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本土】在?给你讲述一段准格尔的传奇历史...

2021-01-20 12:5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大河 爽籁

去看黄河水,就是去看一段历史。可能是诗词浸润的缘故,总感觉几万年奔流,又几万里放歌,这河是从《诗经》里淌出。清澈应该是万物的源头,翠嶂千重,碧水蜿蜒,这样的山水佳境在黄河上并不多见,自然而然就产生了对山水的崇拜与信仰。

高岸为谷 深谷为陵

很奇怪,黄河出土默特平原后,一下子就急促起来,几乎没有过渡,黄土高原横刀立马,咄咄逼来,卾尔多斯高原也乘风破浪,斜里挤压下来,瞬间,准格尔大峡谷便岸断千尺,画地为牢了,地理上造就了一段山水传奇,黄河南流,也蔚成奇观。

唐代诗人卢纶到没到过这一带,没有确切史料,《送畅当》中,他叹道:“四望无极路,千里流大河。”不过,这已不重要,他已经写出了一种旷世的感受。唐代诗人吕温是到过这一带的,在《三受降城碑铭》中,领略了浪击榆关,水撞黑山的气势。所以,他在蒲津关下感慨:“独立大河上,北风来吹人。”

王维到此地来,是公元745年夏天。当时这里是唐朝的北部重镇,草木郁瘴,百兽出没。秦汉时期树榆为塞,绵延近千里,是一道绿色长城,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北方生态屏障。其时,它的战争功能已失,规模形迹却犹存,几百年下来,生态功能想来应该空前得好。

王维在《榆林郡歌》里记录下了这一地理境况,也是对榆溪塞的文学描述和佐证。“山头松柏林,山下泉声伤客心。千里万里春草色,黄河东流流不息。黄龙戍上游侠儿,愁逢汉使不相识。”边患犹存,戍客还在。黄龙戍便是边防营垒,也可以说是边塞的象征。唐朝的很多诗人都写到戍边将士的荒寒之苦,留下很多名篇。绝塞之地,也是匈奴人的故地。匈奴人祭天,史书上记载,是在龙城。

很多注释里说,黄龙是指龙城。龙城其时远在千里外的辽阳,这个解释存疑。若熟悉这一带的山川形迹,便不难看出,黄龙是形容词,黄龙戍泛指黄河沿岸的砦戍。而这样的砦戍隋唐时期沿黄河是有很多处的。但这个比喻不是无源之水,是有人文历史典故的。具体一点说,诗人所指的黄龙戍,应该在今托克托县河口至清水河县老牛湾一段内,也正是准格尔大峡谷的峥嵘之处。

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相遇时,土质有个细微的变化,不注意观察很难发现。蒙古人和陕北人的差异却显而易见,相貌性情一目了然。

地理上准格尔是个小地方,文化上南渡北归,筚路蓝缕,北方十多个民族在这里生活过,一声鸡鸣狗吠,也有着与众不同的幽深。

蒙古人的生活在梦幻与现实中交替,这也影响了黄土高原人的性格。融合带来的和谐,彼此已分不出你我,一家人一样,根扎进厚厚的黄土。

这样说的时候,仿佛出现了一幕:在高原沟谷沉落的路上,看见两辆驴车相遇了。驴车上装满了瓷,赶车的汉子停下车,各取一件瓷器,交换后,抱一下拳,互道一声“安达”,各走各的道。这是一种风俗,一般是用碗或盆交换。这个风俗被称作“瓷拉”,背景却是高原地理。

“安达”是蒙古语,简单说就是兄弟,引申说就是和善的人。晋、陕、蒙接壤区的老乡常说一句话:你呲拉甚了。意思是你别假慈悲。但在具体的语境中,却有着更丰富的内涵,只有熟悉这一带的地理,才能体会其幽妙。

“呲拉”了好多年,忽然发现这个词不对,应该是“瓷拉”,是民情风俗在方言上的引申与延伸。黄土高原与蒙古高原角力,千丘崛起,万壑沉落,地无三里平,道路崎岖盘嵌。瓷器很憔悴,运输不便,一不小心就碎了。40多年前,拉瓷拉回一车碎片的故事多如牛毛。交换瓷器,互道“安达”的风俗其实就是一个简单的祝愿,完好无损、安然无恙的意思。

不同的人,他们的气质、禀性中不同的东西要比相同的东西多,矛盾自然会产生,和谐又是很脆弱的东西,于是便要有一种机制或仪式保证它的正常秩序,于是诸如“瓷拉”这样的风俗就应运而生了。事实上,很多风俗,如道德一样,维护着一种秩序和机制,却有着不为人知的形式。但这样的形式,根深蒂固,有着一个地区天然的地理气质与禀性。

白云左绕 大河右洄

河套平原缓慢向陕北高原演进的过程中,山峦开始起伏,尽管两岸峙立,但并不凌厉,山河还是一派祥瑞之气。

虽然我们不能拿几千年前的气候条件与现在相比,但是,当北方农耕文明发祥地之一——寨子塔遗址现出端倪时,我们还是情不自禁对这片山河充满了崇敬与信任。黄河峡谷因此而增加了深邃的、厚重的、迷人的历史人文气息。我们的祖先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都与这条河密不可分。中国北方唯一的史前石城与祭祀神坛合一的遗址,就在黄河边的悬崖上,被人称为“远东金字塔”“众帝之台”,甚至有专家猜测,这就是大禹治水的地方。喇嘛洞恰在此中,距此不足千米,岸断千尺,寺耸危崖。

喇嘛洞分上下两院,上院在今准格尔旗薛家湾镇窑沟村,下院在哈岱高勒村。下喇嘛洞现在沉睡在河底了。万家寨水库未蓄水时,喇嘛洞黄河隧道贯穿天堑,相传为宋代所筑,为杨家将调兵遣将和补给粮草所用。清代诗人范大元咏《喇嘛洞》诗云:“洞里人何在?寻来总未逢。石床高卧处,只有绿苔封。”虽然范先生未必说的是此洞,但仙人未逢,倒是出了位高僧大德耶喜巴勒登,著有佛教史名著《诉说蒙古地区文字创立及诸寺庙源流之宝鬘》,确实没有辜负了这片好山水。民国十一年前,召庙里的喇嘛推开庙堂的后窗,长绳系斗,直沉河底,就可以取用黄河水。年深月久,绳子把窗户下的石壁磨出一条深深的凹槽,成为一道不可多得的景观。抗日的烽火席卷了这座石窟寺,现在,仅存一些断壁残垣和一地瓦砾了,但往昔的规模还历历在目。

读书人没有不知道《古文观止》的。据传,《古文观止》原编手稿就藏在这座庙里。当年,《古文观止》编好后,吴楚材、吴调侯二人将编稿寄往云中,吴兴祚完善后,适逢康熙皇帝巡幸,吴兴祚将《古文观止》献给康熙皇帝,正是剿灭噶尔丹的战事期间,康熙皇帝狩猎鄂尔多斯,所获极丰,在一小庙小憩时,将《古文观止》手稿赠予庙里。因小庙是喇嘛洞子庙,便辗转至喇嘛洞上院,视为镇庙之宝,筑洞珍藏于密室。遂成为寺庙秘传,延至召庙毁于抗日战火,《古文观止》的手稿也就不知所终了。曾经,好山水未能福佑这座好庙宇,好庙宇也没能福佑这片好河山,甚至不能福佑一部小小的好书稿。渡尽劫波,好山水还是好山水,《古文观止》还在一版又一版的印行……

时光如我们的老祖母,历史的深处,我们总是能感受到她慈祥而宽阔的手掌抚过时的温暖与仁爱。400多年前的喇嘛庙和今天沉没于河底的石阶,以及碧绿的河水都呈现出异乎寻常的宁静,我们与祖先对这片山河的依存似乎也从未有过改变。

白头浪这个名字并不张扬,它似乎只传达了黄河上的一种颜色,而这颜色,很久远,凭添了一些慈祥。水疾流湍便有浪涌,一簇簇耸起。黄河从古至今,白浪涌河的景致并不多见,这也从颜色上见证了峡谷的峻峭。可以想象,在太古洪荒的时期,这里一定有过刻骨铭心的故事,甚至认为,它和时间及心灵有关,甚至是治水的标记。

黄土高原受蒙古高原压迫,反抗的过程中,准格尔大峡谷横空出世,山与水、石与土的较量,演绎了一场山水传奇。不仅在地理上悬崖沉河,也在文化上异峰突起。千沟万壑,一河争流,跌宕百里,这是大自然一个奇崛的部位,也是历史与山水完美契合的一个段落。发现它的时候,越过山脊,看到一种触手可及的白。白的晶莹剔透,长风瞬间便将这白带走了。后来发现,这白深藏在高高的石岩中,亦青亦蓝,如同游弋在峡谷间的白云。一条河,让高原成为蓝天的一部分。以后,把这段峡谷带到了阳光下,世界对它的认识,让准格尔一点点地打开了一扇窗户,甚至对黄河的认识也多了一条途径,多了一种可能。

河过高原,水和云的气象是最完美的。把充满绿色的河水用影像再次呈现在世人面前时,有人惊呼:这不是黄河吧?这是黄河经过黄土高原的样子吗?

黄河经过黄土高原应该是什么样子呢?

在白云间激荡、盘旋、上升,直至成为流动的绿色,或许,这就是黄河流过高原的样子,也是对白头浪最好的阐释吧。

白云左绕,大河右洄。恒古未变的山川风物,也还在我们的故土上此起彼伏,风起云涌。

大河南流 缭青丹碧

究竟是黄河造就了蒙、晋、陕大峡谷,还是蒙、晋、陕大峡谷孕育了黄河的九曲十八弯,很难说得清了。蒙、晋、陕黄河大峡谷的起始地准格尔,峡开百里,岸断千尺,不寻常处便在这里,草原与黄土高原泾渭分明,大可拐转折下,忽然南流,蔚成天下奇观,堪称一段凝固在长河上的山水传奇。

先是河套平原接近尾声,峡谷便近了。两岸绿树凝烟,河岸呈平缓之势,无陡峭狭促之感,河水起伏有致,水流舒缓。大河荡荡,宽展飘逸,颇有江南钟灵毓秀之势。远看河水呈青绿之色,回清倒影,鱼跃鸟飞,舟楫翻波,颇为疏朗。河势与岸上景观极为秀气,有塞上江南之感。

明清时期,河口镇历史文化悠久,老屋连檐,青砖墨瓦,结构为明清式传统建筑风格。黄河上游与中游的分水线就在这里,国家黄河管理委员会在此设碑以志。榆林郡筑城时,曾树榆为塞,汉时称榆溪塞。五座城邑相毗连,七座关隘相守望,参差相倚,互望提携。历史文化名城胜州,北墙枕河而筑,挥城堞而临河,一河沸水,两岸滔涛尽收眼底。历史文化名城云中郡,但见雄关威墙起伏迤逶,宛如云中之龙游弋于大青山下。河上鸟集鱼翔,渔舟唱晚。岸上多绿树,一碧凝瑞,杂草生烟。至喇嘛湾,一河平两岸,景行色易。远看,大河飘逸而至,如银练般渺渺泻落,烟笼十里,波上生云,可谓黄河之水天上来。小滩子、聚合滩、龙抱湾宛如仙人小憩之地,烟笼柔波,绿罩青山,回首之时,河势陡阔,九曲回迂之处,库布其沙漠恬如静妇,轻纱笼袖,绿幔回肩,怀秀玉臂。天上之水疏如琴弦,朗如筝臂,一曲回环,诉尽人间风情,舟楫过处,可见黄河小家碧玉之态,含笑凝眉,情逸远方。汉代河滨县故城倚在西岸,颇有历史沧桑之感,体现出静、柔、秀、阔、疏朗端庄的黄河气质,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交际风情清晰可辨。榆溪塞、榆关、河滨关、云中郡、胜州、榆林郡故址云集,瓦釜、陶器、釉陶、砚、镞、矢钱币等俯拾即是,秦砖汉瓦也时有所见。北临黄河,西倚古城。库布其沙漠一衣带水,沙质纯净,新月沙丘叠弯回复,数弯环抱,蛇盘龙腾,一望无际。神泉景区江南园林与北国风光集于一身,大河上沙鸟翔集,回清倒影。绿泉秀水,以手掬口,清冽甘甜,纯如天露。沙丘小坐,湖中沐浴,前睹沙漠胜景,后视平原风光,古城雄姿犹在。沙漠浴间观黄河渔渡,一曲漫瀚调,领略漫瀚风情。

河过君子津,溯河而下,河面平缓,水势极浩。一河荡漾,两岸葱茏,红墙碧瓦。鸡犬相闻间,一叶扁舟,不觉已过青山,或如虎、或如鹰、或如猿,攀岩挂壁,如石笋,似奔龙,犹如百兽临河。许多筑于高壁上的人家,临流而居,成为临水人家。土木结构,块石垒墙,椽木搭顶,依山势而建。山势起伏沉落,乡间便道忽隐忽现,驴车、骡车、马车搬闺女送外甥、婚丧嫁娶时有所见,民情姿态各异。山上羊群点点,山下水流浩浩,出入河山,疏坡朗岸,凛波幽谷,有壁直立,有仞横河,两壁挟一流,细处碧波凝烟,阔处扶绿倚翠,险处荡气回肠,不觉已进入准格尔大峡谷。隘口夹曲壁,平坡带绿环,船过头直,草木悬空,漫瀚调终年萦绕,两岸星星点点的民间传说生生不息。转过一段崖壁,水势渐渐轻缓起来,才舒出口气,河水却陡激起来,一头扎进又一段峡谷,照例岸断千尺,峰立万仞,曲水弯流,峰扑崖堵,河道时曲时直、时阔时狭,簇浪拥波,水流亦时缓时湍,山河开合,目不暇接。怪石、巨石突兀其间,烽燧、古堡罗列两侧,峰峦叠翠,山石奇崛怪异,争为奇状。古塔、寺庙、碑石、石佛一路不绝,河水时开时合,沉翔挟流便得溶洞,堪称北方奇观。溶洞临河面崖,居于峭壁之上,洞内钟乳石各异,多姿多彩,幽水暗盈。以石叩击悬壁,轰然如蛙鸣,余音不绝于耳。洞尚不知蹊跷,躲在深闺人未识。

喇嘛洞古塔幽峰,兀立于巅,蜂拥河岸,险象环生。山道攀岩挂壁,起伏沉落,兀石孤柱,壁绝而涧深;河道九曲回肠,涛激越而鸣,看时皆缓,才知萦流潜底,声闻其远,涛翻其近;远则舒缓有致,近则湍急奔涌。两岸奇石状如猛兽,殆不可述。

说到金字塔大家并不陌生,距今约5000年前,人类文明初期的遗存。巨大石块修砌成的方锥体大型建筑物,因其形态类似于中国汉字“金”,故被我国学者称为“金字塔”,这是人类文明发展最重要的标志性建筑,迄今所知主要流行于古埃及、古印第安文明分布区。金字塔是古埃及奴隶制国王(法老)的陵寝,之所以要建成巨大锥体形式,源自灵魂升天的观念。金字塔的造型仿佛刺向青天的太阳光芒,形式上是对太阳神崇拜的具体体现。在世人的传统观念中,金字塔只是古埃及与玛雅文明的特有标志和象征。提出在中国探讨“金字塔”的有无,可能会被许多人认为是天方夜谭,不屑一顾。《山海经》是一部千古奇书,许多学者经过长期研究后指出,《山海经》是远古人类文明的文化信息、生态信息的真实记录。其中的《五藏山经》《海外四经》《大荒四经》《海内五经》等篇中,都记述了大禹治水时,曾经建造有多座四方台型建筑,被命名为帝尧台、帝誉台、帝丹朱台、帝舜台等,称众帝之台。中国自古就有“河出昆仑”之说。著名学者徐旭生指出,黝泽在今日黄河河套地区,也就是《山海经》所记载的昆仑丘。其址在今日黄河河套以南的鄂尔多斯高原。“在昆仑东北”的“众帝之台”,也就是就是寨子塔,城居与祭祀集于一体,其形制与金字塔的建造理念如出一辙。

寨子塔风光犹好,巨石临河,似落未落,一派石破天惊之态,数处孤峰兀起于岸,造型颇多。石猴、玉树、天狗等栩栩如生,组成一副颇具情趣的天然群塑。一柱直耸,不知何处飞来,顶上杂树丛生,意绪颇多。群猴拜月、石龟断剑、鹰栖寒枝、石佛开光、熊抱玉女、狮子滚球等等,殆不可数,蜂拥而至,目不暇接。绝壁之上石佛尤多,其中一尊酷似坐佛,临流而视,肃穆庄严。黄河石遍布两岸各台阶,曾经有人在此拾得酷似“小平您好”字样天然黄河石。黄河石质润体坚,澄水沙而涅槃,面色犹绝,纹理肌脉多灵气,图案奇绝,声名远播。

岔河口、城嘴子、大宽滩、小宽滩、寨子上、城湾等文化遗存文物古迹众多,一路风光尽收眼底。喇嘛洞临河而凿,水流湍急,河岸陡崖峭壁,甚是绝险。其下有一平缓处,建有察汗固少召。喇嘛洞便筑于召下石窟,洞高约3米,宽约4米,斜伸于河底。相传此洞凿于宋代,为宋、辽时期交战之产物。当时,杨家将士镇守河防,为解决两岸通行困难,便于与雁门关大本营密切联系,于石壁上凿洞,沉至河底,贯通黄河天堑,调兵遣将,运送粮草军械,易进易退,固守河防。

前行,城坡古城横于一壁之上,河陡转。古城筑于西夏,为金肃州军事重镇。城堡筑于西岸直弯之崖巅,地势险峻。城呈长方形,依山势而建,西高东低,北倚黄河断崖,南临红水沟涧,四角筑有高大敌台,设楼筑碟。城东西长280米,南北宽200米,出土文物甚丰。此处地势险绝,河道弯曲,湾流急湍峰崖扑面,惊心动魄。周围文化遗存、遗址颇多,据城堡不远处,大沙塔西夏古墓群皆绘有壁画,为内蒙古为数不多的西夏壁画墓,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墓室为青砖枋木结构,壁皆绘水纹彩画,砖雕立柱,穹庐墓顶。壁画有“夫妇对饮图”“怪兽咬斗图”“牧驼图”等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图景。

万家寨蓄水前,若沉下河底,再看两岸绝壁峻峭挺拔,气势雄伟,刀削斧劈之势的险峻风光让人叹喟,谓之龙口、龙脊、龙垂,喻为黄河三峡。峡内河水时平时缓,静如绸缎,啸如激雷,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两岸绝壁相峙,河如一线白练,河水穿梭鸣叫,如野马横冲直撞,激起数丈高水柱,直撞石壁,左冲右突,雷霆之声震耳欲聋。水花破碎,腾空而起,阳光一照,晶莹剔透,烁烁夺目,形成无数道彩虹,如梦似幻。河面大开大阖,令人耳目一新。至包子塔一段,亦奇亦险,峰峦愈加挺拔,河水于峡谷间奔涌而出,涛声激壮,倨傲不羁。其间白头浪段河水曲折迂回,急湍而下的流涛窝卷旋波,浪如白头魔鬼,一河流水如沸水一般,激越之声十里可闻。黄河河道陡然逆转,形成两个小岛屿,称为乾坤湾。此段黄河落差大,河面亦窄而狭,两岸山峰如刃倒立,固锁韶光,若是俯视,河水如缎带飘逸于深谷幽涧之下,许多优美动人的民间传说萦绕在这一带。

老牛湾古城保存完好,易于舟船停泊,漫游古城,发幽古之情,别有一番情趣。相传许久以前,黄河是一头老牛犁开,当这头老牛来到这一带时,精疲力竭,累死于此,后来人们就叫这个地方老牛湾。老牛死后,又来一头小牛,小牛继续前行,夜以继曰,始终没有走出这道湾。小牛费尽力气,转过一个峰崖时,骤然扑面的灯火和天上的星星交相辉映,小牛受惊,狂奔遭羁,跌了一跤之后,堵在河道里,河水陡涨。玉皇大帝大惊,急令天兵疏通河道,无奈小牛已化作一石峰,岿然不动,天兵只好挥剑断峰,河水从直仞间奔涌而出,小牛的血直溅两岸,化作丛丛绿树。翠岗青峦,蛮牛抵角,如一道屏风,消减着河水的涛声,为两岸的百姓压惊。无奈万马泻河,奔腾不息,激浪奔腾喧嚣,水雾悬空,轰鸣声在深谷幽峰间回荡。包子塔一段黄河,堪称天下黄河第一弯,黄河曲折环抱,几近于360度圆形弯。船行此处,两岸烟云荡涤,为整段峡谷最摄人魂魄之处。远看包子塔犹如巨兽伏河,昂首挺胸,背倚重峦叠峰,俯视浩荡流水。转过一段峭壁后,水流收于一颈,如利刃横切,直插而下。两岸壁耸仞卷,飞雪崩玉,呼啸而去。

包子塔上有古代兵寨崔成寨,寨墙及寨门完整无损,山路绝险,蛇盘虫落,蜿蜒于山脊之上,几近四面临河。道宽仅容农用三轮车通行,最窄处不到3米,悬崖下黄河涛壮,一仞直壁,斧凿剑断之势,没有一点攀缘之处,可谓一人当关万夫莫开。内蒙古近代史上最著名的蒙古族抗垦英雄丹丕勒,曾在此浴血奋战,演绎出内蒙古近代史上最悲壮惨烈的一幕,以身殉土。寨内巨石林立,山崖陡峭,三面绝壁之下,黄河之涛咆哮怒吼。一河水流如舌头翻卷,船行其间,草木悬空,鹰雀不落。岛上蛇、蜥蜴、野兔、山鸡、山鹰、刺猬出没其间,古寨内石屋极具风情,颇有一番意味。

再行,弯多船直,闻名三晋大地、声威典册史书的万家寨扑面而来。万家寨因明朝蓟辽总督万世德在此筑寨而得名,城堡遗址犹存,老寨横墙,寨墙临绝壁深涧,壁峭如刃。两峡之间,峙立双峰,剑拔驽张。一坝锁河,高峡出平湖,黄河映长城。黄河南流的奇观至此陡转,新的山水传奇再一次展开,晋、陕大地豁然开朗,到山西保德一段,又西流一程,天下黄河,天宇晴霁。

作者:王建中

原标题:《【本土】在?给你讲述一段准格尔的传奇历史...》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