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临夏文物春秋】来!一起赏析州博物馆馆藏的7件西夏瓷器

2021-01-20 17:4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临夏州博物馆馆藏西夏瓷器赏析

曾经在宁夏灵武磁窑堡窑址出土了一件褐釉小口深腹瓶,腹部刻有反映西夏统治者生活的送葬狩猎图。最前方是一惊慌奔逃之兔,其后一鸟(海东青)在抓捕一鹅,后又有一奔跑之狗似在协助捕鹅或追捕逃兔。中间刻一马,鞍上插有幡旗似刻有字(不清),应为死者之名。马后方刻有双靴,内插长竿前挑一灯,靴后另有一灯。这件瓷瓶不仅表明西夏人喜爱狩猎,也为世人展现了西夏瓷的无穷魅力。虽然我们无法亲眼一睹这件瓷器的风采,但临夏州博物馆收藏了数量可观的西夏瓷器,均出自民窑,虽不能与磁窑堡出土的深腹瓶媲美,但有其独特的风格,今挑选七件极具代表性的进行赏析。

一、临夏州博物馆馆藏西夏瓷器概述

临夏州博物馆收藏了较为丰富的西夏瓷器,虽然均是民窑产品,不能与名满天下的知名窑系产品媲美,但胜在器物种类齐全、有自身风格艺术,是临夏地区历史文化的见证物。

1、民窑黄釉瓜棱执壶

属国家三级文物。撇口,束颈,溜肩,腹部呈瓜棱状,圈足,宽带形执柄,弯曲细长流。通高21厘米,口径7厘米,底径8厘米,腹径11厘米,重0.580千克。通体一色施黄釉,釉不及底。胎体较致密,釉面油润光亮,造型丰满端庄。这种执壶是生活用具中的酒具,是仿制金银器样式烧制的,肩一侧的弯曲细长流及另一侧贴附的扁形曲柄,使整件执壶显得婀娜窈窕、美丽动人。

2、民窑白釉梅点纹双肩耳瓶

属国家二级文物。小口微撇,束颈,斜肩,长直腹,腹下渐内收,底部微撇,圈足之上饰一圈附加堆纹,颈肩部贴附对称柄形双耳,一耳残,这种肩两侧贴附的双耳增加了器物的古朴色彩。通高16.2厘米,口径4.2厘米,底径7.1厘米,腹径9.2厘米,重0.471千克。通体一色施白釉,釉不及底,腹部下部及底部露胎,胎呈土黄色。肩部及上腹部饰褐色梅点纹,构图简约,清新雅致。肩、腹有磕损。这件民窑瓷瓶虽然古拙朴实,但胜在造型别致、简约灵动。

3、民窑褐釉荷花口瓶

属国家二级文物。荷花形大口,犹如开放的莲花,细长颈微撇,圆肩,腹部长圆,圈足。通高28厘米,口径16厘米,底径11厘米,腹径17厘米,重1.480千克。通体一色施褐釉,釉不及底,腹底部及圈足露胎,胎呈土黄色。胎质细密,釉面油润光亮,造型修长秀美。器壁整体偏薄,尤其是口沿的荷花瓣处,器壁轻薄,质感灵动轻盈。

4、民窑白釉卷草纹梅瓶

属国家二级文物。小口平沿,短颈,丰圆肩,腹以下渐渐收敛,底部平底微外撇。通高38厘米,口径6.5厘米,腹径12.5厘米,底径10.5厘米,重2.011千克。通体一色施白釉,釉不及底,釉面略斑驳。肩部用褐釉一圈花瓣纹,瓶身亦是用褐釉施卷草纹,卷草纹线条流畅。瓶身卷草纹旁用褐釉书以“※※遇神仙 酒中曾得道”。梅瓶因瓶体修长,宋时称为“经瓶”,是盛酒的用具。从这个梅瓶上书的内容来看,用途就更加明确无疑了。从整体画面看,字的位置居中,周边卷草纹纹则有意简化,以造成整体画面的平稳。

5、民窑白釉牡丹纹梅瓶

属国家二级文物。小口平沿,短束颈,丰圆肩,腹以下渐渐收敛,底部平底微微外撇。通高40厘米,口径8.6厘米,腹径15厘米,底径11.5厘米,重3.066千克。通体一色施白釉,釉不及底,胎质细密,釉面细润光亮。颈部用褐釉施一圈花瓣状图案,瓶身腹部主体纹饰是用褐釉描绘的缠枝牡丹,整个画面用洗炼准确的线条,勾勒出摇曳的叶纹和牡丹花,花叶结构的巧妙处理及块面色差的对比来展现牡丹花雍容雅致的花姿。其布局既严谨又不显呆板,近似对称又不严格恪守,因而画面显得粗犷、简洁,有着素雅质朴的美。

6、民窑白釉卷叶纹碗

属国家二级文物。敞口,弧壁,矮圈足。通体高5.8厘米,口径17.5厘米,底径6.6厘米,重0.281千克。内壁施白釉,外壁无釉,露胎,有些许流釉痕迹。碗内壁用黑釉描绘了三朵卷叶纹,外壁为素面,圈足旋刻规整。此碗胎质坚密,釉色匀净,构图规整、线条流畅。

7、民窑黑釉碗

属国家三级文物。敞口,弧壁,小圈足。通体高6厘米,口径14厘米,底径5厘米,重0.246千克。内壁施黑釉,碗底部分露胎,呈一个椭圆形,其上用墨书两个文字。外壁亦施黑釉,釉不及底,圈足及上露胎,几乎无流釉痕迹。胎体密实,釉面莹润,造型优美。

二、西夏瓷器的概述

宋代是我国瓷业发展史上的高峰之一,是我国制瓷业的繁荣时期,五大名窑争鲜斗艳,民窑如雨后春笋遍布各地,新品种不断涌现,产品数量大增。即使地处祖国东、北部的辽、金两朝,其制瓷业亦达到很高水平,并有其鲜明特色。但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与宋、辽、金先后并存,位于祖国西北边陲,长达190年的西夏王国(公元1038—1227年)瓷器所知甚少。解放后西夏瓷虽偶有零星发现,有的学者也指出它的存在。但这些有限的资料多为非发掘品,或没有确切地层关系和可靠年代的实物佐证,同时也没有发现其窑址,故还不足以对西夏瓷进行全面的论述,现存的几部陶瓷史也均为论及。1983年考古工作者对宁夏灵武县磁窑堡磁窑址进行了调查,确定其时代为西夏,1984—1986年在此进行了三个季度的发掘。遗址处在灵武县城以东三十五公里的沙漠中,工作环境极其艰苦,但发掘成果令人瞩目。不仅发现了西夏窑炉和作坊遗址多处,还出土了极为丰富的瓷器、窑具和工具。1987年考古工作者在灵武县回民巷村亦发现西夏窑址。1992年甘肃省武威市塔儿庄出土一批西夏瓷和窑具。此地应是一处瓷窑址。上述考古发现为西夏瓷研究创造了有利条件。

西夏王国主体民族——党项族在北朝时就活动在祖国西北大地。到李继迁势力大增,四处侵略宋朝边境,又经其子李德明的二十年休养生息,为西夏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德明子李元昊为人“雄杀多大略”,是一个文武兼备的开国雄主。他在1038年建国称皇帝,国号大夏,宋人称之为西夏,沿袭至今。其领土包括今宁夏、甘肃、陕西、内蒙、青海五省的有关部分地区。它前期与北宋和辽,后期与南宋和金形成两个三国鼎立的局面。在第四代皇帝夏崇宗李乾顺和第五代皇帝夏仁宗李仁孝统治时国力强大,达到鼎盛时期,以后逐渐衰落,1227年为成吉思汗所灭。

西夏建国后,农业、畜牧业、手工业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从其能与宋、辽、金三国长期相对峙来看,是有其内在因素的。西夏历朝统治者大都热衷于学习汉文化,这又使其文化得到迅速发展。这些势必导致人们对日常生活中不可须臾即离的瓷器的需求量日益加大。除日常生活用品外,统治者们还需要大量的其他瓷质用品和瓷质建筑材料。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西夏王国建立和发展了制瓷手工业。

1、西夏瓷器的种类

西夏瓷的胎质坚密,呈浅灰白色或浅黄色。釉有白、青、黑、褐、紫、茶叶末、姜黄等色,其中以白釉和黑釉为主。白釉瓷均施化妆土,釉料淘洗较精,三氧化二铁仅为百分之零点六六。这有利于提高釉的透明度。由于烧制时用煤作燃料,火焰短,在窑内易形成氧化焰,故烧成后呈白中闪黄色,即牙黄色,属暖色调。西夏瓷种类繁多,仅生活用具就有二十一类四十八种,其他尚有文房用具、娱乐用具、雕塑品、宗教用品、建筑材料等二十一类三十九种。这有两个原因,一是西夏境内缺铁,少铜、锡,因而一些日常用品不得不用瓷器来代替。二是西夏瓷中特殊产品较多。这与西夏王国境内的主体民族——党项族的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有关。如适合于游牧生活使用的各种形式的扁壶,娱乐用具中的牛头瓷埙,雕塑品中大量秃髪人像、骆驼,佛教用具中的法轮、金刚杵、擦擦、佛花,塔庙中泥塑像所用的瓷眼珠,建筑材料中的瓦件、白釉贴面等。这些均为其他窑址所少见。产品种类繁多且部分反映了游牧民族的生活与习俗,是西夏瓷一大特点。

2、西夏瓷的造型与装饰技法

西夏瓷造型有两大特点。第一是注重整体造型,力争达到以形取胜的艺术效果。如白釉花口瓶有五瓣双曲匀称的花口,细长颈微上撇,曲度恰到好处的扁圆腹,横线多层的喇叭口圈足,其造型是用准确流畅的曲线和直线来完成,各部分之间的曲度、宽窄、长短比例颇为协调,因而显得修长而秀美,再加上白中闪黄的温暖釉色,体现了白瓷的艺术魅力,给人以美的享受。其他素釉瓷也都反映了以造型和釉色取胜的时代风尚。第二是造型重实用性。如大扁壶为斜唇小口,短束颈,扁圆腹,腹的两面各有一圈足,两侧有两系或四系。从整体造型来看,扁圆形适于马、驼长距离行走时携带,两侧之系便于穿绳捆绑和提取,腹背之圈足在放置时起平稳作用,正面圈足有对称和加固胎体作用。另外在前、后腹两片结合处施附加堆纹,以使胎体坚固耐用。小扁壶则腹面无圈足,腹背有一凹足,肩侧有两系。小扁壶用于随身携带,因而造型设计体态轻盈,再施以单色釉,又有素雅之感。扁壶体现了党项族的生活与习俗,是西夏瓷中的典型器物。

装饰技法以剔刻花为主是西夏瓷的另一特点。可分刻釉、剔刻釉、刻化妆土和剔刻化妆土四种。刻釉是胎体施釉后,待其稍干用刻刀在釉面上刻出花纹,属阴刻。因所刻纹饰较细,胎、釉间色差不明显,很少单独使用。剔刻釉是在施釉的胎体上剔掉部分釉面而形成主题纹饰,属阳刻,但细部纹饰和地纹仍需用刻釉技法刻出。刻化妆土是在胎体上施化妆土,阴干后刻出花纹,再罩以透明釉,烧成后花纹因露胎而呈浅青色,余呈白色。剔刻化妆土亦是用剔刻结合的技法来展现纹饰,再罩以透明釉,烧成后剔花部分是在浅青地上呈现出白色花朵,刻花部分则是在白地上显出浅青色花纹。剔刻技法始于宋初,以磁州窑最为突出。西夏瓷的这种装饰技法显然来自于磁州窑系。另外尚有点彩、印花、刻花、镂孔等装饰技法。

3、西夏瓷器装饰艺术风格

西夏瓷的装饰题材以反映民间生活为主。如宋、金时期南北诸窑流行的代表人们希望的婴儿,表示吉祥的幼鹿、游鱼,象征美好幸福的牡丹,使人赏心悦目的莲花等。还有反映党项族人的送葬狩猎场景和其他有关内容。西夏素釉瓷中以白釉瓷最为突出,达到了以造型和釉色取胜的艺术效果。这应与党项民族崇尚白色有关。剔刻花瓷主要是利用胎——釉、胎——化妆土之间的色差对比来展示所描绘的主体物相和相关纹饰,有着强烈的艺术效果。以黑釉剔刻花尤为明显。黑(釉)白(胎近于白色)两色对比强烈,有素雅、庄重、宁静的美感。剔花有较大的空白处来突出主体纹饰,表现空间,构成画面的空灵感,给人以联想的作用。同时在所刻的地纹和边饰中又借助于多层次的视觉效果来突出主题纹饰,起到以虚托实、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

用剔刻技法描绘现实生活的题材则体现出写实兼写意的画风。写实就是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写意是讲究艺术手法上的提炼、概括和意趣,从写实中掌握严谨的造型,然后再以形写神,以达写意的目的。出土于灵武磁窑堡窑址的送葬狩猎图表现了党项族的生活,真实的反映了狩猎的场面,有着写实的意味。此图线刻技法虽欠熟练,但颇有韵味,如海东青在抓捕鹅时,鹅在惊恐中已失去了身体的平衡,奔跑的狗跟踪而至,而惊恐之兔在拼命逃窜。这一刹那的紧张情景生动地描绘在画面上,质朴的线刻把动态、神态一一勾画了出来,其造型的概括手法正是写意。

西夏瓷装饰艺术上的另一特点是在构图上力图做到宾主有序,主次分明。首先是大量利用开光构图,几占纹饰的百分之七十以上。这为当时其他窑所少见。开光以内的物相作为主体纹饰,开光以外的地纹和边饰起辅助衬托作用。第二,用多层次的色差对比,也就是既注意在总体色差上的块面对比,又注意局部块面色彩强弱的对比。这种从对比中找对比,使主体、客体纹饰非常协调地处于同一画面之中。第三,在非开光画面中则运用线条的粗细、疏密、繁简及花与叶结构的巧妙安排以达到合理构图,来突出主题纹饰。由于西夏瓷装饰注重宾主关系的妥善处理,从而增强了艺术效果。

4、西夏瓷在中国陶瓷史上的地位

我国素以瓷国著称于世, 主要生产地区多分布在中原、江南及华南等地。西夏瓷的发现与研究向人们说明地处西北的宁夏、甘肃两省区亦生产着精美的瓷器。这使我国古瓷窑址的分布点向西北推至贺兰山及河西走廊一带。西夏制瓷业受到中原诸窑系,特别是磁州窑系的强烈影响,应视为十二世纪我国制瓷业在西北地区崛起的一分支。

就我国瓷器发展史而言,具有鲜明民族特点的瓷种,过去以辽瓷最为显著,现在可以说除辽瓷外,尚有西夏瓷。西夏瓷种类繁多,许多产品体现了党项民族的特点。这些独特的产品和装饰艺术丰富了陶瓷史内容,并为我国制瓷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来源:民族日报

原标题:《【临夏文物春秋】来!一起赏析州博物馆馆藏的7件西夏瓷器》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