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征 集 意 见

2021-01-15 20:3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

请你来提意见

↓↓↓

为进一步完善“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现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建议,邀请社会各界人士一起畅想和绘制幸福美好生活蓝图。征集时间为2021年1月15日至21日。

快来贡献你的小脑花

1.对哪项工程建言献策?

①居民收入水平提升工程

②生活成本竞争力提升工程

③高品质公共服务倍增工程

④城市通勤效率提升工程

⑤城市更新和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工程

⑥稳定公平可及营商环境建设工程

⑦青年创新创业就业筑梦工程

⑧生态惠民示范工程

⑨智慧韧性安全城市建设工程

⑩全龄友好包容社会营建工程

2.其他(综合性建议或新增事项建议)

3.反馈方式:

①在成都市政府门户网站意见征集专栏提出宝贵意见

②信函请寄至:高新区锦悦西路2号 成都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B311办公室) 邮编:610041

③邮箱:cdsfgwshc@163.com。

④联系电话:61884073(工作日上午9点至下午17点)

中共成都市委 成都市人民政府

关于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的意见

(征求意见稿)

各区(市)县党委和人民政府,市级各部门:

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成都市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及成都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推动城市发展从工业逻辑回归人本逻辑、从生产导向转向生活导向,实现了规划理念、发展方式、营城路径全方位深层次变革,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总体方案全面形成,城市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日趋增强,市民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显著提升。在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时期新阶段,为顺应人民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新向往,把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发展成果转化为人人可感可及、普遍受益的社会认同,促进全体市民共同富裕,加快建成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十四五”时期深入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重大意义。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有利于一以贯之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幸福美好生活新期待,在更高起点上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施高水平治理。有利于落实“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进一步凝结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广泛共识和社会力量,夯实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的基层基础。有利于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营造美好生活场景,进一步彰显生活城市鲜明特质,构筑城市未来竞争新优势。全市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刻认识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以主人翁姿态和实心干事、科学作为精神,为创造幸福美好生活共同奋斗。

(二)总体思路。顺应未来五年城市人口和市场主体总量、分布和结构性变化及其对公共服务的需求,统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以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夯实城市发展物质基础、以商业化逻辑创新公共服务供给、以场景化营造释放城市投资机会、以产业化思维满足多元市场需求、以全周期理念推动人力资源高效协同、以共商共治共建共享凝聚高质量发展合力,让市民和企业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城市能级同步提升、相得益彰。

(三)努力方向。把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理念体现在全市人民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共同实践中,让人民群众和广大企业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人人都拥有尽展其才、梦想成真的发展机会。敞开城市胸怀、厚植发展沃土,为市场主体创造发展机会、为新兴产业提供应用场景、为各类群体搭建圆梦舞台,使人人都能通过创新创造、努力奋斗实现自身发展、成就人生梦想,让城市始终涌动蓬勃生机和兴业活力。

——人人都享有幸福和美、安全稳定的美好生活。以最优供给满足市民、最好资源服务市民,让市民生活更加殷实、更有尊严、更可期待,让幸福生活之花绽放千家万户,共同书写“劳有厚酬、闲有雅乐,学有优教、病有良医,幼有善育、老有颐养”的美好篇章。

——人人都享有生态绿色、文明和谐的宜居环境。把生态惠民的绿色理念、友好善意的人文关怀体现到城市的每个角落,把更多的秀美环境、开敞空间留给市民,让天府绿道、大美公园、清澈河湖成为市民举步可就的生活场景,让“创新创造、优雅时尚、乐观包容、友善公益”的天府文化深深融入城市血脉。

——人人都拥有参与治理、共建共享的归属认同。民情民意受重视、民心民声被倾听、企业权益有保障,让市民和企业成为城市发展的积极参与者、最大受益者、最终评判者,让安全有序的社会环境和高效完善的社会治理成为城市最鲜明的底色。

二、主要任务

(一)居民收入水平提升工程

以富民增收为导向,坚持体现效率、促进公平,激发劳动者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确保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到“十四五”末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幅7.5%,力争突破70000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幅8.6%,力争突破40000元,进入国内高收入城市行列。

1.提高工资性收入。推动产业结构向产业链高端和价值链前沿延伸,大幅增加优质市场主体。完善反映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关系、劳动者贡献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工资水平决定机制、正常增长机制、支付保障机制。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年均增幅分别达到7%、9%左右。

2. 提升经营性收入。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力发展民营经济,鼓励扶持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发展。发展农业新业态新模式,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城乡居民经营性收入年均增幅均达到7%左右。

3. 增加财产性收入。完善投资入股、产权交易等制度建设,有效保护股权、债权、物权和知识产权等财产权益。规范发展房屋租赁市场,为有条件的居民合法出租房屋资产提供安全可靠的市场环境,合理获取租金收入。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等领域,通过特许经营、公建民营等形式获得相应投资收益。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建设,依法进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拓宽农民财产性收入渠道。加快推进财富管理发展,打击非法集资、非法经营金融业务。鼓励推广员工持股制。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年均增幅分别达到9%、7%左右。

4. 收入分配更加合理有序。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各类生产要素由市场决定报酬的机制。合理提高社保待遇水平。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城乡居民转移性收入年均增幅分别达到7%、9%左右。中等收入群体占常住人口比例从“十三五”末期的49%提升至65%,低收入群体减少300万人,城乡收入比缩小到1.8:1以内。

(二)生活成本竞争力提升工程

聚焦百姓衣食住行,完善供给体系、稳定价格成本、提升服务质量,房价收入比保持在全国主要城市中的较低水平,打造“中国最具生活成本竞争力”的超大城市。

1. 房子住得起、有保障、可选择。稳定住房供应规模,住宅用地供应比重不低于60%,优先保障人才住房建设用地需求。规范发展住房租赁市场,支持发展长租房,加快推进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高标准建设人才公寓,五年内新增租赁住房30万套以上、人才公寓10万套以上。构建包括公租房、政策性租赁住房、人才公寓、产业园区配套住房、普通商品房等多层次、全方位的住房供给体系。全面推进租赁补贴发放,建立租赁补贴发放标准随市场租金水平动态调整机制。持续提升住房功能品质,营造高品质生活场景。

2. 生活必需品价格稳、种类多、品质优。积极培育新消费业态。实施民生商品保供稳价计划,形成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个体商户等多元主体充分参与、自由竞争的市场格局,完善广覆盖、多层次、更实惠的商品供应体系。培育重点保供企业30家以上、大型购物中心200个以上,建设市域外供应基地57个以上,社区直采直销点120家,形成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条保供能力。健全粮油、猪肉等政府储备和应急投放机制,有序轮储25万吨粮油、1万吨猪肉。健全社会救助、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每年引进8种海外优质商品。

3. 生活服务就近便捷、丰富多元、温暖贴心。构建城镇社区15分钟步行生活圈,滚动发布社区商业机会清单,打造生活服务综合体“邻里人家”50个、特色商业街区200个,发展社区连锁店1.2万个、成都特色小店500个、社区食堂120个,实现生鲜菜市、洗衣理发、家政维修等基本便民服务社区全覆盖,社区养老、学前教育、特色文体等品质提升服务配置到位,私人定制、深度体验等个性化服务精准供给。构建乡村社区15分钟骑行生活圈,优化调整文化教育、养老、体育等服务设施布局,加快建设便捷联通、舒适宜人的骑行网络,构建与新时代乡村居民“生活方式”“生活需求”相适宜的骑行可达、高效复合的公服圈,满足“全龄、全时、全新”多元需求,提升食住行游购娱等生活消费性价比。

(三)高品质公共服务倍增工程

深化以利民便民为导向的基本公共服务清单标准管理和动态调整制度改革,推动基本公共服务由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覆盖,努力实现高品质公共服务均衡普惠。

1.建设更多家门口的好学校。稳妥推进划片入学改革,新建和改扩建幼儿园、中小学400所,新增学位30万个,高品质幼儿园数量在2020年基础上翻番,义务教育、普通高中优质学校覆盖率提升到70%。打造产教融合发展新高地,建设高水平职业学校10所,新增进入“双高计划”市属高职院校1—2所。建立适应教育行业特点的教师人事薪酬激励机制,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培养市级以上名优教师3000名。

2. 提供防治协同的医疗保障。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引进全球高水平医疗机构来蓉合作办医,依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规划建设未来医学城。新增三甲医疗机构10家以上,实现三级医疗机构区(市)县全覆盖,市级医院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高水平临床重点专科10个。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新增三级乙等县级疾控中心5个以上,重大传染病疫情有效处置率达100%。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医务人员薪酬待遇,千人口医师数达到4.5人。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全市人均期望寿命达82.4岁以上。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深化长期照护保险制度试点,完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

3. 打造闲有雅乐的新场景。建成国内领先的文物与博物馆、书店、演艺、赛事、艺术空间五大体系,国家高等级博物馆、图书馆和专业音乐厅等天府文化地标达到130座以上,城市生活美学空间达到400个,书店和城市阅读空间达4000家,新增基层公共文化示范点230个,打造文化街区和天府绿道“沉浸式文化空间”100个。持续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每年打造示范站不少于100个。建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4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2个。实施天府文化精品和公共文化产品服务倍增行动,培育国际知名的专业乐团,引进国际国内精品舞台艺术、音乐演出、美术展览等年均增长20%。普惠性群众文化活动年均增长10%。

4. 引领热爱运动的新风尚。深入实施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品牌赛事引进培育、职业体育繁荣振兴、休闲运动产业发展及体育人才培养等“五大工程”,培育独具魅力、健康向上的成都体育文化。高水平举办大运会、世乒赛、亚洲杯、世运会等国际重大赛事,年均举办国际赛事30项以上。完善公共体育设施体系,新增天府绿道健身新空间1000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5平方米,每个村(社区)建成1个以上运动角。每千人拥有体医融合社区健康师3名,年均开展健身系列活动5000场次。实施青少年体育促进计划,每人掌握1-2项运动技能,培养终身运动习惯。

(四)城市通勤效率提升工程

丰富“轨道+公交+慢行”多样化绿色出行选择,构建“通勤圈”“生活圈”“商业圈”高度融合的通勤体系,让通勤场景处处体现城市温度,让“上班的路”“回家的路”更加舒适便利。中心城区建成区平均通勤时间缩减到35分钟,30分钟内通勤人口占比达到45%。

1. 职住格局平衡适宜。推进城市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发展,促进产城融合、职住平衡。构建职住平衡的住房政策体系和供给结构,促进住房资源与产业布局平衡配置。中心城区建成区平均通勤距离保持在8—10公里合理范围。

2. 交通设施智能便捷。科学评估和优化交通干道环、射线工程设计和功能划分。全面建成中心城区快速路、主干路,全面消除“断头路”。完善人行道、自行车道、过街设施,加快推进天府绿道建设。推进立体化、智慧化停车设施建设,合理利用城市空间“边角余料”推广停车场商业化改造和共享化运营。推进5G、智能交通等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3. 出行选择丰富多元。地铁开通运营及在建里程达到850公里以上,中心城区建成区轨道站点800米范围覆盖面超过60%,轨道交通实现区(市)县全覆盖,产业功能区覆盖率超过50%。公交接驳地铁线路新增100条。中心城区绿色交通分担率达到70%,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率达60%,轨道交通占公共交通分担率达65%。轨道与公交换乘时间不超过5分钟,公交准点率提高10%,平均候车时间降低至5分钟。建成1000公里自行车骨干网络,新建5000条社区绿道,全面实现社区绿道直通“家门口”。

4. 交通管理规范有序。构建国际一流智慧交通指挥管理系统。“一点一策”治理30处重要道路堵点,完善重要景点、重要消费街区周边道路交通管理,实现“快进慢游快出”。严格管控工程施工占道时间和范围,减少对道路交通的负面影响。完善公园城市绿色交通法治保障体系。

5. 通勤生活深度融合。在有条件的轨道、公交站点植入便民生活服务功能。打造14个TOD综合开发示范点,支持在轨道交通枢纽站点和社区绿道布局建设公共图书馆、大众体育健身馆、专业展览馆,引入新消费场景和生活场景,让市民可在“回家的路”上解决80%的日常生活和社交需求。

(五)城市更新和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工程

以天府锦城、一环路和锦江公园子街巷改造、二环路高线公园建设等城市品质提升重大工程为牵引,全面加速老旧小区、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进程,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功能品质,保留城市记忆,延续市井文化,让“老成都”焕发新活力。

1. 老旧小区硬设施软环境双提升。完成6100个老旧小区分类提升改造。开展建筑安全隐患治理,改造地下管网设施,加快推进自主加装电梯,因地制宜改造提升适老、适幼、停车等功能,推进物业服务全覆盖。探索小区业主、建筑师、非营利组织等民间力量开展自下而上的“微更新”,打造小尺度、多功能的“泛空间”,增强城市与人的情感黏性。

2. 老旧小区服务治理更完善。老旧小区党建引领“四有一化”全覆盖,健全社区居民议事会、居民听证会、恳谈会等协商制度,支持成立各类自组织。实现党群服务中心亲民化改造全覆盖、综合服务功能设施全覆盖,社区用房不低于每百户30平方米。推动老旧社区居家养老、医疗康养、社区教育、数字文娱、定制配送等智慧化个性生活服务进小区,拓展家庭安防、邻里互助等智慧应用场景。

3. 老旧片区重构市井烟火气。完成棚户区改造10000户、城中村改造6800户。统筹实施片区内涝治理和管网改造,全面构建慢行交通系统和片区公交循环系统。深化策划规划设计建设运营一体化模式,提升街区和建筑设计感、品质感和标识性,实现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全覆盖。统筹推进老旧小区、特色街区、历史建筑、文保单位、“金角银边”城市空间更新利用,加快街头绿地、小游园建设和老旧公园改造提升,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整合释放片区可利用空间及资源,打造“邻里式”商业服务圈,构建宜居宜业生活圈。

(六)稳定公平可及营商环境建设工程

以市场主体和市民获得感为重要评价标准,营造“有无熟人一个样、大小企业一个样、国有民营一个样、内资外资一个样、投前投后一个样”的公平稳定发展环境,让企业“办事不求人、办成事不找人”。

1. 办事环境便捷高效。能放的权限坚决放到底,能减流程的彻底减到位,审批服务事项即办率超过50%,逐步实现地方设定行政许可事项零审批。大力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优化“蓉易办”平台功能,实现企业和市民100%事项网上可办、80%以上事项“不见面”审批,90%事项一窗受理、80%事项全域通办、高频事项实现“一件事一次办”。加快建设集行政审批、政务服务、公共服务功能于一体的新市民中心,市民线下办事实现“进一扇门、办所有事”。

2. 政策环境稳定可及。完善惠企政策“蓉易享”系统,推行惠企政策一键直达、精准查询、在线申报、智能评审。一般政策申请基本实现智能审批、快速兑现,普惠政策免申即享,打造“7×24小时不打烊政府”,市场主体诉求100%受理和转办、100%回复和回访。建立健全重大政策事前、事后评估长效机制,保持政策延续稳定,全面杜绝“新官不理旧账”。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探索包容审慎监管、智能智慧监管,全面推广行政处罚“三张清单”制度。

3. 市场环境公平开放。市场准入全面实现“非禁即入”。城市机会清单拓展扩面,政府采购授予中小企业合同比例达到80%,形成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企业财产、知识产权等权益得到充分保障,审批和监管执法规则全面实现标准化。深入实施“蓉易贷”普惠信贷工程,面向中小微企业放款规模达300亿元。

(七)青年创新创业就业筑梦工程

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城市机会成就青年创业梦想,以“锐意创新、宽容失败”的城市气度激扬青年奋斗勇气,以“乐观包容、友善公益”的城市温度提升青年情感归属,打造创新创业者的“圆梦之都”“活力之城”,让“蓉漂”成为时代风尚。

1. 创新有平台。引进培育160个高能级重大创新平台和2000个各类创新平台。搭建校院企地合作平台,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实验室、大型科研仪器、工业设备开放率达到85%。引育高水平技术经纪组织,构建辐射全国、链接全球的技术交易和成果转化服务体系。丰富创新成果展示平台和技术-资本对接平台,每年举办“菁蓉汇”“蓉漂杯”等各类创新创业赛会活动200场以上。

2. 创业有底气。提供“无偿资助+无息借款+天使投资+信用贷款”的创业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体系,提供优秀青年大学生在蓉创业分层补贴政策支持,设立“人才贷”“成果贷”等科技金融创新产品,实施“创业保”等青年人才创业失败救济保障。优化“科创通”双创服务平台功能,提升创业辅导和融资、场地、人才、市场等方面精准对接服务。推进城市机会开放共享,每年发布1000个新场景、1000个新产品。建成1000万平方米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双创载体,提升“科创交流+科创展示+科创传媒+科创培训+科创加速器”等领域服务水平,满足创业全生命周期载体需求。登陆科创板、创业板等资本市场的企业新增50家。

3. 就业有机会。实施“蓉漂计划”“产业生态圈人才计划”“成都城市猎头行动计划”“青年人才感知成都行”等人才招引活动,为各类人才汇聚成都提供平台通道。开发新职业新工种,新增实习见习岗位10万个、新职业岗位25万个,就业人员和就业机会比例达到1:4。提供青年全周期的技能培训和职业推介,技能培训机构达到800家,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达1200家。支持职业技术院校、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各类培训机构面向社会开放培训资源。持续举办“成都工匠”表彰评选。

4. 情感有归属。根据人才空间分布优化人才工作站布局,推动“线上+线下”人才全方位服务。升级青年人才驿站,7天青年人才驿站即来即享。优化布局人才公寓,对符合条件的来蓉青年给予购房优惠,人才公寓享受政策面积最高8.5折优惠。建立青年企业家俱乐部、创业者之家,建设青年活力社交空间,开展婚恋交友、兴趣交友、体育竞技等青年交流活动,打造公园式婚姻登记场所。推动产业社区功能整合和传统产业空间社区化转型,营造空间更开放、生态更多元、社区交流更活跃的产业社区环境。

(八)生态惠民示范工程

持续涵养生态、美化大地景观,塑造山水呼应、城园相融的城市轮廓,构建绿道蓝网、天清气朗的城市新形态,让市民在大都市也能“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雪山下的公园城市”金字招牌更加彰显。

1. 天更蓝。实施大气污染源分类防控,推进产业、能源、交通运输等结构调整,强化工业源、移动源、扬尘源和其他面源污染治理,以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为主线,开展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加强区域联防联控协作,推动区域协同减排。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0%以上,PM2.5浓度小于38mg/m3,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实现“蓝天常见、雪山常现”。

2. 山更绿。实施龙泉山生态提升、龙门山生态修复和大熊猫栖息地生态廊道建设,加快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龙门山修复大熊猫栖息地30万亩、龙泉山增绿增景25万亩,建设“东部森林”4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1%,实现“青山映城、草长莺飞”。

3. 水更清。突出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三水统筹”,排查整治岷江、沱江主要支流1公里岸线范围内的各类污染源。集中整治乡镇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打造1000公里“天府蓝网”,重点湖泊水质优良率达到100%,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98%,地表水优良水体比例达到93%,消除黑臭水体,锦江流域水质稳定保持为优,呈现“清水绿岸、鱼翔浅底”。

4. 土更净。实施农药减量控害、化肥减量增效行动,开展受污染地块的治理修复。加强白色污染治理,补齐医疗废物、危险废物收集处理设施短板。危险废物安全处置和综合利用率达100%,城镇和农村集中居住区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100%,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95%,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92%,确保“土净地美、安全可控”。

5. 景更美。开展“五绿润城”行动,加快建设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璀璨“绿心”、大熊猫国家公园生态“绿肺”、天府绿道城市“绿脉”、锦城公园超级“绿环”、锦江公园精品“绿轴”。构建全域公园体系,建成天府绿道超过10000公里,新增立体绿化面积100万平方米,打造公园小区1000个,每年营造公园城市示范场景1000个,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5%,花卉彩叶植物覆盖率达30%,重现“绿满蓉城、花重锦官”。加大公园周边住宅用地供给力度,让更多市民拥有面朝公园、春暖花开的美好生活。

(九)智慧韧性安全城市建设工程

完善重大安全风险防控和应急处置体系,全周期呵护城市安全,用聪明的“城市大脑”实施智慧治理,让智能感知就在身边、安全网络覆盖全域、风险隐患远离市民。

1. 城市管理智能便捷。大力推动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做强全域感知、全局洞察、系统决策、精准调控的“城市大脑”体系,通达市、区(市)县、镇街、村社、小区各级管理“末端神经”。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的城市感知体系基本形成,智慧安防系统、智慧医疗急救网络系统、智慧应急平台实现随呼随应、一键响应。加强智慧社区建设,拓展天府市民云平台社区管理服务功能,打造数字化社区便民中心。

2. 灾害防治高效及时。构建自然灾害预警发布平台,地震监测和预警信息覆盖率达80%。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全面达标。全面提升城市防洪排涝能力,逐步消除城市排水不畅和路面积水问题,最大限度减少“水淹停车场”“城市看海”。规划建设23个一类应急避难场所,人均应急避难场所面积不低于2平方米。提升突发事件紧缺重要物资生产快速恢复能力。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运输安全风险监测监控率达95%。

3. 安全防线牢固坚韧。中心城区用户年平均停电时间缩减60%、少于52分钟。天然气管网实现互联互通、供气保障能力持续提升,老旧小区燃气设施应改尽改。形成覆盖全域、安全便捷的成品油零售网络体系。电梯年检实现全覆盖。新建城市消防站20个、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微型消防站全覆盖,努力实现5分钟消防力量到场救援。重点食品品种可溯源率达100%,区域性系统性重大食品安全风险得到有效控制。本地生产国家基本药物抽验合格率达99%以上,杜绝重大药品安全事件。

4. 社会环境稳定有序。刑事案件总量、违法犯罪警情持续下降,民商事案件诉讼周期缩短20%,执行难问题有效解决。网络空间清朗健康,个人信息安全得到充分保护,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更加畅通。历史遗留问题逐年化解。市民尊严得到捍卫、生命得到保护、财产得到保障。

(十)全龄友好包容社会营建工程

彰显“全龄共享•友善公益”城市气质,聚焦“一老一小”和特殊群体,把柔性关照渗透到城市“规建管运”各个环节中,把人文关怀落实到“衣食住行育教医养”每个细微处,让每一个生活在成都的人都能感受城市的关怀和社会的温暖。

1. 让孩子们开心成长。提前布局、科学规划、建设与人口相适配的托育服务体系,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托育服务业发展。依托社区规划建设社区儿童综合体200个,集中配套社区托儿所、社区儿童中心、家庭聚会中心、儿童运动场及家庭农场等设施,打造儿童“5分钟步行活动圈”,提供更多鼓励、吸引儿童参与社区活动机会。依托城市社区公园,打造儿童“15分钟公共空间体验网络”,依托城市郊野公园,打造儿童“半小时自然体验圈”,为儿童提供回归自然、释放天性的公共空间。

2. 让老年人舒心长寿。优化“一院一中心多站点”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探索设立“家庭照护床位”,推进老年人助餐服务体系建设。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建设和运营专业化的养护型、护理型、认知症障碍照护型、临终关怀型等功能型养老机构。搭建“医养护”一体化智能平台,推动智慧化养老服务走进家庭。大力推动老年大学建设,依托社区综合体和老年活动室大力发展老年人兴趣社团。对符合条件且有意愿的特困老人全面实现集中供养,“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覆盖所有街道,养老床位总数达14.8万张,实现日间照料和夜间监护服务社区全覆盖。

3. 让特殊人群暖心有尊严。实施无障碍场景营建行动,实现各区(市)县残疾人托养服务基地全覆盖,新旧公共场所无障碍化率分别达100%、80%。为特殊少年儿童提供幼小初高15年免费教育,同步建设一批残疾人职业教育学校和普通高校特殊专业,发展一批集护理、心理等服务为一体的社会服务机构,残疾儿童康养资助覆盖率达100%,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应入尽入,符合条件的残疾人享有康养托养服务率达80%。广泛开展助残公益服务和就业援助服务,残疾人只要有意愿、有条件就保证有岗位、能就业。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建设的各方面各环节。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工作推进领导小组,负责全面统筹推进十大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由市委社治委、市发改委共同承担,负责工作总体统筹、提出年度工作计划、督促工作落实、收集反馈民意、总结交流经验做法,定期向领导小组报告工作,定期召集成员单位工作会议,定期按程序向社会发布投资机会清单。

(二)分工分级负责。每项工程设工作推进组,由分管市领导兼任组长,负责统筹协调、督促指导;办公室设在牵头单位,负责制定分项实施方案和年度工作计划、跟踪落实情况、及时督促整改,定期向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工作。市级各部门要积极支持、参与十大工程,立足职能创造性开展工作。各区(市)县要发挥主体作用,制定本辖区实施十大工程的工作方案,落实属地责任、夯实基层基础,确保各项工作落地见效。

(三)广泛社会动员。依托天府市民云平台,搭建民意民情网络收集平台,畅通“线上+线下”民意表达渠道,完善诉求办理反馈机制。创办“幸福成都大家谈”网络视频专栏,定期邀请市民代表、媒体代表、专家学者、政府部门围绕主题互动讨论,探索解决办法。面向全市招募独立观察员,按专业特长分到十大工程专项推进组,全程参与工作方案和年度计划制定,并对落实情况进行跟踪监督、绩效评价,可直接向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情况。整合各类媒体平台和资源,开辟“幸福美好生活频道”,对十大工程推进情况、建设成果和市民反馈全过程报道、全方位宣传,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

(四)强化资金保障。优化资金资源配置,调整完善专项资金政策,逐年加大对十大工程的财政投入,给予工作推进有力的区(市)县资金奖励。拓展资金筹集渠道,面向社会定期发布幸福美好生活机会清单,积极引导国有民生集团、社会资本等多元化市场主体参与,吸引社会资金资源投入。

(五)构建考核体系。构建幸福美好生活调查统计体系,确保可量化、可感知、可分析、可考核。将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纳入市委市政府目标绩效管理,定期开展跟踪分析、效果评估,强化评估结果综合运用。

原标题:《征 集 意 见》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