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电信网络诈骗
2021-01-17 10:0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去年以来,各地对诈骗电话的防范拦截系统开始运行后,在全国范围内初步形成了对诈骗电话的技术防范体系,大多数境内外诈骗电话和诈骗短信能够被及时拦截。但是,随着我国“互联网+”政策的强力推进,移动互联、人工智能、快捷支付等各种网络新技术不断涌现,犯罪分子开始利用互联网新技术及管理上的漏洞大肆作案。互联网成为网络诈骗犯罪分子的主要作案工具。
一是犯罪分子利用专业化的网络技术团队提供技术支持。互联网产业群日益专业化,可满足各类难以辨别的合法、非法技术需求。如,“代办信用卡诈骗”中,网上有专业的“团队”制作与银行主页高度类同的虚假链接、钓鱼网站、捆绑广告、发布办理信用卡、特价机票和客服热线等,被用来窃取受害人银行卡号、登录密码等信息。“贷款为名实施诈骗”中,犯罪分子在互联网上建立无抵押贷款的专业网站,诱使急需用钱的受害人,以交纳“保证金”或提前支付“利息”才能办理贷款为由骗取钱款。无论是“台湾系”冒充公检法诈骗中使用的虚假网页、钓鱼网站、网络改号平台等,还是“大陆系”经常使用虚假交易软件、木马程序”等,均有专业团队负责。这些相对独立、互不相识、时分时合的职业团伙,游离于合法和非法之间,相互交织,互为客户关系,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各获其利,成为诈骗分子的“帮手”。
二是犯罪分子利用搜索引擎和聊天工具发现升级犯罪手法。诈骗分子在互联网上通过各种搜索引擎,可便捷地搜索到作案所需的一切信息。百度、搜狐等知名网站及“搜宝猎人网”等小型网站均能轻易搜索出实施各种犯罪的“技术秘笈”。通过淘宝等互联网电商平台迅速找到贩卖商家信息。通过QQ、微信、旺旺等社交软件群,可以交流犯罪手段,买卖“外挂”、“爬虫”等木马程序软件。通过在互联网上聊天工具,可雇人发送伪基站信息、拨打电话、转账取款、专业洗钱。案件侦破后发现,大多数诈骗分子通过QQ、微信群、贴吧等私密网络空间学会诈骗方法,了解公安机关侦查措施的短板(如,网络电话难以追踪、第三方支付解析难等),也正是各种“专业”的诈骗“剧本”致使犯罪分子屡屡得手。
三是犯罪分子利用泄露的公民信息为诈骗提供准确情报。电商网站、第三方商家等掌握大量公民个人信息的大数据行业对个人信息采集、流通、应用等环节缺少监管,部分行政部门及企事业单位对个人信息的安全防护缺位,造成公民个人信息泄露。诈骗分子网上购买、收集海量公民个人信息实现精准诈骗。占案件总量14.2%的网上购物退款类诈骗中,诈骗分子网上非法获取网购买家信息后,冒充购物平台、快递公司客服或卖家,以快递丢失、错误提升客户等级或退货为名,给买家打电话实施诈骗。占案件总量11.7%的冒充熟人(领导)类诈骗中,诈骗分子通过网上聊天工具、木马病毒盗取公民QQ、微信、手机等通信录信息,有针对性筛选受害对象,以领导或熟人口吻给受害对象打电话实施诈骗。
四是犯罪分子利用以虚假信息网上注册的第三方平台账户套现渠道。第三方支付平台是非银行机构在消费者、商家和银行间建立的、提供网上支付结算和资金转移服务的互联网支付平台。因使用便捷、隐蔽等特点,成为诈骗分子套现、漂白赃款的主要渠道。目前,具有合法资质的200多家第三方支付平台中,一些平台为争抢业务量,在互联网上发布广告,通过QQ等聊天工具违规拉抢客户。诈骗分子借机使用虚假注册公司信息、虚假身份信息,在网上注册大量的第三方平台账户,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虚构交易套现或者在线购买点卡、比特币等转卖套现;或将赃款在银行账户和第三方平台之间转账切换,逃避公安机关追查。




原标题:《什么是电信网络诈骗》
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