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推动高质量发展 2020年江苏人社系统特色亮点工作回眸

2021-01-20 11:5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中宏网江苏1月20日电 2020年,江苏人社系统认真贯彻落实江苏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聚焦民生部门职责定位,在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的同时,各地人社部门深入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创新,积极先行先试,敢于争先进位,打造了许多人社工作创新做法和亮点品牌,形成了各具特色、比学赶超、竞相发展的生动局面,为推动江苏人社工作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南京:常态长效深化欠薪治理

南京市稳中推新,凝聚各方力量动态治理欠薪,连续三年获省级考核优评。

常态运行“两办一班”工作机制。在各级治欠办、双清办基础上,成立运行治理欠薪问题工作专班,市、区、街镇三级联动的“两办一班”工作机制强势运行,有效汇聚治欠合力、推进协同治理。

畅通渠道“八方接报”快速处置。广开电话、网络、窗口、信访和网信五大举报投诉渠道,全面设立维权告示牌、广发维权提示单,启用“122”助民警务平台、“阳光护薪”二维码,24小时接听、值守、受理,落实“首问负责制”、“先解决问题再说”工作机制,推进欠薪问题疏导化解于萌芽。

持续开展“四项行动”动态清零。常态化开展夏季排查、秋季化解、冬季攻坚和春季清尾,通过宣传造势舆论战、防范风险排雷战、严惩违法震慑战、集中清零歼灭战四项行动,确保一年四季有行动,均衡用力压实工作,实现打击欠薪动态清零。

强势推行“四函两单”倒逼落实。强化治欠责任落实,创新实施“四函两单”(欠薪风险警示函、欠薪线索移交函、欠薪问责建议函、未落实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制度约谈函、欠薪事项督办单、未落实《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移送单)工作机制,有力督促压实企业主体责任、行业监管责任和属地工作责任。

无锡:乡土人才“香”满无锡

2020年,无锡市全面落实中央、江苏省关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决策部署,加强乡土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乡土人才培养培育计划,充分发挥乡土人才在带领技艺传承、带强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人才开发屡创第一。给予市优秀乡土人才一次性5万元、乡土人才大师工作室20至100万元的资金支持,资金扶持力度全省第一,累计评定市优秀乡土人才54人、乡土人才大师工作室25个。江苏省“三带”名人、能手和新秀入选率位列全省第一,乡土人才高级职称人数全省第一。

平台搭建屡展新姿。创新举办茶技系列、紫砂壶制作、花境构造等乡土人才技能大赛,以赛促培提升乡土人才整体技能水平。通过乡土人才大师工作室开展紫砂壶制作、陶刻、泥人、锡绣、水蜜桃种植等乡土技艺培训,公益性培训已成为乡土人才大师工作室的品牌。推动乡土技艺培训进校园进社区。

人才宣传屡出新招。惠山泥人、紫砂泥绘代表江苏亮相“中华绝技”展演,占全国现场展演项目的10%。太湖人才峰会上的手捏惠山泥人实现乡土人才与顶尖科技人才的特殊“礼遇”。率先召开乡土人才“三带两助”推进会,汇编《乡土人才风采录》,发布乡土人才大师工作室成果案例。

徐州:赛训学练培育“彭城工匠”

在全国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上勇夺3金2银1铜,金牌总数全省并列第一。徐州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分别签批表扬。徐州选手的出彩表现,为系统上下争得了荣誉。

坚持高位推进。徐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专门下发举办“彭城工匠”系列技能大赛文件,明确由市人社局牵头负责,并对市级一类大赛按照每赛项10万元的标准补助。市领导多次深入集训现场看望慰问大赛参赛选手和教练。

坚持紧贴产业。确定事关徐州发展的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向为技能竞赛重点项目,连续3年开展徐州市百万技能人才技能竞赛岗位练兵活动,每年举办各类市级技能竞赛,形成了完善的技能竞赛体系和人才评价机制。

坚持广泛练兵。2020年,徐州市人社局、市总工会、市住建局等12家单位举办了22场次技能竞赛,竞赛项目涉及电工、焊工等46个职业(工种),参赛选手达5万余人,通过以赛促训、以赛促学,形成了全市职工积极参与竞赛的良好氛围。

坚持示范带动。出台高技能人才培养引进实施办法,对获奖选手和单位给予物质和荣誉激励,树立先进典型,从而提高职工和单位参与技能竞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竞赛培养了大批技能人才,万名劳动力中高技能人才占比连续三年大幅增加。

常州:打造博士后人才“聚宝盆”

近年来,常州市瞄准“全国一流的智能制造名城”“长三角特色鲜明的产业技术创新中心”等目标,全力抢抓博士后人才竞争制高点。至2020年末,全市博士后研发项目产生直接经济效益24亿元、间接经济效益120亿余元。

紧扣“三提”,用才基础层层筑实。“三提”,即机构提量、运作提质、平台提档。通过完善《博士后管理工作办法》《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考核评估办法》、率先在全省建立市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等举措,构建了国家、省、市三级博士后工作体系。目前,全市拥有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6家,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54家。

冲刺“两百”,引才成效持续扩大。“两百”,即100家省级以上设站单位、200名在站博士后。围绕目标,常州一手抓质量评估,一手抓关心关爱,目前全市设站单位总数达90家,在站博士后达182名,平均每个设站单位有2名博士后,在站率居全省前列。

做优“一常态”,爱才氛围日渐浓郁。“一常态”,即常态举办博士后主题活动。2019年“博士后创新创业在常州”活动首战告捷,2020年“全国工业智造博士后学术论坛暨百名专家进常州”活动大放异彩。常州博士后人才共获得各级各类资助4800余万元,科研成果获批专利近200项。

苏州:建设就业创业首选城市

苏州市聚焦打造“就在苏州”活力城市、劳动关系模范城市、生活宜居暖心城市,多措并举推动苏州成为劳动者素质最优的城市、配置效率最高的城市、最被关爱最能融入最有发展的城市。

“就在苏州”活力城市成效初显。推动求职招聘“零距离”、创业环境“零温差”、技能成才“零门槛”,全年新增44家院校与重点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修订灵活就业人员参保办法,在苏累计缴纳社会保险满3年及在苏创业吸纳5人以上就业的外地户籍创业人员同等享受所有创业政策。创新打造“金蓝领”培训工程。

劳动关系模范城市魅力初现。创新开展建筑业薪酬调查工作,在全省率先发布纳米技术应用产业职工薪酬调查报告。建设市本级监察仲裁“一窗式”劳动维权受理平台,在全市两级法院实现劳动人事争议诉讼案件“简案快审、繁案精审”。昆山市顺利获批建设国家级和谐劳动关系综合试验区。

生活宜居暖心城市热度初开。举行“建功新时代致敬劳动者”2020苏州万名“最美劳动者”礼赞活动,全市万名基层劳动者当选今年苏州市“最美劳动者”。举办“聚力前行苏州爱你”--首季“劳动光荣周周乐”劳动者云舞台活动,抖音号“苏州劳动者云舞台”累计发布短视频374条、获赞4.3万次。

南通:工伤保险“一件事”打包办

南通市人社局积极响应“人社服务快办行动”,将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工伤待遇支付三件事整合为工伤保险“一件事”。审批材料和办理时间压缩一半以上,大部分工伤案件当天即可享受医疗保障待遇。该项目被江苏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委员会办公室评为2018-2020年度法治创新奖。

变“多头跑路”为“一程办结”。站在服务对象角度进行流程再造,通过网上一次性申请、程序一次性告知、认定鉴定结论邮寄送达、待遇直接打入职工社会保障卡,将“一揽子事”简化为“一件事”。

变“三龙治水”为“专窗通办”。将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工伤待遇支付三个不同类型的受理窗口归并为工伤保险一件事专窗,变“多窗受理”为“一窗通办”。

变“事后调查”为“现场确认”。建立工伤事故调查中心,委托第三方保险公司第一时间到达事故现场,掌握第一手事故信息,既为用人单位及时申报提供帮助,也为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打下基础。

变“手工作业”为“云上审理”。突出部门协同、数据共享,最大限度减少企业和职工填写表格的负担;构建工伤保险信息化系统,推行业务经办流程无纸化。

连云港:首创“年金三联工作法”

2020年,连云港市人社部门坚持全市一体,提前全面谋划,首创“三联工作法”,账户管理、基金清算、全市做实、数据核对、资金归集、年金计发等六项工作走在前列。全省职业年金工作现场推进会在连云港召开,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部门联动谋合力。连云港市人社部门自上而下、积极主动加强对接联系,开展调查研究,向政府建言献策形成共识,率先做实所有统筹区职业年金,欠缴的做实资金13亿元提前归集到省,切实保障了参保职工的年金账户权益。

财政联动强保障。畅通人社、财政、银行三部门“绿色快速通道”,精准核对数据800多万条,完成资金归集35亿元,收益高达4.4亿元,真正做到了“早做实、早归集、早收益”。

市县联动齐推进。通过专题督查、定期调度,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率先实现所有统筹区计发职业年金待遇,给参保职工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严格规范归集户管理,在基金清算模式、开户行评选标准、最高上浮利率、按季度结息、精准高效对账办法、优质便捷服务标准等方面实现全市“六统一”。

淮安:当好“娘舅”促和谐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及外部环境影响,淮安人社部门积极作为,以当好和谐“娘舅”的责任担当,进一步强化正面引导,促进了全市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开展“共同约定行动”,共渡难关更凝心。在全市企业和职工中积极倡导“共同约定”行动,引导劳企双方简化民主程序,积极开展协商,并签订共同约定书,引导双方携手共渡难关。全市共签订共同约定书535份,共覆盖职工近11万人。

成立“娘舅调解工作室”,矛盾化解更贴心。选聘省级调解专家作为调解工作室负责人,充分利用其扎实的调解功底、较高的社会威望、亲和的个人魅力以及群众信赖等优势,有效将劳企双方对立情绪转化为互商互谅,将矛盾纠纷解决在萌芽状态。自工作室成立以来,已调解劳资纠纷221件,调解成功177件,调解成功率达80.09%。

设立“一窗式通办”,维权渠道更畅通。强化调解仲裁与劳动监察协作,设立“一窗式”联合维权中心,为当事人提供劳动维权“一站式”服务。全年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千余起,近八成矛盾纠纷被调解。督促补签劳动合同1217份,追发工资待遇2650.51万元,其中农民工工资171.58万元,追缴社会保险费222.2万元,劳动者合法权益得到有力维护。

盐城:敞开心扉广纳英才

2020年,盐城不断放大“沿(盐)海行、成(城)就你”引才品牌效应,累计引进高校毕业生2.96万人。其中:盐城籍占比72.24%、客籍占比27.76%、驻盐高校占比25%,高校毕业生回盐率、来盐率、留盐率稳步攀升。

创新政策聚人才。出台驻盐高校“校地协同”创新补贴政策和部分重点高校毕业生汇盐政策,通过政策“组合拳”,提升引才吸引力,全年共发放人才绿卡3241张,发放各类人才补贴5691.8万元。

举办活动引人才。线上活动常态化,上线运行“高校毕业生供需网络平台”,后台简历投递次数达3436人次,访问量近50万人次。线下活动精准化,全年共举办专场招聘活动30场,签订就业协议8248人。重点活动精品化,先后举办和协办百名高校就业处长盐城行和江苏韩国企业人才对接会活动,新增合作高校32所,发布韩资企业人才需求目录3383个。

暖心服务留人才。实行“一站服务、一网办理、一线接听、一卡兑现”人才服务体系,全程仅需“见一次面”。制作《青春留盐“城”就未来》引才宣传片,局主要领导“空中代言”,宣传盐城引才环境。对2020年新入职参保大学生情况开展实名制调查,形成有效问卷28027份,摸准人才引进主渠道、来盐就业主动因、人才关注主因素,为人才提供精准服务。

扬州:新型学徒助力技能提升

扬州市深入贯彻落实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的部署要求,主动作为、创新实践,累计培养企业新型学徒7000余人,数量及进度全省第一。

突出政策引领。出台《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实施意见》,成为全国首个由地市财政推动企业新型学徒制的城市。疫情防控期间出台线上培训的支持政策,鼓励企业和院校合作开发企业新型学徒制线上学习平台。通过生产淡旺季集中分散相结合、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解决工学矛盾。

突出培养质量。严把入选关口,以全日制技工(职业)学校为主体确定培养机构,除个别乡土特色产业外,选择规模以上企业合作,并采用30-50人的小班化教学。狠抓培训师资质量,选拔企业技术骨干统一进行师资提升培训,并引入社会优质师资充实队伍。

突出需求导向。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采用中小企业集中向行业协会申报、行业协会与职业院校联合培养的方式,满足中小企业的培养需求。将修脚、搓背、烹饪等传统产业纳入培养范围,为传统技艺传承开辟新途径。

突出产学融合。推动企业与技工院校产学有机融合,把产业动态、企业需求带进课堂。亚星股份、扬杰电子等企业与合作学校共建了产业学院,扬杰电子被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认定为江苏省第一批产教融合型企业。

镇江:“四个一”助渔民放心上岸

镇江市通过“四个一”工作法确保退捕渔民上岸有出路、生活有保障,实现退捕渔民帮扶建档立卡入库率、社保安置率和转产就业率三个100%,特色做法被央视《新闻联播》专题报道。

底数摸排“一口清”。运用“大数据+铁脚板”,对一线直接从事渔业捕捞、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持证退捕渔民开展入户调查,全市696名建档立卡退捕渔民全部核实录入实名制动态帮扶信息系统,入库率达100%。

转岗服务“一条龙”。立体化开展社保参续保、就业指导、职业介绍、政策宣传咨询服务,发放服务清单和政策明白纸496人次,提供职业技能培训94人次,发放职业培训补贴1.08万元,举办专场招聘活动12场。

社保兜底“一张网”。制定《镇江市退捕渔民社会保障专项方案》,将不在劳动年龄内的退捕渔民全部纳入社会保障体系,按养老年龄段养老补助金标准享受待遇,目前,纳入社会保障体系的持证退捕渔民1476人,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100%。

就业帮扶“一对一”。紧紧围绕“五个一批”帮扶退捕渔民转产就业,通过发展产业安置一批,鼓励企业吸纳一批,支持自主创业一批,开发专岗托底一批,强化政策保障一批,实现转产就业率100%。

泰州:率先上线一体化信息平台

2020年5月,江苏省厅明确将泰州列为省人社一体化信息平台和综合柜员制改革首批上线试点地区,作为江苏省唯一率先试点地市,泰州市承担着先行先试的重任。全市四级平台3594名干部职工,连续奋战247个日夜,有力保障了一体化信息平台和综合柜员制改革于2021年1月11日在泰州如期上线运行。

服务体系更加完善。紧抓试点契机,将一体化信息平台和综合柜员制改革与“人社服务快办行动”、政务服务“好差评”工作等有机整合,市、市(区)、镇(街)三级同时推进综合柜员制改革,市本级57项业务进入综柜办理,实现“一窗办”;突出网上服务大厅和APP应用,177个事项实现“网上办”。

服务环境更加优化。邀请专业设计公司进行服务环境视觉设计,优化升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综合服务中心,明确综柜、专窗、咨询引导和自助服务等功能分区,设立人社书吧提供休憩休闲场所,市、市(区)两级服务环境焕然一新。

服务流程更加规范。梳理形成标准统一的业项务事项清单和办事指南,加强业务、财务、档案整合融合,实现业务一体化、业务财务一体化、业务档案一体化、财务档案一体化,增加稽核风控和电子监察等功能,业务监控监管更加完善。

宿迁:电商铺就扶贫路

宿迁市充分依托蓬勃发展的电商产业,率先探索电商就业扶贫新路径,全市累计5.2万名低收入人口通过电商就业创业实现精准脱贫。做法入选人社领域精准扶贫20个典型案例之一,获评全国“人社扶贫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优秀成果”。

构建“三项机制”。建立政府推动、产业互动和服务联动三项机制,大力发展电商产业,增加就业岗位。全市31个乡镇、132个村居创成全国“淘宝镇”“淘宝村”。建成京东“中国特产·宿迁馆”、淘宝“特色中国·宿迁馆”等10个线上特色馆,直接带动5000余名低收入人口增收脱贫。

实施“三项工程”。以“百千万”培训、“一村一品一店”、家门口就业等“三项工程”为抓手,针对群众需求实施精准帮扶。目前全市共发展“一村一品一店”品牌177个,省定经济薄弱村覆盖率达100%。加强与京东、苏宁、阿里巴巴等电商平台合作,建成农村电商服务点1142个,带动2.1万名低收入人口就业。

打造“三大载体”。打造村居型、企业型和基地型扶贫e站示范点吸纳低收入人口就业。全市累计认定“村居e站”306家,带动低收入人口就业1.29万人;累计认定“企业e站”154家,带动低收入人口就业0.77万人;累计认定“基地e站”49家,带动低收入人口就业0.59万人。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