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人社战疫篇 | 在大战大考中扛起 “ 人社担当 ”

2021-01-18 15:5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2020年春节前后,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抗疫大战,经受了一场艰苦卓绝的历史大考,取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重大战略成果,创造了人类同疾病斗争史上又一个英勇壮举。

全国人社系统提高政治站位,在做好自身防护工作的同时,围绕防疫大局,主动出击,系统谋划,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民生保障,大力实施“人社战疫十项行动”,密集出台保障支持政策60余项,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践行初心使命,在大战大考中扛起“人社担当”。

人社战疫十项行动

1关爱抗疫一线行动

2重点企业用工调度保障行动

3农民工返岗“点对点”服务

4社保助企“免减缓”行动

5失业保险援企稳岗行动

6百日千万网招行动

7百日免费线上技能培训行动

8定向援助湖北行动

9劳动关系和谐稳定行动

10人社扶贫攻坚行动

抓就业,筑牢民生之本

就业是民生之本。从线上春风行动到“百日千万网络招聘行动”,从网上办理稳岗返还到网上申领失业保险金,从制定线上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事项到出台线下招聘活动疫情防控工作指南……各级人社部门打出就业政策组合拳,聚焦复工复产,确保重点企业用工,支持中小微企业稳定就业,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举措,千方百计稳定现有就业,积极增加新的就业岗位,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

确保重点企业用工,支持中小微企业稳定就业。企业“活得好”,就业才能“稳得住”。加大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力度,适当放宽标准,统筹使用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奖补资金,用于支持符合条件的受疫情影响企业稳定岗位、保障基本生活等支出。发挥创业担保贷款作用,对已发放个人创业担保贷款,借款人患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可申请展期不超过1年。对受疫情影响的小微企业,优先给予创业担保贷款支持。加大创业载体奖补力度,支持创业孵化园区、示范基地降低或减免创业者场地租金等费用。

完善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举措。暂停各类高校毕业生就业现场招聘活动,鼓励高校和用人单位利用互联网进行供需对接,实行网上面试、网上签约、网上报到,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延长报到接收时间,通过信函、传真、网络等方式为毕业生办理就业协议签订、报到手续……各地人社部门千方百计稳岗位、拓渠道,用实打实的政策、真金白银的举措,为大学毕业生创造更多就业机会。2020年3月20日至6月30日,人社部启动实施“百日千万网络招聘专项行动”,全国4920家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和市场机构深度参与,共举办线上招聘会14392场,组织208万家用人单位发布岗位信息2761万人次,为招聘求职开辟了便捷高效的对接通道。

由广东、广西两省区人社厅共同打造的“点对点”返岗专列从广西百色站出发,免费运送百色籍务工人员赴粤返岗。

加强东西部劳务协作,促进农民工转移就业。各地人社部门会同相关部门成立协调小组,上下联动,推进农民工返岗复工“点对点”服务保障工作,成规模、成批次组织农民工安全有序返岗复工。突出工作重点,优先做好贫困地区农民工返岗就业工作,加强劳动力输出大省和相对集中输入地的对接,落实24小时重点企业用工调度机制;用工大省与劳务大省无缝对接,我缺人你帮招,齐心协力迎员工;北京推出“6+2”机制,“点对点”帮助15万余人返京;吉林、黑龙江“一对一”帮助重点企业跨区定向招聘……

劳动关系稳定关乎就业大局。各地人社部门妥善处理好疫情防控期间劳动关系问题,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保障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秩序,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同时,结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三支一扶”工作实际,统筹谋划能力提升专项计划实施工作,创新探索线上、远程等培训方式,紧扣基层需求丰富培训内容,强化岗位锻炼培养,促进“三支一扶”人员在实践中成长成才。

新疆阿克苏地区人社部门在认真做好本地企业复工复产服务工作的同时,积极配合杭州市援疆指挥部,全力保障外出务工人员安全有序返岗就业。图为阿克苏市务工人员准备乘包机赴杭州返岗就业。

加大社保惠企力度,

撑起民生安全网

社会保障是民生的安全网。疫情发生以来,很多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面临困难。为降低企业用工成本、增强企业复工复产信心,人社部门迅速响应,出台了“史上最强”的“阶段性减免企业社保费”等社保惠企措施,把“带温度”的社保惠企政策送到每一家参保企业、每一位参保人手中。

加大社保惠企惠民力度,助推复工复产。阶段性减免企业社保费,为企业送来了“真金白银”,助推企业复工复产;强化失业保障,把失业保障范围拓展至城乡所有参保失业人员,由疫情严重地区拓展至全国;按时足额发放养老金,让退休人员安心……各地人社部门快速行动,多措并举,精准发力,充分发挥社保的缓冲器、安全网作用。2020年1月—4月,减免企业社保费3400多亿元,加上继续执行降低养老、失业、工伤费率政策,已为全国企业减负5100多亿元,缓解了企业困难和压力;256.1万名失业人员领取不同期限的失业保险金123.5亿元;为失业领金人员代缴医疗保险费25.5亿元;向766.8万人次发放价格临时补贴9.7亿元;向8.7万名失业农民工发放一次性生活补助5.3亿元。

不断创新社保服务,提升服务质量。疫情防控期间,电子社保卡上线更多“不见面服务”,如防疫健康信息码、返岗复工、政策查询、各地就业等;同时,通过对接国家社保公共服务平台和人社政务服务平台,实现更多线上业务的移动端办理,包括失业登记、失业保险待遇申领、就业创业证查询、职业资格证书查询、技工院校毕业证书查询、专技考试成绩查询、劳动人事争议在线调解申请等。

江苏金湖县人社局开辟疫期审批“绿色通道”,推行网上办、预约办、电话办等不见面服务,对无法网上办理事项提前预约,分批分时段办理。图为社保窗口工作人员在做好自身防控的同时,为群众提供取号预约服务。

关心爱护医务人员,

打造暖心“铠甲”

“医务人员是战胜疫情的中坚力量,务必高度重视对他们的保护、关心、爱护。”人社部迅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批示精神,实施“关爱抗疫一线行动”,会同相关部门出台工资福利、职称(岗位)晋升、工伤保险、紧急补充医务人员、及时表彰等5类12项关心关爱措施,帮助医务人员解决实际困难,提供坚强后盾。

为紧急补充医务人员开通绿色通道。人社部及时出台政策措施,支持医疗卫生机构简化招聘程序,设立招聘绿色通道,紧急补充医护人员。24个省份拿出9222个岗位,用于紧急补充一线医务人员,有力支援病人救治和疫情防控工作。

做好工伤认定和待遇保障,撑起职业伤害防护伞。明确奋战在疫情防控斗争一线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和科研攻关人员参加职称评审时可享受系列倾斜政策,指导开展及时奖励和表彰,激励关爱疫情防控斗争一线医护人员的工伤认定,各地人社部门为奋战在战疫一线的医护人员撑起职业伤害“保护伞”。2020年1月,人社部会同财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发文明确,在疫情防控和救治工作中,医护及相关工作人员因履行工作职责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应认定为工伤,依法享受工伤保险待遇。3月,人社部印发《关于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一线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工作的通知》,对疫情防控一线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和科研攻关人员等实施职称倾斜措施做出部署。

武汉市江夏区妇幼保健院22名巾帼党员请战奔赴抗击疫情前沿阵地。

搭把手、拉一把,

定向援助湖北主战场

抗击疫情,湖北是主战场;湖北有需,就得倾力相助。从就业创业专项支持政策到免征5个月企业养老、失业、工伤三项社会保险单位缴费,从加大对湖北就业补助资金转移支付力度到额外下达湖北“三支一扶”计划,从实施“6+1”劳务协作行动到支持各地技工院校积极招收湖北等疫情严重地区的生源……人社部及时组织开展“定向援助湖北专项行动”,在稳就业、社保费减免和援企稳岗、人才人事、稳定劳动关系、优化公共服务等方面,出台政策措施,为湖北注入更多“暖色调”。

定向援助促就业。开展“职等你来 就业同行”——2020湖北“百日千万网络招聘专项行动”,促进企业稳岗和农民工、毕业生就业。人社部会同国务院国资委、全国工商联、湖北省人民政府,联合央视频、智联招聘、58同城等市场主体启动实施“湖北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行动”,聚焦湖北高校毕业生求职和用人单位招聘需求,集中开展线上送岗、线下招聘、职业指导等多元化服务,促进湖北高校毕业生尽快就业。

点对点服务,实施定向劳务对接。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人社部组织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6省市与湖北开展定向劳务对接,实施“6+1”劳务协作行动,助力湖北稳就业保民生。6省市迅速响应,与湖北签订劳务协作协议,先后有40个市、县与湖北市县签订协议,联手组织开展一系列对接活动。9月10日,人社部在武汉召开相关省市稳就业工作座谈会,要求以深化“6+1”劳务协作行动为重点,继续加大对湖北定向援助力度。据统计,人社部“6+1”劳务协作行动实施以来,全国各省市累计向46.8万湖北高校和湖北籍高校毕业生发放一次性求职创业补贴6.24亿元,向湖北提供岗位33.61万个,开展招聘对接347场次。

浙江衢州市人社局举办衢籍湖北高校应届毕业生专场招聘会。招聘会提供963个岗位以及31家实习基地的295个见习岗位,最终达成就业意向200多人。图为毕业生正在进行就业登记。

原标题:《人社战疫篇 | 在大战大考中扛起 “ 人社担当 ”》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