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十五场新闻发布会 带您一览乳山市“十三五”辉煌成就

2021-01-19 19:5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是乳山市综合实力跃升明显、转型发展成效突出、人民生活改善显著的时期,在乳山市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五年以来,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乳山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迎难而上、攻坚突破,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谋划融入新发展格局,经济保持平稳运行,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全市各领域各方面呈现出一系列趋势性、关键性变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

2020年12月17日起,乳山市政府新闻办公室相继举办了15场“‘十三五’成就巡礼”新闻发布会,系统介绍了乳山市“十三五”时期的发展和成就。

01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十三五”时期,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经济下行压力,乳山科学施策,精准发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改革开放创新力度,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新旧动能转换初见成效,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实现由“二三一”向“三二一”的历史性转变。“3+3+N”现代产业体系逐步成型,“4+2”产业推进体系不断完善,规划建设了新能源汽车科技产业园并成功跻身威海市高端园区。积极融入威海市“1+4+N”创新平台体系,加快推进企业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发展活力明显增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35%,较“十二五”末提高12个百分点,累计新增国家级以上企业创新平台2家,省级以上企业创新平台28家。持续扩大对外开放,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经济开发区荣获山东省服务贸易特色出口基地。

02

科技创新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十三五”时期,乳山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平台体系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氛围有明显提升。全市有研发活动的企业达到三成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35%,新增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威海市级以上创新平台共87家。围绕重点产业,建立了一批产业技术研究院、研发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企业研发投入持续增长,与50余家高校院所保持紧密的联系与合作,转化落地高校院所科研成果20余项,科技投入与产出呈现“双提升”的良好态势。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增强,在新材料、生物技术等领域涌现出一批创新能力强的科技型中小企业,2020年备案科技型中小企业60家,数量为历年最多,组织20余家企业参加中国创新创业大赛,获奖项目10余个,其中2个项目参加国赛。在装备制造、新材料、海洋生物等领域实施了省、威海创新项目100余项,海产贝类精准加工及溯源、高效永磁电动机研发、巨孔高比表面积气凝胶、海洋动物绿色有机饲料等创新项目在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为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03

城乡建设实现新突破

“十三五”期间,乳山建成区面积增长至约36.2平方公里,路网密度增长至约9.7公里/平方公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增长至约20㎡/人,城市供水管道长度增长至630余公里,集中供热面积增长至716余万平方米,城区天然气已基本实现全覆盖,供气管网由市区逐步向周边乡镇延伸,2020年底基本实现燃气“镇镇通”,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已达到100%。大力推广绿色建筑、节能建筑、装配式建筑,自2019年来获得星级绿建标识项目建筑面积约240万平方米。高质量推进老旧小区城中村改造,对全市108个老旧小区组织改造,惠及居民3.5万户。加快推进城中村改造,目前已竣工21 个片区。完成危房改造1100余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560余户。全市拥有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12万余户,225个300户以上村庄已全部完成标准公厕建设,公厕覆盖率100%。

04

农业农村加快发展,乡村振兴全面起势

“十三五”期间,乳山加快推进落实各级《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立足基础打造优势,加大创新促进升级,抓好特色加快发展,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不断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努力走出了一条新时代乳山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2020年粮油产量稳中有升,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成为现代农业主旋律。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发布实施,乡村振兴制度框架基本形成,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达到18万亩,形成了花生、苹果、茶叶、大姜、甘薯、蓝莓、葡萄、草莓、蔬菜、中药材“十大特色产业”格局,全市300亩以上特色农业园区达到93处,果菜茶品种丰富、供应充裕,有效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农业主体培育有力,全市省级龙头企业达到12家、威海市级龙头企业26家,省级农业“新六产”示范企业5家、省级农产品加工业示范企业9家,荣获省级农业“新六产”示范县、省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县、省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称号。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1100余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2家、省级17家,辐射带动农民超过10万户;全市家庭农场476家,其中省级示范场5家、威海市级17家;省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主体9家,市级休闲农业经营主体13家。建成镇街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15处,农业托管服务稳步开展。农业品牌加速创树,全市“三品认证”数量达到150个、农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3个,标准化基地面积55万亩、农产品可追溯生产基地78家,省级知名农产品品牌7个、市级知名农产品品牌19个、市级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3个,乳山草莓、乳山绿茶、乳山大姜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稳步推进,年平均抽样检测农产品450个,年培训镇村农安协管员130人;实施了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对360余家经营主体授权使用,质量保障体系逐步完善。

05

抢抓全域旅游机遇 构建文旅产业新格局

“十三五”期间,乳山抢抓全域旅游发展机遇,积极促进文旅产业结构优化,转变产业发展方式,构建文旅产业发展新格局,文旅产业各项经济指标实现平稳增长,全市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370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81亿元。A级旅游景区增长到12家,星级饭店增长到7家,旅行社增长到11家,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新增2个。文旅新业态不断丰富,多福山景区建设完成玻璃栈道和山东省首条玻璃滑道,小汤温泉建成东夷文化园,后山于家十间房房车营地,华信休闲垂钓有限公司打造的海洋牧场平台,牡蛎文化园打造2000多平方米的乳山牡蛎文化博物馆,还培育了一泊花港、白雾民宿、碧海山居民宿等20处精品旅游民宿,满足了各类游客的体验性消费需求。文旅产业在带动经济发展、增加就业人数等方面成效显著,文旅产业地位显著提升。

06

完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激发海洋经济活力

“十三五”末,全市渔业总产值达到96亿元,初步形成了产业类型比较齐全、结构比较合理、技术装备水平较高的海洋产业体系。全市拥有捕捞渔船770余艘、养殖渔船850余艘,海洋捕捞产量3.2万吨,海产品养殖面积32万亩,养殖产量45万吨,海产品加工企业60家。海上增养殖业逐步做精做强,完成48万亩海洋牧场本底调查和建设规划,先期启动完成了5000亩示范区建设,建成1座省级海洋牧场平台,发挥华信食品等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打造青辰、华信等2处省级田园型海洋牧场示范区,实现我市海洋牧场“零”的突破。海洋二产实现转型升级,通过促进现有企业与外开展资金、技术市场等领域合作,引进市场资本,加快技改进程,强化产学研合作,与中国海洋大学、中国水产科学院等20余家海洋领域知名院所建立了合作联系,实施了海洋生物蛋白饲料添加剂制备、海洋生物肽、浒苔资源综合利用等海洋新兴产业项目。“乳山牡蛎”品牌影响力快速提升,谋划了以“乳山牡蛎”为核心的海洋特色产品打造体系,连续举办了五届乳山(国际)牡蛎文化节,2018年,与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共同举办了首届中国牡蛎产业国际高峰论坛,2019年又成功举办第八届世界牡蛎大会乳山分会,推动中国牡蛎产业国际高峰论坛会址永久落户乳山,以此为媒,聘请了8名国内外专家组成了咨询委员会,成立了乳山牡蛎产业研究院,引领牡蛎产业健康发展,强化乳山牡蛎品牌培育。“乳山牡蛎”先后获评“最具影响力水产品区域公用品牌”、2019中华品牌商标博览会金奖等殊荣,乳山市先后被授予“中国牡蛎之乡”、山东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等荣誉称号。

07

招商引资再创佳绩

对外贸易迈上新台阶

“十三五”时期,乳山围绕构建“大商务”发展格局,紧紧抓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积极作为,开拓创新,对外贸易迈上新台阶,利用外资实现新突破,对外合作有了新收获,国内招商再创新佳绩。围绕“3+3+N”产业体系,开展产业链条招商、园区招商、轻资产招商、委托招商等,先后引进了舒太郎食品、龙彩新材料、玫德集团乳山产业基地、汉威轻质新材料等重点项目207个,其中投资过亿元项目52个。规划建设了新能源汽车科技产业园、装备制造产业园、高铁配件产业园和大健康产业园,引进了德泰动车转向架、信人重工机电破碎锤液压缸生产、宏通轨道交通、浩达高端零部件制造、粤商大健康医疗辅具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加强对“一带一路”等新兴市场的开拓,截至2019年底,已与美国、日本、韩国、欧盟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贸易关系,贸易结构不断优化,进出口总额不断提高。

08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十三五”期间,乳山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大力实施生态环境质量与生态环保工作“双领先”战略,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大气污染防治持续发力,狠抓扬尘、移动源、挥发性有机物、重污染天气应对“四个关键问题”,严格落实专项督查、问题曝光、销号管理、预警约谈、考核问责、生态补偿“六项机制”。2019年完成了12处乡镇子站的建设工作,实现全市镇级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子站全覆盖,提高了空气质量监测的水平和能力。截止目前,主要指标SO2、NO2、PM10、PM2.5、O3均值分别为7、18、41、20、142µg/m3;综合指数为3.07;优良率为94.6%。空气质量持续保持全省前列。水污染治理有效改善,强化重点河流水质管控,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投资建设龙角山、乳山河水源地2处自动监测设施,实现饮用水源水质的实时监测,及时发出预警,有效防范水环境风险。按照“查、测、溯、治”要求推进排污口整治,开展海洋生态保护。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保持优良状态,龙角山水库和乳山河水源地水质均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III类标准,水质达标率为100%。土壤污染治理取得积极进展,全面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预防,推进建设用地和农用地安全利用,制定了《乳山市土壤环境保护工作方案》,完成了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调查信息采集、风险筛查与纠偏,建立了在产地块、关闭地块等关注度数据库。从严管控危险废物,狠抓危险废物产生、收集、转运“三个环节”,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相关工作,全市所有医疗机构及设施环境监管与服务100%全覆盖。

09

全学段优质均衡新格局初步形成

“十三五”期间,全市累计投入约12亿元,在新建改扩建学校及建设城区公办幼儿园、校舍设施提升和信息化等方面,逐步补齐全市教育硬件短板,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先后实施了光明街小学、综合实践基地等10个新建改扩建项目,4所学校的校舍加固提升,18所学校的运动场地塑胶化,12所农村学校的校园消防和学校食暖改造、仪器设施升级、教育信息化提升工程、精致校园建设等,彻底解决了城区学校“大班额”问题,全面提升了全市中小学办学条件。2020年10月,投资4.3亿建设的国内县市级一流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教育基地全面投入使用;投资1.5亿建设的高标准竞技体育运动学校将于明年投入使用。学前教育公益普惠水平不断提升,进一步强化学前教育公益普惠属性,投资2.1亿新建松山路、光明街、西环路、海峰街4所城区公办园,回收东方明珠、紫锦嘉园等小区配套园,共可新增100余个教学班、3000余个学位,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由“十三五”末的30%提升到目前的88.2%,高出国标8.2个百分点。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突破发展,引进了中职“3+2”连读,提升了全市职业教育的档次和水平,目前正在推动威海市高级机械技工学校创建技师学院;协调完成了山东外事翻译学院专升本,结束了乳山无本科教育的历史。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升,探索构建了基于情境、问题的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体验式教学模式;引入极课大数据系统,提高了高中教学的精准度。落实“一师一优课”“一课一优师”项目,推进了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变革,促进了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组建了33个名师工作坊和12支优秀教科研团队,成功立项国家、省市课题400余个,获得威海市及以上优秀教学成果奖6项,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网络教研创新研究实验区。高考连创佳绩,五年间共有7000余人考入本科院校,占入考学生总数的82.4%,教育质量的持续攀升也赢得了广大群众和社会的充分认可,2018、2019两年连续蝉联威海市民生专项调查第一名。

10

医疗卫生事业快速发展

为群众撑起健康伞

“十三五”期间,乳山医疗卫生支出占财政平均支出比重约为8%,医疗卫生支出平均年增长率约为3%。全市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为4.26张,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为2.18人,每万名人口拥有全科医生数为2.23人,基本达到“十三五”规划目标。全市设置4所民营医院,其中2所一级综合医院、2所眼科医院,社会办医疗机构床位数实现零的突破。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加强,居民健康水平持续提升,共建立居民健康档案442847份,全市家庭医生共签约居民151093人,重点人群签约率稳定在65%以上,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均达到60%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稳定在70%以上。持续强化大卫生大健康理念,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2017年12月通过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复审,争创了省级健康城市试点,海阳所镇和海阳所村列为健康镇村试点;2017年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2018年海阳所镇顺利创建国家卫生乡镇,先后创建8个省级卫生镇,240余个省级卫生村;2019年创建了42家健康机关,13家健康医院,13家健康学校,100个健康家庭,4家健康企业,189个健康社区(村),并成功创建第三批省级健康促进市。全力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工作,引导公立医院参与分级诊疗,加强牵头医院重点学科和基层医院特色专科建设。目前,乳山市人民医院已经建成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妇产科、麻醉科4个市级临床重点专科,2020年12月18日省卫健委公布市医院神经内科为县域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完成国家级胸痛中心、省级卒中防治中心、省级癌症规范化诊疗病房、市级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市级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中心、县级创伤中心“六大中心”建设,市中医院建成妇科和内分泌科2个省级中医重点专科,中风病科、肝病科2个市级中医重点专科,全市累计上转患者272人,下转康复患者52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分级诊疗的就医运行机制运行良好。

11

健全社会救助机制 持续改善民生福祉

“十三五”时期,乳山聚焦脱贫攻坚,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困难群众保障水平逐年提升,城乡低保标准提高至每人每年9444元和7056元,截至目前共保障41899人次,发放资金14097万元。健全特困供养人员救助供养制度,城乡特困供养基本生活标准提高至每人每年10800元和8280元,特困集中供养照料护理费基本标准,按照特困对象自理、半护理、全护理情况分别为每人每年3297元、5495元和10990元,截至目前共保障特困供养对象13521人次,发放资金7372万元。社会福利制度更加健全,孤儿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孤儿基本生活费提高至每人每月1400元。2015年建立了困境儿童保障制度,基本生活费标准提高至每人每月980元。2020年将父母重残等事实上无人抚养的困境儿童按照孤儿标准进行保障,截至目前共保障孤儿109人次,事实无人抚养儿童43人次,重点困境儿童259人次,发放儿童保障资金306万元。全面落实残疾人两项分类补贴制度,建立主动发现机制,确保符合条件的办证人员及时纳入补贴范围,截至目前全市享受残疾人两项补贴共47330人次,发放补贴资金约4559万元。慈善事业逐步做大,“十三五”期间,共接收各类捐赠款物累计3800余万元,开展助医、助学、助残、助老、扶贫等慈善救助活动,支出资金8000余万元,惠及困难群众11万余人次。养老服务业快速发展,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统筹发展、保障基本的原则,建立和完善了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保障体系。全市各类养老机构24家,农村幸福院99家、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16家、社区综合养老服务中心6家、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5家,设立了乳山市“12349”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完成2处社区食堂、14处农村老年餐桌。各类养老总床位约6700张,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达到41张。初步形成了城乡互动、高(端)低(端)互补、发展互促的社会化养老新格局。

12

聚焦群众所需所盼 提高医保服务水平

“十三五”期间,乳山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构建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与商业补充保险、医疗救助有效衔接的医疗保障体系,为全市广大参保群众提供坚实的医疗保障服务。2017年在全国先行实施生育保险与职工医疗保险合并实施制度,2018年启动职工长期护理保险制度,2019年积极推行门诊慢性病医保延伸服务,2020年建设威海市首个慢性病处方流转平台,将84种慢病、392种药品纳入信息平台,覆盖全市19100名慢病患者,打通慢性病医保结算“最后一公里”。全面加强医保基金监管,打造智能监控系统。医保经办服务水平不断优化提升,推行医疗保障“5A”服务模式,实现了用“数据跑路”代替“群众跑腿”的目标,全市医疗保障事业实现了长足发展。

13

社会保障事业全面发展

“十三五”期间,乳山社会保险部门直接发放退休金的离退休职工人数达到8.9万人,年发放金额达到24亿元,五年累积发放养老保险金达96亿元。连续15次调增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连续4次调增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五年内,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提高至每人每月130元,惠及全市10万余人口;为4.3万名65-74岁和3.3万名75岁以上待遇领取人员每人每月提高基础养老金标准5元和10元;对1.1万名选择800元及以上标准缴费的人员,提高补贴标准至每人每年80元。2018年,对全市符合参加居民养老保险条件的重度残疾人2000余人全额代缴养老保险;2019年,对全市符合参加居民养老保险条件的贫困人口4600余人全额代缴养老保险;2020年,对全市符合参加居民养老保险条件的贫困人口4400余人全额代缴养老保险。截至2020年底,共为符合条件的9100余名贫困人口发放居民养老保险待遇。通过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广泛开展政策宣传,准确解读政策,提高企业职工依法参保和主动缴费意识,引导和鼓励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积极参保,累积基金收入64亿元,新增参保人数7700余人。打好减税降费“组合拳”,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2017年1月起开始降低失业保险费率,2019年5月1日起开始降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2020年,为缓解新冠疫情对企业的冲击,实施阶段性减免企业社会保险费的政策。自减税降费以来,共为企业减负659万元,减免社会保险费1.02亿元。

14

水利事业发展进入“快车道”

“十三五”时期,乳山紧紧抓住国家大力发展水利的有利机遇,全面强化各项前期工作,以构建水安全保障体系为目标,逐步调整水利发展思路和工作重点,累计完成投资10.6亿元,实施水利民生工程50多项,水利服务领域不断拓展,水利事业全面发展。完成了乳山河地下水库、龙角山水库抬田增容、黄垒河南泥沟橡胶坝建设工程,增加蓄水库容3700万立方米,增加城市年均供水量750万立方米。实施了71座小型水库、290多座塘坝除险加固工程,恢复兴利库容2500余万立方米,增加防洪库容1400余万立方米,全市105座小型水库全部完成除险加固。实施了花家疃水库、院里水库、台依水库等5项引调水工程,铺设管路78公里,增加日调水能力10万立方米,全市主要水源实现互联互通,基本形成了“二纵八横、七库联通、丰枯互济、多源调控”的水资源调配网络。农田水利设施基础作用不断巩固,发展高效节水面积3万余亩,新建平塘、大口井、泵站等小型农田水利设施260余处。对农村自来水设施改造升级,改造单村水源230余处、改造管网40余处,安装消毒、直饮设备900余台,新建规模化水厂一座,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及单村消毒、直饮设施安装率达到100%,农村饮用水水质达标率进一步提高。落实了183条河道、110座湖泊(水库)名录,强化了858名三级河湖长的职责,招标聘请第三方专业公司进行河道日常巡护,完成了县级以上重点河湖确权划界,编制了河道采砂规划。

15

完善交通规划体系 绘就交通发展新格局

“十三五”时期,是乳山交通建设投资最多、发展速度最快、服务质量最佳的5年。五年来,围绕“助力经济发展、服务百姓民生”的中心任务,不断完善交通规划体系,提升基础设施保障能力,优化运输服务水平,绘就交通发展新格局,先后荣获全省城乡公交一体化示范县、省级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省级“四好农村路”建设试点县等荣誉,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交通运输保障。紧紧抓住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有力契机,做好港口发展大文章,“十三五”期间共完成吞吐量985万吨,同比增长了95.53%。2020年12月22日,威海港口岸扩大开放至乳山口港区口岸查验设施通过国家验收,2个2万吨级泊位正式对外启用。十三五”期间累计投入资金约12.5亿元,改造农村公路430余公里;健全农村公路管养机制,实现了县乡路市场化管养全覆盖;投资5.64亿元快速推进“西部环山路”建设,提前实现通车运行。对全市537个村庄实施村内道路硬化,推进农村道路由“村村通”向“户户通”延伸。截至目前共完成硬化面积约400万平方米。投资1.5亿元建设了交通综合枢纽站,优化建设乡镇候车亭540余处,新购置了50辆标准校车,更新了260辆新能源公交车。目前全市599个村通上了公交车,通车率达100%,新能源公交车比例高达98%,被评为“全省城乡公交一体化示范县”。

原标题:《十五场新闻发布会 带您一览乳山市“十三五”辉煌成就》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