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中国廉政文化历史故事 | 铁腕为民郑敦允 (八十二)

2021-01-15 19:1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082

铁腕为民郑敦允

郑敦允,字芝泉,湖南长沙人,清代良吏。

郑敦允是襄阳知府,他的功绩,后来的人们谈之,多说是治水。

原来,襄阳的樊城位于汉江边,一到雨季就会山洪滚滚,波涛汹涌,冲毁城池,冲毁房屋田地,甚至冲走居民。

这种情景,年复一年,轮番上演,一直延续到清朝,延续到郑敦允走马上任的时候。

那时已是清道光年间,郑敦允做了襄阳知府,汉水毁城之虞才得以改观。他来后,四处巡视,见“汉水啮樊城,坏民居”,就发动百姓,昼夜劳作,以石筑堤,长达四百余丈,护住城墙。而且,其后效果很好,“明年,汉水大涨,樊城赖以全”,等到第二年再涨水的时候,樊城竟然安然无恙,百姓也没有再遭受水灾。

长长的几千年,襄阳不知经过了多少任知府,他们拿着国家俸禄,吃着百姓赋税,也不知来干什么的。

襄阳这个地方,洪水期山洪暴发,极易于遭受水灾。可一旦到了枯水季节,由于河岸很高,河床很低,又缺水灌溉,田里的庄稼白白早死。郑敦允走村访户,手把手地教导大家如何使用筒车,车水浇灌。

这样一来,才算真正解决了百姓的旱涝问题。

最让襄阳人感动的是,不久之后,郑敦允调去武昌当官。当遇上大水,他听说樊城再次遭遇水灾后,再也坐不住了,竟然马上申请回任,去修堤护城,和襄阳人共同面对洪灾。朝廷接到奏章,当即同意他回任襄阳知府。襄阳人听说这个消息后,欢天喜地,“走迎三百里,日夜牵挽而至”,他们竟然去三百里外迎接自己的知府,拉着纤绳,白天黑夜,将郑知府的坐船拉回襄阳。郑敦允到了地方,没有顾得上休息,下马即“议增筑子埝护堤根”。修子埝时,灾民赶来就食的达到几万人。他“为草舍居老疾稚弱,令壮者赴工自食”,派人修建草屋,让老弱少儿居住,壮年人则去做工。这样,既修了子埝,又让饥民不至于饿死。

由于过于劳累,不久,他就病死任上。当地百姓号啕大哭,阖城送葬,如丧亲人一般。他们无以为报,就修了一座祠宇祭祀他,命名郑公祠。

作为一个能吏,一个廉官,一个干吏,郑敦允在襄阳的功绩显然远不止此。

他来到襄阳时,襄阳的黑社会势力十分猖獗,竟然藐视法律,公然残害百姓,达到天人共愤的情况。他不像前任知府得过且过无所作为,而是积极行动,拿出银两,“筹充缉捕费,多设方略,获盗百余”,将整个襄阳的黑社会几乎一网打尽。当然,其中仍有力量强大的在负隅顽抗,公然向他发出挑战。其中领头的名叫梅杈,无恶不作。他手下有很多党羽,以至于官府也无可奈何,睁只眼闭只眼。郑敦允不信这个邪,他派人“侦知所在,夜往擒之”。梅杈手下的小喽啰,听说他们的首领被抓走了,已经押解上路了,就几百人提刀抡棍地追来,吼叫连天,想抢回他们的黑老大。郑敦允见了,灵机一动,挥手让人将梅杈带来,把冷冰冰的刀子架在他的脖子上,然后告诉他手下那些嚣张跋扈的小喽啰:“欲夺犯者,杀而以尸与之。”也就是说,他们再追,官府就将梅杈杀掉,送给他们一具尸体,让他们抬回去好了。

那些小喽啰一听,瞪大眼睛,再也不敢追赶了。

梅杈被带回衙门,郑敦允刻不容缓,马上召开审判大会。公告张贴出去,襄阳的百姓听到这个消息,都奔走相告,觉得这位知府大人厉害,再也不是过去那些欺软怕硬的官员了,于是纷纷来到公堂,流着泪控诉梅杈的罪恶。

郑敦允听了后感到很奇怪,问他们过去为什么不告啊。大家告诉他,不敢,这家伙扬言,谁要是敢告自己就一把火烧了他们房子,烧死他们一家人。

郑敦允听了,长叹一声:“苦吾民矣!”然后拍案而起,当即下令,将这个人渣斩首。

梅杈被斩,襄阳的一个毒瘤被割除,一时,襄阳的黑社会势力消匿了影迹,再也不敢胡作非为了。

其实,襄阳这座古城当时如此混乱、如此暗无天日的一个主要原因,不在于社会风气,不在于水旱灾害,最关键在于吏治。当时襄阳吏治十分腐败,一些官员为了个人发财,竟然丧尽天良,故意唆使百姓违法,以至于史书道“襄阳俗朴,讼事多出教唆”。有的污吏竟然指使人诬告他人,这样,他们便于从中谋取利益,大发昧心财。也因此,襄阳知府衙门里积案如山,冤情似海。

那些官员故意磨磨唧唧,只上班不办事,更不审理案件。他们觉得,只有这样,犯人家属才会为了减轻犯人罪责四处奔走,才会给自己送礼。

等到郑敦允上任的时候,这里案牍如山,堆满了屋子。郑敦允立即穿上公服,坐在大堂上,开始审案。由于为人正直,处事公允,断听明白,“敦允长于听断,积牍为空”,他上任不久,衙门堆积的案件,就全部结案。监狱关押的犯人,也都得到了很好的处理。

所有百姓,都高兴得欢呼。所有官员,都目瞪口呆。

他们觉得,这个郑敦允简直断了他们的财路。他们也暗暗担忧,害怕郑敦允追根溯源,追查到他们的头上。让他们稍微放心的是,郑敦允只是微微一笑,结案后就忙别的事情去了。

这些官员也渐渐放松了警惕。他们却不知道,郑敦允在审案过程中,早已弄清了他们的戏法,因此故意明松暗紧,私下里悄悄打听这些官员的清浊人品,恶劣程度,“访所属衙蠹莠民最为民患苦者十余人,论如律”。等到探听明白,证据在手,他电闪雷鸣,快速行动,命令差役将这些人带来,然后一一用法律进行处罚。

一时,所有的官吏再次目瞪口呆。一时,地方上的混儿和讼棍也销声匿迹。

襄阳官场的风气,马上为之一变,由最污浊的地方变为当时最清白的。

郑敦允在襄阳除了治理水灾,惩处黑社会和贪污官吏外,另一个雷霆出击的对象,就是奸商,即放高利贷者。在他来之前,当地的富户奸商就和贪赃枉法的官吏联手,极尽手段、挖空心思地压榨百姓,盘剥百姓,使一些百姓穷得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这时,他们又摇身一变,成为高利贷放贷者。他们利用水旱饥馑的年份,“以重利称贷”,以利滚利的手法,将银钱借贷给百姓。等到借贷的百姓没有钱还的时候,他们马上按照签约要求,让他们拿出土地抵债。如果百姓稍有反抗,他们就串通官吏,将之关进监狱。

在这种情况下,“田产折入客籍者多”,襄阳百姓的田产,大多进入富户手里,进入奸商们的手里。很多人家,几乎毫无田产,靠打工乞讨维持一家生计,以至于襄阳城里饿殍遍地,怨声载道。

铲除贪腐官吏后,郑敦允的眼光马上盯住了放高利贷者。他特别贴出告示,让田地被放高利贷者盘剥的百姓来衙门说明情况。然后,他派人找来这些放高利贷者,“子浮于母则除之”,也就是利息如果大于本金的,全部都强令免除,将土地还给百姓。百姓有了土地,人心稳定了,襄阳城“积困顿苏”。

在郑敦允的治理下,襄阳逐渐出现一片清平世界,出现了歌声,出现了琅琅的读书声,出现了丝竹弦管之声。

襄阳百姓歌之咏之,赠送他一面牌匾,上写:民不能忘。

下期发布“廉洁修身”系列内容

总策划:侯公涛、张卫东

统筹:胡淼、刘法启

校对:李坤、许铭君

编辑部主任:王千一

供稿:虞城县纪委

商丘市委网信办发布

关注网信商丘 了解权威发布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原标题:《中国廉政文化历史故事 | 铁腕为民郑敦允 (八十二)》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