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人文临夏】大河家:​一座历史文化厚重的小镇

2021-01-12 17:3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大河家:一座历史文化厚重的小镇

在积石山县西北端的黄河南岸旁,有一座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小镇,这里人烟辐辏,居住着大约300多户人家。小镇西面不远处是高大雄伟的小积石山脉,海拔3000米以上,不少山峰超过4000米,山高险绝,为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天然分界线,也是东西往来的天然障碍。黄河切穿积石山,形成迂回曲折长达25公里的积石峡。峡谷两岸山峰陡如刀削,其间黄河奔腾湍急,但冲出积石峡后,立马收敛起野性,变得波平浪静,从大河家镇北侧安静而舒缓的向东北流去。独特的地势使大河家得水藏风,大河家就得名于此。

优越位置造就不凡

大河家所处位置十分优越。这里地处甘肃、青海两省交界处,西面隔积石关与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相接,北面隔黄河与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相望,东北侧与甘肃省永靖县相邻,是两省四县交界之地。黄河不定期的河水泛滥,为处于积石峡黄河冲积扇上的大河家带来肥沃而深厚的土壤,同时,这里临近黄河,有得天独厚的河流灌溉之利。

优越的地理位置、秀丽的自然环境、肥沃深厚的土地,决定了大河家不是一个平凡的地方。从新石器时代开始一直到现代,在长达5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大河家经历和见证了无数历史上的大事件,留下了诸如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青铜时代齐家文化等丰富的史前文化遗存,以及河关城、临津渡、临津城、积石关、长宁驿、静安堡等数不清的历史遗迹,使得大河家成为文化底蕴十分厚重的地方。自清末以来,这里是中国保安族的重要聚集地,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

中国彩陶文化的故乡

大河家是彩陶的故乡。据考古调查,在距今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大河家一带就有史前人类马家窑文化先民繁衍生息的足迹。在历次的文物普查中,省、州、县文物工作者先后在大河家镇的大河村以及周边的旱地坪、花果坪、坡头顶、庙咀梁等黄河南岸的一、二级台地断面上,发现了大量新石器时代晚期马家窑文化和青铜时代齐家文化时期的灰土层等文化层,其间杂夹着丰富的泥质彩陶片、素陶片、石器、残骨等遗物。彩陶片纹饰有黑彩条带纹、漩涡纹、黑红彩宽带纹、折线纹等,素陶片饰有绳纹和篮纹。此外,当地群众在生产过程中,从地面上采集了许多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的石刀、石凿等生产工具。这些大量发现的遗迹和出土的遗物,说明早在四、五千年前,大河家一带就是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先民繁衍生息的地方,并创造了辉煌的彩陶文化,是中国彩陶文化的故乡。

大河村出土的马家窑文化彩陶片

大禹治水的源头

距今4000年左右的夏代之前,黄河流域爆发了大范围的洪水,浊浪滔天,无数良田被淹,百姓背井离乡,流离失所。时中原盟主尧帝任用鲧治理洪水,鲧采用以堵为主的治水方法,因措施不当,结果劳而无功。舜接替尧位后,诛杀了治水不力的鲧,任用鲧之子禹接续其父业继续治理洪水。

禹为了治水,循黄河逆流而上,来到大河家,看到黄河被高大峭拔蜿蜒几十里的积石山所阻挡。洪水壅聚,雨季时常常漫溢出来咆哮而下,造成中下游一带饱受水患。禹认为,治水的关键问题是要凿开一个缺口让黄河水泄出去,才能消弭灾害隐患。在那个金属工具还十分稀缺的年代里,禹带领百姓,靠着石斧、石刀、石铲、骨铲等简陋工具,硬是在积石山开凿了一条峡谷,奔腾的黄河水从凿开的峡口飞泻而出。正是在他的疏导下,咆哮的黄河水失去了往日的凶恶,驯驯服服地向东海流去。山陵露出了峥嵘,昔日被水淹没的农田变成了米粮仓,百姓又过上了筑室而居、丰衣足食的生活。

大禹治水的故事,在没有文字记载的史前时代,作为一个美丽的传说流传下来,但是后人追述了他的功德。《尚书·禹贡》载:“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入于海”。这一记载说明大河家一带是大禹治水的源头,积石峡内的悬崖绝壁上,相传有大禹开山辟石之痕迹。为了纪念大禹治水的丰功伟绩,当地人在今大河家西端的积石关外为他修建了禹王庙。

古代县治首选之地

从商周开始一直到秦汉之际,大河家一带成为西羌民族的重要活动舞台。汉武帝时期,西汉国力强盛,元狩二年(前121年),汉武帝派骠骑大将军霍去病远征河西,击败匈奴,开辟了河西四郡(即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并进入河湟地区,在这一地区设置了枹罕、允 吾、令居等县,作为防御羌人入侵的屏障。元鼎六年(前111年),汉武帝派将军李息、郎中令徐自为率兵征讨河湟羌人,在湟中设置“护羌校尉”,开始经略河湟地区,大河家一带正式纳入西汉政府的版图。

西汉元康三年(前63年),“先零羌乃与诸羌大共盟誓,将欲寇边。”汉宣帝派光禄大夫义渠安国领兵“行视诸羌,分别善恶”。但义渠安国以欺骗手段召杀先零羌酋豪40余人,并纵兵杀死先零羌民千余人。义渠安国的残酷屠杀政策,激起羌人极大的怨愤和恐惧,于是诸降羌皆叛。后将军赵充国向宣帝上书对叛首先零羌进行武力镇压,对胁从的罕、幵等羌进行招抚的建议,宣帝最后采用了他的计策,任命后将军赵充国率6万大军进兵湟中。宣帝神爵元年(前61年)六月,赵充国击败湟水流域的先零羌,招抚黄河沿岸羌人归降,罢兵屯田。神爵二年(前60年),西汉政府在大河家设立了河关县,“盖取滨黄河之关塞”而得名,约辖今青海东部黄河以南部分地区和今积石山县一带,属金城郡,这里被正式纳入汉朝的郡县体系。

河关县治河关城址

汉代设立的河关县县治在今大河家镇康吊村六社以西50米处,城址地处黄河南岸高出河床100多米的塬面上,南北长约250米,东西宽约200米,占地面积约5万平方米。城墙为夯土版筑,现四周仅存残垣,城内已成耕地,但田间地埂则散布有大量的汉代砖瓦等遗存,更为重要的是,这里还出土了石斧、石火盆、汉瓦等汉代的文物。

西晋惠帝永宁中(301—302 年),凉州刺史张轨分西平郡界,置晋兴郡。废河关县,改设临津县,属晋兴郡。“临津县,前凉张轨置,后魏省,治所在今甘肃临夏县西北”(《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后凉吕光龙飞二年(397年)“克河关,复置河关县,后没入吐谷浑,遂不复”(《禹贡锥指》)。

兵家必争战略要地

大河家是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反复争夺的战略要地。十六国时,大河家成为前凉、西凉、南凉、北凉和西秦争夺的要地。隋代为防御吐谷浑的侵扰,命大将刘权镇守。到了唐代,名将李靖、侯君集、哥舒翰等讨伐吐蕃时曾战于大河家一带,并设立积石军驻守。宋金时期因该地处于北宋与西夏、金与西夏的交界地带,北宋与西夏、金与西夏曾激烈攻取此地,致使大河家一带三方混战局面连续了将近一百年,金国占领该地后,设立了积石州。

清代以来这里也是战火频仍。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青海循化爆发了撒拉族反清起义,起义首领苏四十三率众3000余人攻克积石关、河州城,进逼兰州。清咸丰十年(1860年)十月,循化和巴燕戎格(今青海化隆)撒拉族马哈三举事反清,攻入积石关,在大河家一带大掠而去。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青海循化撒拉族马长清举兵反清,知州赵桂芳驻防积石关。清同治元年(1862年)二月,西宁撒拉人马文义起义,河州知州赵桂芳统南路清军自大河家经积石关进兵“会剿”。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三月,青海循化街子工老教首领韩奴力率部两次攻克积石关,清军管带王正坤不战而逃,军械丢失殆尽,士卒逃散过半,提督李日新、总兵刘润山兵败战死。

茶马互市重要榷场

大河家自古以来是茶马互市的榷场。早在北宋熙宁年间,熙河经略使王韶在收复熙河地区后,就在大河家古渡边设有茶马互市的榷场,与西羌等民族以茶叶交换马匹。明朝初年,为了抚慰西北吐蕃为主的少数民族、羁制其离心偏向,明朝廷以茶叶为武器,在西北边地执行“茶马互市”政策,即将陕西紫阳、汉中茶区和四川等地的茶叶,运到秦州、河州、岷 州、西宁等地,互换边外少数民族的马匹,使“戎人得茶,不得为害,中国得马,是为我利”,先“立茶马司于陕西等处,听西番纳马易茶”。

茶马互市上升为控扼蕃夷、安邦保国的国策。为此,明王朝先后在河州、西宁、甘州、秦州设立诸茶马司,作为在西北地区获取战马的主要场所。大河家因地处汉蕃民族的交接地带,又是通往青海的重要驿道,成为茶马交易的重要区域。据《循化志》载: “明初于州置茶马司,此为市易之处,有官军戍守”。

古丝绸之路南道要津

大河家自汉代以来是古丝绸之路南道之要津。黄河切穿积石山,形成了迂回曲折的积石峡,沿着积石峡谷南岸溯流而上,是通往羌中的要道,(羌中道,古道路名,西汉时张骞首次探险发现,汉武帝元鼎六年(前 111年)始经营,宣帝时赵充国征西羌,经营河湟地区,羌中道畅通,此道贯穿青海东西,与西域南道成丁字形相通,因古代在西羌居地所开道路,故称羌中道)。《循化志》载:“积石关……为宋、元以来旧路。自明至清初,由河州至循化皆由此路,较今之老鸦关之路近二十里”。出关有大道循黄河西上经积石峡可通往青海省循化、贵德、西宁等地,并经祁连山出扁都口在甘肃张掖与丝绸之路相接。

早在元代,就开通了从河州经积石峡至循化的驿道,全长180里,这条驿道的走向,《河源记》为我们提供了其基本路线,旅行家都实“自贵德州行四、五日至禹贡积石州(约在今积石山县大河家一带)过踏白城银川站(约在今积石山县银川乡西番庄一带)至安乡关”。明代河州至循化驿道仍沿元代驿道而行。《西宁府志》卷二十五《官师志》记载:“刘钊,河州人,正统中(公元1431—1449年),奉命整饬贵德,自积石关抚有番人七十二族,开设诸屯垦,立茶马司,易马一千七百匹……沿途广设番驿,与河州消息相通,规模粗备”。明代曾在大河家设立了长宁驿,明嘉靖本《河州志》载:“长宁驿,在州西百二十里,旧积石州基堡内,察院、布按二司各一所,嘉靖庚申,河州知州刘卓督令驿丞孙九思重修”。今有临(夏)—循(化)公路从积石关通过。

重要黄河古渡口

大河家自古以来是从甘肃进入青海、西藏和西域的重要黄河古渡口。据考古调查,在大河家和青海省民和县、乐都县的黄河两岸,早在五千年前就有马家窑文化的原始先民居住。几千年来,为方便两岸人们的生活、交往,在大河家北侧黄河水流平缓处开辟了渡口。隋朝在大河家设立了临津渡,“临津”一名最早见于《水经·河水注》:“河水又东,临津溪水注之。水自南山,北经临津城西,而北流注于河。河水又东,经临津城北,白土城南……城在大河之北,为缘河津渡之处”。

临津渡的扬名跟隋炀帝的西征有很大关系。隋大业五年(609年)炀帝带后妃、侍从,率大军四十万经陇西、狄道、河州,从临津渡过黄河到西平(今西宁)御驾亲征吐谷浑,迫使吐谷浑十万余人降隋。之后再越大斗拔谷至张掖,会见了西域各国国王及使臣。后原路返回,又从临津渡过黄河回长安。从此, “临津”之名闻名华夏。

大河家渡口石柱、铁索

唐代在渡口附近设积石军,金、元时设积石州,均派兵驻守。到了明代,临津渡改名为“黄河上渡”,当时官府设官船两只,水手20名,摆渡行人。清初改为民渡,民国时期除有民船一只摆渡外,还有皮筏过渡。1949年8月底,王震大军一部从大河家渡口抢渡黄河,挺进青海。大河家古渡作为重要渡口,一直延续到现代。1957年,临夏县工交局为大河家渡口新造木船一艘,以钢缆维系,滑轮拖曳,摆渡行人。1979年,省公路局投建新船一艘,整修码头。1979年、1982年,临夏州政府先后拨款两次,加固码头,修建挡水墙,新建支撑墩两个,维修了渡船等,改善了大河家古渡的基础设施,此时大河家渡口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直至1985年,中央和甘肃省共同投资450万元,在临津古渡口开工建设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大河家黄河大桥。随着这座现代水泥大桥的通车,大河家古渡口终于完成了它千年的历史使命,退出了历史舞台,到如今只留下一对石柱、两条铁索,供后人凭吊。

河州第一大关

大河家自古以来是中原王朝设立关隘的地方。隋朝初年,游牧在青海湖一带的吐谷浑对隋朝西部边境不断侵扰,袭掠敦煌、张掖、凉州、金城、枹罕(今临夏)、临洮、西平(今西宁)等郡,造成隋朝人员财产的很大损失。隋文帝杨坚数次派兵征讨,均未取得决定性胜利,遂采取防御政策,在隋朝与吐谷浑交界处的大河家大河村,设置了临津关,作为防御吐谷浑对内地侵扰的主要关隘,并修筑了临津城,设置了管理出入关津的关官。

积石关

临津城呈长方形,长500米,宽400米,墙厚2—2.5米,高6米,城墙用黄土夯筑而成,古城南北两面均有城门。到了明初,明王朝占领河州后,为了控制河州境内及周边数量众多的吐蕃族和撒拉族等番族,达到“分其势而杀其力,使不为边患”的目的,明王朝在洪武年间(1368—1398年)下令沿河州西南的天然屏障白石山—太子山—小积石山脉一线选择山巅、谷口,依山为墙,夹河设关,或山腰设隘,由东而西,西而北,设置了二十四座关隘,史称“河州二十四关”。它与东南面的洮州卫边墙首尾相接,成为南频洮水、北靠黄河、纵贯七百里的明代河洮长城。其 中,在今大河家关门村西端设置了积石关,是河州二十四关中的第一大关,也是河州二十四关中最西北端的一个关隘,修筑了宏伟的关门和关墙,初置官时,“设官一员,军五十名把守,一年一换”。到了清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2年),“裁以塘丁守把”。同时为了加强防卫,在关门内的南山峰上曾筑有一墩一堡。墩系明代所筑,即今之大墩,为守御积石关的烽堠墩台之一;堡称“静安堡”,为河州知州赵桂芳于咸丰十一年所筑,号称“积石锁钥”,遗址至今尚存。

保安腰刀发源地

大河家是中国保安族的聚居地,也是国家级非遗保安腰刀发源地。保安族人打制腰刀的历史由来已久。13世纪初,成吉思汗的蒙古军团横扫欧亚大陆时,将在中亚诸国俘虏的大量各类色目人组建成“探马赤军”,其中不乏能工巧匠。1227年,成吉思汗东征时将部分“探马赤军”留在青海同仁地区。这部分色目人与当地蒙、汉、回、 藏、土等民族相邻而居,互通共融,逐渐形成新的民族——保安族。定居保安城以后,许多保安族人成为铁匠、金银匠、木匠、鞋匠等手工业从业者。一脉相承的冶铁技术和手工工艺使他们积累了高水平的制刀技能。

保安腰刀

迁徙到大河家后,受生活条件影响,保安腰刀在保留自卫功能的同时,也具有商品属性,成为保安族人用于交换牧民的牛羊及其他日常用品的商品。从此,保安族人民运用独特冶铁技术打造的腰刀就与族人生存和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相连,成为保安族人骨子里与生俱来的技艺。如今随便走进大河家的一个店铺,那些摆放在货架上琳琅满目的一把把精美的保安腰刀,既是保安族的手工艺品,也是保安族的民族文化标志,同是也是大河家的一张名片。

近年来,积石山县大河家镇充分挖掘并有效整合当地厚重的历史文化、民族民俗和旅游资源,打造了诸如保安族民族风情、大禹治水源头、彩陶故里、临津古渡、大墩峡等为核心的旅游品牌,每年吸引大批外地游客来这里观光、旅游。今天的大河家镇,已成为颇有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

来源:民族日报

原标题:《【人文临夏】大河家:​一座历史文化厚重的小镇》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