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慢病毒疫苗的开拓者沈荣显:研究一个又一个疫苗,对别的事情不感兴趣

2021-01-13 15:1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以下文章来源于中国科学家 ,作者采集工程

中国科学家

依托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所搜集的珍贵史料,展现老科学家们的学术生涯、精神世界及突出贡献。弘扬科学精神、培育科学文化,打造中国最有影响力的科技人物专题宣传平台。

他永远不能忘记,在家乡看到家畜因疾病没有及时治愈致死,导致家庭破败的例子;他也永远不能忘记,家乡父老看着家畜尸体默默叹气流泪的景象。从那时起,他就深刻体会到了猪、马、牛、羊等家畜对于一个农村家庭的重要意义。

他就是沈荣显,我国著名的动物病毒及免疫学专家,慢病毒病疫苗的开拓者。

沈荣显

2001年12月20日,中国工程院与中国科协联合举办的“20世纪我国重大工程技术成就”评选结果中,在畜禽水产养殖技术的疾病防治方面,牛瘟山羊化兔化弱毒和牛瘟绵羊化兔化弱毒疫苗、猪瘟兔化弱毒疫苗、“马传贫”驴白细胞弱毒疫苗名列其中。

这是沈荣显享誉国际、造福万家的三大重要家畜疫病疫苗成果之一,也是他向国家和人民交出的一份满意答卷。

“我是农民的儿子,我更知道兽医的重要性”

1923年1月12日,沈荣显出生在辽宁省辽阳县刘二堡镇三岔子村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在同龄孩子四处奔跑玩耍的时候,他却习惯安静地思考。

沈荣显的父母希望孩子通过知识改变命运,于是家境转好后,他们就送沈荣显去上学。

1930年,沈荣显进入三岔子村小学学习。那时,沈荣显的学习总被战乱和家中的农活打断,但他从未放弃读书。遇不明白的问题,他总是反复思考,在学校问老师、回家问父亲,总是要探个究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为他从事科研工作奠定了基础。

大学期间沈荣显和父亲的合影(沈杰提供)

1936年,沈荣显考入刘二堡镇中学。当时抗日战争愈演愈烈,为了全家人的生计,父母希望沈荣显辍学回家劳作,缓解生存的压力。但他的舅舅一直鼓励和支持他完成学业。

“苦了谁都不能苦了孩子,断了什么都不能断了孩子学习的路,不能毁了孩子的好前程。”沈荣显一直铭记舅舅满含深意的话。

功夫不负有心人,1942年,沈荣显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奉天农业大学(现沈阳农业大学)。他没有报考医学、法律、经济等热门专业,而是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兽医学。

他说:“当时,马、骡、驴等这些动物与老百姓的衣食住行都息息相关,而动物的疫病却非常严重。大量动物的死亡,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老百姓的生活。我是一个农民的儿子,对这一点的理解更为深刻。”

进入大学后,他对兽医学的兴趣越来越浓厚,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学习中。

那时沈荣显家境已大不如前,供他读书学习非常困难。因此,他省吃俭用,经常窝头就着咸菜就是一顿饭,衣服破了就自己补一补。

与动物病毒结下不解之缘

1944年秋,沈荣显大学毕业后先后被分配至奉天市(今沈阳市)铁西区的伪满大陆科学院奉天兽医研究所(今沈阳兽疫研究所)、东北行政委员会家畜防治所(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的前身)从事相关科研工作。也就是这个时候,他和同事们着手研究牛瘟病毒,自此开启了他与动物病毒的不解之缘。

中国老百姓谈之色变的牛瘟,是一种急性高度接触传染性传染病,其在中国肆虐的历史达上千年。直到新中国成立前,牛瘟仍几乎遍及我国各省、自治区,每隔三五年左右便爆发一次大流行,死亡的牛多达数十万头。

1948年,东北行政委员会家畜防治所(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提供)

面对严重的疫情,1948年,沈荣显毅然接受了研制牛瘟疫苗的任务。作为整个项目的主要参与者,他在一间18平方米大小的实验室里,和牛瘟病毒展开了斗争。

由于工作环境艰苦,实验设备数量少且比较落后,他和同事们就依靠着几支注射器、手工乳钵器和简陋的显微镜开展大量的试验工作。

1951年,他们成功培育出了山羊兔化牛瘟弱毒疫苗,并在内蒙全境与东北西部地区被广泛应用,成功消灭了这些地区的牛瘟。

由于疫苗对牛瘟易感牛种——耗牛和朝鲜牛的毒性较大,于是他又提出转注绵羊体传代的设想,以求进一步弱化毒性。经过大量试验,“绵羊化兔化牛瘟疫苗”于1953年成功问世,并在中国北方推广,将席卷东北、华北的牛瘟彻底消灭。

1953年至1954年,在沈荣显的主持下,他们用“绵羊化兔化牛瘟疫苗”在青藏高原地区对数十万头耗牛进行了注射,控制了当时正在暴发流行的牛瘟。青藏高寒地区现地制造疫苗与使用结果证明该疫苗对耗牛安全,免疫持续长达5年以上。

《绵阳化兔化毒疫苗的制造与应用》

新中国成立后,有两个人畜传染病被消灭,一个是天花,另一个就是牛瘟病。1994年中国西部邻国巴基斯坦暴发牛瘟,导致十万多头牛死亡,而中国却安然无恙。由此可见,沈荣显团队的这一成果创造的经济效益是无法估计的。

1957 年,中国科学院颁发了新中国第一次科学奖金。因为牛瘟疫苗的成功研制,东北人民政府农业部兽医研究所的袁庆志、沈荣显、氏家八良、李宝启等人获得了国家科学奖三等科学奖。该项目也是农学领域唯一的奖项。

1957年,中国科学院科学奖金委员会授予袁庆志、沈荣显等人中国科学院科学奖金三等奖(林跃智提供)

“别的事情我不感兴趣”

牛瘟山羊化兔化弱毒和牛瘟绵羊化兔化弱毒疫苗的研制成功,并没有使沈荣显沾沾自喜、居功自傲,反而更加激发了他对科学研究的热情和决心。

1956年,在羊痘疫情肆虐的紧急关头,沈荣显再次全身心投入到羊痘弱毒疫苗的研究中。羊痘是所有动物痘病中最为严重的一种,有着较高的病死率,并且使用鸡胚培育羊痘疫苗是世界上长期没有解决的科研难题。

面对一次又一次的试验失败,沈荣显和团队人员没有气馁。凭借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一年后,他作为第一完成人将绵羊痘病毒通过鸡胚培养继代,成功地培育出可以用于制苗的羊痘鸡胚化弱毒毒种,突破了羊痘病毒不易通过鸡胚继代进而育成弱毒这一国际上没有突破的技术难题。在此基础上,他们还制成冻干疫苗,既可以预防绵羊痘也可以预防山羊痘。

1958年,羊痘鸡胚化弱毒疫苗开始投产并推广应用,中国每年免疫注射数百万只羊。同时,他还作为第一完成人,培育成功了猪瘟兔化牛体反应疫苗,对猪瘟防制起了积极作用,并首次证明猪瘟病毒通过兔体后可以感染没有亲缘关系的动物——牛体。

面对一项项科研硕果,沈荣显说:“我只能搞科研,我就喜欢和这些瓶瓶罐罐打交道,我做了一个疫苗,就想做下一个,别的事情我不感兴趣,如果让我做其他的事情,我也做不好。”

三年留学,十年“马传贫”

1963 年12月,沈荣显凭借显著的科研成果和优秀表现,被公派前往罗马尼亚留学,进入罗马尼亚科学院病毒研究所,师从著名的病毒学家彼得莱斯库,学习细胞培养技术和病毒提纯技术等先进技术。

1965年,沈荣显在罗马尼亚留学(沈杰提供)

1967年1月,沈荣显带着大批图书资料和满腔报国之志顺利完成留学任务,回到了哈尔滨。

回国后的他也未曾有一刻松懈,随即接受了组织安排,开始主持研究马传染性贫血病课题。当时,马传染性贫血病已成为我国流行的头号烈性传染病,给军马及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威胁。

面对棘手的难题,沈荣显汲取前人经验,结合国外留学获得的新技术,果断摒弃了传统疫苗的研制方法,决定采用现代细胞工程技术。

在一次次失败与不被看好中,他依然坚持钻研。终于在1976年春,他和团队突破了慢病毒免疫预防的禁区,率先在国际上成功研制出了马传贫驴白细胞弱毒疫苗。

迄今为止,该疫苗仍是世界上唯一预防马传贫病最有效的疫苗。

1973年,沈荣显和科研人员进行“马传贫”疫苗的试验(资料来源:黑龙江日报)

自1967年后的十年里,沈荣显亲自用驴强毒在驴白细胞培养物上继代驯化,直至传到第125代,解决了一系列关键性问题,最终成功地研制出驴白细胞弱毒株,在国际上率先成功研制出马传贫驴白细胞弱毒疫苗,填补了慢病毒免疫预防的空白,并有效地应用于我国的马传贫病防治工作中。

在宣布疫苗研制成功时,沈荣显脸上露出了难得一见的笑容。

1975年,“马传贫” 项目时期沈荣显和同事一起做实验(资料来源:黑龙江日报)

马传贫疫苗的研制成功让沈荣显先后获得国家发明一等奖、陈家庚农业科学奖、何梁何利科学奖、国家发明专利金奖、黑龙江省最高科学技术奖等诸多荣誉。

1983年6月6日,在哈尔滨召开的国际马传贫免疫学研讨会上,此疫苗得到了美、法、日学者的认定与好评,马传贫疫苗的成功研制被誉为是了不起的科学创举。

1983年,沈荣显获国家发明一等奖证书(林跃智提供)

1995年,沈荣显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8年,他受国家艾滋病预防与控制中心的邀请,共同进行以马传贫开展艾滋病和马传贫病毒疫苗基础的比较性研究。

当时,海外各大媒体刊登了这样一则新闻:“中国专家从十分相似的马烈性传染病入手,使艾滋病疫苗的研究面临突破。”

2002年底,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哈尔滨召开,沈荣显荣获黑龙江省最高科技奖。他是该奖项自设立以来的第一位获得者。

“莫当春归花事尽,夕阳红叶耀高秋。”沈荣显在一次次与病毒面对面的较量与搏杀中吸引着世界关注的目光,他把自己奉献给了科学事业,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奉献给了祖国,他用实际行动告诉后辈,什么是真正的“科学家精神”。

沈荣显

(1923.1-2012.6)

动物病毒及免疫学专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

文:采集工程项目办公室/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

参考资料:

1.《慢病毒疫苗的开拓者:沈荣显传》,李可宝,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病毒研究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梦想——访中国工程院院士沈荣显》,傅宇,黑龙江学子杂志,2008年10月24日

3.本文图片来源于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

来源:中国科学家

原标题:《慢病毒疫苗的开拓者沈荣显:研究一个又一个疫苗,对别的事情不感兴趣》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