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科技扶贫 小省区探路大模式

2021-01-18 11:0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2020年年底,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一场新闻发布会,再次让科技扶贫成为焦点。

科技部副部长徐南平介绍科技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相关情况,一同出席的,还有宁夏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郭秉晨。

穷,是宁夏南部山区很长时间里留给世人的印象。可是,靠什么才能撕掉这个标签?

科技能辟蹊径。

在科技部的大力支持下,宁夏实施了“科技支宁”科技扶贫东西协作行动,集中引进、集成、转化一批国内先进适用技术。

除了部区合作,闽宁合作、科技特派员、科技扶贫指导员等模式多管齐下,为产业扶贫提供了有力支撑。每一寸黄土地上,广大科技工作者都写下了精彩论文。

2020年10月17日,宁夏科技厅驻海原县关庄乡高台村工作队举办的马铃薯大赛,极大地激发了村民科学种植热情。 王迎霞摄

多方力量江流入海

三九天,寒潮频袭,中卫市海原县关庄乡高台村的马铃薯,正面临着冻伤危险。

在宁夏,马铃薯是致富薯,更是振兴薯。村里窖藏马铃薯为了保暖,将通风孔和门等全部密封,但此时又出现一个问题,这会导致窖内二氧化碳过高,使马铃薯失去活性,来年种子不发芽。

若在以前,科技厅驻村第一书记曾明和扶贫队员陈建军、李群肯定急坏了。而今,他们胸有成竹。

“我们给马铃薯种子贮藏窖安装了智能监测仪,可以通过手机App实时监测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指标,随时予以调整,找到最佳平衡点。”曾明说。

在驻村工作队的努力下,高台村围绕主导产业马铃薯种植,成功实现“五个一”产业发展目标:一个百亩良种繁育基地、一个千亩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基地、一个科技扶贫服务站,户均帮扶一头良种猪仔、人均帮扶一亩地以上籽种肥料,建档立卡户全部脱贫销号。

而在科技厅驻村帮扶的另一个地方——海原县关桥乡方堡村,工作队围绕香水梨特色种植加大了技术培训力度,并协助专业合作社实施香水梨冷藏保鲜和深加工,科技助力扶贫效果同样明显。

目前,全区共有1504支驻村工作队、3900多名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积极响应号召,主动担当作为,将智慧和汗水播洒在战贫一线。

通过创新驱动精准扶贫,这是方向。

近年来,宁夏针对贫困地区突出存在的两大短板——产业和人才,动员各种创新力量开展结对帮扶。

以科技特派员和“三区”科技人才两个专项为载体,1000多名科技特派员常年活跃在科技扶贫一线,以科技创业带动产业发展和技术推广,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为确保群众真脱贫、脱真贫,从2018年起,170名科技扶贫指导员根据专业组合成37个产业扶贫工作队,深入170个深度贫困村开展工作。

举一纲而万目张。

与此同时,宁夏改革优化科技扶贫工作机制、管理模式和项目管理,《自治区科技助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台,既调动了管理部门的激情,又激发了科研人员的热情。

东西合作硕果盈枝

扶贫关键在产业,产业关键在科技。

而科技扶贫,贵在精准,如再冠以有力后盾,再强大的“拦路虎”也定会拿下。

1996年,中央确定福建对口帮扶宁夏。自此,从闽江水畔到六盘山下,“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千里驰援,接力攀登,为宁夏植入了福建改革发展的创新理念,将单向扶贫拓展到经济社会建设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的深度协作。

位于六盘山区的宁夏西海固地区,素有“苦瘠甲天下”之称。习近平总书记一直牵挂着这里的贫困群众。

“越是欠发达地区,越需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总书记这一重要讲话,为渴望破茧而出的宁夏指出一条明路。

2017年,徐南平副部长在宁夏表示,要组织国家级专家在贫困地区实施全国成熟适宜科技成果示范转化,助推宁夏脱贫攻坚。第二年初,科技部与宁夏科技厅联合实施了“科技支宁”科技扶贫东西协作行动。

聚焦草畜、马铃薯、小杂粮、中药材和冷凉蔬菜五大产业发展瓶颈,一大批专家啃起“硬骨头”。

从山西农科院引进的小杂粮渗水地膜穴播技术,大面积推广平均单产达到600斤,是传统产量的2—3倍。在去年旱情较重的一年,核心示范区平均亩产达到713.1公斤,产值4278.6元,亩纯收入3568.6元,创下宁夏谷子种植效益历史新高。

“这项技术起到了非常好的示范作用。”郭秉晨认为它之所以成为“香饽饽”,是因为老百姓看到了科技的力量,仅两年时间就推广近30万亩。

最给力的是扶贫效果。

“为农民增加收入超过3亿元,助300多户建档立卡户实现脱贫。”宁夏科技厅农村科技处处长徐小涛说。

更让项目实施团队负责人程炳文欣喜的,是谷子已经由传统的抗旱救灾作物变成了新型经济作物,“当务之急是把产业框架打好,逐步将小杂粮发展为宁夏脱贫攻坚主导产业”。

另外,从中国农业大学引进的肉牛“一母两犊”饲养技术,每头可为养殖户增收2000元以上;从浙江农科院、南京农业大学引进的冷凉蔬菜优新品种和高效栽培技术,能使蔬菜单产平均增加15%……

借力东西部科技合作机制,宁夏使扶贫效果达到最大化。

产业扶贫余力不遗

生态移民比重大,是宁夏脱贫攻坚的一大特点。

全区690万人,仅扶贫生态移民搬迁人口就达到123万,占总人口的近18%。如何实现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要答好这道难题,并不轻松。

自治区党委政府想到的良策,还是产业。

贺兰山东麓是宁夏生态移民的集中安置区,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的支持下,覆盖全产业链的科技攻关全面展开。目前,宁夏酿酒葡萄面积已接近50万亩,也是全国最大的优质葡萄种植区域,带动劳务及移民就业12万人。

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的吴忠市红寺堡区,大片优质黄花菜随风摇曳。经过当地政府在产业结构调整、生产技术改进及产品深加工等方面持续发力,如今它已成为农民增收的“明星菜”。

始终抓住重点产业不放松。

日前,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联合印发《自治区九大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因地制宜制定发展目标,量体裁衣绘制发展路线。

枸杞、葡萄酒、奶产业、肉牛、滩羊和电子信息、新型材料、绿色食品、清洁能源、文化旅游,自此成为宁夏立足资源禀赋和发展前景的重要抓手。

在科技的支撑下,宁夏贫困地区脱贫产业快速发展,带动农民人均收入从2015年的6818元增加到如今的11450元,几乎翻了一番。

2020年11月16日,最后一个贫困县西吉正式宣布脱贫摘帽。至此,全区1100个贫困村脱贫出列,80.3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贫困虽脱,余力不遗。

元旦刚过,宁夏农林科学院动物科学研究所所长梁小军就赶往固原市西吉县什子乡马沟村。这里是草畜产业提质增效技术集成示范项目两个核心示范村之一,他是项目实施团队负责人。

“要尽职尽责善始善终啊,不能因为项目结束了,就不顾不管了。”梁小军说。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把科技作为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进一步加强东西部科技合作,努力走出一条欠发达地区依靠科技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路。”郭秉晨表示。

(来源:科技日报)

原标题:《科技扶贫 小省区探路大模式》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