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烽火弦歌·走进云浮华南研学基地⑥ | 避战乱山村办学 开民智福报地方

云浮发布
2021-01-15 12:0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澎湃号·政务 >
字号

历史值得铭记,它总在某一个时刻让你感动,总在不经意之间让你有所得。

1942至1946年,抗战烽火燃遍全国,为广泛开展抗战宣传,凝聚抗日力量,培养后备人才,广州私立教忠中学、广州知用中学搬迁到郁南县连滩镇、历洞镇偏远山区,避战乱、育人才,在颠沛流离之中,仍保持完整的办学体系和重要办学资源,坚持开展高水平的教学活动,服务当地社会,传播知识、开发民智,为知识传播、地方教育事业的繁荣作出了贡献。

中共郁南县委宣传部、县社科联组织有关人员首次调研采访历洞镇内翰村委井边村村民莫炳舜(右1,88岁)、陶乃水(左1,86岁),了解广州私立教忠中学、广州知用中学抗战时期迁移办学情况

广州私立教忠中学在历洞镇内翰村的百圆馆办学旧址,现为内翰中心小学的学生宿舍

广州私立教忠中学

艰难的办学历程

广州私立教忠中学,于1942年夏从广州百灵路迁至郁南县连滩镇雅绍村南江边的蓆庄办学,用竹篱笆间隔作课室。昔日教忠中学的代校长是沈梓芳(女),学校开设生物科、数理科、数学科、英语科等课程,全校六个年级,其中初中一至三年级,高中一至三年级,一个级一个班。一部分学生是从广州随迁而来,一部分学生是在当地招生入读,全校近200人。

1944年9月,因形势混乱,教忠中学迁到较为山区的历洞镇内翰村,村中的百圆馆作为学校,全校学生100多人,仍开设初中至高中。1945年8月,教忠中学再从内翰村百圆馆迁回连滩雅绍村南江边的蓆庄,抗战胜利后,1946年春,教忠中学迁回广州。

来自“百圆馆”的历史遗存

山路弯弯、薄雾缭绕,冬日的清晨,记者和郁南县社科联负责人一起,从连滩镇出发,经过约1个小时攀山越岭,在四面青山围绕的山坳处,林木成片,房屋掩映中,传来阵阵读书声,一个仿似“桃园”的小山村呈现在我们眼前。

这里是郁南县内翰村委白木村、井边村,琅琅读书声来自内翰中心小学,据介绍,1944年9月,因形势混乱,广州私立教忠中学迁到较为山区的历洞镇内翰村,村中的百圆馆作为学校,全校学生100多人,仍开设初中至高中。

残留下来的柱墩和石碑

听说记者是来采访当年办学情况,热心的老人、士多店老板、街头理发师傅纷纷围拢过来,向记者介绍起经历的、听说的、家里老人讲述的各种情况。已是年近90,一辈子生活在白木村、远近闻名的理发师傅黄柄耀,说起当年的情形仍然是历历在目。据老人回忆,当地民风淳朴、有送小孩学习的习俗,当年村里有一所敬修小学,一所名为“百圆馆”的私塾,自己也是就读敬修小学,四年级后因家境困难辍学,开始了理发生涯。而教忠中学迁来后,利用“百圆馆”办学,后拆除改建为内翰中心小学,现为内翰中心小学的学生宿舍,宿舍围墙外只剩下一段百圆馆的地基。

仅余下的围墙地基

在黄柄耀、内翰村委退休村支书陶贤亨和几名热心老人的带领下,记者来到当年办学旧地“百圆馆”,眼前掩映在几颗生长茂盛的芭蕉树下、长约两米的断壁残垣,就是仅余下的围墙地基。走进内翰中心小学的学生宿舍大门,右手边是后面建设的学生宿舍,左手边正在建设篮球场的地方,尚可看到3个已经拆下来的柱墩,一块断裂开来、字迹亦无法辨认的石碑。记者不由得满怀庆幸,正是此次研学基地的采访,方让我们对这些历史遗存有了直观的认识、保存下更多的影像资料。

来自学员的回忆

今年89岁的连滩中学退休教师黄汉初是当年这段历史的亲历者、见证者。他于1944年9月在历洞镇内翰村教忠中学就读初中一年级,1945年随教忠中学迁至连滩镇就读初中二年级,1946年9月在新开办的郁南县五中就读初中三年级。

曾在教忠中学就读过的退休教师黄汉初

据老人回忆,自己当年随教忠中学先后迁到连滩镇雅绍村南江边的蓆庄、历洞镇内翰村,其时有学生300人左右,当时每学期交稻谷百多斤作为学费,书费收现金。学校有童子军,操练时拿木棍、木枪,穿草鞋、短军裤。1946年,学校迁回广州办学,学生们大部分留在连滩镇,当时新建郁南县第五中学(今连滩中学),解决学生就读问题。

黄汉初老人在郁南县第五中学毕业后,经过多年奔波、多次工作经历,还一直坚持自学英语,1980年进入连滩中学担任高中英语教师。时至今日,老人家里的墙上仍旧挂满各个时期的照片,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那一段历史的踪迹。还有各种古诗词、现代诗词的中英文版本,仿佛在诉说老人的一生。而脚步已经蹒跚、口齿依旧利索的老人,还用英语给我们朗读了一段毛主席的诗词《沁园春·雪》。

随后,老人带记者一行前往教忠中学旧址,即现在的连滩镇平山村委雅绍村谢健忠屋边附近废弃的抽水站位置。经过多年的变化改造,教忠中学的旧址已改造成河堤路和部分荒地,已无任何遗迹。

广州知用中学

广州知用中学,于1942年夏(与教忠中学同时迁来)从广州文德路迁至郁南县连滩镇现东胜居委大昌豆豉厂附近的旧宅办学。开设初中一至三年级,随迁学生与当地学生合计不足100人。

抗战时期广州知用中学(与教忠中学同时迁来)迁至郁南县连滩镇大昌豆豉厂附近的旧宅办学旧址,现只剩下残垣断壁

1944年9月,因形势混乱,知用中学与教忠中学同时迁到较为山区的历洞镇内翰村,知用中学在距内翰村百圆馆的教忠中学约1.5公里处的山枣根(山名)坑埇的私人住宅(宅主莫灶)继续办学。1945年8月,知用中学随同教忠中学一起,再从内翰村的山枣根莫灶私人住宅迁至连滩镇旧址继续办学。抗战胜利后,1946年春,随同教忠中学一起迁回广州。

广州知用中学抗战时期迁移到历洞镇内翰村山枣根私人住宅办学旧址正屋和庭院

广州知用中学在连滩镇办学的旧址,现只剩下残垣断壁。在内翰村山枣根莫灶私人住宅办学的旧址,2010年前莫灶的后裔仍在此宅居住,现该宅已破旧。

记者:崔玉蓉 罗强 区伟东

原标题:《烽火弦歌·走进云浮华南研学基地⑥ | 避战乱山村办学 开民智福报地方》

阅读原文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