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来临颍四村吧!见证传承200年的纯手工红薯粉条制作工艺!

精彩临颍
2021-01-19 17:5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澎湃号·政务 >
字号

临颍四村粉条制作现场

左手端着铁漏瓢,右手握拳不停地捶打着漏瓢里的粉芡……昨天上午,在漯河市临颍县固厢乡四村手工制作粉条的现场,伴随着村民郭涛林有节奏的捶瓢声,漏出的粉条均匀地落入开水锅里!一满盆红薯粉芡经过揣糊、捶瓢、拉粉等一整套工序,一条条颜色略微偏黄的纯正红薯粉条出锅而成。

临颍四村粉条制作现场

四村位于临颍县城北2公里,1600余口人,耕地面积1544亩,以种植小麦、大豆、玉米、红薯等粮食作物为主。基于红薯的大面积种植,四村制作红薯粉条由来已久,至今已有近200年的历史。

临颍四村粉条制作现场

“手工制作粉条费时费力,要经过制芡糊、合粉揣揉、漏丝成型、煮粉糊化、冷却捞粉、冷凝、冷冻、水洗解冻、干燥等诸多工艺,也许这样的传统美食才更是美食的精华所在,所以村民们总是不厌其烦,等到天气最冷的时候手工制作。”记者在现场了解到,揣糊是制作粉条的第一个工序,也是最累的一道工序。由于一盆面有上百斤重,且需要反复的揉面,这道工序一般由体力好的年轻人负责,一直揉到软硬合适为至。第二道工序是捶瓢,也是最讲究手艺的一道工序。漏粉条最关键就是“漏”,因为粉条能否粗细均匀,全由捶瓢这道工序控制,捶瓢的人手拿漏瓢,需要细粉条时就把漏瓢举高,需要粗粉条时就把漏瓢放低,如果忽高忽低,制作出来的粉条就会粗细不均,口感也会大打折扣。

临颍四村粉条制作现场

这种端瓢漏粉的手艺人如今越来越少了。据50岁的郭涛林介绍,自己15岁时就跟着父亲学会了捶瓢,如今已经干了35年了,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传统的美食不要被遗忘。

“四村红薯粉条使用的传统手工生产工艺,也叫做古法制粉条,制作工艺繁琐,耗时耗力,从红薯到纯手工粉条需要十多道工序。但传统产业的弊端也很明显。比如,没有合适的加工及存储环境,不能有效组织长期稳定生产;大部分粉条生产作坊无营业执照、生产许可,所产粉条只能通过线下口碑销售,无法进入商超及通过网络销售,这些都成了制约村民致富的瓶颈。”漯河市委网信办派驻临颍县固厢乡四村第一书记杨涧告诉记者,2020年3月份,自己作为驻村第一书记来到四村后,经过多次走访座谈、调研,市委网信办主任、机关党支部书记袁树青提出“五个一”发展战略,即“扶持一个村庄”,“探索一个模式”,“塑造一个品牌”,“讲好一个故事”,“造福一方百姓”。

临颍四村粉条制作现场

围绕这一指导思想,杨涧与村“两委”班子一起,结合村内实际,制定了以粉条产业带动其他产业,推动乡村振兴的规划。一是加强基础建设,协调资金修整村内年久失修的主干道路2公里,助推粉条产业发展。二是整合加工资源,依托村委成立的专业合作社,申请注册商标,打造粉条加工品牌,同时帮助农户优化加工环境,办理营业执照、小作坊加工许可证等。在保持手工加工特色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专业合作社 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三是加大产业投入。协调资金修建了一座小型冷库,便于村民加工粉条,并计划建设加工车间和产品展示区,扩大生产规模。四是利用多种形式宣传。利用部门职能优势,通过网络尤其是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宣传,拓宽销售渠道。截至目前,今年所产红薯粉条供不应求,村民腰包鼓起的同时,也纷纷表示来年要扩大红薯种植规模,多产优质粉条,良性循环趋势已初见端倪。

临颍四村粉条制作现场

“这种手工粉条的制作工艺既然是老一辈村民的经验总结,也是自然环境的合理利用。现在好多地方已采用机械生产,但工厂化生产出来的粉条不论是品相还是味道,给人的感觉,总是不够醇厚。而这种手工制作粉条的劳动场景,更能让人记住乡愁。”漯河市委网信办主任、机关党支部书记袁树青表示,以驻村帮扶为契机,搞好四村粉条产业,讲好四村新农村发展和乡村振兴故事,这既包含了四村几代村民潜心制作安全健康食材的匠人匠心,又体现了广大党员干部为实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决心行动,“不仅有价值,而且有意义”。(黄卫民)

原标题:《来临颍四村吧!见证传承200年的纯手工红薯粉条制作工艺!》

阅读原文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