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案例|孔孟之邦的“绿色转身”

2021-01-19 14:5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编者按:

孟子故里山东省邹城市境内煤炭资源丰富,采煤产业在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一系列资源破坏和生态环境问题。近年来,邹城市按照政府主导与企业实施的“双管齐下”治理模式、政企协作的“双重保障”机制、生态修复与产业发展的“价值实现”路径,在太平镇实施以采煤塌陷地治理、地质灾害搬迁、生态产业发展为核心的“绿心”工程,将采煤塌陷区修复为能提供生态产品、促进经济发展的自然生态系统,加速了黑色经济向绿色经济转型,走出了一条颇具特色的生态治理及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之路。

冬日的太平国家湿地公园,芦苇丛挤挤挨挨连成一大片。岸边,玻璃围成的观鸟栈道在假日总能挤满游客,大家手持望远镜,睁大眼、屏呼吸,寻找一种名叫“青头潜鸭”的水鸟。

观鸟爱好者在湿地芦苇中寻找青头潜鸭。邹城局供图

头青、眼白、羽褐,少鸣叫、善潜水,作为国际极危物种,青头潜鸭现存数量比大熊猫还要稀少。从最初的8只到如今的135只,从越冬暂留到繁衍生息,吸引它们的是湿地公园润泽在孔孟桑梓之邦的良好生态。

山东邹城,孟子故里。儒家书卷气息之下,还有绵延357平方公里的太平采煤区。近半个世纪的采煤史,煤炭源源外运,大片塌陷地留在了这方土地上,更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挑战。

从煤海陷落的此“太平”,到润泽重生的彼“太平”,以太平镇为缩影的邹城市,正以生态修复和绿色发展,点亮通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盏盏明灯。

太平国家湿地公园掠影。邹城局供图

“黑”转“绿”

陷落土地“蝶变”生命奇迹

邹城之痛,源于采煤塌陷形成的“地球伤疤”。“黑色经济”虽然带动产业发展、增加经济收入,代价却是天灰、地陷、水污染。

太平镇里不太“平”。这个邹城最大的采煤塌陷区,曾经土地沉陷、地下水漫出,33个村庄因此道路迸裂、房屋垮塌,11个村庄沉陷、3.6万人的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然而,大自然又是恩泽的。采煤沉陷区里的“千疮百孔”,随着浅层地下水和大量雨水的汇入,形成了面积大小不等的塌陷水域,经过沼泽化演变成新生湿地。

生态的曙光,就这样照进了太平镇,也照亮了邹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高级工程师黄鑫的心坎儿。

“采煤塌陷形成新生湿地带来的生态希望,是大自然给予的新转机,我们绞尽脑汁想要把握住这个机会。”早在2013年,黄鑫就与山东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守在湿地边进行生态调研。

通过观察,黄鑫团队发现,塌陷区形成新生湿地后,原本就蕴藏在土壤中的种子会生成宿根性湿地植物,很快便能覆盖采煤塌陷区域,在水域形成或大或小的绿色蒲团。更令人欣喜的是,许多水生植物还具有经济价值。

2014年起,经过国家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示范工程建设,“泗河之洲”“渔樵耕读”“不亦乐湖”——一片依托采煤塌陷区特点,区分浅水塌陷区、深水塌陷区和稳沉塌陷区三类并开展分类治理,有机衔接湖泊、湿地、森林、农田四大生态系统的太平湿地自然生态系统,就这样,以独有的“水德儒学”之貌,呈现在世人面前。

湿润重生带来生命奇迹。“煤海蝶变”之后的太平湿地内,生态环境自然,湿地结构多样,芦苇、香蒲、菖蒲;野鸭、白鹭、苍鹰,湿地生命的跃动乐园,在这片塌陷地上焕然新生。

“绿”引“白”

颗颗珍珠带来满池“活”水

太平国家湿地公园掠影。邹城局供图

太平湿地里的昂扬绿意,引来点点“白帆”——除了湿地水面掠过的只只白鹭,还有水下垂直而生的粒粒珍珠。但它们的存在,却远非开蚌取珠这么简单。

“6年前治理采煤塌陷地时,我们开挖了不少池塘,村民养鱼喂料,鱼又排放粪便,加之池塘水体不流动,造成了湿地水体富营养化严重,水质逐渐恶化。”说起以往的治理经过,太平镇镇长徐庆贞苦不堪言,他记忆里的这片水域,水质一度曾达到劣V类。

此后,伴随采煤塌陷地的逐步治理,虽然地表生态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但面积428.44公顷,占太平国家湿地公园总面积的42.75%的湿地,在水质上并未得到根本性改观。

“绿水青山”对徐庆贞来说意味着责任如山。几番探索之后,千里之外的浙江省诸暨市,给他带来创新招式。

诸暨,中国珍珠之乡,我国80%以上的淡水珍珠产自于此。当地在多年发展中,探索出利用河蚌养殖进行水体治理的新模式。

河蚌珍珠养殖基地俯瞰图。邹城局供图

太平湿地的生态治理前景与绿色发展潜力,吸引了诸暨本地企业清湖集团,他们将“看家”本领——生物链治水·靶向珍珠养殖技术引入邹城,实施太平镇塌陷区生态修复治理。

清澈的池塘里,一排排浮球静静地躺在水中,再往水下30厘米,一只只生机勃勃的河蚌正悬浮挂养着。它们“贪婪”地汲取管网系统里的营养液,柔润着体内缓慢生长的珍珠。

“池塘养河蚌,不仅可以收获白润晶莹的珍珠,还能改善池塘水质。所以我们这里既有珠光宝气,也有碧水清波。”兖矿清湖生态科技(山东)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郭伟峰在池塘边介绍着原理——在水中将污染源转换成食物链源头的有机营养,通过贝类定期循环捕放,由此建立稳定了纯生态食物链系统和有机营养物排出系统,最终实现塌陷水域的水质净化。

太平镇里望太平。徐庆贞庆幸着眼前的新生机,给太平镇带来的改变。“黑色盛宴”代价不再,未来之路该怎么走,他心里很清楚。

“白”生“金”

“绿水青山”更显“金山银山”

太平镇孙坡村幸福路一排8号,是村民孙文清的家。鼠年春节前夕,全家搬进了拎包即住的二层小楼,在宽敞、明亮的温暖新居里喜迎新春。

从脏乱危险的塌陷区旧房,到洁净宽敞的农村新社区,对于孙文清来说,老屋换新居,远不止传统生活方式革新这么简单。“我和老伴儿在湿地公园做保洁,儿子和儿媳妇在清湖公司工作,日子比以前好过多了。”孙文清珍惜着如今的好光景。

白鹭与珍珠、湿地与产业,“白色”掩映下的“绿水青山”,就这样实打实地生出了“金山银山”,滋养着与孙文清一家人有着相同经历的太平百姓。

同样的白色,还来自一朵朵洁白的金针菇。

12分钟,是在山东泰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食用菌整袋装箱员王新,骑电动车从家到工厂的时间。完成从家庭主妇到工厂女工身份转换的她,手下打包的一袋袋金针菇,在3天内就会送到全国各大餐馆的后厨。

“我家的老屋就在那片水下,以前叫作前鲍家店村。”王新指着湿地公园内的一片波光粼粼的水面说。地陷下去,水漫上来,人撤离开,但是生活还要继续。

食用菌栽培,这个由塌陷区土地整治形成的优质产业,不仅解决了百余名被征地村民的再就业问题,更将金针菇产业做成了邹城的“城市名片”。

“随着受损自然生态系统的逐步恢复,生态产品的供给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这为邹城及附近地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质量生态产品。老百姓的幸福感与获得感,也由此不断增强。”多年的实践之路,让邹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王永文对此深有体会。

太平镇里话太平。邹城采煤塌陷区生态治理带来的旅游观光、设施农业、水产养殖等产业,为当地百姓提供了1200多个就业岗位,每年实现直接经济效益6800万元,人均增收2000余元。

基本农田整理、采煤塌陷区治理、生态环境修复、湿地景观开发。在这片土地上,由若干个生态产业化特色项目组成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体系规模初显,湿地的生态演替还将持续上演,生态治理仍是一个进行时。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探索脚步,也会行健致远。

原标题:《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案例|孔孟之邦的“绿色转身”》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