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居民购买冷链食品应注意啥?从业人员如何消毒防护?专家给出建议

2021-01-24 20:1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24日,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了“黑龙江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系列新闻发布会的第65场。发布会上,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二级巡视员刘彦诚通报全省新冠肺炎疫情情况。

2021年1月23日0-24时,黑龙江省新增确诊病例29例(其中,绥化市望奎县26例、哈尔滨市利民开发区3例);新增无症状感染者 51例(其中,绥化市望奎县24例、哈尔滨市呼兰区17例、哈尔滨市利民开发区8例、哈尔滨市香坊区1例、绥化海伦市1例) ,无新增疑似病例和死亡病例。治愈出院确诊病例7例(其中,绥化市望奎县6例,黑河市爱辉区1例),黑河市爱辉区确诊病例清零。解除医学观察无症状感染者1例(绥化市望奎县)。

从1月10日绥化市望奎县出现病例开始,截至1月23日24时,本轮疫情全省现有确诊病例382例,现有无症状感染者509例。

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

冷链食品相关从业人员日常消毒与防护应做好“八要”

24日,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了“黑龙江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系列新闻发布会的第65场。发布会上,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孙巍针对进口冷链食品运输装卸、生产加工、经营销售等相关环节的从业人员,应该如何做好消毒和防护,给出了专业性意见。

孙巍介绍,保证进口冷链食品运输装卸、生产加工、经营销售等相关环节从业人员的健康是预防新冠病毒污染冷链食品的根本。为预防冷链食品从业和相关人员受到新冠病毒感染,要做好以下几点。

1

做好健康管理。建立上岗员工健康登记制度,开展日常监测,落实登记、测温、消毒、查看健康码等防控措施,实行绿码上岗制,确保健康上岗。

2

要做好个人防护。从业人员工作期间要正确佩戴口罩、手套和着工作服上岗。工作服保持干净整洁,定期清洗,必要时消毒。生鲜宰杀、分割车间等特殊岗位的从业人员除工作服外,还要按防护要求穿戴防水围裙、橡胶手套等。推荐食品从业者佩戴一次性手套,但必须经常更换,且在更换间隙以及未戴手套时要洗手。避免防护用品的二次污染,在进行非食品相关活动,例如用手打开、关闭门和清空垃圾箱后,必须要更换手套。

3

要注意个人卫生。打喷嚏、咳嗽时要用纸巾遮住口鼻或采用肘臂遮挡。不随地吐痰,擤鼻涕时注意卫生。尽量避免用手触摸口、眼、鼻。

4

要加强手卫生。在处理货品时,或双手触碰过货架、扶手等公用物体时,要及时用洗手液或肥皂在流动水下洗手,或用速干手消毒剂揉搓双手。

5

加强防控知识宣传。开展各种形式的健康宣教,引导从业人员掌握新冠肺炎和其他呼吸道传染病防治相关知识和技能,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加强自我防护意识。

6

要保持厂区室内空气流通和空调系统供风安全。空调通风系统要定期检查、清洗、消毒,确保清洁运行。

7

要规范消毒。对进口冷链食品装载运输工具和包装至少进行一次预防性全面消毒,消毒实施单位应详细记录消毒工作情况,包括消毒日期、人员、地点、消毒对象、消毒剂名称、浓度及作用时间等内容,相关资料和记录应至少留存2年。

8

要及时上报。冷链食品从业和相关人员一旦发现自身以及共同生活人员出现发热、干咳、乏力等疑似症状,应当及时上报生产经营管理者,尽快按照要求采取有效措施。

选购烹饪冷链食品应该注意啥?

专家这样说……

24日,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了“黑龙江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系列新闻发布会的第65场。发布会上,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孙巍针对公众购买、烹饪冷链食品时应当注意那些问题,进行了详细介绍。

孙巍表示,公众在购买进口冷链食品时需注意以下几点。

1

到正规的超市或市场选购生鲜食品。

2

正确佩戴口罩,尽量不要到人流多的地方购物,保持安全距离。

3

是在整个购物购物过程中避免用手触碰口、眼、鼻。

4

是采购新鲜的食材。五是代购、海淘境外国家或地区商品,要关注海关产品检疫信息,做好外包装消毒和自我防护。六是要关注生产日期、保质期、储存条件等食品标签内容,保证食品在保质期内。

孙巍介绍,在冷链食品买回家后,与平时处理加工食品时一样,大家要牢记以下几点。在清洗加工时,要保持厨房和用具的卫生清洁,处理食材前要洗手,做到生熟分开。处理冷冻冰鲜食品所用的容器(盆)、刀具和砧板等器具应单独放置,要及时清洗、消毒,避免与处理直接入口食物的器具混用,避免交叉污染。冷冻冰鲜食品放置冰箱冷冻室保存,不要存放过长时间,与熟食要分层存放。厨房要保持通风和清洁,必要时进行环境和餐具炊具消毒处置。烹调食用生鲜食品时,加工烹调应做到烧熟煮透。尽量避免生吃、半生吃、酒泡、醋泡或盐腌后直接食用生鲜。未食用完已经烹调熟的海鲜及肉类,请放置冰箱冷藏室保存,尽早食用,再次食用前一定要充分加热。食用后一旦出现发热、腹泻等症状,要及时到发热门诊就医,并主动告知食用时间、食品种类和食材来源等信息,以助诊治。

目前,大家消毒是针对食品包装表面,主要是预防在流通环节可能面临的接触感染的风险。目前并没有发现因为直接食用这些冷链食品引起的感染。感染事件主要发生在低温冷冻食品的流通环节,如卸货、搬运等操作过程。做好消毒处理,食用进口冷链食品,风险较低。

省生态环境厅:

全省疫情医疗废物全部得到规范安全处置

24日,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了“黑龙江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系列新闻发布会的第65场。发布会上,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林奇昌介绍了全省医疗废物和医疗污水处置环节的疫情防控情况。

林奇昌表示,医疗废物处置是疫情防控的关键环节和最后一道防线,全省生态环境部门始终毫不松懈地持续抓好医疗废物处置的环境监管工作。早在去年年底,全省疫情趋于平稳,整体进入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时,生态环境部门已经开始未雨绸缪,对疫情发展做了提前研判和准备。去年11月7日全省印发了《关于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医疗废物环境管理工作的通知》,将疫情医疗废物管控风险等级划分为“全省各地均为低风险地区”、“本地为低风险地区,省内其他地区为中高风险地区”和“本地区为中高风险地区时”三个阶段,对三种状态下的各级生态环境部门的定期报告制度、现场检查频次、备用设施启用提出了相应的工作要求。

去年12月30日以来,全省几个市出现新发疫情,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医疗废物处置工作,省委书记张庆伟到望奎调研时专门强调;徐建国副省长亲自通过视频连线方式调度全省医疗废物废水处理工作。强调要充分认清当前疫情严峻形势,高度重视并迅速果断落实、落细医疗废物废水处置工作要求,加快建设应急备用处置设施,以全链条闭环管理,确保医疗废物废水应收尽收、应处尽处,有效管控疫情传播风险。

林奇昌介绍,全省生态环境部门迅速进入疫情防控应急状态,全面加强了医疗废物的环境管理。

01

针对疫情发展趋势,先后在去年12月30日将黑河市,今年1月9日将牡丹江、绥化、齐齐哈尔市,今年1月16日将哈尔滨纳入了日调度管理,每日调度掌握各地疫情医疗废物的产生量、处置量和处置设施负荷率,了解存在的困难问题,及时提供指导帮助。

02

通过视频连线方式多次对医疗废物处置工作进行检查督导。查看了各地定点医院、医疗废物处理厂和隔离点现场情况,详细了解定点医院和处置厂收集暂存转运流程、处置能力和负荷率、工作人员防护措施,以及疫情重点地区村屯、社区、隔离点废弃物收、储、运等各个环节运转、处理等情况,现场答疑解惑,指出存在的问题,落实整改措施。

03

深入疫情防控第一线,对哈尔滨市传染病医院、集中隔离宾馆医疗废物管理、运转和集中处置情况进行现场检查督导,并进一步提出要求,卫生医疗机构产生的医疗废物要专人监管、专人收集,专用标识,专路线、专车、专通道严格管理,确保医疗废物处置全过程达到全覆盖、全链条、全周期闭环管理。集中和居家隔离场所产生的废弃物要根据卫生疾控部门的分类要求参照疫情医疗废物进行管理。

04

组织全省开展疫情防控环境执法检查。要求各地严格规范医疗废物收集、运送、贮存、处置行为,加强卫生医疗机构、集中和居家隔离场所等废弃物源头分类工作,确保疫情医疗废物日产日清。各地生态环境局对重要风险点位进行拉网式隐患排查。截至目前,相关市地生态环境部门采取视频执法等创新监管方式共计检查医疗机构446家(次),医废处置单位23家(次),留置观察点361处(次),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120家(次),饮用水水源地107处(次)。

05

针对本次疫情范围广、隔离人员多的新情况,对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负荷率连续三日超过70%以上、存在医疗废物处置环境风险的市(地)人民政府发送预警函。要求预警地市政府采取措施,及时启动并适时增加应急处置设施,做好应急处置设施运行维护,必要时开展新增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

从2020年12月30日全省新的疫情发生以来,包括新冠定点医院和医学观察场所,全省共产生疫情医疗废物约2000 吨,全部得到了规范、安全处置,请广大人民群众放心。

绥化市:

四项举措确保隔离转运工作安全有序

24日,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了“黑龙江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系列新闻发布会的第65场。发布会上,绥化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郭建民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介绍了绥化市隔离点及隔离人员的相关情况。

郭建民介绍,截止到1月21日24时,全市共设立隔离点134个,其中已启用126个。共有房间7473间,已集中隔离人员6684人。 为保证转运隔离工作需要,隔离转运工作平稳有序进行,提高隔离转运工作质效,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迅速完善组织架构。迅速组建“市—县—点”三级转运隔离工作组织,密切了市、县、点的联系。市本级组建了转运隔离专班,在绥化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挥部领导下工作;各县(市、区)全部组建转运隔离专班,在各县(市、区)疫情防控指挥部领导下、在市转运隔离专班指导下开展工作。

二、积极拓展隔离房源。根据疫情发展情况,发挥公安、教育等部门工作优势,对域内宾馆、酒店、校舍、教育培训机构和封存宾馆进行排查,摸清潜在隔离房间资源,做好房源储备。迅速组织力量对潜在隔离点进行标准化改造,对2处宾馆进行突击改造,扩增隔离房间数量。同时准确判断隔离房间供需关系,提前做好域外援助隔离房间储备工作。

三、精细隔离转运管理。强化规范流程。全力以赴保证运转和隔离安全。梳理形成集中隔离点管理指南、转运工作方案、工作应急预案和隔离运转工作流程图,严格按照流程开展点对点、全闭合隔离转运工作。做到“一车一警”,负责上下车联序车内秩序,“一车一医务”,负责登记,防护,携带急救箱防意外。司乘物理隔离,全车所有人员三级防护,即:戴一次性使用帽子、N95或更高级别医用防护口罩、全面具或带电动送风过滤式呼吸器、医用防护服或穿工作服外罩一件医用防护服、戴一次性使用手套、穿一次性使用鞋套。

建立隔离点规范化建设、管理制度。制定了《集中医学观察隔离点管理指南》《绥化市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管控方案》《绥化市应对集中隔离人员核酸检测阳性处置工作应急预案》等指导性文件,明确隔离点场所建设标准、卫生防疫规范、工作人员管理制度、强化健康监测规范和转运工作规则,从严管理。规范隔离转运工作,出台了《关于隔离人员解除隔离观察时限和腾空隔离点再利用条件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隔离人员解除隔离观察时限和腾空隔离点再利用条件。强化工作人员专业化培训。组织疾控专业人员编制简便易行的规范工作流程,强化专业指导,定时开展工作培训,推动工作人员尽快入角色。努力提高隔离点工作人员专业化、规范化管理水平。

四、提高转运隔离信息化程度。为充分发挥科技信息手段在疫情防控工作中的突出作用,保障转运隔离工作精准、高效实施。积极探索转运隔离工作信息化建设,积极开发绥化市集中隔离场所信息管理系统,目前,正在对系统进行测试和完善。为了做好服务保障工作,积极推广北极智能测温贴的应用。

省生态环境厅:

全省共20个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 处置能力182.5吨/天

24日,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了“黑龙江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系列新闻发布会的第65场。发布会上,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林奇昌针对全省医疗废物废水处置能力建设情况进行了介绍。

林奇昌介绍,全省高度重视医疗废物处置能力建设工作。全省目前共有20个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总处置能力为182.5吨/天,较去年同期提升36.7% 。据调度,近期全省医疗废物日处置量约为130吨左右,处置能力能够满足妥善安全处置需求。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和《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是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的主体。为应对不时之需,要求全省各地迅速启动应急备用处置能力的选用和规范化改造,加强设施运行维护,时刻进入启动状态。全省各地共上报医疗废物应急备用处置设施14个,总应急处置能力能达到384吨/天。目前,绥化市已经启动应急设施,应急设施处置能力达到40吨/天。

林奇昌表示,要求全省各地要树立底线思维,加强研判,打好提前量,充分考虑最不利的情形,具体要求:

1

各地医疗废物处置设施负荷率一旦超过70%,医疗废物应急备用处置设施必须时刻处于立即启动状态,只能设施等医疗废物,不能医疗废物等设施,确保万无一失。

2

医疗废物应急处置设施一经启动,各地必须马上寻找新的应急备用设施,按照《新冠肺炎疫情医疗废物应急处置管理与技术指南》,可以对现有的危险废物焚烧处置设施、生活垃圾焚烧炉、工业窑炉等设施进行高标准的规范化改造,用于疫情医疗废物处置。

3

如果本地寻找不到可以改造的符合国家技术标准条件的医疗废物应急备用处置设施,各地政府必须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要求启动新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并抢抓进度工期,宁可备而不用,绝不用而不备。

稿源:哈尔滨日报

记者:杨艳/文 韩伟/摄

原标题:《居民购买冷链食品应注意啥?从业人员如何消毒防护?专家给出建议》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