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三秦大地上的红色印记|革命先驱廖乾五的家乡平利

2021-01-22 11:1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红色故事会

廖乾五:丹心热血铸丰碑

连环画《廖乾五》。记者 陈嘉翻拍

20世纪80年代,陕西省、四川省、湖北省的党史研究专家组为了找到革命先烈廖乾五的籍贯,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寻访。陕西党史研究专家组辗转17个省市,走访上千人,终于率先寻得廖乾五的故乡乃是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自此,一位牺牲55年而险乎被湮没于历史尘埃中的英烈形象,完整地浮现在人们面前。今天,我们来到廖乾五烈士的故乡,探寻他的革命足迹,聆听他的革命故事。

“廖乾五被人们熟知,是因为1985年秋天,叶剑英元帅的一番话。他说:‘最早真正掌握共产党军事力量的,不是现在军史说的叶挺独立团,而是廖乾五领导的孙中山铁甲队。’随后,他召集鄂川陕部分党史工作者,希望能够对廖乾五的生平籍贯进行调查。”1月19日,平利县文联兼职副主席周成斌翻开由他创作的《廖乾五》连环画,回首那段峥嵘岁月……

时代巨变 救亡图存

1886年2月18日,廖乾五出生于大巴山深处的安康市平利县八仙镇龙门村一个贫苦知识分子家庭。廖乾五在家排行老三。次兄廖定三早年在武汉求学时参加反清活动,后东渡日本留学并加入由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

1905年,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最终被废除,这使得廖乾五无法通过科举考试来实现自己的抱负。1907年的正月初一,廖乾五辞别了兄嫂和新婚娇妻,投奔远在湖北谋事的次兄廖定三,以寻觅报国之门。

怀着实业报国的理想,廖乾五在二哥的支持下考入北京京师农业学堂,1911年毕业后留在北京农事试验场工作,其间,廖乾五参加了辛亥革命和反对袁世凯复辟的斗争。1916年陕西督军陈树藩主陕,邀廖乾五回陕西任实业厅长。等廖乾五回到陕西后,实业厅长一职已被他人充任,他便离开西安,再次回到汉口。

真理之光 革命之路

颠沛流离的生活,使廖乾五得了严重的骨髓炎,腿骨化脓,不能走动。在二哥等亲朋的资助下,治疗3年方愈。生活的坎坷和疾病的折磨,使廖乾五身体变得非常虚弱。在此期间,他阅读了许多政治和哲学等方面的书籍,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启蒙和五四运动新文化思潮的影响。

这时的廖乾五已广泛接触到劳苦大众,体会到当时社会底层民众的诸多疾苦,这也使得他渐渐成为一个立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1921年8月,廖乾五加入了武汉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922年,廖乾五由董必武、陈潭秋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决心为民族的解放奋斗终生。他也成为有记载以来第一个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陕西人。入党后不久,廖乾五与项英、陈潭秋等共产党员领导了汉口江岸铁路工人的罢工斗争。

铿锵铁甲 壮怀激烈

1924年8月,孙中山创建“大本营航空局铁甲车队”,中共广东区委选派廖乾五任政治部主任。当年11月底,广东革命政府接受苏联军事顾问的建议,改组铁甲车队,易名为“建国军大元帅铁甲车队”,廖乾五任党代表,并兼任该队中共党小组长。铁甲车队共有官兵150余名,配备4列武装铁甲车和苏联援助的先进武器,是一支战斗力较强的部队。

在中共广东区委的领导下,廖乾五、徐成章、周士第等对全队官兵进行了严格的军事、政治训练,充分发挥党小组的战斗堡垒作用。在廖乾五等人的努力下,铁甲车队成为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唯一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

1925年11月,在中共广东区委的指示下,以铁甲车队为骨干,组建了第四军第十二师独立团, 叶挺为团长,廖乾五担任第十二师政治部主任,参加指挥了著名的汀泗桥、贺胜桥及攻克武昌等战役,为北伐战争胜利开辟了道路。

第四军在北伐战争中能征善战,所向披靡,享有“铁军”称号,这与廖乾五领导的政治工作是密不可分的。他十分重视发挥党员的骨干作用,注重部队的思想政治教育,注意发动和组织民众。周恩来曾这样评价他:“北伐军的许多政治部中,以四军政治部成绩最好。”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公开叛变革命,向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举起了屠刀。廖乾五接连六次宣言声讨蒋介石。中共中央决定,将军队中的共产党员集中在南昌、九江一带发动武装起义。此时,国民党高层密谋以张发奎名义邀叶挺、贺龙上庐山开会,届时予以扣留并将其部队解决。得知消息的叶剑英召集贺龙、叶挺、廖乾五、高语罕在九江甘棠湖进行了一次秘密的会议,史称“小划子会议”。会议决定不执行张发奎的命令,依照计划继续推动南昌起义。这次会议改变了我党我军的命运。

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正如萧克将军所说:“廖乾五是南昌起义诸多筹划者之一。”

将星陨落 信仰留存

1927年10月,廖乾五在上海中共中央机关任直属机关党小组长。1930年,廖乾五被派往湖南长沙进行地下党活动和策划敌军内部起义工作。由于湖南国民党省政府统治严密,白色恐怖空前紧张,廖乾五到任不久,即因叛徒出卖,被国民党湖南当局秘密逮捕,作为“要犯”羁押入狱。

在狱中,敌人威逼利诱、软硬兼施,廖乾五仍严守党的秘密,坚定自己的信仰,在1930年9月3日夜间被秘密杀害。廖乾五英勇就义时年仅44岁,他没有子女,也没有留下任何遗物、遗言。自信仰马克思主义并投身共产主义事业以来,廖乾五就随时准备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

“革命的流血本来算不得什么稀奇的事,因为没有流血的牺牲便换不到革命胜利的代价,我们后死者对于这个看得十分明白。”1927年春,廖乾五在筹备铁军阵亡将士追悼大会的启事中这样写道。这段赤诚豪迈、视死如归的肺腑之言,正是廖乾五一生坚定信仰、永葆初心的真实写照。(记者 陈嘉 方敬尧)

连环画《廖乾五》。记者 陈嘉翻拍

烈士生平

1922年,廖乾五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3年2月初,廖乾五和项英、许白昊、陈潭秋、施洋、李之龙等领导了汉口江岸铁路工人的罢工斗争。

1924年11月底,任广东革命政府“建国军大元帅铁甲车队”党代表,并兼任该队中共党小组长。

1925年升任第四军第十二师政治部主任。

1927年5月,“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与张发奎率队,经过上蔡、临颍战役,击溃奉军在河南的主力。

1930年,廖乾五任中共湖南省委军委书记,负责兵运工作。不久,被国民党湖南当局秘密逮捕。

1930年9月3日,廖乾五在长沙市郊被秘密杀害,时年44岁。

(方敬尧整理)

党史展览馆。记者 陈嘉摄

访谈与点评

汲取革命精神 书写人生华章

——访安康市党史研究室二级调研员李家政

记者:廖乾五的一生可以说是战斗的一生。他的革命生涯能体现共产党人的哪些优秀品质?

李家政:首先,廖乾五是“讲政治”的楷模。他在大革命时期,一直担任军队中高级政治工作的领导职务,是人民革命军队政治工作的创始人和奠基者之一。他是用马克思主义和无产阶级世界观武装军队的先行者,坚持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密切联系群众,广泛发动工农,善于团结官兵。其次,他有斗争精神。他一生身经百战,临危不惧,为人民革命事业将生死置之度外。他参与领导的江岸铁路工人罢工被反动军阀血腥镇压,在北伐战争中屡遭危险却仍身先士卒,英勇战斗。

记者:今年是建党100周年。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前进道路上越来越复杂的风险考验,我们应该如何从以廖乾五为代表的革命先烈身上汲取力量?

李家政:作为党员干部,我们的头脑要特别清醒,立场要特别坚定,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努力完成先烈们未竟的事业,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还应树立深沉的家国情怀,忠诚于党,扎根人民,立足岗位,奉献国家,做爱国主义最坚定的弘扬者、实践者、传播者,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的信仰者、拥护者、建设者。(记者 陈嘉)

采访手记

信仰是追梦的动力

这几日,我总是被一种力量牵引,也因为一种力量感动。一路采访,听党史专家讲故事、观党史展馆里的陈列物、看先烈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这些都在促使我不停地思考:战火纷飞、峥嵘岁月,我们的前辈为什么能够义无反顾奔赴革命斗争最前沿,投身到民族大业之中?

通过了解廖乾五的革命事迹,我找到了答案。支撑他、引领他的正是对于革命事业的忠诚,对于理想信念的笃定。我们常常讲时势造英雄,时局动荡的年代恰恰也是英雄辈出的时代,廖乾五们恰恰就是这样一群英雄人物。他们是历史长河中闪耀的星,也是激励我们不断前进的标杆楷模。

从历史深处走来,奋进在追梦途中,我们的身边依然有一大批满怀理想信念、忠诚担当奉献的共产党员。无论是坚信“一个基因可以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可以造福万千苍生”的钟扬,还是“人生只为一事来”的国之脊梁南仁东;无论是60年来深藏功与名的老党员张富清,还是把青春献给脱贫攻坚事业的青年党员黄文秀……这些名字之所以被我们铭记,恰恰是因为我们从他们身上看到了人生的宽度和厚度,看到了一个平凡人为了万众苍生原来可以如此不凡。

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信仰。新时代,我们更应坚定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勇攀高峰、攻坚克难,以昂扬姿态和拼搏干劲,创造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崭新业绩。(陈嘉)

先锋与群众

架起干群连心桥

——记安康市平利县长安镇金沙河村第一书记王青山

1月19日,安康市平利县长安镇金沙河村村民李加翠正经过一座桥,去河对岸的田地里劳作。

“每次过这座桥,我都能想起村里开院坝会时的情景。当时我拿着话筒,给领导们说想修一座桥把河两岸连接起来,这样大家去对岸田地里就能方便很多。”李加翠说。

李加翠一直认为,村干部都一心为群众办实事,这座桥肯定能修成。但她没想到的是,桥能修得这么快,仅仅一个多月时间就修好了。“现在想去茶园里看看茶树的长势,再也不用跟以前一样绕远路了。”

“小桥虽不长,但将干部与群众的心紧紧连在了一起,让群众知道我们是全心全意为他们服务的。”金沙河村驻村第一书记王青山说。自2015年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以来,他一直把金沙河村当作自己第二个家,把村里的事当成自家的事。

回忆起刚来时的情景,王青山依然印象深刻:“村里山大沟深且不通网络,村民们基本靠种萝卜、白菜、玉米等传统农作物维持生活,只能实现自给自足,存不了多少钱。”

作为平利县8个深度贫困村之一,金沙河村地理位置偏僻,贫困程度深。加上地处县城水源地,保护水源责任重大,村子的发展受到限制,脱贫攻坚难度远比一般贫困村大。2014年,全村293户892人中,219户都是建档立卡贫困户。

“要结合金沙河村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发展相关产业,让群众的腰包鼓起来。金沙河村海拔920米,这里的茶叶生长期更长,喝起来口感更好。”王青山认为,茶产业是长效产业,能带动村民稳定增收,实现更长期的带贫益贫效果。

回想起当时种茶树的情景,李加翠满脸笑意地说:“那时王书记带着茶叶专家来我家里,让专家给我算经济账。最后我发现,种茶树确实要比种白菜玉米挣钱多。王书记很实在,对人很热情,他是真真正正来为我们办实事的。”

走在金沙河村的水泥路上,只见两旁的坡地上大多种着茶树,不时会看到有村民弯着腰在茶园里除草。“2020年,有一户村民光采摘茶叶鲜叶就挣了1万多元。有了这个榜样,乡亲们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很高。”王青山告诉记者,现在金沙河村已实现人均一亩茶园的目标,人均年收入已达到1.1万元。

在王青山看来,产业发展、新民风建设、人居环境整治等各项工作如一座座桥梁,让干部与群众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我们要团结群众的力量,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处使,为群众踏踏实实办实事。”王青山说,“下一步,我计划在金沙河村发展民宿旅游,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让乡亲们的腰包再鼓一点。”(记者 方敬尧)

鸟瞰平利秀美茶山。平利县委宣传部供图

追赶超越正当时

传承红色基因 聚力绿色发展

——平利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廖乾五爷爷真勇敢!”

“廖爷爷就是咱们这里人,咱们一定要向他学习。”

“我将来要成为像廖爷爷那样对国家有用的人。”

……

1月18日,当记者走进平利县老县镇中心小学的教室,问起同学们有关廖乾五的事迹时,他们纷纷表示自己从小便是听着这位当地英雄的故事长大的。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廖乾五的故乡平利县,他的精神代代相传,激励了当地一代又一代的党员干部。在他的精神感召下,一代代平利党员干部追寻红色足迹,传承红色基因,真抓实干,推动平利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县紧紧围绕“实现平利全面小康”这一目标,统筹发展社会事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迈出了追赶超越的坚实步伐。

凝心聚力谋发展

隆冬时节,寒意浓浓,但走进平利县西河镇东坝村的“菜篮子”基地建设现场,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30座智能化大棚、2个日光温室和分拣中心、冷链中心正拔地而起,为冬日增添了生机,更带来增收致富的希望。

这是平利县发展道路上生动的一幕。2020年,在毫不放松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基础上,平利县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下足真功夫,拿出硬办法,以稳促保,以保促进,加快经济恢复性增长,固定资产投资由负转正,稳住了经济基本盘。

成绩的背后是全县干部的担当作为。城关镇干部徐飞便是其中一员。从去年3月起,他和他的9名同事便没有了固定办公场所。走出镇政府办公室,他们开始新的工作方式——驻地作战:龙古村4人、杨家梁4人、工业园区2人,根据工作任务再行调配。这些地方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属于落地平利县城关镇的在建重点工程项目所在地,而这10名干部就是提供保障服务的专班专干。

从格局看趋势,从细节看变化。在全县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2020年平利县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89.1亿元,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位居全市领先地位。

新社区工厂里的工人在进行生产。平利县委宣传部供图

攻城拔寨战贫困

冬日的暖阳照在老县镇锦屏社区,也照在张运弟的脸上。“现在的生活真是越过越好了!”

去年4月21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安康市平利县老县镇锦屏社区考察调研,踏入社区工厂,工人们纷纷起立鼓掌。“我最忘不了的是总书记和蔼的目光,特别温暖。”回想起当时的情形,张运弟感觉仿佛就在昨天,她激动地说,“总书记问我什么时候搬下山的,什么时候开始在这里上班。感觉特亲切!”

2017年张运弟一家从山上搬进社区,居住在100平方米的大房子里。她在社区工厂做工,丈夫在镇上务工。夫妻俩就近就业,每月合计有5000元的收入。

在平利,像张运弟一样的易地搬迁群众有37974人。平利按照山上兴产业、山下建社区、社区办工厂的思路,使这些群众不仅在社区有了新家园,还通过一系列帮扶举措收获了稳稳的幸福感。

成绩不止于此。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平利坚持“产业、就业、家业”三业并举,提高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兜底保障三项政策的针对性和精准度,确保不漏一户、不少一人。在省对县脱贫攻坚工作成效考核中平利连续6次获得优秀。

全县建档立卡贫困群众由2014年的60760人减少至2020年的2369人,贫困发生率由22.4%降至1.2%,全县79个贫困村全部退出。

民生建设增福祉

群山掩映,平利县老县镇中心卫生院坐落其间。它看起来并不起眼,却守护着老县镇5768户19113名群众的健康……

长期以来,由于山大沟深、交通不便,老县镇的群众就医远、看病难,即使是小病都要走上几十里路,因病致贫、返贫的群众也不少。为了能让群众少跑路、少花钱就得到更有效的治疗,老县镇中心卫生院通过安康市心医国际远程医疗平台与安康市中医医院、平利县人民医院等建立了远程诊疗系统,有效解决了群众看病远、看病难问题。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卫生医疗条件的改善只是平利县在民生事业上取得的成就之一。平利县县长陈伦富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医疗、环境等美好生活的需要。”

近年来,平利县通过推进贫困村和边远山区学校建设,教学质量稳步提升,2018年荣获“陕西省教育强县”称号;2019年,城镇居民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4641人,农村参加新农合医疗保险人数187722人;平利县坚持打好“蓝天、碧水、净土、青山”四大保卫战,全县生态环境质量持续稳定向好。

“廖乾五的英雄精神是我们平利县的宝贵财富,他是我们全县党员干部的榜样。他的事迹再一次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进入新时代,我们将以更加务实肯干的作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书写‘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绿色篇章!”安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平利县委书记郑小东说。(记者 陈嘉)

医务人员为贫困群众体检。平利县委宣传部供图

红色档案

2020年平利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9.1亿元,是2015年的1.31倍。一、二、三产比重由2015年的15∶67∶18调整为2020年的15.4∶54.6∶30。

“十三五”以来,平利县建设集中搬迁安置区62个,惠及13490户37974人。全力补齐贫困村基础设施短板,实现了79个贫困村通村水泥路、电力入户、宽带进村、村卫生室全覆盖。持续推进健康扶贫、教育扶贫、就业扶贫等工作,全面改善贫困户生活水平,建档立卡贫困群众由2014年的60760人减少至2020年的2369人,贫困发生率由22.4%降至1.2%,全县79个贫困村全部退出。(陈嘉整理)

来源:陕西日报

新春走基层|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十三五”, 陕西文旅交出亮丽成绩单监制 | 孙文生

原标题:《三秦大地上的红色印记|革命先驱廖乾五的家乡平利》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