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对话|沪苏同城化下,苏州能否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城市

2021-01-16 11:1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近日,中制智库理事长新望博士的一篇文章《苏州新定位:建设世界级制造业中心城市》引起社会关注。文章提出,国际国内双循环背景下,苏州应该在融入上海的同时,建设世界制造业中心城市。

给苏州定位为世界制造业中心城市,这符合苏州发展的实际吗?“十四五”时期,苏州该如何进一步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机遇?如何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塑造新优势?寻找新突破?

为此,人民日报客户端江苏频道记者王伟健对话新望博士,探讨融入上海和沪苏同城化下的苏州定位。苏州能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城市吗?

(1)苏南制造业发展对中国制造业发展具有样本意义

记者:一直以来,您被称为苏南问题专家,您撰写的《苏南模式的终结》一书,我多年前就看过。现在到了北京工作,还在关注苏南和苏州?

新望:我算半个苏州人吧,曾经在苏州张家港工作过六年,还曾经在被费孝通称为“中国第一钢村”的永联村住过近两年时间。这些年到北京工作后,与苏州的联系也一直没有间断过,如接受苏州市政府委托的调研课题,为苏州的制造业企业做一些咨询服务等等。

苏南乡镇企业的主体是制造业、加工业,研究苏南可以管窥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的整体进程,苏南制造业发展对中国制造业发展具有样本意义。

十多年来,我写过四本有关苏南经济的书:《村庄发育、村庄工业的发生与发展》《张家港研究》《苏南模式的终结》《谁来担纲中国经济——民营经济与区域发展》。第一本书是乡村工业的田野调查,是微观研究,后面三本书上升到中观,是对苏南以及江浙地区县域经济、区域经济的观察总结和提炼。

六年前,我开始关注中国制造业,跟踪研究中国制造业由大变强的行业进展和地区进展,并于2018年成立“中制智库”,苏州再次成为我关注和研究的对象之一。

(2)苏州在融入上海的同时,建设世界制造业中心城市

记者: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您认为苏州该如何找准自己的位置,谋求更大发展?

新望:推进长三角一体化,苏州需要接轨上海,服务上海,逐步实现沪苏同城化发展。但融入上海和沪苏同城化并不简单是将苏州上海化,而是要优势互补,分工合作,错位发展。在双循环背景下,苏州应当在融入上海的同时,建设世界制造业中心城市。

记者:建设世界制造业中心城市,苏州有何优势?

新望:苏州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和乡镇企业的发源地之一,历来是制造业重镇,苏州经济总量成为全国城市前六,也是靠制造业支撑的。全市域发展制造业使苏州成了一个实体经济为主的城市。

从近几年发展的趋势看,苏州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较快。统计表明,苏州已经超过上海成为全国最大的工业城市,无疑,也是全世界名列前茅的工业城市。苏州不仅有制造业优势和传统,而且技术创新主体也是制造业企业。由于整个长三角发达的分工合作体系,又使苏州成长起来一批在世界先进制造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产业集群,如冶金、纺织、化工、电子、机械等。

前两年有人担心苏州的制造业外移到了东南亚,但如今看来,转移走的产业被医药大健康、生物经济所填补,无意中为制造业提质升级提供了空间。

况且,自八十年代至今,出于要素成本考虑,传统制造业从珠三角到长三角,再到如今向东南亚转移,也属正常,不必过于担心。苏州的基础制造能力和成熟而发达的分工协作体系,与东南亚不在一个层次。

记者:作为传统优势产业,在新业态、新模式以及产业转移的冲击下,苏州还应该继续坚守制造业吗?

新望:制造业是立身之本,即使是传统制造业,苏州应该珍惜。很多大城市通过改制丢掉了传统工业,或者不断升级产业结构,过度追求新业态、新模式,以致实体经济逐渐削弱,产业结构过于单一化、虚拟化,整个城市经济处在外部环境波动的风险之中。经验表明,城市经济发展,要有一定比例的实体经济,尽管发展速度慢但比较平稳。而且,苏州的制造业也是迭代发展的,已开始由高速度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

或许有人会认为将苏州定位于制造业中心城市是主动降低身段,其实综合下来,苏州能踏踏实实做好制造业,能成为世界级的制造业强市就非常不错了。

一些人总是喜欢时髦概念,但对制造业本身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把制造业的基础打好了,再搞新制造、数字化制造、智能化制造、制造型服务业,都没有问题。

(3)沪苏同城化是打通长三角市场大循环的可靠途径

记者:您提到融入上海和沪苏同城化,而又不是简单地将苏州上海化,具体应该如何践行呢?

新望:长三角在中国整个内循环体系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但长三角内部的循环仍有待进一步深化。

新发展格局之下,中国必须要建立自己的创新中心,而上海因其科技教育基础,最有可能成为国家的创新中心,这也会导致其制造业陆续外移,比重继续降低。上海的五大中心“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最主要的还是资源配置,最根本的还是创新。

同时,苏州要从“长三角制造中心”向“世界制造业中心”迈进,最主要的变化就是原来依赖外部技术、外部要素的外向型发展,必须转变成靠内生发展、靠内需发展、靠自我创新发展。比起宁波、南通,苏州有更好的科技教育和人才优势,苏州是上海这个创新中心附近最主要的辐射地和应用场景,因此,苏州需要融入上海。

同时,上海也需要苏州。上海创新为苏州赋能,苏州制造为上海创新落地变现,转化为生产力。原来沪苏之间的平行竞争关系变成立体的分工合作关系,既一体化,又差异化,资源配置与资源转化相辅相成,价值创造与价值共享相互补充。以苏州的制造业作基础,上海的五大中心功能可以进一步做强做实;上海的五大中心功能发挥得越好,苏州的制造业中心地位就更加牢靠。

记者:新发展格局之下,沪苏同城化有怎样的意义?

新望:旧的世界分工格局中,全球产业链曾经有两个源头。一在硅谷,二在日本。现在,这两个链条有坍塌断裂的趋势。中美摩擦以来,尤其疫情之后,全球产业链重构,产业链由长变短,区域化,安全化是大趋势。中国需要自己的制造业中心城市,而这个中心城市必然也是世界级的,甚至是世界第一的。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就国家整体而言的。作为一个城市,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等,应当有所侧重。沪苏同城化,可以有效的解决城市功能侧重点和体系化之间的矛盾,也是打通长三角市场大循环的可靠途径。

有人认为,苏州没有金融和贸易以及总部经济的优势,成不了制造业的中心,其实这是对中心城市的误解,即使建设金融中心、贸易中心的城市也离不开工业和制造业,只不过侧重点不一样罢了。

(4)苏州未来的项目布局要从沪宁线、运河线向沿江线靠拢

记者:双循环时代,苏州应当有建设世界第一制造业城市的雄心。您对达成这一目标有何具体建议?

新望:首先,苏州要抓住现代交通改善的机遇,适当调整产业布局。沿江高速、沿江高铁、沪苏通大桥、盐通高铁的开通,提升了苏州北部的区位价值,与上海的同城化程度进一步提高。除了吴江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外,苏州未来的项目布局也要从沪宁线、运河线向沿江线靠拢,向北部的相城、常熟、张家港倾斜。

第二、依托要素流动热力图,以现代交通和数字经济两个领域为突破口,沪苏共同制定一体化发展规划,设立一体化发展的日常机制。在一体化的同时,产业分工有所侧重,不追求自成体系,而尽可能互为体系,在建设苏州世界级制造业中心城市这一目标上争取在沪苏之间能早日达成共识。

第三、从速度型发展到质量型发展阶段,苏州制造业自身也需要提质升级。苏州是制造大市,但还不是制造强市。制造强市除了规模指标,还有质量指标、结构指标、可持续发展指标。苏州还没有像GE、西门子这样在整个产业链中起龙头作用的制造业航母。在世界制造业品牌500强占比,高技术推动制造业增加值等指标上,苏州与深圳还有差距。

第四,强大的研发投入和研发能力是提升苏州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苏州的企业可以到上海建立研发中心,把需要创新要素的环节放在上海。苏州企业普遍不愿走出去,但苏州政府应该鼓励支持。虽然沪苏同城化,但上海的人才、教育、国际交流等创新要素对企业研发而言,仍是越就近越好。

第五、提高苏州的城市能级。因为不是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城市,苏州在一些国家级项目的布局、政策对接等方面不占优势,弱于南京、深圳,甚至弱于宁波。苏州应该抓住数字货币试点,在数字经济发展上,与国际接轨,突破行政框架,主动“提拔”自己,高能级、高水平开放。

第六、站位高,也要嗓门大。把苏州建设成世界制造业中心城市,需要打造鲜明的城市形象,树立起靓丽的城市产业IP,通过举办世界先进制造业大会,营造苏州的世界先进制造业中心城市的国际形象。

编辑:老金

声明:文章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中制智库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