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绿水青山我的家|从古老走向新生的八达岭-十三陵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2021-01-15 10:3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绿水青山我的家》专栏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

从大漠戈壁到茫茫草原,从高原雪山到茂密森林,从喧闹城市到偏远乡村,中国建设科技集团始终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己任,开展了一系列城市生态、自然保护地、园林水系、垃圾处理、能源利用等市政项目的规划、设计及咨询工作,为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绿水青山我的家”专栏将为大家呈现美丽中国、生态文明的蓬勃景象,解读中国建设科技集团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代表工程,展现设计师们“尺规绘世界、方寸绣乾坤”的匠心精神。“绿水青山我的家”专栏与“如果建筑会说话”专栏互为姊妹篇,分别展示建筑设计和规划设计之美,与大家共同领略祖国大好河山、欣赏美好人居空间。

八达岭-十三陵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名胜区位于北京市延庆区和昌平区,是“以中国独有的长城防御体系和皇家陵寝为主景、文物古迹与自然风光完美结合为特色、兼具历史文化展示及自然景观游览功能的世界遗产级综合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名胜区是国务院认定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是万里长城的重要隘口。长城依山而筑,居高临下,气势雄伟。

无论你从世界何地来北京游玩,八达岭长城及其周边众多名胜古迹必是清单里排名TOP3的重要景点。长城不仅见证了中国的日益发展强大,更敞开怀抱欢迎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悠久的历史文化、神秘的建造过程、雄峻奇伟的沿途景色、绵延数十公里的壮观以及“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豪言壮语,这都让逾千万游客以登上长城为荣。

如今,长城已经从古老的重要军事防御工程升级成为中华文化的象征。而长城和周边景区一步步从古老走向新生,凝聚着中国建设科技集团所属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城建院)的设计师与景区管理部门的共同努力。设计师们以“保护历史遗迹、提升游览体验”为目标,通过整合和深入挖掘现有资源,合理划分功能分区、科学规划交通系统,引导游赏模式、展示历史和文化等方面的规划和设计,使长城从一条线的旅游,扩展到一个区域的展示和游览,让古老的长城在新时代里焕发新生,成为文化聚集地、国际展示交流基地和悠久历史与文明的承载地。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可左右滑动图片)

2011年以来中国城建院承担了八达岭-十三陵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延庆部分)详细规划、八达岭国家公园总体规划、北京八达岭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及建设地块修建性详细规划、北京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名胜区残长城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北京九眼楼长城景区详细规划、北京慕田峪长城总体规划、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名胜区(延庆部分)生态敏感区植被恢复规划及可行性研究、京张城际铁路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名胜区段景观影响评估专题报告等多个规划、设计项目。

✫《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名胜区(延庆部分)详细规划》荣获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规划设计奖二等奖、北京市优秀工程咨询一等奖

✫《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名胜区(延庆部分)生态敏感区植被恢复规划及可行性研究 》北京市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三等奖、北京市优秀工程咨询三等奖

· 01 ·

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名胜区(延庆部分)详细规划

●主要负责人

袁建奎

●设计/参与团队

赵珍、刘畅、林鹰、严利洁、吴婵、闫勤玲、李佳、考睿杰

●项目起止时间

2012年04月-2018年9月

●项目基本概况

规划区位于延庆区境内,包括八达岭长城景区和黄土梁景区两部分,总面积70.1平方公里。规划区以世界文化遗产八达岭长城、水关长城、古长城等人文景观和层峦叠嶂的群山及植物群落等自然景观为主要特色,以长城观光、历史教育、领略文化、科学考察、登高览胜、山林游憩为主要游赏内容。

●主要创新点

规划区内游人量大,同时游赏方式单一,人流主要集中于八达岭长城,规划区内形成“一道城”的游览模式,为平衡规划区内世界遗产长城的保护以及长城科普宣教的矛盾,本规划通过核定旅游容量指标,控制人流量,建立预警机制,对规划区总游人量进行总体控制。设定多样的游客体验线路,制定游客综合体验规划,设定“长城科普、关沟古道科普、森林体验”三条主题游憩支线,分散人流,缓解长城主线游览压力。通过实行封闭式管理,停车场全部外迁至黑龙潭、水关两处,科学布局外部公交站点,建立综合服务枢纽,通过环保观光车接驳,解决规划区交通问题,延长游客游赏时间同时提高科普宣教的能力。

· 02 ·

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名胜区残长城景区详细规划

●主要负责人

袁建奎

●设计/参与团队

林鹰、袁建奎、闫勤玲、李佳、考睿杰

●项目起止时间

2015年11月-2016年8月

●项目基本概况

八达岭残长城景区是八达岭-十三陵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区位于延庆区,景区总面积4.4平方公里。景区拥有沧桑雄峻的文化遗存、林木葱郁的自然环境、历史悠久的遗址遗迹以及丰富的民间故事传说,是以古长城本体及其代表的历史文化为核心,以文化内涵丰富的历史遗存和林木葱郁的自然环境为基底,以局部片区独具特色的植被景观为亮点,具有风景游览、文化探源、科普教育、休闲观光等功能的复合型景区。

●主要创新点

规划以“整体联动、差异发展、突出特色、打造精品”为主导思想,打造“长城外的长城”。首先,以保护资源和环境本体为宗旨,在现有资源基础上新增景点,突出古长城遗址的特殊品味和价值,体现原真性和文化内涵,解决规划区内景源少、级别低、特色不鲜明、资源点展现力不足等问题。其次,规划以“文化为魂、活动为体”,除遗址观光外,依托现有资源,增加主题性体验和休闲内容,构建长城营造体验社,加强了资源与游赏组织的关系,极大地拓展了残长城景区的风景旅游发展潜力。第三,重新组织规划区内道路交通系统,使步行游览成体系,人车分流,入口可识别,停车布局紧凑合理。第四,充分依托景区周边村落,完善游览服务配套设施,弥补景区内可建设用地面积不足的缺憾,同时,强调残长城景区与八达岭长城景区的联动,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 03 ·

北京长城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总体规划

●主要负责人

袁建奎

●主要参与人员

林鹰、姜娜、闫勤玲、赵珍、严利洁、尹一南、李佳、吴婧洋、杨宁

●科研主要任务及目标

北京长城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先期选址延庆区八达岭长城区域,总面积59.91平方公里,其中长城总长度27.48公里。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着力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坚持改革创新,着眼于建立统一规范高效的管理体制,整合试点区现有管理机构和职能,实现多头管理向统一管理、分类保护向系统保护的转变,探索特大城市周边环首都生态保护和国家公园建设,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努力成为国家公园建设的先行区。

●研究特色与价值

重点研究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相关问题,并积极探索文化遗产和自然生态系统保护相互促进的新模式。在工作方式上,注重“多规合一”,做好本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文物保护规划等的有效衔接。编制内容主要围绕统一规范管理、资源保护、明晰资源权属、创新经营管理、促进社区发展等重点,提出原则性、方向性、约束性的指导意见,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最终实现对北京市域内以长城为轴、燕山地带性植被为核心的生态系统统一、规范、有效的保护。通过推动“多规合一”、建立分区管控机制、健全资源保护体系、建立智慧化综合管理平台、开展社区疏解整治、建立社区共管机制、完善社会参与机制、优化内外交通体系等措施和手段,构建以文化遗产保护带动自然生态系统保护恢复的保护模式,探索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和生态系统保护相互促进的示范区,最终实现资源系统保护和管理的高效统一。

· 04 ·

北京八达岭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及建设地块修建性详细规划

●设计/参与团队

袁建奎

●设计/参与团队

严利洁、吴婵、刘畅、考睿杰、赵珍

●项目起止时间

2012-2016年

●项目基本概况

八达岭国家森林公园(以下简称森林公园)位于北京市延庆区,总面积2940公顷。

●主要创新点

长城位于八达岭国家森林公园之内,森林公园与长城是互促的关系。本规划通过自然生态系统的修复促进长城文化遗产的保护,对长城周边原生植被和森林资源开展林分结构调整和林相改造,加强“层林尽染、万山红遍”的八达岭森林景观营造,提升长城文化遗产的景观价值。同时结合封山育林,提高山体林灌覆盖率,改善区域水土流失状况,稳固长城地质基础,强化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本规划通过合理规划建立全新的长城游览理念——“森林里赏长城”,即通过对游客的“控” “引” “疏”等规划策略,引导八达岭长城的游客进入森林公园,达到保护长城以及发展森林公园的双赢结果。

· 05 ·

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名胜区(延庆部分)生态敏感区植被恢复规划及可行性研究

●主要负责人

袁建奎

●设计/参与团队

刘雪野、赵珍、刘畅、林鹰、李铁军

●项目起止时间

2012年5月-2012年12月

●项目概况

规划区总面积70.1平方公里,大约80%为山区丘陵,20%为平原。山区绿化较好,绿化覆盖率可达70%;平原区多为建成区、交通设施、农田果园。平原区的植被多为人工种植的经济林和苗圃,由于依靠人工投入较多,物种人工化和单一化趋势明显,其抵抗力稳定性较差,对生态质量的动态平衡能力差;山区植被虽然是人工林和次生林灌,相对于果园苗圃的异质化程度高,稳定性较强。

●主要创新点

此次研究以常规的生态敏感区分类为基础,针对规划区内分布有世界遗产及众多文物,所在地区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并承担了重要的游赏功能,以及规划区内存在一定地质灾害风险等诸多因素,将规划区生态敏感区分为 “景观敏感区” “生态敏感区” “文物敏感区”和“灾害敏感区”四个类型,并提出相应的控制对策。生态敏感区分级控制规划对上述四个类型进行技术叠加,得出Ⅰ级敏感区(高敏感区)、Ⅱ级敏感区(中度敏感区)和Ⅲ级敏感区(低敏感区),并提出相应的分级控制要求。本规划引入“土壤种子库”策略,作为规划区植被恢复及近自然林业的建设构建基础,促进规划区生态系统植被向高级序列演替,恢复并保护好规划区生物多样性。引入近自然林业的概念,期望实现规划区植被体系的勃勃生机,构建规划区混交林-异龄林-复层林植被体系,提升植被系统生态效益。规划区宜林空地造林与中低质林改造工程中引入自然造林法,恢复规划区地域性植被群落,在短时间内营造出兼具景观美学与生态效益的稳定群落。

素材来源: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

---/ END /---

原标题:《绿水青山我的家|从古老走向新生的八达岭-十三陵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