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区县动态 | “山东屋脊”硕果红——沂源县脱贫攻坚战纪实

2021-01-14 20:5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2020年,沂源县获得两项殊荣:一是被省政府表彰为“全省高质量发展先进县”,是全省十个之一;二是被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表彰为“全省脱贫攻坚先进县”,是全省五个之一。

作为一个革命老区县、山区农业县,沂源取得如此成绩,生动诠释了以发展促脱贫的深刻内涵。近年来,沂源县委、县政府认真落实党中央决策和省市委部署要求,把脱贫攻坚作为政治工程、德善工程、摘帽工程,以决战决胜的勇气、舍我其谁的担当,走出了一条可借鉴、可复制的精准扶贫之路,为老区脱贫提供了鲜活可信的“沂源样本”。

敢于亮家底——

“底子摸得清,点穴办法灵”

“底子摸得清,点穴办法灵。”这是沂源各级扶贫干部用心血和汗水换来的经验。

按照“三入户两票决,两公示一公告”的精准识别,一组数据呈现在大家面前:2017年底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3556人,占全市的1/3,其中,未脱贫人口16684人,占全市的1/2;全县有10个扶贫工作重点镇,占全市的1/2,有140个省扶贫工作重点村,占全市的1/3;危房改造占全省的1/4。

看到这样一份家底,沂源县的决策者们感到像一座大山压在心头,喘不过气来。但是,他们本着对党、对人民、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坚持实事求是,毅然向全县亮出了这份家底。

沂源的情况是沂蒙老区的真实写照。老区的精准脱贫具有特殊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沂源县委组织全县党员干部反复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老区脱贫致富的指示精神,深刻认识到,这是一场只能赢、不能输、也输不起的战役,必须破釜沉舟,背水一战。

2018年2月12日,沂源县委、县政府召开“弘扬朱彦夫精神决战脱贫攻坚年”千人大会,会议室内气氛庄严,从县委书记、县长到各镇、县直部门和各村主要负责人,都感到巨大的压力和责任。全县万名干部手写脱贫攻坚承诺书,逐级签订责任书,立下军令状,决心以“人民楷模”朱彦夫为榜样,立下愚公志,拧成一股绳,坚决啃下脱贫攻坚这块硬骨头,如期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优异答卷!

责任重于泰山,承诺掷地有声。

“自脱贫攻坚以来,我县先后迎接23次省市巡视、巡察、抽察、评估、暗访等,入户2618次,没有一户未脱贫,没有一户不满意。”沂源县委主抓扶贫工作的同志说。

扶贫抓产业——

“产业扎下根,才算拔穷根”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脱贫也要致富,产业扶贫至关重要。”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防止返贫的根本之策。针对扶贫模式的重构,沂源县将贫困户变成现代农业生产链条中的一环,让他们尝到了发展产业的甜头。

南鲁山镇的北流水村,一个藏在山沟沟里的小村子,去年村集体收入达到50万元,全村113户贫困户已全部稳定脱贫。村党支部书记陈丙福说,这得益于“支部领办合作社”发展产业项目。他们的做法是,贫困户把土地流转给合作社并作为股本入股,合作社使用山东省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建成1000亩“沂源红”苹果标准化生产基地;利用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发展300亩大榛子生产基地,从去年开始,效益已经开始显现。待两个基地丰产后,可以安排120人务工,贫困户每年既能获得每亩1000元的土地流转费,还能获得土地入股分红,有劳动能力的还可以到基地打工挣工资,三项加起来,一户年收入至少1.5万元,村集体收入将达到100万元。

沂源县的贫困户中60岁以上老人占了70%以上,还有一些家里有病人、老人、孩子需要照顾,这些人大多无法外出务工。如何让他们实现稳定脱贫呢?

沂源县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他们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产业走,产业撵着贫困走”,因地制宜,做好产业规划,出台政策激励,积极引进带富能人,大力发展桔梗加工、腰果去壳、玻璃贴花、果品冷藏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依托这些产业发展“小微扶贫站点”,让人们在家门口有活干,有钱挣,足不出户也能稳定增收。

在璞邱五村小微扶贫站点记者看到,宽敞的车间里,十几个老人正在刮桔梗。任务就是把桔梗皮刮干净,刮一斤8毛钱,一块垫子、一把不锈钢汤匙,就是这项工作的全部工具。现场一位76岁的老人说,他与老伴在这里刮桔梗,每年收入3万多元。

在沂源,小微扶贫站点不仅为贫困户创造了就业机会,也为一些经济能人到农村创业搭建了舞台,一批年轻人带着项目扎根农村,形成了小微扶贫站点造福贫困户——助力能人创业——催生更多小微扶贫站点——造福更多贫困户的良性循环。

沂源县充分利用农村闲置农房、仓库、庭院,大力发展门槛低、易操作、见效快、绿色环保的特色产业。如今,全县已建成小微扶贫站点980个,带动9200余名贫困户务工,人均月增收700元以上。

“产业扎下根,才算拔掉穷根。”北流水村党支部书记陈丙福对此感触颇深。

扶贫抓产业,路子正,抓到了根本。

危房改造“六统一”——

“做梦也想不到有这么好的事”

沿着新修的水泥路,我们走进了鲁村镇草埠二村危房改造户安置点。

一排排红瓦黄墙灰裙的精致小院,干净的水泥地面,统一模式的厨房、厕所、小菜畦、花池子一一入眼。这些整齐划一的房舍,是利用各级危房改造资金,在村内一处闲置厂房地基上翻建的,产权归村集体,贫困户用原来的危房置换,免费居住,循环使用。他们称为“周转房”,全村34户老年危房户全搬到了这里。

县里陪同的同志告诉我们,建“周转房”是被逼出来的点子。“一些年老体弱的危房户,给他们扶持资金,却无力建新房。有的贫困户好不容易把房子建起来了,住不了多久就去世了,房子基本就废弃了。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反复调研论证,探索了建周转房这一办法。”

建“周转房”是沂源县解决贫困户危房问题的五种形式之一,其他还有原址翻建或修缮、改造闲置集体用房安置、租赁个人闲置房安置、投靠亲戚子女安置等形式。其中,工作量最大、情况最复杂的是原址翻建。为确保建设工期和质量,沂源县采取农户自建与政府“代建”相结合的方式,对想翻建又不具备能力的群众,以镇村为单位实行“统一鉴定、统一规格、统一招标、统一建设、统一验收、统一结算”“六统一”代建。

南鲁山镇文泉村贫困户张传平的房子就是按照“六统一”代建的。“房子是政府给盖的,床、桌子、椅子、风扇是政府给配的,连床上铺的盖的都给送来了,做梦也想不到有这么好的事。”老人高兴地一一指给我们看。自从住上新房子,张传平逢人就说共产党好,现在的社会好!为了表达自己的感恩之心,已经78岁的他自己买了理发工具,定期为村里老人义务理发。

目前,全县已累计完成10234户危房改造任务,实现了确保“贫困户不住危房”目标。

沂源县危房改造工作获得了国务院督查激励。

扶贫先扶志——

“眼馋的好日子,得靠自己干”

来到张家坡镇大石沟村时,张文燕正在果品交易市场为外地客户收购桃子。看到她麻利的动作,自信的笑容,很难想象这曾是一个大病缠身、差点被贫困压垮的人。

“当时我心灰意冷,连死的想法都有了,幸好村里、镇上及时把俺家纳入了贫困户。从那以后,我治病基本不用自己花钱,每年享受扶贫项目分红,平时有各种救济,基本生活有了保障。特别是镇、村的领导经常跟我谈心,给我打气鼓劲。慢慢地,我的思想转了弯,觉得日子有盼头了。”张文燕朴实的话语中充满了对扶贫工作的感激、对党和政府的感恩。

病情得到控制、身体状况好转后,天性要强的张文燕开始利用自身优势,在村里做果品代购代销生意。2017年底,张文燕算了算年终收入,居然达到了2万多元。她找到村干部说:“现在俺家的日子越过越好了,再当贫困户就丢人啦,还是把好政策让给更困难的人吧!”

张文燕说:“干等着没用,天上不会掉馅饼,眼馋的好日子,得靠自己干。”

贫困群众是精准脱贫的主体,政策再好,各方面努力再大,最终起决定作用的还是贫困户自己。一些贫困户不敢“摘帽”,不愿“摘帽”,说到底还是对未来信心不足。

沂源县针对这一问题,在落实扶贫政策过程中,既重力度,又重温度,不断点亮贫困户自主脱贫的希望之光。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为了在全社会树立鲜明的政策导向,引导贫困户自主脱贫,勤劳致富,沂源县财政列支了1000万元专项资金,鼓励贫困户发展产业或务工增收。

沂蒙精神放异彩——

“我是带着沉甸甸的责任和使命来的”

沂源作为沂蒙老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沂蒙精神的贡献者、实践者。在决战脱贫攻坚的实践中,不断被赋予新内涵的沂蒙精神再次成为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燕崖镇大洪峪村贫困户耿俊英,十多年前丈夫外出打工出事故去世了,责任方应该赔的钱赔了不到一半就不赔了,十几年来多方求助无果。县信访局副局长刘智慧到村里挂职第一书记后就开始帮她跑这事,挂职期满回到信访局也没放下,前天法院终于执行到位了。刘智慧说:“我是带着沉甸甸的责任和使命来的。”这个使命就是拉着大洪峪村贫困户的手脱贫路上大步走,把党的温暖送到每一个贫困户心里。两年来,在她和村干部努力下,不仅使32户贫困户全部稳定脱贫,还凭借真心真情真作为成了贫困户的“亲闺女”、“大妹妹”。

扶贫干部跟我们说的最多的是,扶贫是个精细活,必须用真心、动真情,不仅要盯着收入、住房、看病、上学等一些硬杠杠,还要看贫困户过得是不是舒心,活得是不是有尊严。

在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中,严重精神障碍患者、重度残疾人、常年卧床不起等特殊人群共1474名。针对这些特殊人群,沂源县创立了“N+1”帮扶机制。即由驻村干部、村党支部书记负总责,统筹安排包括村“两委”成员在内的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与特殊人群结成“N+1”帮扶对子,根据特殊贫困群体的不同需求,分类施策。5000多人组成的“特殊人群管护队”为特殊贫困群众提供了暖心的管护服务,保证了他们的正常生活。

2018年9月,以程远军为队长的省派沂源乡村振兴服务队进驻鲁村镇,担负起助力刘家坡村、鹿角山村、姬家峪村、北徐家庄、西徐家庄5个村乡村振兴的重任,其中4个村是省扶贫工作重点村。服务队走村入户,深入调研,确立了“以产业振兴助推脱贫攻坚”的工作思路,利用当地丰富的果木资源、适宜的气候条件,大力发展食用菌种植。2019年11月,刘家坡50个香菇大棚建成投产,吸纳60多名村民就业,不少贫困户因此脱贫。

救急难、托底线、暖民心,散发着党和政府的温暖和人间真情。

联村党建——

“组织抱了团,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燕崖镇朱家户联村党委是沂源县试点成立的第一个联村党委,覆盖15个村,8000余口人,党员392名,总面积33.5平方公里。

石井河村党支部书记吕忠孝深有体会地说:“组织抱了团,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去年县里开展农村违法建筑集中整治,俺村有存在多年的18户、52间沿街违建房屋需要拆除,这在以前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有了联村党委,组织联建村所有党员干部一起做工作,仅用20天就清理完了,并在腾空的土地上建了党建主题公园,受到群众的交口称赞。”

联村党委综合考虑各联建村资源优势的互补性,实行产业“一盘棋”规划、一体化布局、差异化发展。朱家户联村党委依托“乡村里的中国”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按照“一村一品”模式,集中布局打造朱家户美食美宿、石井河休闲采摘、姚南峪古村落文化、碾砣传统酿造等特色产业链,集聚了农文旅融合发展新动能;将涉及联建村的3个扶贫项目、800余万元资金“打包使用”,连片建设香菇、樱桃、草莓等高标准种植大棚44个,走出了一条“产业联兴”的新路子。

沂源县委组织部的负责同志介绍说,农村联村党建是“区域化”党建工作理念在农村的生动实践。目前,沂源县建立联村党委24个、联合党支部5个,覆盖166个行政村。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组织振兴是关键。联村党组织的建立,有效整合了智力和人才资源,增强了农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更好发挥了领导作用。

沂源县委书记王义朴说:“沂源的脱贫攻坚工作,不是就脱贫而脱贫,而是始终坚持党建统领,将其放在乡村振兴的大格局中去谋划、去统筹、去推进,以乡村振兴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步子越走越实、越走越顺。”

这正是沂源脱贫攻坚取得决胜的奥秘所在。

来源:淄博日报

原标题:《区县动态 | “山东屋脊”硕果红——沂源县脱贫攻坚战纪实》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