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重要建议!洛阳市委十一届十四次全会通过

2021-01-18 18:2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十四五”时期,是我市以现代化洛阳都市圈建设为主战场主抓手主平台,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新征程,奋力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洛阳绚丽篇章的关键时期。

中国共产党洛阳市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十四次全体会议,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届十二次全会精神,科学分析新形势新要求,就制定洛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提出如下建议。

一、开启洛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新征程的坚实基础和美好前景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重大历史性成就。“十三五”时期是我市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浓墨重彩的五年。市委团结带领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精神,积极融入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支持洛阳加快建设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规划建设洛阳都市圈的决策部署,聚焦“四高一强一率先”奋斗目标,全面推进“9+2”工作布局,加快推进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重大历史性成就,在服务全国全省发展大局中贡献了洛阳力量、体现了洛阳分量。这五年,是综合实力大幅跃升的五年。地区生产总值先后迈上4000亿元、5000亿元两个大台阶,在全国地级以上城市排名由“十二五”末的第49位攀升至2019年的第45位,主要经济指标增速稳居全省第一方阵;“565”现代产业体系立起了支撑洛阳高质量发展的“四梁八柱”,产业结构由“二三一”转向“三二一”;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建设全面提速,现代化洛阳都市圈建设全面启动,洛阳发展迎来高光时刻。这五年,是攻坚战役成果辉煌的五年。脱贫攻坚决战决胜,6个贫困县全部摘帽、49.9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绝对贫困在河洛大地成为历史;大气污染防治力度空前,国土绿化提速提质,治水兴水由“四河五渠”向全域拓展,黄河流域中下游生态屏障作用不断巩固,良好的生态环境为洛阳发展增添了新优势;重大风险防范化解有力有效,守住了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的底线。这五年,是动能转换全面提速的五年。改革开放创新“三力联动”更加强劲,自创区洛阳片区建设扎实推进,创新主体、创新平台较“十二五”末实现“双倍增”,一批大国重器闪耀洛阳创新元素,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由55%提高至63%;全面深化改革纵深推进、积厚成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显著,国企改革、“放管服”改革等重点领域改革走在全国全省前列;自贸区、综保区、跨境电商综试区等开放场域载体落地建设,格力、银隆、凯盛“新洛玻”等龙头企业相继落户,全方位开放格局加速形成,在改革开放创新中积蓄了城市发展之势、实现了城市气质之变。这五年,是基础支撑更加坚实的五年。“四级联动”城镇总体布局基本确立,一中心、六组团、南部四县协调联动发展,乡村振兴扎实推进,城镇化率由52.7%提高至60%以上,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格局更加完善;高铁、高速、快速路网建设全面提速,“地铁时代”即将到来,小浪底南岸灌区、洛宁抽水蓄能电站等重大工程扎实推进,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等网络日趋完善,城乡综合承载力显著提升。这五年,是文化优势日益凸显的五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文物保护取得重大成果,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展示“最早中国”,隋唐洛阳城国家历史文化公园展现盛唐气象,“东方博物馆之都”初具规模,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加快建设;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两节一会一论坛”影响力持续提升,央视中秋晚会盛装出镜,“古今辉映、诗和远方”的城市名片更加靓丽。这五年,是民生福祉全面增进的五年。公共服务全面提质,民生支出逐年递增、占比保持76%以上,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2010年实现翻番,城镇新增就业超过50万人,教育发展质量明显提升,“健康洛阳”建设全面推进,15分钟“阅读圈”“健身圈”“就医圈”“养老圈”基本形成,一大批惠民品牌彰显“洛阳温度”。这五年,是社会治理成效显著的五年。“党建引领、‘三治’并进、服务进村(社区)”深入推进,基层治理体系治理能力全面提升,全面依法治市成效明显,扫黑除恶、社会治安、信访稳定、安全生产等工作扎实推进,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生动展现了“中国之治”的洛阳实践。

这五年,是管党治党有力有效的五年。党的建设全面加强,理论武装走深走心走实,“河洛党建计划”成效显著,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结构持续优化,“清新简约、务本责实、实干兴洛”作风导向更加鲜明,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巩固拓展,全市上下“学、严、干”的氛围更加浓厚,各级党组织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持续提升,为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保证。特别是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决落实“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总要求,因时因势完善防控措施,实现感染少、清零早,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全面实施“五提”行动,经济社会发展稳定转好、持续向好。720万河洛儿女始终与党中央步调一致、同全国人民并肩作战,交出了一份优异的“洛阳抗疫答卷”,共同谱写了慷慨激昂的英勇抗疫战歌,铸就了荡气回肠的伟大抗疫精神。

“十三五”时期,洛阳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成就来之不易、启示弥足珍贵:必须坚决看齐紧跟、把牢政治方向。我们的发展之所以方向明、路子正、效果好,最根本的在于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我们紧跟总书记步伐、紧扣党中央节拍,扎实做好“结合”“转化”文章,把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党中央部署要求不折不扣落到实处、形成了生动实践。必须始终为了人民、紧紧依靠人民。我们所做的一切工作都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根本前提,始终聚焦群众所急所需所盼,从打通断头路到建地铁修高架,从布局小游园到建书房修乐道,从脱贫奔小康到启新程谱新篇,始终与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累在一起、乐在一起,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汇聚起了全市人民热爱洛阳、建设洛阳的磅礴力量。必须胸怀“两个大局”、善于谋势蓄势。我们深刻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站位国际视野、国家战略、河南大局,观大势、谋全局、抓大事,找准方位、抢抓机遇、厚植优势,用能谋善为赢得了新发展定位,用实干实效造就了竞进争先的发展态势、出彩胜势。必须坚持理念引领、突出质量效益。我们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做了大量打基础、补短板、利长远的工作,发展的“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持续提升,用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书写了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洛阳篇”、形成了融入新发展格局的“洛阳势”。必须强化系统观念、统筹协调推进。我们坚持前瞻思考、整体部署、全面推进,我们系统确立、全面推进“9+2”工作布局,围绕理念落地构建体系、围绕体系推进谋划专项、围绕专项实施抓好项目,各项工作越抓越实、基础支撑越打越牢、资源要素越聚越多、发展后劲越来越足,洛阳经济社会发展站在了全面、系统、立体的高质量发展新起点上。必须坚持求真务实、善于实干攻坚。我们聚焦事业发展所需、党心民心所向,对认准的路子坚定不移、对看准的事情一抓到底,敢想敢干、敢打敢拼、善作善成,不弃微末、不惜时力、久久为功,厚植风清气正政治生态,凝聚攻坚拔寨强大合力,形成了全市上下干事创业的大好局面。“六个必须”是经过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启示和做法,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新征程中要坚持好、完善好、发展好。

●2.“十四五”时期是洛阳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我们必须胸怀“两个大局”,科学研判洛阳发展的“时”与“势”、辨证把握前进道路上的“危”与“机”,在短期波动中把握长期趋势,在危机挑战中创造发展先机,在外部变局中塑造发展新局。从机遇和条件看,国家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入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更加注重扩大内需、优化和稳定产业链供应链,有利于我市发挥产业、区位、交通等优势,打造新发展格局的重要节点和支点、枢纽和平台。省委省政府支持洛阳加快建设副中心、都市圈,一系列政策机遇交汇叠加、各方面资源要素竞相集聚,有利于我市拓展发展空间、提升发展能级,打造带动全省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和新引擎。“十三五”以来,我市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蹄疾步稳,发展路径清晰坚实,形成了一系列务实管用的思路举措、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制度机制;发展基础更加稳固,产业、创新、生态、文化等优势持续厚植,城市综合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不断增强,完全有信心、有底气、有能力乘势而上开启新征程;发展态势催人奋进,全市上下人心思进、事业思干、发展思变,凝聚起实干兴洛、奋勇争先的强大正能量,形成了全面落实洛阳新发展定位的良好态势。从困难和挑战看,外部环境依然严峻复杂,我市经济总量在全省占比不高,城市能级与新发展定位还不相称;产业结构仍需优化,转型发展任重道远;开放引领作用不强,经济外向度不高;城乡二元结构问题较为突出,基础设施尚不完善;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的体制机制障碍亟需进一步破解。

综合研判,“十四五”时期是我市地位优势不断强化、发展动能加速转换、治理水平系统提升、内在向上态势持续彰显的重要阶段,国家重大战略与洛阳发展需求的契合度前所未有,构建新发展格局给洛阳开放发展带来的机遇条件前所未有,省委省政府给予的政策支持力度前所未有,同时洛阳面临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矛盾风险挑战也前所未有,总体上机遇远大于挑战,前景广阔、大有可为。全市上下要深刻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国内外环境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深刻认识我市高质量落实新发展定位的新使命新任务,牢牢把握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在大格局大战略中找准方位、谋势蓄势,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加快推进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全面落实洛阳新发展定位,奋力开创洛阳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3.到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展望二〇三五年,我市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竞争力将大幅跃升,打造具有全国重要影响力的现代化都市圈,基本建成“三个强市、两个高地、一个家园”的现代化洛阳。在现代化洛阳都市圈建设上,生态特色更加彰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全国先进制造业发展引领区、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核心区、全国重要综合交通枢纽、国际人文交往中心“三区一枢纽一中心”建设成效显著,联动郑州都市圈、西安都市圈,引领带动中原城市群、中西部地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在经济强市建设上,现代化经济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地区生产总值在“十四五”基础上翻一番,发展质量效益大幅提升,带动全省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和新引擎作用更加凸显。在生态强市建设上,全域生态保护治理成效显著,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互融共促,黄河中下游重要生态屏障作用显著提升,基本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在文化强市建设上,公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河洛文化魅力全面彰显,新时代“黄河故事”更加精彩,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和国际人文交往中心地位更加突出,成为全球华人精神家园和世界文明交流互鉴高地。在中西部科技创新高地建设上,创新创业蓬勃发展,科技战略支撑和创新驱动作用显著增强,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大幅提升,创新型城市建设进入全国先进行列。在“一带一路”双向开放新高地建设上,开放引领作用显著增强,“一带一路”主要节点城市地位更加突出,营商环境进入全国先进行列,连接东中西、辐射海内外的开放能力全面提升,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开放格局全面形成。在幸福美好家园建设上,市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十四五”基础上翻一番,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法治洛阳、平安洛阳、健康洛阳建设达到更高水平,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人民群众对洛阳现代化建设的获得感、幸福感、自豪感显著增强。

二、“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

●4.“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河南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全面落实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深化提升“9+2”工作布局,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洛阳都市圈,着力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开好局、起好步,奋力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洛阳绚丽篇章。

5.“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决执行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坚决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全面加强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落实新发展定位、厚植新发展优势的能力和水平,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激发全市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深化提升“9+2”工作布局,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洛阳都市圈,持续推进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着力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改革开放创新。坚定不移推进改革、扩大开放、强化创新,大胆闯、大胆试,敢于向改革要活力、坚决破除一切体制机制障碍,善于向开放要空间、坚决破除一切隐性壁垒,勇于向创新要动力、坚决破除一切瓶颈制约。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胸怀“两个大局”,统筹发展和安全,着力固根本、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坚持和完善理念引领、体系支撑、专项实施、项目抓手、场域构建等长效机制,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坚持务本责实。坚持务发展、民生、全面从严治党之本,责进取、拼抢、攻坚之实,以党建高质量推动发展高质量,优先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扭住项目建设“牛鼻子”,抓好场域载体“强磁场”,实现以要素集聚带动项目落地、以项目实施吸引要素流通集聚的良性循环,凝心聚力、真抓实做,久久为功、实干争先,确保各项务实举措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6.“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锚定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谋势蓄势和实干实效相贯通,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要努力实现“四强两优三争先”奋斗目标,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开好局、起好步。

——经济实力更强。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增长潜力充分释放,发展优势充分彰显,经济总量实现大幅跃升,发展质量效益明显提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000亿元、占全省比重明显提高,年均增速高于全省1个百分点以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11万元左右,建成高质量的区域经济中心。

——创新驱动力更强。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明显加快,全市研发投入强度显著提高,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走在中西部前列,建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国家创新型城市。

——开放引领力更强。开放领域全面拓展、开放平台更加多元、开放效应持续放大,内需潜力充分释放,物流通道枢纽优势更加彰显,外贸依存度、实际吸收外资均较“十三五”末实现翻番,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水平大幅提升。

——人民幸福感更强。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高质量就业更加充分,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15分钟“阅读圈”“健身圈”“就医圈”“养老圈”等全面提质,社会治理效能显著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生态环境更优。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更加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黄河成为岸绿景美惠民的生态河、幸福河,全市森林覆盖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中心城区绿地率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场域载体更优。现代化洛阳都市圈吸引力、辐射力、带动力大幅提升,基础设施、产业园区、创新平台等场域载体更加完善,营商环境、政策体系、人文环境等场域载体更加优化,资金、人才、技术等高端要素竞相集聚、加速裂变,一大批引领性带动性优质项目加速落地,形成中西部地区最具吸引力的“强磁场”。

——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上奋勇争先。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产业布局更加优化、集群集聚更加明显、市场主体日益壮大,再形成一批千亿级产业集群,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1/3,建成规模超万亿的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

——在推动文化繁荣兴盛上奋勇争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践行,河洛文化影响力显著增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文化旅游高质量融合发展,文化产业增加值达500亿元左右,接待国内外游客人数和收入占全省比重超过20%,建成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和国际人文交往中心。

——在区域辐射带动作用提升上奋勇争先。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带动作用更加凸显,现代化洛阳都市圈建设“四梁八柱”全面构建,形成辐射豫西北、联动晋东南、支撑中原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洛阳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明显提升。

三、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洛阳都市圈,形成中原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

规划建设洛阳都市圈是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区域协调发展重要论述的重大举措,是洛阳发展的重大任务、重大机遇。要把现代化洛阳都市圈建设作为我市“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主抓手主平台,推动强自身与强辐射、强带动有机融合,加快现代化洛阳都市圈建设提速提质,引领带动区域整体高质量发展。

●7.锚定洛阳都市圈发展定位。坚持全球视野、国际标准、国内一流、生态为基,围绕“三区一枢纽一中心”发展定位,充分发挥要素集聚和空间集中效应,推动现代化洛阳都市圈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厚植生态优势,发展生态经济,突出生态都市圈特色,着力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厚植创新发展优势,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步伐,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集成化绿色化发展,着力打造全国先进制造业发展引领区。发挥文化资源富集优势,以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为主线,以全域旅游为主导,提升文旅产业能级,着力打造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核心区。加快构建现代立体交通网络,完善提升各类物流基础设施体系,着力打造全国重要综合交通枢纽。提升国际化互联互通水平,加强跨(国)区域全方位合作交流,着力打造国际人文交往中心。

●8.全面提升洛阳自身发展能级。以中心城区三大板块为主体打造洛阳都市圈极核,着力增强人口和经济要素集聚能力,大力发展金融服务、总部经济、国际会展、科技创新、文化教育等高端服务业,逐步疏解非中心城区功能,提高经济密度。加强组团县和中心城区产业承接、交通连接、生态对接,增强组团支撑发展能力。提升南部四县生态涵养功能,推动生态资源优势向生态动能优势转变。聚焦产业升级、动能转换、生态宜居、基础能力提升、公共服务优化等领域,培育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吸附力强的场域载体,持续提升城市品质,形成高端要素集聚汇聚的“强磁场”。

●9.推动都市圈内部协同发展。坚持核心带动、轴带发展、节点提升、对接周边,发挥极核带动作用,打造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带,建设洛渑三发展轴、洛济焦发展轴、洛汝平发展轴,优化区域极核圈、产业紧密圈、“一河两山”生态圈,构建“一核一带三轴三圈”空间格局。推动区域环境污染联防联控,夯实黄河、伏牛山、太行—王屋山绿色基底,打造一体联动的生态都市圈。建设洛济、洛巩、洛渑、洛汝四条高质量产业发展带,融合对接产业链与创新链,构建创新协同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强区域文化资源协同研究保护利用,塑造魅力彰显的文旅融合发展格局。创新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推动洛济融合发展,深化洛阳与平顶山、三门峡、焦作合作联动,梯度推进新型城镇化。深化对外经贸、金融、人文等交流合作,建设开放引领的国际化平台。推进交通设施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公共服务共利共惠,协同推进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形成一体化发展的强力支撑。

●10.联动建设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推进洛阳都市圈与郑州都市圈、西安都市圈协调联动、优势互补。以黄河为纽带,发挥华夏文明起源地优势,深入挖掘古都文化、根亲文化等资源,共建黄河古都文化旅游带,共同打造世界级历史文化旅游目的地。大力推进数字信息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交通、能源等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体系,提高互联互通水平,共同打造中西部地区复合型综合枢纽集群。加强与郑州、西安高校及科研院所交流合作,强化创新资源整合,共建中西部科创走廊。发挥制造业基础雄厚优势,联合培育壮大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共同打造世界级制造业集群。推动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发挥黄河、秦岭、伏牛山等自然生态资源优势,共同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示范带。

四、深化提升现代创新体系,建设中西部科技创新高地

坚持把创新摆在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人才强市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通“四个通道”、促进“四链融合”,着力打造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

●11.构建全域创新空间布局。实施创新引领行动计划,打造“一谷两廊四中心”。以高新区周山科创谷为枢纽核心,立足中心城区打造“谷水—周山—丰李”科创走廊,依托洛阳都市圈产业紧密圈先行打造“洛阳高新—孟津—吉利—孟州—济源”科创走廊,布局建设欧盟项目创新洛阳分中心、中西部成果转化中心、国家级知识产权交易中心、洛阳都市圈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四大创新中心,加强与郑州都市圈、西安都市圈科技创新共建共享,形成全域创新空间布局。

●12.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实施科技强市行动,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升创新链整体效能。聚焦智能农机、高端轴承、基因工程疫苗、生物育种等领域,实施一批重大科技创新专项;聚焦节能环保、氢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领域,实施一批“卡脖子”技术攻关项目;争取一批科技创新项目进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支持加强基础研究、应用创新和共性技术供给,提升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创新资源共享,组建一批创新联合体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进军民融合发展,建立军工技术转化体系和军工高技术成果发布机制,推动国企、军工企业与社会资本合作组建新实体,促进军工技术向民用转化,实现军民融合产业倍增发展。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完善支持激励政策,鼓励更多社会资本投入科技创新。

●13.培育壮大创新主体平台。推动自创区自贸区高新区“三区融合”发展,加快建设“周山高新+N”的“一区多园”平台,加大政策先行先试力度,充分发挥创新龙头带动作用。突出质量效益,推进创新主体、创新平台新一轮“双倍增”。实施创新企业成长培育行动计划,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打造创新龙头企业引领、高新技术企业支撑、科技型中小企业蓬勃发展的创新型企业集群。积极争取国家、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我市布局,建设周山实验室,推动国家农机创新中心建成国际一流农机装备创新平台,申建普莱柯P3实验室、智能矿山装备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轴承产业创新中心、海洋工程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等一批国家级研发平台,加快推进与西安交大、大连理工、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等合作共建研发机构,搭建高端赛事活动平台,促进国内外优质双创资源集聚汇聚。

●14.加快建设人才强市。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加大创新人才引育留用,建设一支种类齐全、素质优良、梯队衔接的创新人才队伍。深化“河洛英才”“河洛工匠”等人才引育计划,实施学术技术带头人选拔培养工程,完善“全职+柔性”引才引智机制,加大青年科技创新人才支持力度,聚集顶尖和领军人才,壮大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创新激励和保障机制,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支持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创新创业,鼓励企事业单位高技能人才合理有序流动。完善具有竞争力的人才政策体系,全方位落实人才奖励补贴、薪酬待遇、医疗社保、子女入学、居留便利等政策,打造中西部地区人才生态最优城市。

●15.优化良好创新生态。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畅通创新资源内外循环通道,完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改革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实行“揭榜挂帅”等制度,推动项目包干制、首席专家负责制等体制机制创新。改进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制度,建立健全以绩效为导向的科技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推动成果转化提速,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加快建设成果转化基地、研发中试基地,完善技术交易、科技金融等服务,提高科研成果就地转化率。加快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重点城市建设,深入实施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和专利质量提升工程,打造洛阳都市圈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和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建设知识产权强市。对新产业新业态实行包容审慎监管,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弘扬创新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强科普工作,形成敢为人先、勇于探索、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

五、深化提升现代产业体系,打造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

坚持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深化“四双联动”,培育壮大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金融、电子商务、现代物流、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七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先进装备制造、特色新材料、高端石化、电子信息、旅游等五大主导产业,提质发展文化、科技服务、牡丹产业、健康养生、现代农业等五大特色产业,着力构建“755”现代产业体系,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服务业基地。

●16.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制造业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融合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实现制造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挺起制造业“脊梁”,争创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统筹推进补齐短板和锻造长板,聚焦农机装备、石油化工等产业链条,以链长制为抓手深入开展延链补链强链行动,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提升现代化水平。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推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改造,促进创新产品迭代升级和规模应用,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50%。强化项目带动,加快推进洛阳石化百万吨乙烯、忠旺高端铝精深加工、凯盛“新洛玻”、国机精工新材料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制造业集群集聚发展,新培育千亿级集群3个、达到6个,新增百亿级企业6家、达到20家,打造规模超万亿的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

●17.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围绕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和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加快发展研发设计、智能制造方案供应等服务业,建设“工业设计之都”、“会展之城”、国家生产服务基地和科技服务业高地。加快发展家政、育幼、体育、物业等生活性服务业,加强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业供给,打造区域服务中心。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参与服务供给,推进服务业与制造业、农业及服务业内部行业深度融合。加快服务业标准化,打造一批“洛阳服务”品牌。

●18.建设数字洛阳。坚持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实施数字化产业集群集聚发展工程,加快制造业绿色化转型、智能化升级和数字化赋能,积极申建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加快发展人工智能、数字文旅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推进传统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促进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健康发展。加强数据资源统一规范管理,推动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扩大基础公共信息数据有序开放,建设市级数据统一共享开放平台。保障数据安全,提升信息基础设施和数字资源安全保护能力。提升全民数字技能,实现信息服务全覆盖。

●19.优化产业布局。加快产业集群集聚发展,提升整体竞争力。发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省级产业集聚区等龙头载体作用,大力实施“6+3+X”新型产业园区建设行动,推动格力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大数据、高端装备制造、轨道交通装备和航空航天“六大产业园”建设提速提效,加快布局建设偃师节能环保、汝阳绿色建材、新安高端医疗装备产业园,谋划建设孟津—吉利—济源高端石化、嵩县—周山生物医药“一园两区”、西工临空经济等产业园,推进产业集聚区“二次创业”,加快建设河南西部(洛阳—平顶山)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以商务中心区、服务业专业园区为主体的服务业“两区”,打造功能明确、特色鲜明、运行高效、支撑有力的高能级载体。

●20.壮大市场主体。拓展深化地企合作,促进地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持续实施企业梯度培育行动、开展重点企业提质倍增行动,实施“隐形冠军”“小巨人”“瞪羚”企业培育等工程,培育“雁阵”企业梯队。制定发布重点工业企业产品需求标准目录,促进大中小企业对接合作、融通发展。深入实施“联企入企惠企助企”活动,全力保障各类市场主体稳定经营、健康发展。

六、深化提升现代市场流通体系,打造新发展格局的重要节点和支点、枢纽和平台

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注重需求侧管理,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推动供给与需求互促共进、投资与消费良性互动、内需与外需相互协调,积极融入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打造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节点和支点、枢纽和平台。

●21.积极融入双循环。坚持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在主动融入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中拓展发展新空间。发挥洛阳都市圈市场广阔优势,充分挖掘释放需求潜力。发挥产业体系完备、产业配套能力较强等优势,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上下游、产供销有效衔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适配性,以更好的供给质量和效率满足不断升级的市场需求。深化与发达区域合作,积极承接新兴产业布局和转移;实施贸易投资融合工程,稳定和扩大出口,增加优质产品进口,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22.加强物流枢纽建设。加强市场流通建设,促进商品和服务跨区域流通,加快建设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打造现代物流强市。完善现代商贸物流体系,引进和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商贸流通龙头企业,推动传统商贸转型升级。加快推动空中、陆上、海上、网上“四路并进”,推动一类航空口岸扩大开放,大力发展空港经济;加快建设东方红国际陆港、华晟国际物流港和中储物流港,规划建设高铁物流园,新建一批功能性口岸和保税物流中心,推动口岸优势向口岸经济转变;大力发展冷链物流,引进培育一批冷链物流企业,建设万邦农产品冷链物流园、大张冷链物流产业园等项目;加密开行中欧、中亚班列和到宁波青岛港铁海联运班列,开行到东盟国家集装箱班列;高标准建设国家跨境电商综试区,打造洛阳五洲跨境电商综试区核心示范区,加快布局海外仓和海外运营中心,构建连接全球主要经济体的网上“经济廊道”。

●23.扩大合理有效投资。保持投资合理稳定增长,滚动实施合理有效投资计划,动态充实万亿项目库,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和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加大“两新一重”、市政工程、公共服务、生态环保、民生保障等领域投资力度,推动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坚持项目抓手,扎实推进高铁、城轨、机场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争取早日开工,加大都市圈轨道交通网、沿黄生态廊道等一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项目谋划实施力度,保持项目建设梯次发展良好态势。发挥政府投资引导撬动作用,激发民间资本投资活力,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

●24.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顺应消费多元化、个性化、品质化、数字化趋势,着力构建传统和新兴、线上和线下、城镇和乡村融合发展消费格局,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推动消费供给升级,加快建设伊水金街、龙门古街、隋唐西市等一批特色商业街区,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洛阳老字号、城市首店,培育一批小店集聚区。发展消费新场景,推动线上线下消费有机融合、双向提速,培育壮大教育、文旅、康养等消费新模式新业态。持续提升“古都夜八点”“古都新生活”等消费品牌,扩大节假日消费。促进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推动住房消费健康发展。挖掘县乡消费潜力,实施“百村万店”行动,加快电商向农村延伸覆盖,提升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双向流通效率。把扩大消费与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结合起来,合理增加公共消费。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创新消费金融,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扩大节假日消费。优化提升消费环境,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

七、深化提升现代开放体系,建设“一带一路”双向开放新高地

坚持以全方位开放为引领,深化提升更高水平的现代开放体系,形成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开放新格局,加快建设国际化城市,打造“一带一路”双向开放新高地。

●25.扩大开放领域。牢固树立“市外即域外、市外即开放”理念,拓展开放空间,实现由单向开放向双向开放、重点开放向全方位开放转变。巩固提升工业、文旅、农业等传统领域开放,大力推进科技、金融、教育、卫生等新兴领域开放。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重点区域合作,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城市交往合作,深化与国内外友城务实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开放格局。

●26.提升开放平台通道。高标准建设自贸区洛阳片区,加快政策先行先试,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推动自贸区区域扩展,建设联动发展区。加快洛阳综保区建设,积极发展“保税+”新型贸易,申建洛阳(B型)保税物流中心。加快中欧科创园、中德产业园等重点园区建设,推动洛阳—布哈拉农业综合示范区等海外园区升级为国家级产业园区,打造全方位高水平双向开放新载体。提升国家级工程机械等六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积极申建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城市,打造国际服务外包交付中心。

●27.壮大开放主体。全面推动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引进一批具有引领性、突破性、标志性的龙头企业,结合贸易转型催生一批外贸结构优化、规模较大的外向型企业,加快壮大外向型企业阵容。实施“洛企出海”市场开拓行动,组建“走出去”企业联盟,鼓励支持洛钼集团、一拖集团、中信重工等优势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支持品牌企业开展国际认证、商标注册,培育国际知名出口品牌,推进洛阳商品向洛阳品牌转变。

●28.精准定向招商。创新招商理念、转变招商方式、提升招商实效,推动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向高端化迈进。紧盯世界500强、国内500强、行业50强,有效利用节会招商、以商招商、网络招商、商协会招商等方式定向精准招商,完善签约项目跟踪落地机制。建立健全招商网络,实现国内外主要区域、重点城市联络点全覆盖。完善招商配套政策措施,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依法保护外资企业合法权益,提高规则、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水平。

八、深化提升新型城镇体系,打造彰显洛阳气质的高品质生活空间

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持续实施城市组团式发展战略,加快完善“四级”联动新型城镇体系,提高城市治理水平,打造高品质生活空间。

●29.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优化拓展中心城区空间布局,加快地域范围、人口规模、经济体量、市场空间、资源环境扩容提质,增强发展动能,提升发展品位,做强做优中心城区。坚持城市更新与强化历史文化保护、塑造城市风貌并行,加大历史街区保护、老旧小区改造、路网完善、城市“双修”力度,加快洛北板块改造升级。坚持内外兼修、建管并举,提高产业集聚、商业配套、生态宜居水平,推动洛南板块完善功能提升品质。坚持规划引领、产城融合,加快支撑型引领型重大项目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承载力,推进伊滨经开板块整体蝶变崛起。坚持改革引领、统筹谋划,推动偃师、孟津—吉利板块融入中心城区。

●30.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县域治理“三起来”为根本遵循,全面提升县域经济实力,打造3—5个超500亿元的县域经济增长极。坚持走特色发展之路,高标准建设一批县域特色产业园区,壮大县域产业实力;促进县城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环境卫生设施提级扩能、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产业培育设施提质增效,将县城打造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龙头。引导中心镇特色镇健康发展,赋予经济发达镇同人口规模和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管理权,鼓励有条件的中心镇发展成为现代新型小城市,打造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次级支撑。推进手绘小镇、爱和小镇、三彩小镇、红山小镇等一批精品特色小镇提质增效。

●31.提高城市治理水平。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和运营模式,持续画好画精画美城市建设“工笔画”,建设宜居城市、韧性城市、智能城市。坚持高水平规划,全面完成市县国土空间规划、洛阳都市圈专项规划、中心城区重点区域规划、组团县发展规划等,实现村庄规划全覆盖,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一张图”。坚持高质量建设,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深入推进百城建设提质工程和文明城市创建,推进城市生态修复,全面完成老旧小区、农贸市场、城乡结合部等改造提升;提高公共服务设施配建标准和服务质量,持续建好小游园、洛阳乐道、停车场、过街天桥等惠民工程;合理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建设地下综合管廊,加快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地下化、综合化;推进城市防洪排涝等设施建设,打造海绵城市。坚持精细化管理,建立高质量城市生态系统和安全系统,打造“城市大脑”中枢平台,建成智慧城管系统,全面深化城市“五治”,全面推行“马路办公”,提升城市治理水平。

●32.健全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和城镇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政策,强化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业转移人口的落户便利性、就业能力和市民化质量。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促进城镇要素向乡村流动,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普惠共享,加快构建新型城乡关系,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突破70%。坚持“房住不炒”,完善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保障体系,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九、深化提升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形成区域协同联动发展强力支撑

统筹传统基建和新基建,持续推动基建提级,打造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全面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

●33.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聚焦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等重点方面,布局建设一批新基建重大项目。加快推进5G网络和应用终端建设,建成中西部地区5G+融合创新示范城市。推进大数据中心、云计算中心和应用中心建设,打造“中部云谷”。围绕综合服务和矿山装备、有色金属等领域和行业,构建“1+N”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建设国家级工业互联网枢纽城市。加快充电基础设施布局建设,形成高速公路和城乡公共充电网络。

●34.构建便捷畅通的综合交通网络。打造功能完善、衔接顺畅、运作高效的现代立体交通网络,实现由交通节点城市向全国重要综合交通枢纽转变。全面提升铁路网布局,呼南高铁豫西通道、洛平漯周高铁全面开工建设,形成“十字加一捺”高铁路网;实施洛宜铁路、焦柳铁路改迁和三洋铁路等项目,谋划建设洛阳至十堰铁路、宜阳至洛宁(浩吉)铁路,进一步完善普铁路网;地铁1、2号线及延伸线开通运营,地铁二期基本建成;争取开工建设1至3条市域快轨,初步形成以洛阳城区为中心,北至孟津—吉利—孟州—济源、东至偃师—巩义、西至新安—义马—渑池、南至伊川—汝阳—汝州(伊川—嵩县)的多向辐射轨道交通网,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完善畅接全省、辐射中西部、通达全国的公路交通网络,全面建成中心城区“井字+外环”快速路网、“三纵三横三环”高速公路网,创建国家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市。强化洛阳机场区域门户枢纽功能,加快推进洛阳机场三期改扩建工程,建成投用万安通用机场,开工建设洛阳第二机场和通用机场,加密国内国际航空网,拓展集疏功能。高标准建成谷水、机场、白马寺、伊滨等一批综合交通枢纽,实现多种交通方式无缝衔接零换乘。

●35.构建兴利除害的现代水网。完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打造丰枯调剂、多源互补的现代水网。加快黄河小浪底南岸灌区、故县水库灌区、前坪水库北岸灌区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加快新安县引黄调蓄等引水调蓄工程建设,合理高效利用水资源,增强水利公共产品供给和水安全保障能力。巩固提升一批农村饮水工程,建立健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护机制,发挥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长期效益。加快实施防汛抗洪工程,提升防洪减灾能力。

●36.构建低碳高效的能源支撑体系。促进电力结构优化调整和稳产能力提升,布局风力发电项目,推进分布式光伏发电,加快洛宁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开工建设嵩县抽水蓄能电站,提升“互联网+”智能电网水平,提高电网接纳和优化配置多种能源能力。完善油气设施建设,加快洛阳—新郑机场、吉利—洛阳机场航煤管道和三门峡—新安—伊川天然气输气管道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引热入洛”,推动冬季清洁取暖改造,推进城镇集中供热热源及管网同步建设,城区集中供热率达到95%以上。加强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开发和综合利用。

十、深化提升文化传承创新体系,建设独具魅力的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和国际人文交往中心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加快建设文化强市。

●37.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宣传教育,实施党的创新理论深化武装工程,打造理论学习宣传特色品牌和新型特色智库。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四史”教育,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弘扬党和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奋斗中形成的伟大精神。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强化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引领。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建好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开展先进模范学习宣传活动,培育“最美洛阳人”;推进诚信建设,打造诚信洛阳;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拓展志愿服务内涵和外延。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发挥家风家训馆作用,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

●38.保护传承弘扬优秀历史文化。深度融入黄河文化带、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保护和完善历史风貌特色,充分彰显河洛文化魅力。加强中国特色考古工作,培育壮大考古人才队伍,在“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考古中国”等重大课题中走在全国前列、取得重大成果。融入“中国石窟”文化品牌建设,全面提升龙门石窟保护利用水平,建设全国区域性石窟寺保护研究基地。持续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加大二里头遗址考古挖掘和展示利用力度,加快二里头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推进隋唐洛阳城国家历史文化公园、汉魏洛阳故城博物馆等重点项目建设,打造考古遗址公园群,引领带动三门峡—洛阳—郑州—开封—安阳世界级大遗址公园走廊建设。实施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工程,建成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示中心,规划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洛阳段)、黄河生态保护教育基地,打造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建成牡丹博物馆、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丝绸之路博物馆、洛阳工业博物馆、仓窖博物馆等一批重点博物馆,提升“东方博物馆之都”品质和影响力。提高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利用水平,争创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成国家级河洛文化生态保护区。

●39.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推动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繁荣发展。实施河洛文化精品工程,推出一批反映时代新气象、讴歌人民新创造的精品力作。推进市属主流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建强用好县级融媒体中心,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推进智慧广电工程和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建成市科技馆新馆、奥林匹克中心、会展中心、文化艺术中心等公共文体服务基础设施。深化“书香洛阳”建设,坚持建管并重,提升城市书房文化气质。

●40.促进文化旅游高质量融合发展。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塑造文旅融合品牌,创建国家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描绘“古今辉映、诗和远方”新画卷。加快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核心区、黄河文化精品旅游带示范区、伏牛山国民休闲旅游度假地、洛河人文历史旅游体验带、伊河生态休闲旅游体验带,形成“一核两翼两带”文旅融合发展布局。推出都城遗址之旅、工业文化之旅等一批精品线路,叫响“研学洛阳、读懂中国”品牌,创建全国研学旅行示范城市。高标准打造一批文化产业园区、特色文旅街区、特色文旅小镇,拓展文旅融合空间。做大做强以创意为内核的文旅产业,推动“文化旅游+”,加快发展新型文旅业态和消费模式,提升“洛阳礼物”文创产品品牌影响力,推进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建设。引进培育文旅龙头企业,推动中小微文旅企业特色化、专业化发展。加快“享游洛阳”大数据平台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县域星级酒店全覆盖,提升文旅服务水平。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旅发展活力。

●41.建设国际人文交往中心。培育搭建黄河文化、河洛文化、大运河文化、夏文化、客家文化、石窟文化等国际交流平台,建设河洛文化国际交流中心、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中心、龙门石窟历史文化艺术国际交往展示中心。发挥“一带一路”主要节点城市优势,加强国际友城建设,不断扩大“朋友圈”。积极举办国际会议、节会和赛事,持续提升“两节一会一论坛”规模、内涵和国际化水平,建成世界古都论坛永久会址,建设大谷关客家小镇,举办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等寻根祭祖活动。提高公共服务和硬件设施国际化水平,营造“类海外”城市环境。

十一、深化提升生态文明体系,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示范区

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统筹推进“防”“治”“建”“调”“管”,把生态优势更好转化为发展优势,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42.协同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坚持生态保护为先、确保安澜为底、统筹治理为要、传承文化为魂、高质量发展为本,扎实开展新时代大保护大治理大提升治水兴水行动,持续改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健全水沙调控体系,充分发挥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作用,突出黄河干流、同步抓好黄河河道和滩区综合治理,确保行洪安全、岁岁安澜。高标准建设人河城和谐统一的沿黄生态廊道,筑牢绿色屏障;实施湿地保护修复,创建国际湿地城市;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提升蓄水保土能力和水源涵养能力;加强流域污染治理,推进农业面源、工业、城乡生活污染综合治理。规范高效利用黄河水,合理有效用好干支流分配指标,开展农业节水增效、农业节水减排、城乡节水降损三大行动,逐步取缔城市区取用地下水,不断提升用水效益。

●43.持续改善环境质量。落实生态保护、基本农田、城镇开发等空间管控边界,加快构建“一带、两区、两环、多廊、多点”区域生态格局,建设“大屏障、大森林、大沟域、大湿地、大水系、大生态”的美丽洛阳。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实施蓝天、碧水、净土、国土绿化、生态修复“五大行动计划”,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加大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治理力度,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加强水污染防治,严格落实河长制,全面完成“四河五渠”综合治理,实现城镇污水管网全覆盖,全面消除黑臭水体,全市域干支流水质优良比例达90%以上。加强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化和白色污染治理,强化危险废物医疗废物规范化管理与安全管控,建设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区。重视噪音污染、环境激素等新污染物治理。全面推行林长制,高标准实施国土绿化,推进林业结构调整,加快建设森林洛阳。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扎实做好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全面建设绿色矿山,申建黄河流域矿区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试点示范。申办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

●44.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落实绿色产业指导目录,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健全绿色发展价格政策,实施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加快建设国家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制订实施二〇三〇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推进产业、能源、运输、用地结构调整,降低碳排放强度,持续增加森林碳汇,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完成碳达峰、碳中和刚性目标。开展绿色生活创建行动,发展绿色交通和绿色建筑,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运营模式。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强化能源和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约束,集约节约利用土地资源,万元GDP能耗和用水量降幅处于全省领先水平。加快推进节水工程建设,创新拓展中水利用范围,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推动垃圾分类、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创建“无废城市”。

●45.健全生态文明制度。健全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和生态损害赔偿制度,探索实施污染防治奖励办法。完善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制度,开展生态系统保护成效监测评估。强化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管理,全面落实排污许可制,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完善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加强生态环境风险防范,提升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十二、深化提升公共服务体系,共建共享幸福美好家园

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更加注重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46.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坚持多劳多得,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持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7万元左右、城乡居民收入比控制在2以内。健全各类生产要素由市场决定报酬机制,探索通过土地、资本等要素使用权、收益权增加中低收入群体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完善再分配机制,提高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精准性,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完善以家庭为单位的福利支持政策,大力发展慈善事业。

●47.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扩容量、优结构、提质量,新增城镇就业70万人以上。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推进信息化建设,申建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更加注重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加快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持续实施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完善就业支持体系,保障高校毕业生、农业转移人口等重点群体就业;扩大公益性岗位安置,帮扶残疾人、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持续实施“玉洛汇”计划,高标准建设双创示范基地。完善多渠道灵活就业保障制度,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建立就业信息监测统计体系,健全就业需求调查和失业监测预警机制。

●48.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提高教师能力素质,重视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坚持公益性原则,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资源布局,促进教育公平,大力发展优质普惠学前教育,加大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力度,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推动高中阶段教育优质化、多样化发展,完善特殊教育和专门教育保障机制。推动职业教育优质特色发展,建成洛阳职业技术学院二期工程并升级为洛阳职业大学,建成河南林业职业学院新校区并筹建河南生态工程学院,打造一批高质量产教联盟、职业教育集团,探索新型学徒制,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培养更多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做强做优高等教育,布局建设洛阳大学城,引进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落户洛阳,推动河南科技大学“双一流”建设,支持洛阳师范学院建设省“特色骨干学科”、洛阳理工学院创建“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成河南中医药大学平乐正骨教学基地、筹建洛阳中医医学院。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加强继续教育统筹管理,建设学习型社会。

●49.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推进社保转移接续,落实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落实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政策,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落实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省级统筹制度,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落实异地就医结算,积极发展商业医疗保险。完善灵活就业人员社保政策。健全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和保障制度,继续做好双拥优抚保障工作。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特困人员供养标准。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健全老年人、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完善帮扶残疾人、孤儿等社会福利制度。完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探索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建立居民服务“一卡通”。

●50.全面推进健康洛阳建设。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大力实施健康洛阳行动,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强化监测预警、风险评估、流行病学调查、检验检测、应急处置等职能。落实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责任,创新医防协同机制。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处置机制,健全医疗救治、科技支撑、物资保障体系,完善市县重症监护病区(ICU)救治设施体系,建成豫西公共卫生中心(万安山医院)。加大公共卫生事业投入保障和人才培养力度,加强基层公共卫生建设。坚持公益原则,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分级诊疗、现代医院管理、药品和耗材供应保障等制度,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完善重大疫情医疗救治费用保障机制。优化医疗服务体系,大力推进国家中医骨伤科、呼吸、儿科等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建成省第二儿童医院、伊滨综合医院、中医院伊滨医院、河科大一附院洛阳肿瘤医院,在洛北城区布局建设三级综合性医院,实现县域“三甲”医院全覆盖,改善乡村医疗卫生服务条件,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科学布局和扩容下沉。支持社会办医,推广远程医疗。坚持中西医并重,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打造伏牛山优质中药材生产加工基地,建设全国性中药材交易市场。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促进全民养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筹办好河南省第十四届运动会,建设体育强市。

●51.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落实国家生育政策,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提高人口素质。积极开发老龄人力资源,发展银发经济。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统筹构建养老服务体系,发展普惠型养老和互助性养老,实现城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全覆盖、乡镇敬老院改造提升全覆盖、农村养老服务设施覆盖70%行政村,建成“乐养居”500个;推动养老产品市场提质扩容,发展智慧养老、康养联合体等新业态,建设洛阳养老产业园,健全养老服务综合监管制度,加快建设国家医养结合、安宁疗护“双试点”城市。

●52.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健全“党建引领、‘四治’并进、服务进村(社区)”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加强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一村(格)一警”“一村(居)一法律顾问”长效机制,实现市县乡村四级综治中心联网运行,构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开放共享的基层服务管理平台。加强数字社会建设,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提升全民数字技能、实现信息服务全覆盖。扎实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

十三、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打造农业农村现代化“洛阳样板”

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53.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以保障粮食安全为底线,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强化农业科技装备支撑和成果推广应用,提高农业良种化水平,持续稳定粮食生产。开展粮食节约行动。推动沟域生态经济提质扩面,做好产业、特色、生态、融合“四篇文章”,大力发展优质林果、杂粮、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和富硒农业,发展市级沟域生态经济示范带100条以上,全面提升沟域生态经济创新力、竞争力和综合效益。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打通产销对接渠道,形成“一县一业”“一乡一特”“一村一品”。培育壮大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等农业现代化载体,发展智慧农业,打造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叫响“洛阳源耕”特色农产品公用品牌,建设黄河流域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54.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把乡村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提升县城综合服务能力,把乡镇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加快建设美丽乡村。突出豫西特色,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优先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提升农房建设质量。持续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弘扬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实施返乡创业工程,打通城乡人才培养交流通道。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深化拓展“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更好发挥党组织在农村各种组织中的领导作用。

●55.深化农村改革。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坚持承包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完善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培育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积极稳妥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配套制度,建立土地征收公共利益用地认定机制,缩小土地征收范围。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实现形式。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推广“农户+合作社+基地”生产经营模式,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农业保险。

●56.推动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把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纳入乡村振兴,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政策对接、投入对接、机制对接、重点工作有机衔接。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落实脱贫县5年过渡期政策,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帮扶机制,保持财政投入力度总体稳定,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工作,加强扶贫项目资金资产管理和监督,推动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确保已脱贫人口不返贫、边缘人口不致贫。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对接承接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支持政策,增强脱贫县巩固脱贫成果及内生发展能力。

十四、全面深化改革,持续增强高质量发展动力活力

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纵深推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57.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市属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专业化整合,促进国有资本向重要行业、关键领域及优势特色产业集中。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计划,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探索混合所有制企业差异化管控模式,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市场化经营机制。健全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分类推进放权授权。深化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

●58.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优化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市场、法治、社会环境和政策体系,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各类障碍和隐性壁垒,推动民营企业改革创新、转型升级、健康发展。完善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的政策体系,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完善促进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的制度体系,加大税费、融资等优惠政策落实力度。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支持企业家以恒心办恒业。

●59.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加快建设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创新存量土地和低效地盘活利用机制,推行“标准地”出让制度,探索增加混合产业用地供给。畅通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渠道,完善政策体系和交流合作机制,引导劳动力要素合理畅通有序流动。建立完善现代金融市场体系,持续实施“引金入洛”,引导金融机构在洛设立区域管理部,加快企业上市步伐,着力提高利用资本市场融资的能力和水平,打造区域金融中心。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促进技术、数据要素有序流动和价格合理形成。健全要素市场运行机制,拓展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功能。

●60.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强化财政资源统筹,加强中期财政规划管理,增强重点工作重大任务财力保障。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持续深化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推动各级政府事权、支出责任与财力相适应,增强基层公共服务保障能力。落实现代税制改革各项任务,深化税收征管制度改革。健全政府债务管理制度,建立完善防范化解债务风险的长效机制。

●61.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命门之穴”,紧盯全国一流、全省最优,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加快形成充满活力的市场经济体制机制。承接好下放的省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用足用好发展自主权,最大限度释放政策红利。深化“放管服”改革,探索向县(市、区)放权赋权,推动“一网通办”前提下“最多跑一次”向“一次不用跑”转变,打造不打烊的“数字政府”。推行“首席服务官”制度,健全优化营商环境的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十五、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提供坚强保证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新征程,关键在党。必须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始终,营造良好的政治环境、法治环境和社会环境,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凝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62.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完善推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机制,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地生根、形成生动实践。强化理论武装,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常态化贯彻落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坚持大抓基层鲜明导向,持续实施“河洛党建计划”;加快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适应新时代新要求抓改革、促发展、保稳定水平和专业化能力;完善人才工作体系,培养造就、吸引集聚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为基层减负赋能,持续倡树“清新简约、务本责实、实干兴洛”作风导向,强化进取、拼抢、攻坚“三种精神”;完善监督体系,加强政治监督,强化对公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持续涵养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63.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健全人大对“一府一委两院”监督制度,健全代表联络机制,保障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建设,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独特优势,提高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水平。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增强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实效。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做好新时代港澳和对台工作,画出团结奋斗、共谋出彩的最大同心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作用,把各自联系的群众紧紧凝聚在党的周围。自觉服从服务国防军队建设,强化全民国防教育,巩固军政军民团结。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推进全面依法治市,深化法治政府建设,加强重点领域立法,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促进司法公正,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创建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

●64.筑牢经济社会发展安全屏障。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落实国家安全战略,把国家安全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全过程,有效防范和化解各种风险,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洛阳。坚决维护政治安全,构建上下贯通的国家安全工作体系和责任体系,建立健全国家安全风险研判、防控协同、防范化解机制,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全面加强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严密防范和坚决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加强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巩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坚决确保经济安全,加强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实施产业竞争力调查和评价工程,增强产业体系抗冲击能力;维护水利、电力、供水、油气、交通、通信、网络等重要基础设施安全;维护金融安全,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底线。坚决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严防重大事故发生,创建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提高食品药品等关系人民健康产品和服务的安全保障水平,强化源头治理和全过程监管;完善应急管理体系,提升自然灾害防御工程标准,加强应急物资储备,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坚决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源头防控、排查梳理、纠纷化解、应急处置的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评估机制,有效防范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疏导、危机干预机制,完善社会心理服务网络;健全扫黑除恶常态化机制,坚决打击黑恶势力及其“保护伞”;深化“雪亮工程”,加快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有效防范和打击暴力恐怖、新型网络等犯罪活动,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65.健全规划制定和落实机制。坚决贯彻党中央和省委部署要求,全面落实本次市委全会精神,按照本规划建议确定的指导思想、重要原则、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制定“十四五”规划纲要和各类专项规划,形成定位准确、边界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健全政策协调和工作协同机制,围绕规划深化体系、围绕体系谋划专项、围绕专项细化项目,加强财政金融保障和其他政策支撑,完善规划实施监测评估机制,不断强化落实力执行力穿透力,确保市委关于“十四五”发展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勠力奋斗“十四五”,同心奋进新征程。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鼓足干劲、勇挑重担,砥砺前行、实干争先,为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奋力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新胜利、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洛阳绚丽篇章而努力奋斗!

来源:洛阳日报

你喜欢

新安县城乡规划委员会2021年第一次会议召开新安组织收听收看全省疫情防控工作电视电话会议

县政府第八十六次常务会议召开

原标题:《重要建议!洛阳市委十一届十四次全会通过》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