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厦门市人大代表黄鸣鹤:建议推动在地传统艺术进入公共空间

澎湃新闻记者 韩雨亭  发自福建厦门
2021-01-18 17:20
来源:澎湃新闻
中国政库 >
字号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获悉,今年厦门两会期间,厦门市人大代表、市中级人民法院研究室副主任黄鸣鹤提交的《关于推动在地传统艺术进入公共领域、公共空间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建议由厦门市的文化机构,遴选出有代表性的群众文艺作品,放置于政府机构、公共服务机构等人流量较大的场所。

上述《建议》缘于2009年9月,黄鸣鹤参加最高人民法院组织“赴欧盟司法调解考察团”,到英国和德国法院、仲裁院、司法部考察。在此过程中,他在德国的许多政府部门和公共空间墙壁,看见悬挂着许多小型的艺术作品。

这引起了他的好奇心。

“我问负责接待的官员,在你们的公共预算中,有这一块的专门预算么?回答让我吃惊,原来,这些创作并不是名家或商业化创作,而是人民艺术的一部分,也就是由社区中的一些普通艺术爱好者创作。”黄鸣鹤说,作品由艺术协会或社区进行简单评比,择优送到政府公共部门,利用政府机构办公场所的公共空间来对外展示。

“政府与社区、人民利用这种很亲和的方式进行了互动,同时也培育了当地文化氛围。”黄鸣鹤对澎湃新闻称,他在欧洲考察后回到国内,曾多次到政府机构考察,感受是多数政府机构的公共场所布置拘谨、刻板,缺乏亲和力,墙壁要么制度上墙,要么是说教式宣传,与政府相关人员聊,他们也说出苦衷,一是行政经费办公预算的限制,二是办公场所过于艺术化,人民群众接受度的问题。

在黄鸣鹤代表看来,厦门的民间艺术和传统文化很丰富,厦门市文化馆所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统计显示,厦门共有世界级一项(南音),国家级11项,省级36项,市级41项,品种丰富,影响深远。

“但很多传统文化市民知晓度不高,特别是青年一代,今日(1月18日)早上,翔安区代表团分组讨论时,还有一位老师代表向厦门市委书记胡昌升建议,要营造好的氛围,加强对闽南传统文化的传承,特别是对孩子,不能让他们断了本土文化的根。”黄鸣鹤说,“我个人也非常认同这个观点,明清两代,福建闽南地区有许多人下南洋,在东南亚侨居,繁衍生息,那么多代人过去了,如今你到东南亚许多地区,菜市场上,还听见许多乡音,这是一种文化上的坚持和坚守,反而在厦门,许多孩子不会讲闽南话,也听不懂,语言上的根断了,闽南传统文化传承的桥梁也断了。”

《厦门经济特区闽南文化保护发展办法》第三条规定:“闽南文化保护发展应当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以人为本、活态传承,保护优先、科学利用,因地制宜、整体保护,交流互鉴、开放包容,分类指导、创新发展的原则。”黄鸣鹤同时也是十五届厦门市人大法制委委员,参与厦门地方立法工作。在谈到去年4月出台的闽南传统文化保护的地方立法时,他认为,在闽南文化保护上,应该走的是群众艺术的道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人人有责,有守护传统文化的思想认知与行动自觉,在保护方式上应有创新性思维。

如何进一步把保护传统文化和公共空间相结合呢?

黄鸣鹤建议,应由厦门市文化馆牵头,会同厦门市美术馆、厦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以普法、闽南民俗文化、科普、生态教育为主题,组织评选出优秀、有代表性的群众文艺作品,在各级政府机构中人流量较大的场所,联合举办专项展示活动。

此外,他还建议厦门各区政府由文化主管部门或指派区文化馆牵头,组织评选出本区域、在地、优秀、有代表性的群众文艺作品,放置于政府机构、公共服务机构等人流量较大的场所。

另外,“文化也可以和公益相结合。”黄鸣鹤建议,“当时在德国,我还了解到一个细节,这些当地的文化艺术品展览一段时间后,征得创作者同意,会举办一个小型的拍卖会,将作品拍卖,拍卖款用于当地社区的公益事业。这是个一举多得的事,有时候,一些曾经在社区生活过或和社区有某种渊源的国际著名的艺术家,也会将自己作品捐出来,进行慈善拍卖,在他们看来,参与社区的建设,与获得国际大奖,一样重要。”

    责任编辑:钟煜豪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