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最美基层民警:斯日古楞,“赛因察戈答”!

2021-01-22 11:4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近日,中央宣传部、公安部近日向全社会发布2020“最美基层民警”先进事迹,其中有两位来自交警队伍,本文要讲的是其中一位: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公安局交管支队甘其毛都大队公路巡逻一中队中队长斯日古楞。

赛因察戈答,是蒙古国一位司机对斯日古楞的评价,在蒙古语中,这个词的意思是:好警察。

人物简介 /Profile/

斯日古楞,蒙古族,1974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公安局交管支队甘其毛都大队公路巡逻一中队中队长,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6次,荣获嘉奖2次,先后被评为全区第七届道德模范、“感动北疆·最美警察”。

甘其毛都口岸位于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是目前国内对外开放过货量最大的公路口岸。地处半干旱草原之中、自然环境差,沙尘天气较多,昼夜温差达20多度,全年的风力几乎都在6-10级,当地流传着一句话: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晴天一身灰,风天满嘴煤。”这是斯日古楞和同事们每天执勤的真实写照。

“我们这里有280多家企业,中蒙车辆15000台,每天出入境流量达到2000辆次。县级公路190.4公里,其中城镇道路23.6公里,输港公路10公里,牧区嘎查20.5公里,省道84.5公里”。说到口岸的基本交通状况,斯日古楞如数家珍。

斯日古楞从事公安交管工作20年,在甘其毛都工作10年。

“甘其毛都翻译过来是一棵树的意思,我也是一棵树,已经在这里扎根,所以我是甘其毛都人。”斯日古楞经常这么说。

“让中蒙两国司乘人员都平安回家,是我最大的心愿。”斯日古楞的话语总是朴实中浸透着力量。

据统计,每天通过甘其毛都口岸的货运车辆近两千辆,主要运输煤炭铜精粉等产品,驾驶货运车辆的驾驶员90%以上是蒙古国司机,由于语言和风俗习惯、法律法规上的差异,如不进行有序管理极有可能发生交通事故或打架斗殴现象。

如何管理、服务好中蒙两国的司机?斯日古楞说他的诀窍是交流沟通。凭借语言优势,“赛白奴(蒙古语你好)”成了他的口头禅,逢车必招手,见人必打招呼成了他的常规动作。

“大嗓门”是口岸上中蒙两国司乘人员对斯日古楞的最深印象。斯日古楞要对乱停车、不按规定车道行驶、超速行驶等交通违法行为进行喊话劝导,每天喊话的次数多达上千次。从口岸到货场10公里,斯日古楞一天下来得走三个来回近60公里。

“在这地方工作太费鞋,平均一个半月就得换一双鞋、一个星期就得一双袜子。”

由于长年累月在这种环境下工作,煤灰、粉尘严重侵蚀着斯日古楞的呼吸系统,2010年,他做了鼻、喉、肺联合手术,从此斯日古楞丧失了嗅觉。

在口岸工作10年,斯日古楞和很多外籍司机成了朋友。蒙古国司机巴亚尔赛恒就是其中的一位。

谈到斯日古楞,巴亚尔赛恒竖起大拇指连说:“赛因察戈答(蒙古语:好警察)!”

他们的相识相交缘于一次纠正交通违法行为。巴亚尔赛恒由于开车插队,造成车辆拥堵,其他民警到现场执法,因语言不通,造成误会。巴亚尔赛恒情绪激动,其他蒙古国司乘人员也跟着起哄,场面几近失控。斯日古楞到达现场后,首先用蒙语安抚巴亚尔赛恒情绪,并要求其他司乘人员回到各自车辆,然后对巴亚尔赛恒讲明口岸通行原则及中方法规,最终巴亚尔赛恒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再后来接触多了,慢慢地两个人成了朋友。现在巴亚尔赛恒已经成了蒙古国兼职特邀交通安全劝导员,协助口岸交警管理交通秩序。

很多中国司机也把斯日古楞当作知心人,遇见与蒙方司机沟通不畅时,就主动找斯日古楞当翻译,他也是热心帮忙,在中蒙司乘人员间架起了友谊的桥梁。

斯日古楞说,目前他正在协调筹建中蒙驾驶人联谊协调机制,调动各方力量自管自治积极性,构建共享共治的口岸交通安全管理的新格局。

“干工作一定要带着感情,你把他们当亲人,他们就把你当亲人”。对待工作,斯日古楞有自己独到的理解。

除了做好口岸交管工作外,斯日古楞还有一项工作是交通安全宣传。

在甘其毛都国际学校,孩子们特别喜欢斯日古楞,亲切地叫他“黑脸叔叔”。

每次到学校来,斯日古楞都要和孩子们用蒙汉双语进行互动,用纸箱板画上信号灯,用白灰在地上画上斑马线让孩子识别体验。“咱这儿条件差,不像城里设施齐全,可是交通安全教育这一课咱不能落下。”

甘其毛都镇辖区4317平方公里,共有5个嘎查、农牧户837户,农牧人口1486人,牧民们居住分散,近的几十里,远的上百里。为了让牧民了解交通安全法规和出行安全常识,斯日古楞几乎跑遍了每一个牧民家庭,同他们用蒙语唠家常、话安全,并留下宣传资料和手机联系号码,反复叮嘱牧民有事就打电话。

结合当地扶贫工作,斯日古楞主动参与5户贫困户帮扶工作,组织开展“结对认亲”活动,同时安排务工、协助开设牧家游等,目前该地区已全部实现脱贫。

图古日格嘎查书记额尔登贺希格说,斯日古楞干工作认真、踏实,处处为我们农牧民着想。

从甘其毛都到海流图的136多公里路段,是S212省道运煤专线的主动脉,遇到雨雪天气,路面结冰,常有车辆侧滑翻车,造成事故。斯日古楞主动与各车队联系,建立“警企联络微信群”。每逢天气不好,他就早早起床,驾车沿途排查,及时把路况信息发布到微信群里。口岸一大型煤运企业的负责人刘建军说:“以前遇到这样的天气,我们就到处打听消息,出不出车、装不装煤都拿不定主意。现在有了警企联络群,让我们能及时调整运输计划,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每个人心里要有杆秤,执法办案不公道,还当啥警察呀!”从警20年,经斯日古楞调解的纠纷、处理的事故至今零投诉零复议。

2016年2月26日,蒙古国驾驶人阿荣宝力达驾驶车辆与中国公民王兴阁发生交通事故,在事故处理中,王兴阁多次提到自己是中国人,希望得到“照顾”,但参与事故处理的斯日古楞公开表示,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有责任必须依法承担,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斯日古楞多次调解下,最终案件得到圆满解决,双方当事人对处理结果均表示满意。

2016年4月6日凌晨一点,斯日古楞接到牧民额尔德尼报案,称自己的两头牛被撞死,肇事司机逃逸。斯日古楞立即带领中队民警赶赴现场,通过查阅收费站视频监控,逐一筛查,经过一夜的奋战最终破获逃逸案。拿到赔偿款,牧民额尔德尼激动地说,如果没有斯日古楞,我这一年就白忙活了,真是谢谢了。斯日古楞却说,咱们是一家人,我当警察就是为咱老百姓办事。

甘其毛都是典型的戈壁气候,这里不仅风沙大,而且严重缺水。中队里年轻人多,每到业余时间,大家都感到很寂寞,除了看电视、就是用手机和亲朋好友说说话、聊聊天。

“缺水不能缺了精神。”斯日古楞常说。他认识到,要想让牧民、司机知法、守法,首先自己得懂法。针对年轻人专业水平不高,执法意识淡薄的情况,斯日古楞经常结合工作实际,以案说法,教他们学习法律知识,教他们与外籍司机沟通技巧,甚至有时教他们生活窍门。

在口岸上执勤,一身衣服只能穿一天,早上穿上晚上洗,由于煤尘中含有大量的焦油,用普通洗衣液怎么也洗不净,特别是交警的白色警帽,两天不洗就成了黑帽子。斯日古楞通过实验发现洗涤灵加白醋最为管用,就把这一绝招教给年轻同事。

“作为警察,什么时候都要穿戴整齐、干净利落,因为在这里我们代表中国”。斯日古楞坚定地说。

为了更好地提高年轻民警、辅警的业务能力,在斯日古楞带领下,中队始终把学习放在首位,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积极组织民警、辅警学习交管业务,特别是涉外交管业务,将中蒙两国民族生活习惯、宗教信仰、法律法规作为学习重点。中队还把《民族区域自治法》、《内蒙古公安执法蒙语300句》列为学习教材,要求民警做到应知应会。通过长期抓学习,目前蒙古族民警辅警实现蒙汉兼通,汉族民警辅警用蒙古语交流无障碍。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斯日古楞正月初三就返回口岸,一干就是45天,“内防扩散,内防输入”,这句官方防疫专用语言,对斯日古楞而言,比任何人理解都要深刻。与大队领导研究闭环管理方案、与蒙方进行警务沟通、深入防控一线巡逻管理,每个细节、每件事斯日古楞都想在前面、冲在前面。“疫情防控责任重大,我是老党员老民警,更要冲在前面”。

在口岸每一条道路上、每一个蒙古包里,都留下了斯日古楞坚毅的身影,他是一棵树,深深扎根在甘其毛都,他用心用情守护着祖国的北疆;他热心服务司机和农牧民,真心实意为他们排忧解难,让民族团结之花在祖国北疆绽放。

来源 | 人民公安报

原标题:《最美基层民警:斯日古楞,“赛因察戈答”!》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