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聚焦 | 全文公布!中共上海市虹口区委关于制定虹口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

2021-01-23 00:0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中共上海市虹口区委

关于制定虹口区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2020年12月2日中国共产党上海市虹口区第十届委员会

第十二次全体会议通过)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虹口在新的起点上“脱胎换骨、功能重塑、能级跃升”的关键五年。中国共产党上海市虹口区第十届委员会第十二次全体会议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认真学习贯彻十一届市委十次全会精神,深入分析研究一系列事关虹口未来发展的重大问题,就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提出以下建议。

一、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奋力创造新时代虹口发展新奇迹

(一)“十三五”时期虹口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十三五”时期是虹口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划时代意义的五年。在改革开放40周年这样一个重大历史时刻,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虹口市民驿站视察,充分肯定我们的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掀开了新时代虹口接续奋斗、再创新奇迹的崭新一页。五年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和视察虹口重要讲话精神,始终把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转化为攻坚克难、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新的时代坐标中坚定追求卓越的发展取向,坚持富于创造的实践追求,爬坡奋进、滚石上山,狠抓落实、善作善成,胜利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谱写了新时代虹口发展的新篇章。北外滩发展全面起势,建立新的北外滩街道,推进建筑总量为840万平方米的北外滩新一轮规划落地,在实践中形成“政府主导、办企合一、市场化运作”的开发机制模式,举全区之力、集全球智慧打造新时代都市发展新标杆。城区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实现突破性提升,金融、航运等主导产业蓬勃发展,预计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055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119.39亿元,为2010年的2.5倍。改革创新步伐显著加快,大力推进“放管服”改革,驰而不息深化服务企业,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国资国企等改革取得突破,建成“全球双千兆第一区”,拨通世界上第一通5G电话,创新驱动成效凸显。民生工作取得丰硕成果,群众关心的急难愁盼问题有效破解,市民驿站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高度肯定,3.5万户居民通过旧区改造圆了安居梦,2020年完成旧改超过1万户、收尾交地16块,以关爱学生为主题的“彩虹计划”持续深化,“国医强优”三年行动计划顺利收官,民生服务供给力度不断加大。城区治理现代化水平持续提高,全力推动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和城市运行“一网统管”,不断完善“社区综合执法+城区大脑+流程再造”城区管理模式,在全市率先启动整小区加装电梯工作,居委会“全岗通”工作机制等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亮点纷呈,垃圾分类“新时尚”蔚然成风,“五违四必”、交通大整治、“六无”创建等取得显著实效,区域环境面貌不断改善,PM2.5年均浓度累计下降41.5%,基本消除劣V类水体。党的全面领导更加坚强有力,精心组织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四史”学习教育,以解放思想、高标准管理、制度建设、高质量发展、北外滩开发建设为年度主题,取得丰硕成果,充满激情、富于创造、勇于担当成为全区广大党员干部的鲜明特质,各项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再起宏图的良好态势。“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是全区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为虹口未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十四五”时期虹口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向纵深发展,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加剧了这一趋势,经济全球化遭遇更多逆风和回头浪,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我国正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但面对的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十四五”时期,是虹口在新的起点上“脱胎换骨、功能重塑、能级跃升”的关键阶段,也是提升城区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加快打造北外滩新时代都市发展新标杆的重要时期。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对标中央和市委要求,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对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城区的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全球要素资源配置能力还不够强;经济的总体规模能级、质量和效益还有待提升;推进旧区改造、弥补基础设施短板的任务仍然艰巨;在高品质的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供给方面,还需要下更大气力;超大城市中心城区安全运行须臾不可放松,保持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的底线必须牢牢守住。我们要站在未来思考现在,清醒认识虹口“脱胎换骨”的阶段特征和面临的内外部形势,认真谋划未来虹口能够创出怎样的成就、实现怎样的目标,在服务国家战略和全市发展中找准坐标定位,在放大格局、放长眼量中重塑功能,在对标对表、追求卓越中脱胎换骨。能否为决胜未来下好“先手棋”,考验的是智慧、勇气与担当,比拼的是信心、韧劲与追求,只要我们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发扬斗争精神,拿出更多识变之智、应变之方、求变之勇,团结一心、敢于担当、奋勇前进,就一定能化挑战为机遇、变不可能为可能,创造新时代虹口发展新奇迹。

(三)二○三五年远景目标。

在“十四五”发展基础上,再奋斗十年,承载上海“五个中心”建设的功能全面升级,北外滩新时代都市发展新标杆地位更加巩固,基本建成具有强劲实力、独特魅力和重要国际影响力的一流中心城区,成为令人向往的幸福之城、活力之城、品质之城、智慧之城,在上海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中发挥重要作用。综合实力大幅跃升,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发展质量和经济密度达到全球先进水平,地区生产总值在2020年基础上翻两番。核心功能全面增强,集聚和配置全球高端资源要素的能力显著提升,成为全球货物、资金、信息、人员、科技等要素流动的重要枢纽节点,在全球城市网络体系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力。现代化治理走出新路,制度供给更加有效,高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发挥作用,城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绿色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深入人心。人民生活更加美好,基本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人性化城区、人文化气息、人情味生活广泛享有。展望二○三五年的虹口,每个人都能实现梦想,拥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每个人都能有序参与治理,成为城市的主人;每个人都能享受品质生活,感受城区的温度;每个人都能诗意地栖居,享有精神的家园,展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精彩画卷。

二、“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和主要目标

(四)“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和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融入新发展格局,自觉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着力强化“四大功能”,全面融入上海“五个中心”建设和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以“提升城区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北外滩开发建设为引领,以重塑城区核心功能为主攻方向,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推进城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宜乐宜游的高品质城区,精心塑造支撑上海发展的新空间、彰显上海功能的新名片和世界观察上海的新窗口,努力成为国内大循环中心节点的核心区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的承载地。

(五)“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市委的决策部署、方针政策,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加快把党的政治优势、制度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治理优势。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强化“四个论英雄”发展导向,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吃改革饭,毫不动摇走开放路,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改革开放重大举措,增加促进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的制度供给,推动更深层次、更宽领域全方位高水平开放,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坚持创新在发展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敢于走前人没走过的路,创世界和未来之新,加快打造更具特色、更富竞争力的创新生态系统,以全球视野集聚创新资源,厚植虹口创新发展优势。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自觉践行人民城市建设重要理念,把造福人民、植根人民化为切实行动,以更优的供给满足人民需求,用最好的资源服务人民,提供更多的机遇成就每个人,全力创造令人民群众向往的美好城市、幸福生活。

(六)“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锚定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综合考虑全区发展实际,到二〇二五年,贯彻落实国家和上海重大战略任务取得显著成效,城区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持续提升,人民城市建设行稳致远,以不懈努力把“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共同愿景化为现实图景。

——努力打造新时代都市发展新标杆。北外滩新一轮规划加快落地实施,支撑核心功能的“四梁八柱”重点项目基本建成,苏州河以北商业商贸中心大放异彩,高品质的生活、工作、休闲等配套不断完善,一批世界一流企业、高开放度功能性平台和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加速集聚,初步形成运作全球的北外滩总部城、辐射全球的中央活动区核心区、引领全球的世界级会客厅。

——努力打造新发展理念实践区。经济保持持续稳定增长,新旧动能加快转换,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总部型经济、开放型经济、创新型经济、服务型经济和流量型经济蓬勃发展,数字城市建设形成基本框架,新型基础设施全面布局,数字红利得到全面释放。

——努力打造核心功能重要承载地。“四大功能”全面强化,全球资源配置功能明显提升,要素市场的国际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区域创新生态更具活力,高端引领的产业集群显示度持续提升,金融科技、高端航运服务等功能实现重要突破,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深入推进,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加快形成。

——努力打造宜居宜业宜乐宜游的高品质城区。人民群众生活更有品质,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旧区改造全部完成,多样化、高品质公共服务供给更加丰富,就业机会不断增多,生态环境更加绿色宜人,城区治理更加智慧高效,文化软实力全面彰显,一批群众喜爱的“网红打卡地”相继建成,城区宜居度和吸引力不断增强。

三、举全区之力、集全球智慧,打造新时代都市发展新标杆

坚持“政府主导、办企合一、市场化运作”的开发机制模式,加快推动北外滩新一轮规划落地落实,全力打造上海中心辐射的新引擎、引领带动南北发展的新地标、新时代都市发展的新标杆,确保“三年出形象、五年出功能、十年基本建成”。

(七)打造运作全球的北外滩总部城。

围绕增强全球资源配置功能,结合北外滩的资源禀赋和特色产业优势,大力吸引显示度高、带动力好、对产业上下游控制力强的超级总部、头部企业入驻,加快集聚各类高能级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央企总部、民营企业总部等,促进全球高端要素资源高度集聚、高效配置和高速增值。坚持高标准规划建设,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专家、顶级设计事务所等沟通协作,加快建设480米高的浦西制高点,打造一批站在未来视角、彰显城市形象的超级总部建筑,塑造富有韵律的最美天际线,努力实现每一栋楼宇都是智能的、每一栋楼宇都是会“呼吸”的、每一栋楼宇都是“绿色”的、每一栋楼宇都是通达的。切实营造适宜总部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强化政策供给、制度供给,提供最优质的服务、营造最具活力的城市空间、完善最顶级的商务配套,将北外滩打造成为国内外重量级企业总部的入驻首选地。

(八)构筑辐射全球的中央活动区核心区。

加快北外滩金融港、上海金融科技园区等建设,大力吸引国内外大型金融总部、资产管理运营机构、要素市场等功能性机构,加快集聚国际驰名的天使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证券投资基金等,支持区内优质企业积极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推进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提高金融风险防范能力,全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北外滩现代化资产管理创新发展示范区。促进航运服务业高端化、特色化发展,充分发挥航运总部经济优势和新一轮开发机遇,着力打造北外滩航运服务功能创新示范区,吸引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航运企业、国际组织和功能性机构,积极参与国际航运事务治理,形成高端航运服务功能核心承载区。

(九)建设引领全球的世界级会客厅。

坚持以人为本,完善高品质的教育、医疗、文化、体育、旅游等公共服务设施,强化精细化管理,推进北外滩高标准全要素市政市容提升工程,精心打造中央绿轴、无车区、慢行优先区,实现地上地面地下以及水岸全方位联动,诠释人、城与自然的共生之美。彰显历史厚度,有序开展城市有机更新和历史建筑活化利用,加快推进提篮桥监狱搬迁,谋划推动集聚文博、商旅、休闲、艺术品展览展销等功能的“海上方舟”主题区域。展现开放特质,推进全球顶级会议会展空间建设,承接好高级别、国际化的会议会展和博览交流活动。全力办好上海国际创新创意设计大学,打造北外滩“时尚设计之城”,助力上海“世界设计之都”建设。主动对接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积极打造苏州河以北商业商贸中心,把北外滩建设成为商贸高能级、消费高品质、景观高颜值的世界级滨水会客厅。

四、加快创新转型,构建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新格局

以全面强化“四大功能”为主攻方向,以全力打响“四大品牌”为重要抓手,着力优化区域空间格局,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切实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十)推动三大功能区协调联动发展。

充分发挥“管企联动、功能区的事情功能区办”制度优势,突出北外滩引领作用,联动中部功能区、北部功能区发展,实现全域“脱胎换骨、功能重塑、能级跃升”。南部北外滩要加快提升服务能级和辐射功能。中部要凭借文化名人集聚、海派文化魅力彰显、红色文化资源丰富、江南文化韵味独特等优势,打造“先进文化引领区”,成为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的一道亮丽风景。北部要以重点打造北中环科创集聚带为抓手,坚持“科技承载、硅巷模式、片区开发”理念,盘活存量园区和楼宇资源,加快建成上海先进材料国际创新中心、上海国际能源创新中心等高能级品牌园区,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完善创新产业体系,成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重要承载地。

(十一)切实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强化“高端、数字、融合、品牌”的产业发展方针,努力掌握产业链核心环节、占据价值链高端地位。推动现代商贸业繁荣发展,抢抓扩大内需新机遇,大力发展“首店经济”“夜间经济”“免退税经济”,着力培育线上消费、体验消费、健康消费等新型消费,在北外滩打造高端商业品牌项目,力争成为全市商业的制高点。积极发展影视制作、创意设计、动漫游戏、在线娱乐等文化创意产业。加快集聚会计审计、法律服务、资产评估、投资咨询等顶级专业服务机构,打响“在虹口,为全球”的专业服务品牌。着力培育大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产业集群。

(十二)激发区域科技创新活力。

坚持高起点创新布局,汇聚多元化全球创新要素,集聚高水平创新主体,营造更具活力的创新生态,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上海特点、虹口特色的创新之路。深化与上海市工业互联网协会等机构合作,全力打造国际创新港升级版,加快吸引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旗舰型”科技企业,集聚一批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创业创新功能性平台,产出一批前瞻性基础研究和引领性原创成果。加强与相关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探索建立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新机制、新模式,促进科技成果加速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整合区域内空间资源和平台资源,不断提升产业园区、众创空间的管理服务水平。营造鼓励创新、支持创新的浓厚氛围,完善产权保护,强化激励机制,让更多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发展新理念孕育而出,让虹口始终涌动着蓬勃的生机。

(十三)加快推进城市数字化发展。

充分发挥5G全球创新港、华为-上海5G+XR创新中心等品牌辐射作用,加速布局5G、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基建。积极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构建“数字北外滩”,加强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推进区内房屋、楼宇园区等数字化管理,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扩大基础公共信息数据有序开放,建强区数据管理中心,建设数据统一共享开放平台。保障数据安全,加强个人信息保护。

五、深化改革开放,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充分发挥虹口作为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推动更深层次改革、实行更高水平开放,在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中塑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更好服务全市打造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

(十四)建成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全面优化综合服务环境,努力把虹口建设成为贸易投资最便利、行政效率最高、服务管理最规范、法治体系最完善的城区之一。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打造“整体政府”,推动业务流程革命性再造,不断降低行业准入成本。积极探索智慧监管模式,建立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完善和健全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信用体系。夯实覆盖区级、职能部门、招商分中心的服务企业长效机制,精细化实施楼长制、园长制,推动全区企业服务工作“一张图”,为全规模、全所有制、全生命周期企业提供兜底式服务。

(十五)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健全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进一步发挥国资国企在功能区开发建设、产业转型、民生保障等领域的重要作用。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加大外资引进力度,聚焦优势产业领域,引导外资更多投向高端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实现要素价格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

(十六)形成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格局。

主动对接“三大任务、一大平台”,努力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不断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积极探索离岸贸易、转口贸易等改革创新举措在北外滩落地,大力发展新型贸易业态。深化与长三角地区的交流合作,在产业融合、平台建设、信息共享、社会民生等方面实现优势互补、联动发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做好对口支援、合作交流和结对帮扶工作。全力配合办好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持续打响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北外滩财富与文化论坛等品牌,搭建更多开放合作交流平台,切实提升虹口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六、注重城市品格品质,塑造活力时尚的文化大都市新名片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着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加快塑造具有海派魅力、红色基因、江南风韵的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新名片。

(十七)全面提升城区文明程度。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推动城市精神和城市品格更加深入人心,提振和彰显奋进新时代、创造新奇迹的昂扬精气神。深入实施党的诞生地发掘宣传工程,深化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传承红色基因,永葆斗争精神。积极创建全国文明城区,注重提升人的素质,深入贯彻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和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打造“一江一河”文明实践示范带,推动志愿服务内涵式发展,凝聚向上、向善、向美的力量。坚决制止餐饮浪费,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厉行节约的社会风尚。坚持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健全重大事件与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机制,实现舆情风险评估与决策制定同步开展、事件处理与舆情引导同步推进。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深化区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增强国际传播能力,讲好中国故事、上海故事、虹口故事。

(十八)不断扩大文化品牌影响力。

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着力激活“源头”、做强“码头”,使海派文化、红色文化、江南文化在交相辉映中激发创造活力,在世界文化交融激荡中放射独特光彩。着力打造中部“先进文化引领区”,进一步提升中共四大纪念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会址纪念馆等影响力,打造好上海文学馆、上海国旗教育展示馆、国旗广场等项目,不断打响精武文化品牌。推进北外滩海派文化传承创新区建设,深化新时代海派文化中心、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内涵,推进上实百老汇剧院建设。促进名人文化繁荣发展,持续培育“鲁迅文化周”品牌,深入推进“鲁迅小道”建设。积极承办国际文学周、世界城市文化论坛等各类国际、国内文化活动,推动更多优秀文化作品在虹口首发、首演、首映、首展,集聚更多群众喜爱的名家大师,创作更多叫好叫座的“虹口原创”文化精品。

(十九)更好满足群众的公共文化需求。

优化公共文化资源配置,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构建覆盖全区的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完善虹口文化云平台功能,持续推进“建筑可阅读”等项目建设。进一步优化“市中心城区10分钟可达的公共文化服务圈”网络布局,推动更多城市公共空间建设融入文化元素、增添体育功能,让群众在家门口能够享受到高水平的文艺表演和体育赛事。加强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创新利用方式,延续历史文脉,让建筑可阅读、街区宜漫步、城市有温度。

七、推动绿色发展,展现生态宜居的城区环境新面貌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改善城区环境品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加快建设更美丽、更宜居、更可持续的高品质城区。

(二十)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家园。

增强全社会生态环保意识,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让市民看到更蓝的天空、亲近更干净的水岸、呼吸更清新的空气。加强大气污染物源头管控,深入实施移动源综合治理等重大工程,强化PM2.5与臭氧协同控制,加大对挥发性有机物等非传统污染物防控力度。深化落实河长制湖长制,系统推进水安全、水清洁、水生态治理与修复,规范入河排污口管控,加快推进雨污分流改造。强化土壤污染防治及风险管控,严格执行土地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全力巩固“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区”创建成果,以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目标,推进垃圾分类提质增效,持续引领城市新时尚。

(二十一)营造多彩可及的城区空间形态。

用心呵护“窄马路、小街坊,适宜人居”的区域形态,完善城区交通体系和市政配套功能体系,加快北横通道(虹口段)等工程建设,优化路网结构,努力解决“南北不通、东西不畅”的交通瓶颈。持续优化“一江一河”沿岸公共空间和设施,塑造别具一格的“步行化、休闲态、海派集”滨江新空间,打造“最美上海滩、河畔会客厅”。全面提高绿化建设品质,做好“园”字文章,大力推进“口袋公园”建设。有序实施城市景观改造,持续深化“美丽街区”、景观灯光提升等项目,让城区更加优美舒适、生机盎然。

(二十二)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

推进低碳节能循环发展,强化楼宇和用能单位节能减排主体责任,推进既有建筑节能低碳综合改造,推动新建建筑采用国家绿色低碳标准,支持绿色清洁能源更加广泛使用。依托花园坊节能环保产业园、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等平台载体,支持节能环保产业做大做强,延展绿色经济产业链。倡导低碳绿色出行,因地制宜建设多层次、多功能慢行交通系统,加快构建与超大城市中心城区相适应的绿色交通体系。

八、坚持人民至上,打造令人向往的品质生活新高地

牢牢把握新时代人民城市的根本属性,统筹抓好底线民生、基本民生和质量民生,有效扩大多领域、多层次公共服务供给,持续提升民生供给质量和效率,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十三)深化拓展“市民驿站”品牌内涵。

充分发挥《总书记来到了市民驿站》、市民驿站情景党课和群众自发创作歌曲《我们的市民驿站》的作用,进一步打响市民驿站品牌,唱响“幸福生活永不放假”的美好旋律。推动功能更加复合化,做优市民驿站“6+X”功能,打造融党建群建、事务办理、老人就餐、日间照料、看病配药、文化休闲等为一体的“家门口”服务站。推动服务更加特色化,实现全市通办事项在市民驿站一站式咨询办理,深化“区块链+社区生活服务”等新模式,为群众提供全天候、零距离、多渠道的线上服务。推动布点更加人性化,采用资源整合、功能复合、优势叠加等模式,加快市民驿站延伸点建设,推进市民驿站品牌溢出和服务版图扩容,完善15分钟生活服务圈、网格化管理圈、党建活力圈。

(二十四)以更大决心推进旧区改造。

大力发扬“千言万语、千方百计、千辛万苦”的“三千精神”,深化“政企合作、市区联手、以区为主”模式,加强市属和区属国有企业合作组团、市区两级政府联合土地储备组团、“毛地”处置和区土地储备组团等“三个组团”开发,打好旧区改造攻坚战,全面加大土地出让力度,确保每个地块都能找个“好人家”、出个“好作品”、形成“好功能”。多渠道改善群众居住环境,持续开展高标准全要素“美丽家园”建设,大力推进各类旧住房修缮改造,让群众住得更舒适、更安心。

(二十五)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一流教育。

深化教育强区建设,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深入实施“彩虹计划”,促进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发展,形成大中小幼一体化“三全育人”新格局,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提升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水平,加大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增加普惠性托育服务供给,做优学前教育,深化紧密型学区化集团化办学,扎实推进公办初中强校工程和普通高中特色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特殊教育,加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不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完善教育评价体系,注重师德师风建设,持续推进“双名”工程。扩大教育领域对外开放,做强小语种教学特色,促进国际化人才培养。

(二十六)构筑更加公平可靠的社会保障体系。

健全完善全覆盖、多领域、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尽最大努力保障群众安居乐业。坚持就业是民生之本,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的保障制度,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深入长效推进创业型城区建设。统筹完善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等制度,加快落实社保转移接续、异地就医结算等制度。切实保障好退伍军人、妇女儿童、青少年、残疾人等重点人群的基本权益。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不断完善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共有产权住房、征收安置住房“四位一体”住房保障体系,更好保障困难群众和人才住房需求。

(二十七)全面推进健康虹口建设。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织牢公共卫生防护网,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优化区域医疗资源配置,提升北部第四人民医院区域医疗中心医疗服务水平,深化南部中西医结合医院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构建“市级医院-区域医疗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区内其他医疗机构”医疗服务格局。逐步健全区域分级诊疗机制。进一步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更好发挥家庭医生“健康守门人”功能。持续深化“国医强优”工作,努力建设中西医结合示范区。坚持预防为主,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行动和爱国卫生运动。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预警监测、医疗救治、物资保障体系,全面提升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作战能力。

(二十八)提供更高质量的养老服务供给。

更加主动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深化“家门口”“管家式”“智能化”的养老服务模式,推动居家、社区、机构养老服务协调发展、医养康养紧密融合,持续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和生命质量。优化养老设施布局,加强资源配置,积极推进社区嵌入式、多功能、综合性养老服务机构建设,让养老服务更加触手可及。创新养老服务供给,提高长期护理服务质量,大力推广养老顾问制度,积极推进智慧养老,发展异地养老,深化长三角养老服务合作。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机构运营管理,完善日常监管、风险防控、质量综合评价和社会信用体系。

九、下好绣花功夫,开创智慧精细的城区治理新局面

坚持“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以“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为牵引,以基层社会治理为支撑,不断提升城区治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共建安全智慧、充满活力的韧性之城。

(二十九)全面提升城区服务管理质效。

依托“两张网”建设,牵引和推动城市治理模式创新、治理方式重塑、治理体系重构。围绕“高效办成一件事”,持续推进“一网通办”建设,构建全方位政务服务体系,提高在线办理率、全程网办率,让群众办事像网购一样方便。围绕“高效处置一件事”,深化“社区综合执法+城区大脑+流程再造”城区管理模式,进一步做实做强区、街道两级城运中心,夯实“云”“数”“网”“端”基础设施,积极打造态势全面感知、趋势智能预判、资源统筹调度、行动人机协同的城市治理综合平台,努力实现“一屏观全域、一网管全城”,让城市治理更高效、更顺畅、更智慧。

(三十)构建多元共治的社会治理格局。

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格局。持续打响“全岗通”品牌,健全议事协商平台体系,完善工作约请机制,形成社区治理闭环。深化“一个街道一面旗帜”,激发党建引领下的基层创新活力,发挥区域化党建、社区联席会议、社区“三会”制度以及小区业委会等作用,不断提升社区自治共治能力。加快构建社会组织服务支持和综合监管体系,拓展居民群众、群团组织等参与社会治理的渠道,努力激活基层社区每一个细胞单元,形成政府治理与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的生动局面。

(三十一)筑牢城区安全运行底线。

持续深化“大安全”工作体系,把好源头关、监测关、管控关,把安全风险化解在成灾之前、把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之时。巩固拓展国家安全、政治安全、社会安全等建设成效,更加注重经济金融、网络信息等领域安全,全面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能力。深化落实城市安全运行主体责任、领导责任、监管责任和属地责任,构建常态化应急保障机制,提升城区运行韧性和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筑牢织密社会治安防控网络,严密防范和惩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常态化。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继续提升信访工作水平,确保社会和谐稳定。强化全民国防教育,深化人民武装和双拥共建工作,推进军民融合发展。

十、切实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团结全区人民为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而奋斗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的全面领导是抵御风险、保持经济社会发展平稳运行的根本保证。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必须认真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扎实推进党的建设,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和水平,不断凝聚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

(三十二)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体制机制。

完善党集中统一领导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制度性安排,健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中央、市委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督促检查和问责机制,发挥党(工)委(党组)在同级各类组织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党中央和市委决策部署在虹口落地生根。加强和改进对经济社会重大事务的综合协调,提高管大事、议大事能力,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作用。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增强各级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坚持“有为才有位,不让雷锋吃亏”,激励干部充满激情、富于创造、勇于担当,以过人的智慧和勇气抓落实、破难题、育先机、开新局。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深化细化“四责协同”机制,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建设,营造正气充盈、清朗昂扬的良好政治生态。

(三十三)广聚海内外优秀人才。

人才是虹口最宝贵的资源,要坚持全球视野、国际标准,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主动对接上海“海聚英才”工程和“国际人才蓄水池”工程,加快集聚一批具有全球号召力的高峰人才、产业领军人才,吸引一批国际顶尖科学家和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用事业、舞台、预期广聚天下英才。加大青年人才集聚、培养力度,进一步扩大“百人工程”储备人才品牌效应,深化区、校、企共育人才。优化人才发展平台和环境,完善人才综合服务体系,解决人才实际需求,让广大人才在虹口舒心生活、安心工作、追逐梦想、实现抱负。

(三十四)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奋斗。

人民是城市建设、城市发展的主体,必须尊重人民对城市发展决策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全面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推进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大调研常态化制度化。坚持把全过程民主、实质性民主贯穿到城市生活的各个方面,充分发挥人大、政协的优势,加强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实利益问题的协商,健全联系广泛、服务群众的群团工作体系,凝聚全社会推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共识和力量。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完善大统战格局,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民族宗教界人士作用,凝聚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力量,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更加和谐。

(三十五)确保“十四五”规划建议落到实处。

编制“十四五”规划纲要和专项规划,要坚决贯彻党中央和市委、区委决策部署,落实本建议提出的指导思想、基本要求、目标任务和重点举措,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制定路线图和时间表,拿出可执行、可操作的举措和办法。各部门、各单位要从实际出发,制定符合本单位、本领域特点的“十四五”规划,建立规划实施的监测、评估、考核机制,真正把“十四五”规划描绘的美好愿景,转化为虹口人民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意义重大,任务艰巨,前景光明。全区上下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众志成城、开拓进取,狠抓落实、善作善成,奋力创造新时代虹口发展新奇迹,为谱写上海人民城市建设新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来源:上海虹口

原标题:《聚焦 | 全文公布!中共上海市虹口区委关于制定虹口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