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重磅通知!涉及宜昌高速公路、机场、码头...

2021-01-23 10:1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宜昌将推进90个

交通补短板重大工程项目建设

其中包括

呼北高速宜都全福河至鄂湘界段

十宜高速公路兴山至长阳段

襄阳至宜昌高速公路宜昌段

......

近日,宜昌市人民政府官网发布

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

宜昌市疫后重振补短板强功能

交通补短板工程三年行动实施方案

(2020~2022年)的通知

������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宜昌市疫后重振补短板强功能交通补短板工程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0~2022年)》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宜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年1月12日

宜昌市疫后重振补短板强功能交通补短板工程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0~2022年)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支持湖北一揽子政策,补齐交通发展短板,根据《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湖北省疫后重振补短板强功能交通补短板工程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0~2022年)的通知》(鄂政办发〔2020〕50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案。

一、总体目标

��三年目标

从2020年至2022年,用三年时间推进90个交通补短板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完成投资约280亿元,适时根据项目进展按照“总量不减”原则进行动态调整。到2022年,全市建成和在建高速公路里程突破900公里,建成一级公路150公里、二级公路300公里,全市二级及以上公路里程突破3700公里,国省干道二级及以上公路比重达到90%以上。新改建农村公路3000公里,实施安防工程2500公里,危桥改造200座以上;新增高等级航道133公里。

��年度目标

2020年:完成交通补短板工程投资80亿元;确保建成一、二级公路152公里(其中:一级公路25公里、二级公路127公里),力争建成一、二级公路200公里;新改建农村公路1000公里以上,实施安防工程1269公里;力争建成高速公路52公里、开工建设高速公路112公里。

2021年:完成交通补短板工程投资100亿元;确保建成一、二级公路138公里(其中:一级公路73公里、二级公路65公里),力争建成一、二级公路200公里,实施安防工程600公里;新改建农村公路1000公里以上,改造公路危桥200座。

2022年:完成交通补短板工程投资100亿元;确保建成一、二级公路160公里(其中:一级公路60公里、二级公路100公里),力争建成一、二级公路200公里;新改建农村公路1000公里以上,实施安防工程631公里;力争开工建设高速公路177公里;新增高等级航道133公里。

二、重点任务、重大项目及责任分工

高速公路。完善“十线三环”高速公路网,畅通高速主动脉,加快推进“县县通纵横两条高速公路”。建成宜都长江公路大桥和江北翻坝高速公路,加快宜张高速鄂湘界段和宜来高速宜昌段建设,推进襄宜高速、宜常高速、十宜高速兴山至长阳段前期工作并力争开工。

干线公路。大力实施国省干线公路提档升级和路网优化工程,加快构建“五纵七横”干线公路网。建成G348宜昌城区至三峡坝区、G241点军联棚至长阳龙舟坪、G348当阳市谢花桥至夷陵区鸦鹊岭当阳段,推进G318宜都至长阳、G348郭家坝至文化等干线公路项目。有序推进通达景区公路建设,实现具备条件的5A级景区有2种及以上快速方式通达、4A级景区有1种及以上快速方式通达、其他景区通达等级以上公路。

“四好”农村路。打造“覆盖广泛、结构合理、安全便捷”的农村公路基础网,基本实现补短提升、便捷畅通。推进乡镇完善便捷高效的二级公路“双出口”骨干路网,具备条件的行政村完善普惠公平的双车道、双通道基础网络。推进农村公路向边远、贫困地区倾斜,补齐偏远边界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实施公路桥梁三年消危行动。持续培树“美丽宜道”品牌,引领“四好农村路”建设,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每年完成新改建农村公路1000公里。

水运发展。重点实施香溪河、清江航道等级提升工程,探索打造智能化航道,畅通库区支流航道,实施地方水域电子航道图建设,力争全面实现库区支流航道航标遥测遥控、航道智能监控。建成白洋作业区二期、枝江水上洗舱站和中石化、中石油、中长燃油库码头工程等项目。加快枝城铁水联运码头、宜昌港秭归港区三峡库区秭归县水运应用LNG码头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江南油品管道翻坝码头、姚家港作业区罗家河LNG接卸码头等项目前期工作。

多式联运。加快推进以白洋港、茅坪港为核心的长江三峡枢纽“大分流、小转运”水铁公国家多式联运示范项目,争取枝城港、姚家港纳入部省多式联运示范项目。着力推进云池作业区至正大路连接线等疏港公路建设,实现重要港区二级及以上公路高效连通。开工建设兴山公铁换乘站,打造独具特色的公铁综合客运枢纽,促进多种客运方式“零距离换乘”。充分挖掘焦柳国家铁路货运能力,推进枝江、枝城铁水联运枢纽站点建设。建成白洋港疏港铁路,加快建设茅坪港疏港铁路,着力构建“水陆兼行、东西双进、南北突围、通江达海”的宜昌大开放格局。

民航机场。加快三峡机场改扩建二期建设,积极谋划推进三期工程,提升机场吞吐能力,满足日益增长的航空客货需求。围绕航旅融合,加快推进枝江、兴山通用机场建设。加快通用航空机场网络体系和产业发展平台建设,积极培育通用航空市场,努力建成布局合理、便利快捷、安全规范、应用广泛、军民兼顾的通用航空体系。

三、实施步骤

统筹谋划阶段(2020年8月至2020年11月)。按照本方案安排部署,结合实际,对重大项目再次梳理,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工作措施、责任分工和工作要求。按照续建一批、开工一批、储备一批分类编制交通补短板工程三年项目库,推动2020年拟开工项目加快建设。

全面实施阶段(2020年11月至2022年10月)。各县市区和项目实施主体全面推进交通补短板项目落地实施。市交通运输局会同市发改委加强项目跟踪对接、协调服务,指导督促各地对各重大项目列出时间表、明确路线图,全面推动补短板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十三五”续建项目建设,确保项目在目标时间内完工,达到时序目标要求。深入谋划“十四五”项目,开展“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规划、储备一批新项目,形成合理的项目梯队。加快完成项目前期工作,对条件成熟的“十四五”规划项目,尽早启动工可报告和专题编制报批,为项目落实落地打下基础。推动“十四五”规划项目开工建设,充分利用有关政策,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突破各类要素和瓶颈制约,完善各类手续、优化外部环境,为项目开工和建设创造良好条件。

总结验收阶段(2022年10月至2022年12月)。各县市区对照本方案,对标对表交通补短板各项目标任务,全面梳理自查,总结经验做法,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四、资金筹措安排

全市三年拟实施交通补短板项目90个,总投资约1281亿元(三年投资约280亿元),拟申请地方政府债券17.4亿元、中央补助资金32亿元、省级补助资金40亿元。

五、保障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压实工作责任。市交通运输局、市发改委负责组织实施本方案,并结合“十四五”综合交通规划,积极争取相关政策和资金支持,完善交通补短板工程项目库的动态调整机制,形成滚动实施、梯次推进的工作格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林业和园林局、市水利和湖泊局等部门负责加强要素保障,协调和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各县市区要成立工作专班,细化目标任务,强化责任落实 ,明确工作时限,扎实推进项目建设 。

拓宽筹资渠道,加强资金保障。各县市区要积极落实除中央和省级补助资金以外应承担的建设资金并纳入财政预算;要精准对接交通补短板工程,对符合政府债券使用条件的项目要积极申报发行专项债券予以支持;要发挥政府投资的带动作用,创新交通基础设施投融资机制,统筹利用乡村振兴等改革红利,引导各类资本积极参与交通补短板工程建设。市交通运输局、市发改委要加强与国家、省主管部门的衔接沟通,积极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

科学组织调度,加快项目推进。各项目实施主体要建立项目前期工作、要素保障、建设实施的全过程推进机制,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衔接,及时解决土地、环保、防洪审批等方面的问题,切实加快项目建设进度 。按照《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疫后重振“十大工程”项目招投标工作措施的通知》(鄂政办发[2020]46号)精神,采取招标预公告、容缺受理等措施,有效缩短招投标周期。各县市区要科学组织力量,倒排工期,挂图作战,保进度,保质量,确保按计划完成项目建设任务。

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发展氛围。充分利用新闻媒体、融媒体进行广泛宣传,多形式、多渠道、全方位宣传报道重点项目进展情况,共同营造良好氛围,凝聚合力推进项目建设。

宜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年1月12日印发

宜昌市疫后重振补短板强功能

交通补短板工程三年行动实施方案

(2020—2022年)项目清单

↓↓↓

扫码查看

关于《宜昌市疫后重振补短板强功能

交通补短板工程三年行动实施方案

(2020年-2022年)》的政策解读

▼▼▼

点击查看

宜昌市人民政府信息公开小程序

来源丨宜昌市人民政府官网

编辑丨好儿 编审丨翟婷婷

转载须注明来源

原标题:《重磅通知!涉及宜昌高速公路、机场、码头...》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