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中共上海市普陀区委关于制定普陀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全…

2021-01-13 18:1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中共上海市普陀区委关于制定普陀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上海在新的起点上全面深化“五个中心”建设、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关键五年,也是普陀服务国家战略和上海发展大局、谱写新时代转型发展新篇章的重要时期。中国共产党上海市普陀区第十届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就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提出以下建议。

一、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坚定信心迈上新时代普陀转型发展新征程

(一)“十三五”时期普陀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十三五”时期是普陀转型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区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带领全区人民真抓实干、锐意进取,胜利完成“十三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基本建成“科创驱动转型实践区、宜居宜创宜业生态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各项工作取得重大进展,走出了一条结构更优、活力更足、后劲更强的转型发展路子。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全区生产总值站上“千亿级”台阶,区级财政收入突破“百亿大关”;产业结构加快升级,现代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强力支撑,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中以(上海)创新园、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落户普陀并加快建设,打造科创驱动转型的新引擎;“一轴两翼”重点地区开发建设全面提速,全面深化改革和对外开放不断深入,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社会民生改善实现新跨越,着力解决“老、小、旧、远”民生痛点,全面完成旧区改造,乘势而上打响“三旧”换“三新”攻坚战,群众居住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建成29个“邻聚里”网格化综合管理服务片区,构建老百姓家门口的服务体系;推动教育、医疗、养老、文化、体育等服务资源布局优化和功能强化,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扎实办好各类民生实事,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区环境面貌展现新气象,一批市、区重大工程相继开工建设,在全市率先全面完成无违建街镇(居村)创建,全面消除劣V类水体,桃浦等地区土壤污染修复成为全市标杆,区域降尘量逐年下降,路网密度持续提升,苏州河普陀段岸线基本贯通,城市微更新加快推进,居住区围墙内外同步美化,绿色生态系统加快构建,城区品质大幅提升。城区治理水平迈上新台阶,“一网通办”“一网统管”有效探索,“智联普陀城市大脑”在全市率先落地、高效运行,城市精细化管理全面落实,垃圾分类成为新时尚,党建引领下的基层治理创新亮点纷呈,“3061”安全工作体系全面构建,报警类110接报数、刑事案件总量逐年下降,争创全国文明城区,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区复审,再获全国双拥模范城,启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基层服务群众能力明显提升。党的建设取得新进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等主题教育成效显著,干部干事创业精气神全面提振,“追求卓越、尚德包容、务实坚韧、团结奋斗”的普陀人精神不断弘扬,基层党建持续探索创新,“零距离”党建品牌深入人心,“四责协同”机制落地生根,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

(二)我区进入加快建设现代化城区的新发展阶段。

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我们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上海承载着特殊使命和机遇,正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打造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普陀作为上海中心城区之一,具备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和独特优势,但也存在一定不足和差距。经济发展基础还不够坚实,区域产业支撑尚未形成,新增长点和竞争优势还不明显,经济密度和投入产出效率有待提高;民生领域和生态环境仍有不少突出短板,城区管理还比较粗放,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还不能得到很好满足,影响城市安全运行的风险隐患依然存在,城区治理现代化水平有待提升;改革创新步伐还不够快,一些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亟待破除。面向未来,我们要胸怀“两个大局”,全面审视普陀发展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要把普陀未来发展放在中央对上海、市委对普陀发展的战略定位上来谋划和推动,在上海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进程中,把握难得机遇,体现担当作为;放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来谋划和推动,更好顺应当前的形势变化和格局调整,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谋划发展;放在全国、全市发展的大格局中来谋划和推动,充分发挥地理区位、资源禀赋、产业分工、转型空间、制度环境等方面优势,更加主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放在国家和上海关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决策部署中来谋划和推动,更好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格局,做好联动发展、协同发展的大文章。只要我们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保持战略定力,不畏惧、不退缩、不懈怠,勇于在应对危机中捕捉机遇、抓住机遇、创造机遇,就一定能够走出一条体现普陀担当、具有普陀特色的转型蝶变之路,创造新时代发展新奇迹。

(三)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

按照十一届市委十次全会“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部署,展望二〇三五年,我区在“十四五”发展基础上,再奋斗十年,城区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全面提升,基本建成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区。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入先进行列,产业支撑更加稳健强劲,高品位商业商务布局形成,新旧动能转换取得实质性成效,科技创新集中度显示度显著提升,经济密度力争达到全市中心城区中等水平,经济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得到更好满足,高品质生活广泛享有,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社会保障更加公平公正,滨水生态环境舒适宜人,城区面貌展现更高颜值,苏河水岸文化品牌全面打响,城区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养全面提高;城区治理现代化水平走在全市前列,城区治理实现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城市运行更加安全有序高效,平安普陀、法治普陀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全面形成。

二、“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四)“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为目标导向,以服务上海推进三项新的重大任务、强化“四大功能”、深化“五个中心”建设为战略牵引,以推动城区数字化转型、提升城区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为主攻方向,以深化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推进城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八个聚焦”,加快打造“三地一极”,全面建设“创新发展活力区、美好生活品质区”,为上海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五)“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好发挥区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作用,不断提高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为普陀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自觉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把为民惠民靠民贯穿在一切工作之中,激发全区人民创新创业创造活力,推动共建共治共享,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加快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城区经济密度和投入产出效率,主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创新核心地位。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技术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贯通第一要务、第一资源、第一动力,深化创新发展活力区建设,推动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引领型发展,在全市创新发展格局中勇立潮头。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举改革旗、走开放路、打创新牌,强化制度供给,完善体制机制,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投资结构,保持投资合理增长,加紧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建设,加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改革系统集成,加快转型升级步伐,优化创新创业生态,以高水平改革开放带动更高质量的发展。

——坚持系统观念。坚持“四个放在”工作定位,把握人民城市根本属性,按照城市发展规律办事,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和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抓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发挥各方力量,共同打造城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新样本。

(六)“十四五”时期普陀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锚定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综合考虑城区发展实际,到二〇二五年,贯彻落实国家、上海重大战略任务成效显著,以打造“三地一极”为支撑,基本建成“创新发展活力区、美好生活品质区”。

——打造苏河水岸生态宜居地。按照“五个人人”的努力方向,加快提升城区品质,着力打造“蓝网绿脉橙圈”,完善老百姓家门口的服务体系,推动构建更加通畅便捷的交通、更加美丽宜人的环境、更加和谐优美的生态、更加普惠优质的服务、更加幸福安宁的社区、更加精细智能的治理、更加向上向善的风尚,打造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同心家园—善美普陀”。

——打造国际创新合作承载地。以中以(上海)创新园和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为双引擎,推动中新国际合作产业园等各类科技创新资源的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和集聚发展,同“一带一路”沿线及其他国家开展深度创新合作,高标准打造国内外前沿科创成果转化的首发地和核心枢纽,以科技创新、技术创新的承载集聚更好体现国家战略意图、引领地区发展。

——打造长三角一体化创新企业总部集聚地。面向长三角以及更广大范围的内陆地区,加快打造以创新企业为主体的总部经济集群,带动人才、资金、技术、信息汇聚融通,加快传统商贸业转型、在线新经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推动产业链价值链向高端迈进,积极顺应和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更好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打造上海科技创新中心新的发展极。贯彻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引领重点地区在同质化竞争中凸显有辨识度、显示度的比较优势。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建设苏河(长寿、长风、长征)水岸经济发展带、上海真如城市副中心和上海桃浦智创城,重点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战略性前沿基础研究,注重原始创新,承载更多高科技企业在此孵化汇聚,创新更多举措,集成政策支持,全方位立体式服务,加快形成有利于要素聚合、主体协同、文化融合的创新创业生态,加快建设创新成果策源地转化地、国际合作承载地和产业发展集聚区,更好服务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今后五年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努力实现“五个明显”:

——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明显提速。智能软件、研发服务、科技金融、生命健康等高端产业的引领性贡献度明显提高,现代服务业的主导性竞争力全面增强,创新型经济、服务型经济、开放型经济、总部型经济、流量型经济蓬勃发展、形成特色,经济结构持续优化,数字城区建设形成基本框架,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全面提升。

——人民群众生活品质明显提高。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因地制宜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全力推进区域“蓝网绿脉橙圈”提升计划、老旧小区再提升等,加快补齐短板弱项,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就业更加充分更高质量,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供给更加丰富优质,居住环境、交通环境、消费环境、治安环境更加优化,居民平均期望寿命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城区文化软实力明显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上海城市精神、城市品格和普陀人精神广为弘扬,城区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持续提升,全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区,文化设施布局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备,苏河水岸文化品牌魅力彰显,城区知名度美誉度影响力日益提升。

——城区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大气、水、土壤、绿化等环境质量达到中心城区中等以上水平,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保持中心城区领先水平,苏州河(普陀段)滨水公共空间建成开放,城区景观品质全面提升,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深入人心。

——现代化治理能力明显提升。城区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长效机制更加健全,党建引领的基层社会治理水平持续提升,广泛多层制度化协商民主深入推进,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法治建设取得新进展,执法司法公信力和社会法治意识不断增强,平安普陀、法治普陀基础更加坚实。

三、聚焦创新驱动,构筑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坚持创新在发展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打造转型发展新高地。

(七)服务科创中心建设。

打好中以(上海)创新园、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两张“王牌”,着力增强创新策源和转化能力,提高科技创新集中度和显示度。中以(上海)创新园积极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加快打造中以创新合作示范区、国际创新技术成果转化地。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强化原始创新、成果转化、国际合作、高端智库建设、领军人才培育功能,加快打造高层次、综合性、开放式的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型创新平台。提升机器人研发与转化、工业控制系统安全创新等功能型平台影响力辐射力,支持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测评中心等国家科研基地建设。进一步提升科技园区产业集聚度和贡献度。发挥张江高新区普陀园品牌辐射带动作用,筑牢普陀创新发展的主阵地;依托华东师大教育品牌与科研能力,聚焦教育科技、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华东师大国家大学科技园为重点,打造环华东师大智能教育发展圈;依托同济医学院,集聚国内外知名生命健康龙头企业,打造同济生命健康产业创新园;依托天地软件园,打造以智能软件、数字经济、数字娱乐、生命健康为主的高科技产业,建设数字经济、人工智能产业高地。

(八)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科技小巨人”培育计划、小微企业成长计划,增强中小微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培育和壮大高成长性科技企业集群。优化政府对创新活动的服务和引导,加大对企业创新奖补力度、配套产业政策支持,激发企业创新意愿和活力。发挥上海链接长三角科技创新的中心节点枢纽作用,加快武宁创新发展轴建设,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主动对接长三角沿线城市,加强联动发展、协同发展,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共同设立研发机构联合开展科技攻关、科技成果转化等科技创新活动,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推动产学研用融合发展,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加速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九)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加快健全与创新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激励等机制,形成具有吸引力和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高度重视青年科技人才成长,造就更多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打响“才聚普陀”品牌,优化人才发展平台和环境,提升人才服务能级,打造更加开放包容、更具温度活力的创新创业生态,推动普陀成为人才创新创业的首选地、人才引领发展的示范地、人才服务供给的最优地。

(十)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尊重科技创新规律和科研人员合法利益,完善科技创新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环境,坚持“政产学研用金”六位一体,构建技术创新、产业孵化、企业对接、成果落地全链条转化机制,建立多层次多渠道融资服务机制。精简行政审批、清理隐性壁垒,为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留足发展空间。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形成知识产权保护特色制度体系,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强全民科普,营造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

四、聚焦产业立区,打造新兴产业聚集地

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产业立区,着力构建以高端产业为引领、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动力、以新经济新业态为特色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不断提升经济密度和质量效益,塑造城区产业核心竞争优势。

(十一)坚持高端产业引领。

坚持“高端、数字、融合、集群、品牌”的产业发展方针,锻长板、补短板、抢先机、求突破。加快培育壮大智能软件、研发服务、科技金融、生命健康四大产业,着力打造基础坚实、支撑有力、势头强劲、特色鲜明的高端产业集群。智能软件产业紧盯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聚焦工业互联网安全、感知识别等细分领域,推进相关产业技术创新和产业集聚,全力建设“上海工业互联网安全示范区”。研发服务产业聚焦检验测试认证服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设计和总集成总承包服务,打造一批服务型制造研发总部。科技金融产业聚焦融资租赁、资产管理、股权投资、数字支付等细分领域,形成差异化优势。生命健康产业聚焦医药研发和流通、医疗器械、健康管理与服务、智慧医疗等领域,打造生命健康总部基地、高端医学创新中心、医药资源配置中心、数字医疗服务中心,构建生命健康产业生态圈。

(十二)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不断增强现代服务业的支撑力和竞争力,进一步提升能级、彰显特色,推动现代服务业与高端制造业、数字农业等深度融合,推进服务业数字化。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加快发展科技服务、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法律服务、人力资源服务、会计审计等专业服务。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加快发展健康、养老、育幼、文化、旅游、体育、家政、物业等服务业,加强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业供给。推动实体商业品牌化、特色化、智能化发展,打造吸引力和辐射力强的商业地标,创建市级特色商圈。

(十三)加速新经济新业态发展。

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等产业为重点,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同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加快培育和发展知识技术密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数字化发展,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打造数字经济产业集聚区,优化数字经济生态,努力在数字产业发展、数字应用示范等领域形成特色亮点,聚焦在线文娱、在线教育等领域,集聚一批在线新经济优质企业,加快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发展更多功能、更高能级的总部经济,加紧培育和引进一批企业总部,通过“产业乘数效应”扩大经济总量、提升产业层次、增强区域综合竞争力。积极发展流量经济,释放激发资金流、商品流、技术流、信息流、人才流等流量要素的叠加效应、聚合效应、倍增效应。

五、聚焦改革攻坚,激发发展动力和活力

发挥好改革的突破和先导作用,以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为新的起点,发扬改革攻坚、敢闯敢试精神,稳妥推进自贸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政策在普陀区推广实施,为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增动力、添活力。

(十四)推动全面深化改革。

加大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力度,加强重大制度创新充分联动和衔接配套,统筹推进经济体制、民主法治、文化体制、社会事业和民生体制、社会治理和司法体制、城区规划和生态文明体制等各领域改革,确保改革系统集成、协同高效,放大改革综合效应。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发挥国有企业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领导作用,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加快实现竞争性环节市场化,健全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抢抓科创板试点注册制机遇,健全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引进和上市服务工作机制。优化各重点功能区体制机制,完善招商引资工作机制。

(十五)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通过国有资本优化布局、调整结构,有效提升国有资本配置效率和整体功能,围绕重点地区开发建设和重点产业培育导入,整合盘活国有资源,切实提升区属国有经济对区域发展的贡献度。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健全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健全政企沟通长效机制,打造惠企政策直通车,支持民营经济成长壮大,培育更多龙头型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加快从民营经济大区向民营经济强区转变。加强外商投资服务和合法权益保护,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水平。积极稳妥推进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推动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做大做强。

(十六)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加大法治政府建设力度,坚持科学民主依法决策,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深化政务公开和透明政府建设。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对新业态新模式实行包容审慎监管,最大限度减环节、减跑动、减材料、减时间。坚持“服务是普陀第一资源”的理念,打造“让企业办事更省心、经营更放心、发展更顺心、扎根更安心”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以市场主体获得感为评价标准,建立健全企业发展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积极创建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区,提高全社会诚信意识和信用水平。

六、聚焦循环畅通,主动服务新发展格局

顺应国内外发展格局深刻调整,全面推动区域联动发展,加快城区空间协调发展,优化扩大内需动力结构,更好服务上海打造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

(十七)构建区域联动发展格局。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长三角要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要求,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以联动畅通长三角循环为切入点,充分发挥武宁路地处G2大动脉入城口和创新资源集聚优势,积极探索长三角沿线城市创新共同体建设发展路径,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良性互动。深化面向长三角的公共服务合作,依托四地教育联盟深化区域教育协作机制,完善长三角医疗卫生信息共享机制,健全疫情联防联控体系,推进长三角养老服务区域合作试点建设。完善各类基础设施和有形网络通道,提升跨区、跨省通达能力。继续加大对西藏、贵州、云南等对口地区帮扶和合作力度。

(十八)加快城区空间协调发展。

加快构建“一带一心一城”空间发展布局。基本建成苏河(长寿、长风、长征)水岸经济发展带。加快推进城市更新、资源共享、水岸联动,重点发展数字经济、科技金融、商务商贸、智能教育、文化创意等产业,集中推进以“苏河之冠”为样本,湾区湾谷为特色,层次丰富、多元多样的都市水岸建设,着力打造产城融合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全面建成上海真如城市副中心。加快推进区域功能再造、形象提升、环境优化,全面完成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布局一批高品位文体设施和高品质商务载体,重点发展供应链科技金融、科技研发、现代商贸等产业,打造服务长三角的公共活动中心。初步建成上海桃浦智创城。围绕打造“上海中心城区转型升级示范区、上海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目标定位,积极实践产城深度融合、低碳绿色生态、小尺度、人性化、高密度、高贴线率的要求,建设政府引导、市场参与的前沿技术创新中心,吸引集聚战略性新兴产业。功能性开发全面展开,加快区域交通条件改善、环境品质提升和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初步完成核心区建设和东拓区基础性开发,形成桃浦地区的转型发展雏形。

(十九)优化发展动力结构。

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普陀担当,持续优化消费、投资和出口三大动力结构。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顺应消费升级趋势,鼓励本土品牌发布“老牌新品”,打造更多适应新生代消费群体需求的优质品牌。促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支持互联网平台企业向线下延伸拓展,引导实体企业更多开发数字化产品服务,鼓励企业依托各类消费新业态新模式积极拓展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推动智慧商圈、文化旅游特色街区、夜间假日文旅消费集聚区、社区商业特色街区建设,开展放心满意消费创建活动,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精准扩大有效投资,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深化重大工程、重点项目协调推进机制,投资审批再改革再提速,保持投资合理增长。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市政工程、公共安全、生态环保、公共卫生、民生保障等领域的短板,推动企业技术改造,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用足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政策。抓住RCEP重大机遇,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在更加开放的条件下实现区域更高质量的发展。支持企业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优化贸易结构,促进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积极促进外需和内需、进口和出口协调发展。支持区内企业有序开展境外投资合作,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形成全球化招商机制,持续优化外商投资环境,引进更多优质外资项目,吸引集聚高能级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功能性机构。积极承接进博会溢出效应,依托“6天+365天”交易服务平台,促进境外优质商品和服务进入国内市场。

七、聚焦文化兴区,全面提高城区文化软实力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加强思想舆论引导,传承“赤色沪西”红色基因,以文化人、以文育德、以文兴业、以文惠民,打响苏河水岸文化品牌,更好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不断提升城区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养,增强城区软实力和吸引力。

(二十)提高城区文明程度。

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人民、武装头脑,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深化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发挥区内革命遗址(旧址)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资源优势,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深入推进公民道德建设,持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上海城市精神、城市品格和普陀人精神。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全面提升各类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质量水平,全力争创全国文明城区,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加快媒体深度融合,构建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主流舆论格局,改进和创新正面宣传,不断提高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讲好普陀故事、传播普陀声音,更好凝聚社会共识、激发奋进力量。

(二十一)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推动商旅文体会联动发展,加快打造“苏河之冠”城市文化生活街区、长风亲子活动体验区、真如-曹杨人文演艺展示区、桃浦都市生态旅游区。深度发掘和利用苏州河沿线人文历史资源和工业文明内涵,放大苏州河文化艺术节、苏州河书房、苏州河文化课堂等项目影响力,推出红色旅游、工业旅游、苏河旅游等特色城市文旅项目。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推进中海剧场等一批文化载体建设。加强历史风貌保护街区、文物建筑、优秀历史建筑、特色道路和桥梁的保护,推动文化遗产传承活化。推动上海市体育宫改扩建及真如体育公园、长风都市运动中心(USC)等一批体育设施建设,让市民有更多运动休闲的好去处。

(二十二)繁荣发展文化产业。

提升互联网影视产业能级,推动影视行业细分领域创新融合,打造全产业链发展格局。加快发展动漫游戏产业,发挥领军企业示范带动和资源整合作用,加强网络游戏出版申报和知识产权服务。做优做强电竞产业,引进和培育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举办更多高水平国际性节展赛事,培养输出高素质电竞人才,打造上海“全球电竞之都”重要承载区。积极发展音视频、直播和广告创意产业,鼓励文创企业创新产品研发。鼓励发展新型文化娱乐业态,推进文创园区转型升级,创新更多文化消费场景。

八、聚焦绿色发展,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普陀

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提升生态环境品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普陀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把普陀打造成为更高颜值、更加宜居、更有魅力的生态城区。

(二十三)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转变发展方式,优化发展思路,大力推动苏河水岸经济发展带、桃浦智创城绿色生态城区试点、真如城市副中心低碳发展实践区建设,引导工业园区和重点企业开展绿色创建,推动基层社区探索建设低碳生活软环境。支持节能环保产业做大做强,延展绿色经济产业链。推动楼宇园区和住宅小区逐步布局建设分布式光伏、新能源汽车公共充电桩,倡导低碳绿色出行。加强公共机构节能改造和用能管理,提升建筑节能水平。推进海绵城市、绿色建筑等新理念、新技术应用。

(二十四)加强生态环境治理。

突出大气污染物源头管控,加大机动车等流动源污染和餐饮油烟气等社会面源控制,推进PM2.5与臭氧协同控制,进一步提升扬尘治理水平。实施河湖“蓝网”提升计划,严格落实河长制,加强泵站污水截流改造和运行管理,完善河湖长效治理机制,稳定改善水环境质量。持续推进污染土壤和地下水治理修复。加强噪声污染管控,营造宁静城区环境。完善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进垃圾分类提质增效。实施生态惠民工程,全面建成可亲近、有温度、有活力的“苏河之冠”滨水公共空间。实施绿色普陀“点线面”提升工程,点上建好老百姓家门口的绿地、公园、街心花园,线上打造纵横交错的绿色通道(交通主干道、美丽街区)工程,面上实现“让绿色走进城区、让城区融进绿色”,不断提升市民体验度、感受度。

(二十五)完善环境治理体制机制。

强化党委政府领导责任、街镇园区属地化监管责任、企业生态环境保护主体责任,施行生态补偿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健全环保监管制度,提升环境监测监控和智慧管理能力,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完善多元化生态环保投入机制,探索第三方、社会力量参与治理机制,提升市民环保素养,推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生态环境治理新格局。

九、聚焦品质提升,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确保财政投入民生领域比重逐年提高,兜住底线民生、保障基本民生、提升质量民生,有效扩大多领域、多层次公共服务供给,让普陀人民生活更有品质、更有尊严、更加幸福。

(二十六)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创业。

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建立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培育壮大新业态灵活就业机制,提高就业供给质量。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多渠道帮助和引导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实现就业创业,帮扶残疾人、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提高公共就业服务精准化精细化水平。完善激励创业机制,发挥社区和创业平台等重要作用,形成覆盖创业全生命周期的政策扶持链。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推进企业职工职业技能培训、新型学徒制和新技能培训,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和预警预防机制,深入推进和谐劳动关系创建。

(二十七)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优质发展,优化教育资源布局,加快推进教育配套设施建设,大力推进科教、产教、体教、文教、医教结合,提升教育开放水平。以适合教育为主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思政课改革创新“四大工程”,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加强育人共同体建设,促进德智体美劳融合发展,为每一位学生学以成人、人生出彩提供适合的教育。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促进教育公平和基本公共教育服务质量提升,加强科学育儿指导和幼儿“健康教育”,积极推进托幼一体化,以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和集团化办学为方向,提升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水平,深化高中教育优质特色发展,提供全纳普惠个性化的特殊教育,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促进职业教育与区域发展和市场需求相匹配,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注重实践操作、问题解决与技术创新能力培养,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建设市民学习中心,形成泛在可选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抓好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锻造一流教师队伍。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完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推进新技术赋能教育。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

(二十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区域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配套政策,推动符合条件的未参保人员应保尽保。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可持续”的要求,完善困难群众的发现和响应机制,加大帮扶力度。探索“物质+服务”的救助方式,加强社会救助信息化建设和救助资金内控监管,加强社区救助队伍专业化建设,提高救助质量效率。健全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和保障制度。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做好老年人、残疾人关爱服务工作。建立健全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积极发展住房租赁市场,推进廉租住房常态化申请供应,扩大公共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政策覆盖面,加强商品住房销售监管。

(二十九)推进健康普陀建设。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树立大卫生、大健康观念,打造智慧化、整合型、高品质健康服务体系,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坚持预防为主,推动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行动和爱国卫生运动,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市民健康素养。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处置机制,提升医防融合、平战结合能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和管理创新,加强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优化医疗资源布局,坚持错位发展,加强区域优势学科和特色专科(专病)建设,与市级优质医疗机构合作,加快推进西部区域性医疗中心建设。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标准化建设,提高基层医疗卫生和健康服务质量,推进医养结合深入发展,做优做实老百姓家门口的医疗服务和健康管理。坚持中西医并重,推进中医药文化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打造普陀特色中医服务品牌。探索互联网医院建设和发展模式,提供线上线下一体化医疗服务,提升市民便捷就医满意度。

(三十)优化养老服务供给。

更加主动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持续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和生命质量,打造老年友好型城区。围绕提质增效,优化养老服务设施布局,充分利用存量资源增加养老服务设施供给。大力发展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创新尽可能地陪伴、关心、帮助老年人的方式,积极探索智慧助老,让更多老年人融入智能生活。深入推进长期护理保险试点,探索综合照护服务模式,推广智慧养老服务。健全养老顾问网络,深化长三角区域养老服务合作。引导和鼓励各类主体从事养老服务,激发养老服务市场活力,更好满足多层次、差异化养老服务需求。落实养老服务行业综合监管制度,加强养老服务规范化建设及行业信用约束,扩大养老服务从业人员规模,加强养老服务队伍质量管理。

十、聚焦治理提效,提升城区治理现代化水平

坚持以人为本、安全为先、管建并重、精细智能,统筹发展和安全,以“两张网”为牵引,以基层社会治理为支撑,全面提高城区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城市中心城区特点规律的治理新路。

(三十一)深化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和城市运行“一网统管”。

围绕“高效办成一件事”,加快实现与市场主体和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事项全部接入,提高在线办理率、全程网办率,让企业和群众办事像网购一样方便。加大公共数据归集力度和治理深度,构建以优化流程为基础、制度规则为保障、数据共享为驱动、在线平台为载体、“新基建”为支撑的政府服务体系,推进“整体政府”建设。围绕“高效处置一件事”,推进“智联普陀城市大脑”迭代升级,加强“云、数、网、端、安”基础设施建设,打破数据壁垒和数据孤岛,布密“神经元”和感知端,建强区、街镇、片区三级城运中心,做强人口信息管理、平安建设、服务经济等板块,拓展更多场景应用。健全“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工作机制,形成科技驱动、网格支撑、基层参与相互赋能的治理格局。

(三十二)开创人民城市建设新局面。

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把老百姓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把最好的资源留给老百姓。从人民群众对城区宜居宜业的要求入手,在尊重群众意愿前提下,尽力而为,多措并举推进老旧小区再提升计划,有序推进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工作,加快完成旧住房成套改造。加快补齐生活设施短板,增强防灾应急功能,实施就近宜居生活圈(橙圈)修补计划,为居住片区人群提供更加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深化落实区城市管理导则和精细化管理行动计划,从组织架构、标准体系、制度保障等方面着手,以绣花般功夫打造贯通规划建设管理各环节、具有“建立-落实-评估-优化”自我迭代能力的城区管理系统。坚持高标准引领,统筹市政工程、绿化工程、建筑立面、人行铺装、店招店牌、城市家具等全要素,做好做亮城区设计,加强全周期管理,持续提升城区品质品位和人居环境质量。坚持综合施策、精准施策,大力推进交通出行优化、无违建居村(街镇)创建成果巩固、大件垃圾管理、楼道堆物整治等,让城区更干净、更美观、更安全、更有序。全面推进美丽楼道、美丽街区、美丽家园建设,努力打造一批人民城市建设示范点。

(三十三)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

坚持以党建引领基层自治共治,强化基层行政执法保障和资源保障机制,落实“条块三协同”机制,更好为街镇和居村赋权增能。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创建,构建具有普陀特色的市域治理体系。探索实现群众诉求数据、各类民生大数据与城市大脑智慧管理体系融合,不断提升市域社会治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推动基层工作方式转变,有效提升市域社会治理和民生保障效能。建立健全基层治理应急机制、服务群众响应机制和打通抓落实“最后一公里”工作机制,着力破解市域社会治理中的难题。不断提升“邻聚里”网格化片区管理服务功能,完善老百姓家门口的管理服务体系。完善社区议事协商机制,发挥“社区云”等平台的支撑作用,扩大有序参与、推进信息公开、加强协商共治、强化权力监督,引导专业机构和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探索形成“零距离”市域社会治理共同体。健全居村党组织领导下居村委、业委会、物业公司“三位一体”运作机制,建强居村党组织书记和社区工作者队伍,提高基层动员社区力量、协调社区资源、组织居民自治、服务社区群众的能力水平。深化“法治带头人”“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

(三十四)守牢城市安全底线。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压实全区各级党委(党组)国家安全责任制,完善国家安全工作协调机制,加强国家安全执法和宣传教育,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构筑城市安全预防体系,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把经济金融、网络、生物等领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打造互联网安全高地。深化“3061”安全工作体系,全面落实城市安全主体责任、领导责任、监管责任和属地责任,完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落实各类风险点专项和精细化安全管控措施。加强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防控和处置,提高城区防灾减灾能力。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完善社会治安整体防控体系,织密立体化智能化防护网,实现对治安要素的精准动态管控,健全防黑防恶长效机制。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强化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和多元化解,提升信访工作水平,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普陀。推动国防动员、后备力量建设和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提升双拥工作水平,巩固军政军民团结。

十一、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团结全区人民为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而奋斗

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形成强大合力,提供坚强保障。

(三十五)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体制机制。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确保党中央和市委决策部署有效落实。细化党中央、市委重大决策部署落实、督促检查和问责机制,确保党在各级组织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完善党集中统一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制度性安排,强化区委对全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工作的全面领导。健全党委议事决策和综合协调机制,提高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能力。认真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毫不动摇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深入学习运用中国共产党一百年的宝贵经验,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探索符合普陀特点和规律的基层党建新路。织密建强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聚焦政治功能和组织力,深入实施“红色堡垒·普陀先锋”行动,持续打响“零距离”党建品牌。构建干部队伍素质培养、知事识人、选拔任用、从严管理、正向激励“五大体系”,加强干部政治历练、提升干部“七种能力”,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充满激情、富于创造、勇于担当、敢为先锋。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监督责任,深化落实“四责协同”机制,驰而不息正风肃纪反腐,树立鼓励开拓有为、支持善作能为、问责无所作为、惩治腐败行为的鲜明导向,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三十六)凝聚全社会力量团结奋斗。

人民是城市建设、城市发展的主体,必须全面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完善党员、干部联系群众制度,创新互联网时代群众工作方式,把尊重民意、汇集民智、凝聚民力、改善民生贯穿到全部工作中。充分发挥人大、政协的优势,加强人大对“一府一委两院”的监督,大力发展基层协商民主,让群众更好享有全过程民主、实质性民主,发挥政协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独特优势,齐心协力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作用,更好凝聚社会共识和力量。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民族宗教界人士作用,凝聚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力量,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更加和谐。

(三十七)确保“十四五”规划建议落到实处。

编制好“十四五”规划纲要、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等,要坚决贯彻党中央、市委和区委决策部署,落实本建议提出的指导思想、基本要求、目标任务和重点举措,确定路线图、排出时间表、制定任务书,拿出可执行、可操作的实在举措。各部门、各街镇、各单位要从实际出发,细化制定本领域本地区五年方案和每年计划,建立规划实施的协调、监测、评估、考核机制,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地落实、取得实效。

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全区上下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市委决策部署,众志成城、锐意进取,奋力开创新时代普陀发展新局面,为创造上海新时代新奇迹、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而努力奋斗!

原标题:《《中共上海市普陀区委关于制定普陀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全文发布》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