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罗朝会,好样的!

2021-01-17 21:0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这是一段跨越两个世纪的温暖故事。

在四川攀枝花市米易县,有一对命运多舛的老两口。三十多年前,他们的女儿不幸离世,这让二人几近崩溃,一度失去活下去的动力。但是,他们有一个孝顺“女儿”,名叫做罗朝会。

罗朝会是老两口女儿唐晓玲的高中同学,自同学去世那天起,她就暗自决定:替故去的同学尽孝,照顾同学父母一辈子。罗朝会称同学的父母为“伯伯、嬢嬢”,两位老人一直亲切地叫她“女儿”。

三十多年来,罗朝会对两位老人像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当两位老人满头银发、疾病缠身时,罗朝会为他们四处求医问药,端屎端尿……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什么是“一诺千金”。

去年,“嬢嬢”去世,罗朝会送她走完最后一程。现在,“伯伯”已83岁高龄,罗朝会悉心照料。1月13日,52岁的罗朝会对红星新闻记者说,“他们不是别人,是我同学的爸爸妈妈,也是我的爸爸妈妈,照顾他们是我作为‘女儿’的责任。”

同学母亲因女儿去世卧轨自杀

她不顾飞石救下

“伯伯,最近几天气温降了,你要注意身体哟,我给你买一件厚衣服吧。”前几天,罗朝会给“伯伯”唐建荣打电话问候,嘱咐他一定要注意身体。

这一声“伯伯”,罗朝会一叫就是三十多年。

在电话那头,83岁的唐建荣对罗朝会说,“女儿啊!你每年都给我买那么多衣服,我还有衣服穿,啥子都不要买了。”

说起“女儿”罗朝会,唐建荣赞叹有加,“我这个女儿对我好啊,要是没有她照顾,我可能都活不到这么久。”

时间回到三十几年前,罗朝会与唐建荣的女儿唐晓玲就读于米易县高级中学,是同班同学。“用现在的话说,我和她就是闺蜜。”罗朝会告诉红星新闻,在学校里,她们同进同出,形影不离,无论在学习还是生活上都互帮互助。

不幸发生在1986年9月2日中午,放学回家的唐晓玲在给铁路上工作的母亲罗耀蓉送饭途中,不幸被火车货厢上卸下的枕木砸中后脑,当场遇难。“正在上班的唐伯伯在得知这一噩耗后当即晕倒,被送往医院进行抢救,唐妈妈像疯了样号啕大哭……”

高中时,罗朝会(第二排左一)和同学唐晓玲(第二排左二)

事后,罗朝会组织班里的同学进行捐款,并代表全班同学亲自看望唐晓玲的父母。在交谈中,罗朝会得知唐晓玲并非两人的亲生女儿,是收养的女儿,但他们视如己出。女儿的突然离世,让唐建荣夫妇悲痛欲绝。

唐晓玲下葬的那天,唐妈妈承受不了爱女突然离世的现实,跑去卧轨自杀,谁上去劝阻她就用石头打谁。不远处已传来火车鸣笛声,大家都不知所措。就在此时,罗朝会不顾唐妈妈扔来的石头,忍着疼痛迅速跑上去,一把抱住她。

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唐妈妈被强制带离轨道,火车从眼前疾驰而过,大家心里都捏了把汗。罗朝会更是满头大汗,气喘吁吁,她的手不知碰到哪里了,一直流血。

然而,她完全忘了疼痛,只是在念叨着“还好没事,还好没事……”

践行承诺照顾同学父母

30多年来如一日

那一段时间,罗朝会几乎每天放学后都会去看望唐晓玲的父母,帮他们做家务,陪他们散步聊天,逗他们开心。

渐渐地,唐妈妈从痛失爱女的阴影中走了出来,还常常开玩笑说:“朝会儿,你真是个好闺女,晓玲走了,要是你能当我女儿该多好啊!”

罗朝会会心地一笑说:“好啊,我早已把你俩当成自己的亲伯伯、嬢嬢了,只要能让你们健康快乐,我永远都是你们的女儿!”说完,罗朝会便叫上了伯伯、嬢嬢,幸福的泪花在唐建荣夫妇眼里打转。

这一声“伯伯、嬢嬢”并不是一句随口话。“我觉得这是一种责任,也是一个承诺,我那时就决定要替晓玲尽孝,照顾伯伯、嬢嬢一辈子。”罗朝会说。

罗朝会告诉红星新闻,1987年,她参加工作,被招聘进入米易县得石镇财政所,“只要有时间,我都会去看望伯伯、嬢嬢,我早已视他们为父母了,他们也经常到我得石镇的家里来常住。我们就像家人一样,甚至比亲人还亲,我的儿子都叫他们爷爷奶奶。”

罗朝会(左一)和两位老人早年合影,照片中的小孩是罗朝会的儿子

唐建荣表示,当他和老伴心情不好时,“女儿”罗朝会给他们讲笑话、做家务,让他们开心;只要他们病了,罗朝会跑前跑后,问诊拿药;逢年过节,都会帮他们买衣服,送爱吃的东西……

“只要一见到她,我们都很高兴。”唐建荣说,每次“女儿”罗朝会离开时,他和老伴总会依依不舍。

同学唐晓玲去世后,罗朝会(第二排左一)看望其父母时的照片

时光飞逝,唐建荣夫妇从满头青丝变成银发,也见证着“女儿”罗朝会长大。这期间,罗朝会经历了恋爱结婚,生儿育女,下岗失业,自己的双亲和骨肉兄弟先后离世的痛苦。在“女儿”心情低落时,唐建荣夫妇也会安慰她。

“我属于聘用人员,以前工资本来比较低,家庭经济条件并不好。”罗朝会告诉红星新闻记者,她还记得1989年,为了修建自家的房屋,欠下了1万多元债务,之后还了好几年,“为了节省开支,自己很少添置新衣服,就是穿了10多年的衣服都舍不得丢掉。”

三十多年来,每逢过年过节或两位老人生日,罗朝会都会坚持给老人添置新衣物或生活用品。

不明情况的人质疑有所图

她说:不管他们,对不起我的良心

曾经,生活、经济等各方面的压力,压得罗朝会喘不过气来,亲朋好友总是不理解她为何如此孝敬两位老人,有的还认为她可能是图房产、家产。其实,明白情况的人都知道,唐建荣夫妇二人并没有房子,更没有所谓的家产,房子是租在米易县火车站旁40平方米的旧房子。

面对质疑,罗朝会从未有过放弃照顾二老的念头,她说,“谁不会老?谁不想有一儿一女享天伦之乐?可是两位老人很不幸,他们失去了女儿,因为有我,他们才能坚持活到今天,我怎忍心丢下他们不管?我不管他们,我对不起死去的同学,更对不起我的良心。”

2015年,唐妈妈不幸得了脑梗塞,导致偏瘫,不能行走,生活不能自理,罗朝会更是经常去看望她。

一见到罗朝会,唐妈妈就说:“闺女,我可能活不了多久了,你就不用天天往这里跑了啊。这辈子我欠你太多了,只能来生再报答你了。”

听到这些话,罗朝会强忍着泪水说:“嬢嬢,看你说什么啊,哪有你说的那么严重,比你严重多的人都能治好……现在医疗条件好,只要你心情好,坚持多锻炼,很快就会好的。”

那段时间,罗朝会只要有空就会上医院去护理照顾老人,给她端屎端尿、洗澡换衣,搀扶老人到外面散步锻炼,给老人讲一些生活中的开心事情。

罗朝会和两位老人在一起

老人出院后,罗朝会为了给老人治病,四处求医问药,只要听到哪里有专治瘫痪病人的医生或者药物,她从不怕路途远近,总是想方设法试一试。

这些年,两位老人深感愧疚,曾想拒绝罗朝会的帮助。有一次,唐妈妈生病住院,不想给她造成负担,住院两三天才告诉“女儿”罗朝会。

得知消息后,罗朝会赶紧到医院后,说是老人的女儿。当时医护人员还责怪她,说父母都病得这么严重了,当女儿的怎么都不知道。

这一次,罗朝会有些“生气”。不过,她还是笑呵呵地对两位老人说,“伯伯嬢嬢,你们就不要再有什么思想负担了。从晓玲走的那一天起,你们已经是我的亲人了,女儿照顾爸爸妈妈天经地义啊!”

后来,医护人员才知道背后真相,都羡慕老奶奶,笑着对老人说,“您太有福气了,非亲生女儿都会给您端屎端尿,我们有些亲生的还嫌弃呢。”

听到这,老人总是笑得合不拢嘴。经过一年多的康复治疗,唐妈妈终于可以杵着拐杖走路了。

去年同学母亲离世

她数次叫伯伯到家里住被婉谢

在得石镇街区,很多邻居都知道罗朝会照顾着两位老人,但是并不知道他们之间的关系,“每次散步遇到,两位老人都会向大家介绍‘这是我女儿’,我们都以为他们就是一家人。”有邻居说。

这些年,罗朝会也极少向单位同事提起她与两位老人的关系。红星新闻记者在走访中,得石镇政府的两名工作人员表示,他们并不知道罗朝会照顾同学父母这一件事,其中一人表示,“我记得她好像提过一次,两位老人是她的‘干爹干妈’。”

2017年,唐妈妈的病再次复发,虽已经医院救治,但行走十分困难,生活更加不能自理。而唐伯伯年纪也大,患有严重的肺心病、高血压等慢性病。罗朝会虽然经常去看望二老,帮助她们整理家务,洗衣做饭,但是得石镇与米易县城相隔60多公里,时间有限。于是,罗朝会便叫二老跟着她到得石镇去住,便于照顾,可是多次的提议都被唐伯伯拒绝了。

唐伯伯总说:“你上班忙,等你退休了再说。”

罗朝会接受记者采访

2018年,罗朝会从得石镇得石社区工作岗位退休。

退休后,罗朝会的时间多了,经常去米易县城看望两位老人,也会接他们到得石镇的家中居住。

每年二月初十,是唐伯伯的生日,罗朝会每年都会为他办上一桌丰盛的生日寿宴,添置一些春季的衣物。

2020年2月,唐妈妈再次生病住院,罗朝会在医院护理了20多天。然而,唐妈妈刚一出院,唐伯伯又住院,罗朝会在医院前后忙了一个多月。

2020年清明节,唐妈妈去世,被老家侄儿接回内江隆昌老家安葬。

自唐妈妈离世后,唐爸爸回到乐山五通桥区的老家居住。“我经常给唐伯伯打电话,叫他回米易来跟着我们一起住,但他说在老家很好。”其实,罗朝会心里明白,唐伯伯是不想给她添麻烦。

这些年,家人都支持罗朝会。“之前儿子还提议,开车去乐山把唐伯伯接回来一起生活,但老人不太愿意回来。”即使唐伯伯远在乐山,罗朝会每隔几天也会打电话问候。

“对于唐伯伯来说,回到米易县生活,他也会睹物思人,所以尊重唐伯伯在老家生活的意愿。”罗朝会告诉红星新闻,她打算近期去趟乐山,看看唐伯伯。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江龙 摄影报道

原标题:《罗朝会,好样的!》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