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创新】法治怎样为脱贫攻坚“护航”?河北的做法接地气

2021-01-14 21:1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2020年,河北脱贫攻坚捷报频传——6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7746个贫困村全部出列,232.3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历史上首次消除区域性整体贫困和绝对贫困,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胜利。

河北省人大常委会机关帮扶村阜平县石滩地村新貌。武晓雷摄

回望河北省脱贫攻坚路,法治扶贫发挥着独特作用。

河北省人大常委会坚决贯彻党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切实找准人大履职与脱贫攻坚工作的结合点、切入点,及时制定地方性法规,持续跟进监督,充分发挥代表作用,扎实开展驻村帮扶,助力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

一部地方法规的新突破

开创三个“第一”,将扶贫纳入法治化轨道

回顾河北法治扶贫征程,2016年7月29日是一个重要节点。当日,省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河北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这是河北第一部关于农村扶贫开发的地方性法规,填补了河北省农村扶贫开发立法的空白。

“在脱贫攻坚啃硬骨头的关键时期,通过立法将扶贫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十分必要。”省人大常委会农工委法案处处长张国琛表示,亟须将多年以来的扶贫经验、制度和成果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

条例开创的三个“第一”,是观察河北依法扶贫、依法治贫的全新视角。

一是全国第一部规定“政银企户保”农业合作贷款新模式的地方性法规。此举建立起政府搭台增信、银行降槛降息、企业农户承贷、保险兜底保障的多方联动扶贫贷款新机制。

二是全国第一部明确赋予贫困县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自主权的地方性法规。这一突破性的规定,解决了以往项目资金只能发展项目,水利资金只能建设水利,这边急缺资金干着急,那边躺在账上不能动的难题。

三是全国第一部明确对贫困山区乡村义务教育教师给予生活补助,且列入省级财政预算的地方性法规。

张国琛认为,“条例紧紧围绕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等核心问题,明确权利义务,规范工作程序,厘清法律责任,为精准扶贫提供了坚强法治保障。”

几年来,脱贫攻坚领域立法加快推进,不断向广处覆盖,向深处延伸——

在全国率先作出推进农村改厕工作的决定,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出台多元化解纠纷条例,让扶贫工作在和谐稳定道路上推进前行;

出台居家养老服务条例、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对农村居家养老作出规定,为“老有所养”补齐短板……

针对脱贫攻坚关键领域和重点方面,一部部富有河北特色的法规陆续出台,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法治基础。

一次人大监督的新实践

连续四年创新开展监督,用监督刚性增强监督实效

金秋时节,保定市阜平县食用菌核心园区内,工人们正喜滋滋地收获香菇。

“政府给了哪些优惠政策?”省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成员李梅走上前,拿着一份“问题清单”逐项对账。

这是省人大常委会深化三项联动监督执法检查组进行执法检查的一幕。“没想到查得这么实、这么细。”阜平县农业局局长张强说,通过“问题清单”一项项对标,能促进相关部门及时发现不足、补齐短板。

脱贫攻坚进入关键期,越吃劲的时候,越需要依法推进。2017年起,省人大常委会连续四年开展脱贫攻坚方面执法检查,开创出一条人大监督新路。

创新体现在四级人大联动,上下拧成一根绳。

“监督遇到了哪些突出问题?”省人大常委会领导班子成员多次赴全省就联动监督进行调研,广泛听取民意,推动监督落地见效。

省级人大统筹协调、综合服务,市级人大承上启下、推动检查,县级人大务实作为、担当尽责,形成推动工作的强大合力。

创新体现在“法律巡视”全覆盖,持续跟踪问效。

“好不容易脱了贫,生场病又成了贫困户,这种情况怎么解决?”专题询问现场,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崔慧霄一针见血的提问引来广泛关注。

开展执法检查,着力破解堵点难点;审议专项工作报告,深入推动整改;组织专题询问,持续跟踪问效……省人大常委会把脱贫攻坚作为监督工作重中之重,一年接着一年干,用监督刚性增强监督实效。

创新体现在五级代表全程参与,筑牢严密监督网。

联动监督开展以来,4万余名人大代表深入群众、深入农户,了解情况更详细,发现问题更精准,合力筑起一张严密的监督网。

开展脱贫不稳和边缘人口摸底监测,分类摸清底数;建立健全脱贫防贫长效机制,为大病致贫筑牢防护网……一系列脱贫攻坚中的老大难问题得以解决,背后是省人大常委会持之以恒开展监督的韧劲。

15万名人大代表的新作为

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积极投身脱贫一线

书画院、水宴山宾馆、沿河观赏步道,生态旅游度假区规模初具;猕猴桃、山桃、茶树,山坡上种满“摇钱树”……探访灵寿县车谷砣村,很难想象这里曾是人均收入不到800元的贫困村。

车谷砣的变化,离不开一个“自己富了,还想带着乡亲一起富”的能人——全国人大代表、村党支部书记陈春芳。几年前,他毅然放弃年收入40万元的生意,回到大山沟,带领村民劈山修路、发展旅游。如今,这个小山村已实现整村脱贫,人均年收入过万元。

全省15万多名各级人大代表积极投身脱贫攻坚第一线,充分发挥人大工作中的主体作用、群众中的代表作用、本职工作中的带头作用,汇聚起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强大正能量。

——带领群众致富,凝聚“人大力量”。

产业扶贫,为贫困地区播下致富种子。

“老刘,快进屋,尝尝今年的核桃。”迁安市前铺村村民李开文硬是把刘文福拉到自家,捧出一把果子请他品尝。

刘文福是唐山市铁门关村党支部书记,也是省人大代表。从2007年起,他捐资17万元购买树苗,帮村民们建起300多亩高效核桃园。现在年产核桃10多万公斤,增收160万元。

千千万万像刘文福一样的代表,正奋战在全省脱贫攻坚主战场,通过龙头企业带动等方式,帮助贫困群众“拔穷根”。

科技扶贫,把致富“钥匙”送到群众身边。

2020年10月,内丘县岗底村苹果园里,全国人大代表、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研究员郭素萍赶来给果农做技术指导。她每年在科技扶贫一线工作超过300天,足迹遍布全省。

绿岭核桃通过国家林木良种证审定,重茬地苹果大苗建园在岗底取得成功……跟随郭素萍的足迹,一个个农产品品牌被擦亮,更多果树变成“摇钱树”。

广大代表把科技“钥匙”、健康“礼包”、文化“大餐”送到贫困群众身边,为大家托举起“稳稳的幸福”。

——反映社情民意,汇集“人大智慧”。

带着对脱贫攻坚工作的深入思考,广大代表深入调研视察,广泛倾听民声,提交了一大批代表建议和调研报告。

累计改造卫生厕所905万座;实施特色产业扶贫项目5.3万个……代表建议办理情况报告显示,2020年以来,一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实事好事真正实现。

一批又一批人大代表走在前、作表率,凝聚起攻坚克难的强大合力。

三个帮扶村的新探索

写好搬迁“后半篇”文章,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真没想到,俺也能住上新楼房。”王小三的笑脸上,皱纹挤成一朵花。

王小三所在的阜平县寿长寺村是省级深度贫困村,全省脱贫攻坚的“硬骨头”。他家祖祖辈辈住在石头房子里,窗户都是纸糊的,常常是屋外下大雨,屋里下小雨。

变化始自2017年。省人大常委会机关驻村帮扶工作队入驻上堡、石滩地和寿长寺三个村,村民们的生活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举全机关之力,攻坚中之坚。

2019年11月,在工作队推动下,寿长寺村在阜平县第一批启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山沟沟里苦了60年的王小三,没花一分钱就分到一套100平方米的新房。他和媳妇分别被录用到村里的物业公司和旅游公司,过上了手有闲钱的新生活。

如今,三个村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89.73%、80%、85.5%,分别下降到0.66%、0.7%和0,越来越多的“王小三”过上了好日子。

——搬得出还要能致富,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

2020年9月,站在半山腰望着一片片菌棒上的木耳,石滩地村村民周九英难以相信,“黑金子”真换回了真金白银。

产业扶贫,必须在“精”字上下功夫,在“准”字上谋实招。

木耳种植有优势,就发展木耳大棚;太阳能资源丰富,就建光伏电站……工作队探索出一条“集体搭台、农户唱戏、公司管理、购销保底”的可持续发展路子。

木耳园区建起来了、光伏项目并网发电了、手工业厂发展起来了……2019年,上堡村、石滩地村、寿长寺村人均年收入提高到8230元、8715元、9456元,真正实现搬得出、有保障、能致富。

——补齐短板,加强水利设施建设。

寿长寺村,四周群山环抱,银河水穿流而过。曾经,这里水渠匮乏,世世代代无法灌溉,收获多少全指望“老天爷”。

如今,这里建起了3座塘坝,不仅可以通过沟渠把水引入耕地灌溉,更能把雨水储存起来,避免山洪泥石流给村民带来灾难。“自从工作队给咱修了塘坝,粮食收成强多了,一亩地能差上200斤。”说起收成,王小三乐得合不拢嘴。

上堡村小学完工了,家门口响起琅琅读书声;寿长寺通往县城的山路修通了,5个多小时的路程缩短到一个半小时……工作队积极协调省交通厅、水利厅、农业厅等7部门项目资金8299.06万元,协调阜平县落实配套资金近亿元,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脱贫攻坚基础不断夯实。

——抓好搬迁后续管理,打造乡村新社区。

刚搬进祭台移民安置区,石滩地村村民齐二先和她的老姐妹就碰到了难题。

原来,这个安置区由石滩地和邓家庄两个村组成。以前两村各有一支舞蹈队,按说搬到一个社区就该融到一起。可是舞蹈不一样、服装不一样、时间也不一样,到底咋融合?

“这只是其中一个小问题。”工作队员表示,由于搬迁群众来自不同的村,文化意识、思想观念、生活习惯等方面差距较大,社区融入难度大。

工作队不断创新方式方法,成立新村党总支,不断推进两村融合发展;推动成立安置区物业,在供水、供电等方面做好便民服务;完善村规民约,业主委员会、红白理事会等群众组织逐步设立……一个和谐文明的新家园逐渐建立。

——建班子、定制度、创模式,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工作队。

针对村干部文化水平低、年龄大等情况,工作队不断完善村党支部会议等各类制度,提升村“两委”战斗力。

石滩地村党支部书记周田生感慨:“如今,村‘两委’班子从散沙一盘到五指并拳,大家铆着劲要尽快实现全村小康。这是省人大常委会机关在帮扶过程中,为俺们村留下的最宝贵的财富。”

千年梦圆在今朝,越到紧要关头,越容不得松口气、歇歇脚。省人大常委会将充分发挥人大职能,进一步推动“三农”工作走向制度化、法治化轨道,助力做好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有序衔接。

来源:河北新闻网

原标题:《【创新】法治怎样为脱贫攻坚“护航”?河北的做法接地气》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