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开启美好安徽民政事业发展新征程

2021-01-21 16:0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安徽各地民政民生事业的生动实践和实际成效,为新阶段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建设奠定了民生工作基础。在安徽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民政部悉心指导下,全省各级民政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强化政治引领,全面从严治党,坚持改革创新,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

突出政治统领 坚持全面从严

以高质量机关党建引领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

安徽省民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机关党委书记 高光权

2020年,安徽省民政厅党组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战略部署,突出党的政治建设统领作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推动机关党建水平再上新台阶,为全省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安徽连续8年在民政部重点工作评估中获优秀等次,省民政厅(机关)蝉联“全国文明单位”。

安徽援鄂养老服务队凯旋归来

发挥政治建设统领作用,推动“两个维护”融入血脉、见诸行动。省厅始终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及时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作为第一议题,做到组织学习第一时间、谋划工作第一步骤、落实任务第一要求、督查考核第一内容;举办5期“安徽民政大讲堂”;厅主要负责同志作为省委宣讲团成员,赴宣城市作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宣讲报告并为全厅党员干部上党课;坚持从讲政治高度看待民政工作,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践行“两个维护”贯穿谋划战略、制定政策、部署任务和推进工作全过程;出台关于加强机关党的政治建设的19条措施;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严肃党内政治生活。

压紧管党治党责任链条,推动责任主体贯通联动、一体落实。印发《省民政厅党组全面从严治党责任清单》,做到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出台《省民政厅机关党建工作责任清单》,细化机关党建“三级五岗”52项具体职责。在省直机关中率先印发《关于进一步发挥省民政厅直属机关基层党组织纪检委员作用的若干意见(试行)》,落实“三个必须”发挥纪检委员(纪检监督员)“前哨”作用。构建“年初有部署、季度有总结、年中有督查、年底有考核”的闭环体系,推动机关党建工作从“宏观化”指导向“精细化”管理转变。每半年对机关党的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及意识形态等工作开展“一揽子”督查,召开机关党建工作推进会,通报发现问题抓好后续整改。实化基层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工作,完善综合考核指标体系和考核机制,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方式,确保述出责任、评出差距、考出动力。

同时,省民政厅还通过激励党员发挥模范作用、树立干事创业鲜明导向和一体推进“三不”机制等举措,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反腐,推动政治生态风清气正、持续向好。

下一步,省民政厅将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揽思想和行动,坚决扛起管党治党政治责任,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进一步发挥机关党建“凝神聚魂”作用,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改革创新 服务大局

推动合肥民政事业全面发展

合肥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赵 明

2020年,合肥市政府始终将党的政治建设摆在民政事业发展首位,坚持党对民政工做的全面领导、坚持在讲政治上做表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和坚持在从严治党上敢抓敢管,不断推动省会城市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

合肥市婚姻登记颁证现场

强化基本民生保障。完成年度城乡低保提标,城乡低保统筹范围扩大到县域,在全省率先实施社会救助审批权限下放,启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加大临时救助力度,社会救助进一步提标扩面增效。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构建一部地方法规、三个政府文件、若干部门文件组成的“1+3+X”政策体系。加强困境儿童关爱保护,构建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家庭尽责、社会参与的关爱格局。强化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打造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联动”救助格局。

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以市委基层党建和基层治理“1+8”系列文件为引领,打造29个集基层党建、协商自治、文体活动为一体的小区居民活动中心,实现了“一居多会”“两长多员”自治组织队伍城市社区全覆盖。建成88个标准化村级社区服务中心(站)。探索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机制和“五社联动”治理模式,打造共建共享、充满活力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

优化专项事务管理。市本级组织各类培训1800人次,以赛促建,各项比赛取得优异成绩。加强公益性公墓建设,推进移风易俗,推行绿色殡葬,创新推出线上祭扫、代客祭扫服务。持续开展婚姻登记机关等级评估,推行免费颁证与免费婚姻家庭辅导工作,全市收养登记、婚姻登记合格率均维持在100%。科学做好地名管理,在全省率先完成2019年全市地名信息库更新完善工作,全市共有17个千年古镇、8个千年古村落,申报和认定数皆为全省首位。

在疫情防控中履职尽责,实现全市民政系统“零感染”。全市1400余家社会组织主动参与慈善募捐、社区联防、专业服务等活动。组建养老服务队代表安徽支援武汉市江汉区社会福利院,合肥市民政局、安徽(合肥)援鄂养老服务工作队获全国民政系统疫情防控先进集体。在防汛救灾中全市民政服务机构主动防范化解安全风险,实现民政服务对象安全度汛。对因汛情导致基本生活困难的群众,及时开展救助,动员全市社会组织、社工、志愿者有序参与抗洪救灾。在脱贫攻坚中,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体纳入社会救助兜底保障,确保不落一人。发动社会组织参与新疆皮山县贫困村结对帮扶挂牌督战行动和省“百社进百村”脱贫攻坚专项行动。

高位推动 精准施策

深化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试点改革

蚌埠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张晓静

2020年,蚌埠市在全国第四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成果验收中获得优秀等次,入围全国前十名,获得中央财政专项奖励100万元。

蚌埠市委、市政府将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纳入全面深化改革重点项目统筹谋划,列入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先后出台《蚌埠市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等15个政策性文件。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市政府24个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市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下设资金保障组、项目建设组等6个专项工作组,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重要事项和难点问题。细化分解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任务,纳入县区和市直部门目标管理绩效考核重要内容。市人大、市政协将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列为常委会听取审议事项和重点建议提案予以推进。

蚌埠市街道养老服务中心开展居家养老上门探视服务

全市建立居家养老探视服务制度,实施居家养老政府购买服务、困难家庭适老化改造和特困老人住院护理保险试点,发放高龄津贴和低收入老人居家养老服务补贴8084万元,为200余户低收入老年家庭配置智能养老设备。修订《蚌埠市控制性详细规划通则》,明确新建小区配建养老服务设施“四同步”,配建标准不低于25平方米/100户。建成市、县(区)养老服务中心10个,街道(乡镇)养老服务指导中心74个,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站186个,拥有社区日间照料床位2000余张。建成智慧养老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形成1个市级平台、7个县区平台、N家线下服务队伍协同发展的“1+7+N”智慧养老服务网络,133家养老机构全面纳入互联网监管。市老人休养院、龙子湖区智慧养老服务中心等7家养老机构(项目)被评为安徽省智慧养老示范工程。全市53家养老机构内设医务室和护理站,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医疗合作协议签订率100%。与上海市奉贤区、浙江省温州市签订长三角养老服务一体化合作协议,有效实现三地养老资源无缝对接。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开展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提升专项行动。

同时,蚌埠市还通过开展公益创投支持养老服务发展、推进农村特困供养机构转型升级、建立困境老年人“救急难”机制和支持培育养老服务产业新业态等四方面创新,发挥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效应。

创新机制 多措并举

织密扎牢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网

六安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孙学龙

近年来,六安市全面落实兜底保障政策,积极创新兜底保障方式,构建了坚实的兜底保障网。

全面实施社会救助兜底脱贫行动,健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强低保政策与扶贫政策衔接;完善特困供养政策,逐年提高保障水平;建立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动态调整机制,符合条件的贫困残疾人生活补贴和护理补贴实现全覆盖;落实落细儿童福利待遇和农村“三留守”关爱服务政策,关爱保护体系日趋完善。截至2020年底,全市两项政策覆盖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总数的比例达到34.5%,实现了应兜尽兜。

六安市“一门受理”服务窗口在受理困难户救助申请

2018年,舒城县被民政部确定为安徽唯一的社会救助综合改革试点县,在省民政厅的指导下,六安市着力打造“统筹衔接、高效便捷、兜底有力”的多层次综合救助新格局,形成了兜底保障“舒城经验”。主要内容有:发挥村民组长、社会救助信息员等群体贴近群众的优势,及时排查和报告困难群众出现的急难事件,并依托村(社区)“救急难”互助社等群众性互助组织,及时帮助群众化解急难问题,提高救助时效;将审批权限下放至乡镇人民政府,对符合低保和特困供养条件的对象,自收到群众申请后,15个工作日内办结,提高审核审批效率;将救助服务内容拓展到物质救助、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心理疏导等方面,累计开展综合服务2.5万人次;选优配强村民组长,探索实行务工补贴、绩效奖励、公益岗报酬相结合的村民组长待遇保障机制,激发基层救助工作活力。2020年12月起全市推广“舒城经验”。

2019年,市政府在金安区实施了建档立卡贫困户失能、半失能人员社会化组织化养护试点,将医疗康复、机构养老与精准扶贫有机融合,走出了一条“政府主导、多方协同、规范康养”的特殊群体兜底保障新模式,实现了“养护一个人,脱贫一家人,解放一群人”。2020年开始在全市推广,截至目前已建成养护机构9家、累计入住养护对象539人。1月19日,安徽省委书记李锦斌在《安徽六安探索失能贫困群众集中养护机制》上批示“六安市做法思路新、机制活、效果好,可结合实际总结推广,整合各方资源,加大支持力度,推动医、康、养、护有机融合,多措并举破解失能贫困群体救助问题,构建与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兜底保障制度”。

下一步,六安市将探索建立兜底保障对象分类识别、动态管理等制度体系,构建新时代更加科学、更加高效的兜底保障体系。

聚焦群众关切 提升服务能力

力促殡葬改革与专项事务管理提质增效

芜湖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桑宝庆

近年来,芜湖市民政系统秉持“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在推动殡葬改革与专项事务管理上大胆探索,主动作为,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2018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加大殡葬改革投入,制定出台了《芜湖市惠民殡葬实施办法》,共争取4亿元资金,建设城市公益性公墓(骨灰堂)5座、镇级公益性公墓52座,实现了全市城乡公益性公墓全覆盖;筹措资金2365万元用于殡葬设施设备更新改造。连续三年对全市殡葬领域问题进行排查整治,将违规建设的殡葬设施主体建筑和硬化设施拆除;对全市殡葬服务、中介服务和丧葬用品市场进行排查整治,推动建立殡葬管理长效机制。2020年,选派4名殡葬职工组成“援鄂服务队”,紧急驰援武汉疫情防控。多渠道宣传殡葬法规政策,持续推进殡葬移风易俗。

芜湖市清明祭扫活动现场

连续多年提高孤儿生活费保障标准。将困境儿童家庭纳入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政策范围,综合运用基本生活保障、医疗救助、学费减免等政策手段加强困境儿童分类保障。组织开展“政策宣讲进村(居)”活动,建立完善儿童救助保护机制。

2020年,围绕照料服务、寻亲服务、巡查治理、落户安置等内容,开展了救助管理服务质量大提升专项行动,全市共救助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952人次,成功寻亲39人。对滞留超过三个月且无法查明身份信息的44名救助对象,安置到公办福利机构进行照料;对已办理户口登记且符合特困人员供养条件的,纳入救助供养范围。

制定出台芜湖市困难残疾人生活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实施办法,惠及9万余名残疾人。分配彩票公益金39.4万元用于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推进,全市建设79个精神障碍社区康复场所。积极推进残疾人康复辅助器具社区租赁服务,已建成2个社区租赁服务点并开展服务。

2020年6月,接到国务院同意芜湖市部分行政区划调整的批复后,成立了芜湖市行政区划调整工作领导小组,以确保干部职工得到妥善安置、确保干部群众利益得到合理保障、确保各项工作有序衔接和确保群众生产生活秩序不受影响为目标,平稳有序完成各项调整工作。目前,市辖区面积增加到2725平方公里(增加83%),中心城区发展空间得到大幅拓展,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力明显提升。

殡葬工作与民政专项事务涉及千家万户,事关老百姓的切身利益,下一步,芜湖市将全力打造“智慧、活力、温暖、敬业”的新民政,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聚焦体系建设 强化平台融合

全力推进三社联动和慈善事业发展

阜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王显义

近年来,阜阳市委、市政府将“三社联动”工作纳入政府为民服务事项,高位推动。先后出台《关于加快推进“三社联动”工作的实施意见》等4份规范性文件,夯实“三社联动”政策基础。市级层面成立“三社联动”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党委、政府定期研究推动相关工作的联席会议制度。市委将“三联四建”列为重要工作长期推动,把“三社联动”作为政府提升为民服务能力重要内容,融入市委中长期发展规划。统筹资金150余万元,启动市级试点9个,以点带面,全面铺开“三社联动”工作。将推进“三社联动”作为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内容,纳入政府年度目标管理绩效考核范围,确保各级“三社联动”资金、人才、项目等发展要素全领域、高规格、全周期推动。同时,通过实施社会工作人才提升计划、社区工作者持证计划、基层社会工作者政治待遇计划、社区社会组织培育计划和多元投入财政支撑计划,激发“三社联动”发展动力。

阜阳市汛情期间慈善捐赠

经过探索实践,阜阳试点社区以“党建引领下的小区服务治理”为切入点,以实施“三社联动”为抓手,将社区资源“联”起来,社会组织“建”起来,让社区治理“活”起来,引导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逐步形成了为民服务、社区协商、居民互动、公益创投等各类特色品牌,打通了社区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阜阳新格局”初见雏形。

近年来,阜阳市通过政策导向、项目链接和搭建慈善平台等举措,促进慈善组织快速发展。全市现有公益慈善组织112家,其中基金会8家,各类慈善活动共接收捐赠款物折合资金2.82亿元。阜阳市积极对接省“牵手计划”“三区计划”“十百千”等社工项目,广泛开展助医、助学、纾困等公益慈善活动,义工参与3万多人次,义工服务达100多万小时,服务对象累计20余万人次。推动志愿服务发展,打造了“七彩包”“关爱残障儿童,感受生命热度”“优势视角·助残扶志”“关爱瓷娃娃行动”“四胞胎脑瘫儿救助行动”等一批省内有影响的公益志愿服务项目。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淮河汛情期间,完善应对突发重大灾难的慈善应急机制,慈善组织共接收社会捐赠款物7588.54万元,慈善组织成为应对重大灾害的一支重要力量。

“三社联动”和慈善工作涉及民生方方面面,推动社会工作和慈善事业发展十分重要、十分迫切,阜阳市将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工作进度,全力推动民政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主动作为 开拓创新

将民政工作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宣城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余宏汉

宣城市委、市政府将更好承接沪苏浙老年人异地养老需求、打造长三角文化旅游休闲康养示范基地作为民政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内容。

市民政局作为市长三角一体化领导小组办公室重要成员单位,民政工作纳入全市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年度工作要点,每季度听取汇报,每月进行工作调度。印发《实施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宣城行动计划》,确定8项民政工作任务,着力培育一批健康养老服务业集聚区和创新企业。高水平编制宣城“十四五”养老服务规划,努力打造“健康宣城,养生福地”。积极谋划“一地六县”长三角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产业集中合作区建设,深入开展专题调研,编制白茅岭国际康养小镇概念性规划,将各项任务责任落实到人、重点调度推进。

2020年10月23日松江嘉兴宣城三地签署《旅居养老备忘录》

2020年6月初,由上海长三角区域养老一体化协会牵线,宣城市、上海市松江区、浙江省嘉兴市三地民政部门实现“云签约”。随后,连续组织6次活动、签署6项协议,并于6月30日,三地民政部门达成“长三角养老一体化松江共识”,宣城融入长三角养老一体化发展就此迈入快车道。全市A级以上旅游景区对上海市松江区、浙江省嘉兴市60周岁以上老人实行门票优惠政策。第四季度,宣城市主办了长三角一体化养老信息发布交流会,联合发布三地38家异地养老机构、6家一体化养老实训基地、97家老年旅游推荐景区名单。12月,“宣城异地养老松江合作基地”揭牌;宣城市、松江区两地民政部门签署异地养老基地建设战略合作协议,宣城市、嘉兴市两地养老企业签署投资合作意向性协议。

与上海市养老服务业协会智慧养老分会开展全方位合作,宣城市先后有6家单位获评省级智慧养老示范单位。引进江苏居家养老服务企业,承接低收入养老服务补贴政府购买上门服务,有效破解了农村养老服务“缺服务组织、缺服务内容、缺组织人员”的难题,在疫情防控、抗洪救灾期间有力保障了1.1万余名城乡困难老人的安全和生活。广德市吸引温州企业投资年产12万套康复辅具项目。

为使民政工作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宣城还在维护稳定和温暖救助上发力,奋力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中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努力打造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民政“排头兵”。

来源:2021年1月21日《中国社会报》

原标题:《开启美好安徽民政事业发展新征程》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