增收。充分利用生态资源优势,将贫困劳动力转为生态护林员,结合实际开发村屯保洁员、养路护路员等扶贫公益岗位,416名贫困劳动力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增收。2020年,共投资3286万元,建成产业项目43个。在继续全面落实各项保障政策的基础上,扶持引导贫困户发展适宜产业,助力贫困户自主发展产业增收。发放扶贫小额贷款372.9万元;投入资金9万元,为3000名贫困户投保人身小额意外保险;投入资金53887元,为350户贫困户投保耕地16841.63亩,进一步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可持续发展能力。

惟其艰难,更显勇毅。惟其磨砺,始得玉成。

在脱贫攻坚的壮阔历程中,地委、行署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和第一民生工程,尽锐出战、砥砺奋进,攻坚克难、决战决胜,带领群众广开增收之门,拓宽致富之路,确保按时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确保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书写出无愧于新时代的壮丽篇章。

总 监 制:张志强 监制:李睿军

原标题:《决胜全面小康 决战脱贫攻坚丨久久为功 笃定前行》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