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新春走基层|移村:笑脸里的脱贫“成绩单”

2021-01-22 11:1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1月13日,冬日的暖阳洒在渭北高原上,铜川市耀州区小丘镇移村迎来了一群特殊的“返乡人”。8名曾经的驻村干部回到了他们“战斗”过的地方,观摩产业发展、走访脱贫群众。

他们坦言,每次回来都能看到移村发生着新变化:村里的主要巷道全部硬化,水电路网入户率达到100%,贫困群众从地窑和危房搬入新居,建起了供村民休闲娱乐的文化广场,存栏500只羊的养殖场一期工程完工……

在帮扶单位和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到2020年底,移村65户贫困户全部脱贫,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2万元。行走在移村的田间地头、角角落落,让人印象最深的就是群众一张张幸福的笑脸。那是发自内心的温暖与喜悦,也是脱贫攻坚最好的“成绩单”。

赵博兴:有了诗,更有了远方

距离过年还有近一个月,在移村移民搬迁安置点,村民赵博兴的家里就早早贴上了“福”字,不大的客厅收拾得干干净净,茶几上摆着苹果、核桃、瓜子等招待客人的水果零食。

“快进屋里坐坐,尝尝咱自家种的苹果。”赵博兴热情地招呼,“去年苹果销路好,我自己就留了这些,剩下的都卖完了,挣了3万多元。加上我和妻子打工,总共收入6万多元。”

厨房里,赵博兴的母亲寇彩霞刚蒸出一锅热气腾腾的馒头,冰箱里放满了肉类和蔬菜,卧室里的绿植长得正盛,有了浓浓的年味儿。

“以前日子穷,过年啥都舍不得买。现在脱贫了,搬了新家,这年当然要过得有滋有味。”赵博兴笑着说。

赵博兴喜欢写诗,是村里有名的“诗人”。几年前父亲因病去世欠下高额债务,母亲患有慢性病,妻子因残疾无力干重活,两个孩子正上学,沉重的担子压得他喘不过气,也让他失去了对生活的热爱。

2014年,赵博兴家被识别为贫困户,镇村党组织和帮扶单位找准“症结”,为他家开出精准的扶贫“药方”。

先是政策。赵博兴的妻子乔晓娟办理了残疾人生活补贴,两个孩子争取到了教育补助和爱心捐赠,母亲的医药费能报销百分之八十。

再是产业。移村地处渭北高原苹果优生区,种植苹果2000多亩,许多群众都靠种苹果致了富。赵博兴陆续种了8亩苹果树,在驻村工作队队长崔连超的指导下,学习整形修剪、病虫害防治、田间管理等技术,把果树管护得人见人夸;妻子在离家不远的馒头加工厂上班,既能照顾老人和孩子,每月还有1500元收入……

2019年,赵博兴家花了1万多元,和其他40户贫困户一起搬入移民搬迁安置点,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喝上了干净放心的自来水。为了庆祝这一时刻,他挥笔写下“今朝圆了住房梦,心中常怀感党恩。创业发展抓时机,策马扬鞭更努力”,表达内心的喜悦。

“党的政策好,更要努力向前跑。今年8亩果树都将进入盛果期,两个孩子的学习成绩也都不错,日子是越来越有奔头了。”赵博兴的家里回荡着幸福的笑声。

赵建:脱贫后,能“想唱就唱”了

1月14日,还没走进养鸡场,一阵嘹亮的歌声便已传入耳中。循声而入,记者见到了正在给顾客逮土鸡的赵建。

“去年养了1500只土鸡,现在卖得只剩下100多只了。今天富平的顾客又预订了30只,过年前基本上能卖完。”话音刚落,赵建的歌声又一次响起。

“拍拍身上的灰尘,振作疲惫的精神……人的遭遇本不同,但有豪情壮志在我胸……”这首《壮志在我胸》一直激励着这个残疾小伙,在脱贫奔小康的路上不懈奋斗。

2002年,12岁的赵建因意外落下左手残疾。一年后,他的弟弟也因意外高位截瘫,失去生活自理能力。赵建也尝试过外出打工,却常因左手残疾被拒之门外。心灰意冷的他只好回到村里,浑浑噩噩地度日子。

建档立卡后,帮扶干部与村干部一次次上门开导,让他重新树立对生活的信心;残疾人专项补贴减轻了家里的生活压力;村上还给他安排了公益护林员的岗位,每月有600元工资……赵建家的生活渐渐步入正轨。

2016年,帮扶单位发放了300只鸡苗,赵建开始尝试养鸡,并多次参加村上举办的养殖技术培训。每天天还没亮,赵建就来到养鸡场,一边唱歌,一边给鸡喂水、喂食,清理鸡舍,忙得不亦乐乎。

随后两年,帮扶单位又发放了1000只鸡苗,赵建的养殖规模扩大到1500只。2020年,他建起新的养鸡场,年收入近10万元。尽管已经搬进移民搬迁安置点,但赵建还是习惯住在养鸡场边上的小屋里。“随时能去观察土鸡的生长情况,这样我才放心。”

生活蒸蒸日上,赵建也热心参加村里的各类公益活动,承担义务巡逻和卫生清洁等工作。他还积极参加市区残联和村里举办的文艺表演,尽情展示着自己的才华。

“是精准扶贫政策和党员干部的帮扶,让我能想唱就唱。脱贫后,我还得接着努力,帮助更多残疾人过上小康生活。”赵建笑了,笑得那样阳光和自信。

王耀利:喷香的油糕,火红的日子

在铜川新区,一提起“小杨家油糕”,尝过的人无不交口称赞。1月15日早上,摊主王耀利和杨海燕夫妻俩一边热情地招呼顾客,一边熟练地将炸好的油糕捞出,包装好递给顾客,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王耀利是移村二组村民,此前患上严重的强直性脊柱炎,家庭2014年被识别为贫困户。在党的扶贫政策的帮扶下,在耀州区“八星励志”活动的激励下,他和妻子决心靠自己的努力摆脱困境。

“那时候,帮扶干部三天两头到家里来,问有没有什么生活困难,有没有发展产业的想法。我妻子住院的时候,他们也是忙前忙后,让我特别感动。我觉得如果不努力奋斗,都对不起他们的帮助。”王耀利说,他家还加入了村上的中药材种植合作社,每年都有1000多元的产业分红,为生活兜住了底。

2016年,在帮扶干部和村干部的支持下,王耀利夫妻俩在铜川新区长丰市场租了一个摊位卖炸油糕。因为肯吃苦、油糕质量好,赢得了越来越多的回头客。到2018年底,王耀利算了一笔账,除去摊位费和各项成本,月均纯收入超过了5000元,一举摘掉了“穷帽子”;这一年他基本上不再靠拄拐杖就能自主行走,身体渐渐恢复;这一年的“八星励志”评星表彰活动中,他被评为七颗星,获评市级脱贫致富示范户。

谈到今后的打算,王耀利笑着说,准备再在新区租个门面,继续扩大经营规模,把“小杨家油糕”的品牌打响。

“近年来,我们通过产业扶贫,带动有能力的贫困户发展种植养殖,并扶持贫困户自主创业;同时成立苹果种植、中药材种植等合作社,将贫困户紧紧嵌在产业链上,确保小康路上不让一人掉队。”移村党总支书记吕建文说。(记者 董剑南 通讯员 赵鑫)

赵建的养鸡场规模扩大到一千五百只,年收入近十万元。图为1月14日,赵建在给鸡喂食。 记者 董剑南摄

决战脱贫攻坚·党员有话说

只有拼来的精彩,没有等来的辉煌

驻村工作队队长 崔连超

驻村五年来,扎扎实实做好每件事,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不落一人,是作为一名党员和驻村工作队队长的使命与担当。我们坚信,脱贫路上只有拼来的精彩,没有等来的辉煌。

抓好村级班子,是驻村工作的头等大事。工作中,我们不断加强队伍建设,党员干部团结一心、分工协作。村干部对村情户情熟悉,处理邻里纠纷经验丰富;驻村干部干事创业能力强,领悟脱贫政策准确,各项工作稳步推进、有序开展。

扭住脱贫的关键因素,激发贫困人口的志气。用情拉家常,用心指导产业发展,帮助分析贫困根源,指明致富路径。我们突出“育典型、树典型,学典型”的方法,用身边致富典型去激励、引导贫困户敢于向贫困挑战,树立了赵建、李同锋、常刚、赵博兴等脱贫致富示范户典型,发挥辐射作用带动脱贫。

发挥党员先锋作用,把专业知识用在希望的田野上。驻村期间,我利用果业干部的技能优势,讲解指导种植技术,发挥“一对一”课堂的作用,提高种植户技能,重塑贫困户“造血”功能。苹果花期霜冻,转完这家果园,又进那家果园;幼果期冰雹,撰写技术资料,指导种植户做好防护,减少损失。

迈开腿,勤走访。贫困户家庭情况随时变动,这些都要“一口清”。哪家娶了媳妇,哪家添了小孩,哪家老人去世,哪家新买了几头猪等都清清楚楚。家庭情况变了,收入就会变化,能不能脱贫,脱贫后能不能稳步致富,这些都要与村干部认真分析,拿出解决的办法来。

接下来,我们将多措并举巩固脱贫成果,强化产业支持、就业帮扶,健全防止返贫帮扶机制,让群众的日子过得更红火。(记者 董剑南整理)

图为移村村民幸福的笑脸。

群众心里话

■脱贫户,张秀莲,90岁

“别看我今年已经90岁了,干起活来依然有劲。党的政策好,帮扶干部三天两头就来家里,给我送些生活用品,问我在生活上还有没有困难。我现在不愁吃、不愁穿,啥都好着呢。”

■脱贫致富示范户,常刚,49岁

“记得刚被识别为贫困户时,思想转不过弯,还常和党员干部对着干。他们不厌其烦地来给我做工作,心贴心交流、实打实帮扶,解决了我生活上和产业上的许多困难,真是暖到了我心里。现在我脱贫致富,也要带领大家一起富。”

■脱贫“诗人”,赵博兴,41岁

“移村发展变化大,小区洋房琉璃瓦。门前花园树成荫,环境美丽空气新。村民干部一条心,建设富裕新农村。脱贫不忘感党恩,党旗引领奔小康。”

脱贫成绩单

耀州区

全区共有贫困村58个、贫困户10026户,建档立卡贫困群众31884人。2019年实现全区脱贫摘帽,2020年实现贫困人口动态清零。2015年全区贫困群众人均纯收入3024元,2020年全区贫困群众人均纯收入1.07万元,增长253.8%。

小丘镇

全镇共16个行政村8218户30678人,贫困村6个,贫困户1067户,建档立卡贫困群众3115人。到2020年底,小丘、原党、独石、孟虎、白瓜、文岭6个贫困村脱贫摘帽,所有贫困人口脱贫退出。

移村

全村共864户3209人,贫困户65户,建档立卡贫困群众175人。到2020年底,所有贫困人口实现脱贫退出,全村人均年收入达到1.52万元。

记者手记

心怀感恩,奋斗新生活

住进移民搬迁安置点后,脱贫户孙增岗在家里精心种养了许多绿植,说这样的生活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脱贫户乔太平家的果园发展越来越好,他今年还买了辆轿车准备给儿子结婚,说没有精准扶贫,就没有如今的好日子;90岁的张秀莲身体硬朗,干起活来手脚麻利,说现在啥都好、啥也不缺……

驻村采访中,听到最多的就是感恩和奋斗,这是移村干部群众的共同心声。他们感恩党的好政策。移村65户贫困户中,因病和因残致贫的占多数。医疗保障、残疾补贴、无息贷款、公益性岗位等的落实落地,重新燃起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与决心。

脱贫攻坚以来,帮扶单位和驻村干部的真情帮扶给群众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帮扶单位投入并协调资金,完善村里基础设施建设;发放猪仔、羊羔、鸡苗等,扶持贫困户发展养殖业,并通过消费扶贫,助力贫困户增收。驻村干部用心用情,帮助贫困户找原因、想对策,宣讲扶贫政策、争取发展资金、开展技术培训,成了群众的“贴心人”。

近年来,村上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贫困群众搬入新居,苹果种植面积和效益不断增加,村集体经济超过千万元。移村党总支书记吕建文说出了群众的心里话:“有了党的好政策和驻村干部的帮扶,干部群众才敢于向贫困宣战,人心思进奔发展、谋幸福。”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相信在党的引领下,在移村干部群众的共同奋斗下,更加精彩的日子就在前头。(董剑南)

来源:陕西日报

新春走基层|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十三五”, 陕西文旅交出亮丽成绩单监制 | 孙文生

原标题:《新春走基层|移村:笑脸里的脱贫“成绩单”》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