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顶云之变》│第七章 顶云精神

2021-01-18 16:2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引题:改革无止境,发展永不停。对“顶云经验”“顶云精神”进行新的理论总结和实践提升,不断赋予“顶云经验”“顶云精神”新的时代内涵,激发新时代继续深化改革开放的强大正能量,为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建设富美安顺提供强有力理论支撑和支持动力。如今在安顺,农村综合改革全面推进,推动农村生产方式由分散式向集中规模化方式转变,真正让农民重回土地、立足土地、依靠土地发展。

“顶云经验”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

1978年春,顶云公社28个生产队已有近10个队悄悄搞起“包产到户”。八角岩生产队副队长伍正才认为“包产到户”能让大家吃上饱饭,要搞就要光明正大地搞,于是写了3封信,分别发给贵州省委书记、安顺地委书记和关岭县委书记,公开提出:八角岩生产队要搞“包产到组”。

1978年4月10日至13日,顶云公社集中全社28个队的队长、会计及每队选派的贫下中农代表64人参加农村经济政策骨干学习班。时任县委书记的李清泉在学习班上,同意“包产到组”试搞一年,并改名为“定产到组”。到了秋收季节,“定产到组”的16个生产队全部增产。

1978年秋,中共贵州省委正为参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中央工作会议做准备,关岭县委向时任省委第一书记马力同志汇报顶云公社“定产到组”的情况,马力表示:可以试验。并要求县委赶快整理材料送交省委办公厅,作为参加中央工作会议的参考。

1978年11月11日,《贵州日报》以头版头条加编者按旗帜鲜明地宣传顶云公社“定产到组”姓“社”不姓“资”和“定产到组”行之有效的做法。

1979年,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指引下,关岭全县范围内推广“顶云经验”,一千多个生产队实行生产责任制。到1980年,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农村经济体制在全县基本建立。1982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国铺开。

2008年7月3日,安徽省凤阳县与贵州省关岭县在凤阳签订协议,结成友好合作县。这标志着具有时代意义的“北凤阳、南顶云”牵手共谋发展。“顶云经验”和凤阳小岗“大包干”是我国农村土地改革最前沿的两面旗帜。

2013年,在关岭县“和谐小康村”建设、“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工作中,石板井村作为市级示范点,仅用80天时间便完成了所有房屋的“穿衣戴帽”以及环境改造工作,一跃成为全省“四在农家”的典型,省、市、县各级领导纷纷到村里参观,全省各地也有组织地到村里参观,书写了新的“顶云经验”的内涵。

“顶云经验”的贵州实践

顶云经验,是中国农村改革开放的样板之一,是贵州不甘贫困、敢为人先的精神写照。

谈及顶云经验,安顺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尹恒斌这样说:“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的追求目标。顶云经验作为中国农村改革的首创,其敢为人先的精神是一笔宝贵财富,为贵州干部群众求实创新、拼搏奋进开了好头。”

我国农村改革就是通过生产关系的变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早在1985年,邓小平同志就提出我国农业发展“两个飞跃”的重要思想:“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要长期坚持不变。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这是又一个很大的前进,当然这是很长的过程。”

被历史贴上“三无”贫困标签的贵州,改革开放的道路更显艰难。但贵州干部群众不屈不挠,上下求索,生动演绎了40多年改革开放的“贵州实践”。

从“顶云经验”开始,一次次改革,推动着贵州从“谋温饱”迈向“谋小康”。

1988年,毕节试验区经国务院批准建立,开启了探索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互为促进的中国农村发展之路。

1993年,湄潭县“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改革,写入中央文件,在全国推广,纳入有关法规,一直沿用至今。

2001年,由余庆县成功探索的“四在农家·美丽乡村”改革,在全省乃至全国推广。

2017年和2018年,发端于六盘水市的农村“三变”改革,连续两年写入中央1号文件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

顺应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贵州持续探索规模化经营的“第二次飞跃”。

“敢创敢试、敢为人先、敢于担当、勇于探索”的“顶云精神”,在贵州高原大地已经开花结果。

“东风风来铺锦绣,老树春深更著花。”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到来,贵州决胜全面小康剩下“最后一公里”。

贵州这片热土,不断孕育着新的希望,承载着新的奋进。

依靠土地,贵州踩着时代鼓点,砥砺前行,奋力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

跳出土地,贵州以开放促开发,激活发展动能,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

在时代变迁中看“顶云经验”

40多年来,在敢闯敢试的“顶云精神”和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板贵精神”引领下,关岭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依托富饶的电力资源和矿产资源,关岭通过招商引资,小山乡工业从无到有,铁合金冶炼、煤矿开采、水泥制造等工业企业发展风生水起。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了“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主要是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鼓励土地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鼓励农村发展合作经济,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允许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等。

在安顺这块热土上,改革风起云涌,“塘约经验”让村庄从贫困迈向小康,激活农村发展的活力,激发广大农村农民创业干事的激情和热情;西秀区走出了“菜单式”扶贫新路,形成“企业根据市场出菜单,向合作社和贫困户进行点单”的模式,让土地重新集中到合作社或企业手中,实现土地集约化利用,产业规模化发展,500多家超市、学校、机关食堂等纷纷采用西秀区农产品,每天销量达80吨……农村改革的标杆星罗棋布,闪亮在黔中大地。

近来年,关岭县全面实施绿色农产品“泉涌”工程,“牛猪鹅、菜果药”主导产业蓬勃发展。实施“关岭牛”扶贫工程,不断壮大蔬菜、火龙果、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种植面积,关岭产业扶贫实现新跨越,“关岭牛,牛起来;火龙果,火起来!”已成为当地山地特色农业产业的响亮口号。目前,该县关岭牛共存栏17.2万余头,2019年上半年出栏2.85万头,产值2.75亿元。

改革无止境,发展永不停。如今在安顺,农村综合改革全面推进,推动农村生产方式由分散式向集中规模化方式转变,真正让农民重回土地,立足土地,依靠土地发展。

在时代的变迁中再来看“顶云经验”对中国农村改革的影响,追溯顶云作为中国改革第一乡,如何抓住机遇,以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加快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赋予新时期“顶云经验”新内涵,以期进一步继承和发扬顶云人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推进小康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本书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来源:学习强国

监制:文静

原标题:《《顶云之变》│第七章 顶云精神》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