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回眸“十三五”|高新区(江海区)谱写高质量发展奋进华章

2021-01-12 21:4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高新区(江海区)

以改革破题用好“关键一招”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十三五”时期,高新区(江海区)聚焦薄弱环节、瓶颈问题,以改革破题用好“关键一招”,谱写全面深化改革,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奋进华章。

全国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创建工作高效推进,社会治理成效显著,获得民政部的高度肯定;江海区人大常委会被确定为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基层立法联系点,基层立法“江门号”直通最高国家立法机关;作为华侨华人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和产业平台的“侨梦苑”,把江海制造推向国际市场,深化粤港澳大湾区交流合作;区住建局在全市首创政府工程项目“评定分离”改革,有效解决围标、串标、工程建设成本高、建设工期长等突出问题;区发改局在全市率先推行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不断刷新招商引资“高新速度”……一系列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重大改革成果,成为高新区(江海区)“十三五”时期推动更深层次改革,以改革解难题、促发展的生动写照。

“十三五”时期,高新区(江海区)抓好用好深圳实施综合改革试点重大机遇,学习借鉴特区改革经验,紧紧围绕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全面深化改革,总结出了一系列立得住、叫得响、可复制、可推广的江海经验;同时,该区注重解决体制的深层次障碍,推出了一系列重大体制改革,有效解决了一批结构性矛盾,打通理顺了许多难点堵点,有效增强了社会发展的活力和创新力。

加强软、硬联通 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十三五”时期,高新区(江海区)抢抓“双区”驱动战略机遇,扎实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共实施交通大会战项目46个,新建和改扩建道路38条,完成投资额和建设里程分别是“十二五”时期的5倍和4倍;连海路、南山路、云沁路、礼乐路、江门高新港等一批重要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建成,五邑路、会港大道即将建成通车。

作为华南地区最大的内河智慧港口,江门高新港目前已经竣工落成。周华东 摄

去年12月31日,五邑路扩建工程全线主车道试通车,通过与江门大道、远期滨江快线的对接,可快速连接广中江高速,与广珠城轨一起,构建区域综合交通网络。

不仅要“硬联通”,更要“软联通”。作为国务院侨办启动“侨梦苑”建设首批挂牌的6个城市之一,中国(江门)“侨梦苑”华侨华人创业创新产业聚集区自2015年12月挂牌成立以来,依托“中国第一侨乡”资源优势,扶持了大批侨资企业有序发展,壮大了一批华侨华人和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孵化项目,“一苑多园”联动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据江海区统战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该区通过搭建“两中心、五平台”(即江门侨梦苑核心区综合服务中心、全球华人华侨技术交易服务中心和华侨华人创业创新基地、粤湾云谷双创孵化基地、产业加速园、中美(江门)合作园、高新创智城)、构建“‘9+10’孵化器+众创空间”的孵化育成体系、开展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团队进驻江海区青年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征集工作、积极开拓境外资金渠道等方式不断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全方位引资引技引智。

今年,由启迪之星(江门)与海外孵化基地合作共建的国际孵化器平台——启迪之星海外(粤马)孵化平台获评全省仅两家的广东省国际化科技企业孵化器。“我们主要针对港澳创业青年、高校大学生和应届毕业生等群体,以‘校—企—地’三方合作模式,开展创业沙龙、创业讲堂、户外拓展等,加强江港澳三地青年的交流合作,挖掘、孵化创新创业项目。”启迪之星(江门)相关负责人说。

作为国家级高新区,依托“侨梦苑”平台,高新区(江海区)重点围绕自身产业定位发展,推进侨资企业投资高新技术产业、新基建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特色金融业,并围绕高端机电装备制造、新材料、新一代电子信息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华侨华人利用国内国际“双循环”,引进境外先进技术、先进人才。

“下一步,我们将依托‘侨梦苑’,主动对接‘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积极参与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快构建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江海区统战部相关负责人说。

擦亮“国字号”招牌

社会治理成效突出 依法治区高效推进

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5年来,高新区(江海区)将改革目光紧紧锁定群众所需所盼,百姓关心什么,改革就抓住什么、推动什么,通过一系列既有针对性、又有含金量的改革举措,该区打出了不少响当当的“国字号”招牌,社会治理成效突出,依法治区高效推进。

推进全国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建设

近日,笔者来到江海区礼乐街道英南村,党建文化公园里干净整洁,不少居民坐在公园的石凳上晒太阳。“这两年村里简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里常召开村民议事会征集意见,大家的事情大家商量。”村民刘锡安表示。

在英南村,不少居民喜欢到党建文化公园休憩。

强化多元参与、创新建立村(居)民议事会工作制度,是高新区(江海区)推进全国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建设的重要抓手。

2017年,江海区被民政部批复确认为第一批全国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在民政部及省、市民政部门的业务指导下,江海区以高标准完成全国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建设为目标,不断加强制度建设、搭建多元参与共治平台、提升社区服务精细化水平,呈现出“一村一品”的特色治理模式,形成一批立得住、叫得响、可复制、可推广的好经验,获得民政部专家组好评。

据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区通过在全市率先制定村级党组织书记小微权力清单和负面清单、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62个村(社区)担任“第一书记”、在62个村(社区)全面落实《党员责任岗制度》、成立村(居)议事会、实施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积分管理制度等方式,构建起“一核多元、共建共治”的社区治理新格局。

除了在党建引领上“谋创新”,高新区(江海区)更在“三社联动”上“出实招”。通过全面增量提质社区服务设施、购买专业社工服务、培育特色社区社会组织等,高新区(江海区)构建起“覆盖广泛、专业支撑、服务精准”的现代化社会服务体系,全面强化“三社联动”服务能力,推动社区治理上见实效。

让基层声音“直通”最高国家立法机关

“曾经遥不可及的立法,如今就在身边,基层的声音也可以‘直通’最高国家立法机关。”作为江海区基层立法联系点的首批立法意见义务收集员,年逾六旬的何树榕感慨万千。

2015年11月,江海区人大常委会被推荐确定为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基层立法联系点;2020年7月17日,江海区人大常委会被确定为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基层立法联系点。5年的时间里,何树榕见证了基层立法联系点的蝶变,见证了街坊乡亲的角色转换,见证了“全过程民主”的基层生动实践。

人大代表走进江翠社区开展普法活动。

江海区江南街道江翠社区是江门市两个省级基层立法联络单位之一,目前该社区已建立起“立法联系点+社区议事会+人大代表联络室”的运作模式。从最初10多人扩充到如今60多人,从最初以退休居民为主,到如今人大代表、专业律师、企事业单位员工等各领域人士共同参与,江翠社区立法意见义务收集员队伍逐渐壮大。“街坊们感觉到,自己的声音有人听,自己的意见被采纳,热情自然就高涨了。”何树榕欣慰地表示,“随着立法联系工作影响力持续扩大,群众懂法、守法、用法的意识也被培育起来了。”

截至目前,江海区人大常委会已完成13部法律法规草案意见建议征集工作,上报意见建议173条,其中已有7条意见建议被采纳。“下一步,我们将逐步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基层立法联系工作新格局,完善与市人大的联动协调机制,切实抓好立法联系工作宣传,着力把联系点办出江海特色、江门特色、广东特色,建设基层立法联系点全国典范。”江海区人大常委会主任余志坚说。

“放管服”改革迈上新台阶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全面推动“数字政府”建设,深化“放管服”改革,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发展内生动力的关键之举。

“十三五”时期,高新区(江海区)市场主体连续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年均增长率16.51%,截至2020年11月底,全区实有各类市场主体39184户,其中企业9958户,分别比“十二五”时期增长了113.85%和62.61%;5年来,全区招商引资成效卓著,共引进投资额超亿元项目近100个,总投资达800亿元,工业项目落地投资规模平均超4亿元,创历史新高,是江门最好水平。

从“严进宽管”向“宽进严管”转变,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转变,“十三五”时期,高新区(江海区)“数字政府”建设、“放管服”改革红利持续释放,多项工作走在全市前列,甚至名列全市第一。

通过“政银通办”智能柜员机,市民可以自助申请、智能审批、即时打印并领取证照。

目前,高新区(江海区)已把796项涉企、涉民的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进驻区、街、村(社区)大厅办理,形成了较为完善的“1+3+62”三级公共服务体系;已完成3个街道62个村社区的侨都之窗升级改造工作,彻底实现“5×8”小时的政务服务转变成为“7×24”小时的全天候政务服务,是全市第一个实现村(社区)24小时自助服务的市区;更多政府投资项目进入网上平台公开招标选取中介服务机构,网上中介超市高效有序运转,目前全区已完成1295宗政府项目进驻中介超市平台公开招标,交易量走在全市前列;积极优化政务业务审批流程、审批时限,为申请人提供开办企业商事登记、印章刻制、发票领取和银行开户一站式服务,实现群众开办企业1个工作日全部办结;实现了市民在“政银通办”智能柜员机自助申请、智能审批、即时打印并领取证照,全流程“一步不用跑”“一纸不用交”,真正实现服务群众“零见面”和“秒批”,形成了企业、政府、银行三方共赢的局面……

去年9月,江海区“乐祥路东延线(健乐路—胜利南路)道路工程施工”项目顺利完成定标公示。这是全市第一个采用“评定分离”方式开展的招投标项目,为我市建设工程招标投标领域推行“评定分离”改革吹响了第一哨。

所谓“评定分离”,就是把评标权和定标权分开,评标委员会只判定投标文件是否符合招标要求,并指出投标文件中的优点和存在的缺陷、签订合同前应当注意和澄清的事项等,决定权由买方决定。“这并非只是回应市场主体需求,更是为了在合法、合理、公平、公正的框架内推进和深化‘放管服’改革,激发市场活力。”区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说。

作为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典型经验做法,“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在高新区(江海区)一次次重大项目集中动工活动中频频亮相。据区发展改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17年9月该区在全市率先试点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以来,截至目前,已累计有104个项目的相关审批采用承诺制管理(其中2020年共49个),186个项目采用容缺审批,项目前期工作平均提速1—2个月。

仅花23天,国机鑫辉项目实现土地摘牌、动工。

从2018年德昌电机产业城项目、优美科长信新能源电池材料项目实现“当年签约、当年供地、当年动工”,到国机鑫辉项目实现23天内土地摘牌、动工,到2019年摩尔电子科技产业园项目为代表的部分项目“交地即动工”,再到2020年网红项目金多多在105分钟内摘牌拿地,高新区(江海区)不断刷新着属于自己的“高新速度”,展现大干实干抓项目的用心、决心。

制度的改革激发了高新区(江海区)攻坚克难、争先进位的奋斗精神,鼓励全区干部啃“硬骨头”、拿大项目。随着一次次提速实践,高新区(江海区)也要逐步实现重大项目促动工、“摘牌即动工”的常态化,让高效率、优服务、好环境成为高新区(江海区)的标志,为全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西翼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打下坚实的制度基础。

来源:江门日报 统筹/李雨溪 文/图 张叶青 梁丽斯 曾梓欣 胡健添 周书燕 陈杏燕 邓绮雯(除署名外)

关注 “看江海”抖音号

(建议使用最新版抖音扫码)

原标题:《回眸“十三五”|高新区(江海区)谱写高质量发展奋进华章》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