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中共崇州市委关于制定崇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2021-01-25 09:4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中共崇州市委

关于制定崇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中国共产党崇州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十二次全体会议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成都市委十三届八次全会精神,立足新阶段、新任务、新要求,深入研究全市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就制定崇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提出以下建议。

一、坚定践行新思想、贯彻新理念,开启高水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新征程

1.“十三五”时期崇州发展的重大成就

“十三五”期间,市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及成都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落实中央和省委、成都市委各项决策部署,聚焦“西控”探索城市绿色转型发展的时代使命,以“三控三优”为实践路径,推动营城理念、目标定位、发展方式全方位革新,城市能级、比较优势、功能品质全方位提升,空间体系、动能体系、治理体系全方位重塑,初步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创新实践之路。城市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经济保持稳中有进、进中向好的良好态势,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3%,从2015年超过200亿元,到2017年突破300亿元,再到2020年即将迈上400亿元台阶,实现经济发展的“三级跳”,被评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强县。城市空间形态呈现新格局,确定城市空间“向东向南”、旅游空间“向西向北”、生态空间“全域融合”的营城理念,初步构建“12345”组团式发展格局,主体功能分区更加鲜明,协同联动效应更加充分,区域一体、城乡融合的全域空间格局加快成型。产业能级层次实现新跃升,智能应用、都市农业、三郎度假三个产业功能区加快成型成势,形成“一个产业功能区一个百亿级项目”发展格局,光电显示、检测设备、智能家居等多个细分产业走在行业前列;以大数据融合赋能为核心的新经济体系、以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为支撑的生态经济体系加快构建,成为引领城市转型的重要动力,成功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大数据)、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县、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市。公园城市建设展现新面貌,成蒲铁路、成温邛快速路等重大交通工程促进区位跃升,崇庆、羊马、大划等新城市组团逐步起势成势,万达广场、唐人街等商圈升温消费热度,天府竹博小镇、川派盆景小镇等林盘景区重塑乡村形态,明湖公园、体育公园、276公里天府绿道等公共空间丰富生态场景,城市宜居度和吸引力大幅提升,服务人口较2015年净增加9.4万人、城镇化率提升6.7个百分点。改革创新开放取得新突破,高标准完成党政机构改革、乡镇行政区划及村级建制调整改革等事关全局的重大改革,“农(林)业共营制”、综合行政执法等改革成果形成全国、全省影响力;本土企业主板上市实现“零突破”,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0家、实现产值65亿元,较2015年增长55.6%;开放型经济建设成效显著,预计2020年实现货物进出口贸易32.4亿元,较2015年增长128%。增进民生福祉取得新成效,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创建为国家级生态市。民生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镇就业更加充分,教育品质持续增强,社保体系更加完善,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创建为国家卫生城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9.0%、9.8% 。高标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圆满完成对口帮扶马尔康市、白玉县、稻城县工作任务。党建引领激发新活力,党的全面领导显著加强,全面从严治党纵深推进,构建形成“一核三治、共建共治共享”的新型基层治理机制,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效,无本土确诊病例,持续保持低风险等级,被确定为全国首批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县。

2.新发展阶段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

放眼全球,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逆全球化”叠加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外部环境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纵观全国,我国正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特别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将全方位重塑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立足崇州,当前我们正面临多重战略叠加的历史机遇,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等重大战略交汇实施,区域经济版图加速重塑,城市发展格局深刻变革,有利于崇州借势借力,进一步增强城市承载力、产业协作力、区域影响力和要素集聚力。面临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加速态势,成都极核对周边城市的“虹吸效应”与中心城区对郊区新城的“辐射效应”,在崇州同步显现、相互交叠。特别是西控“一环一网”等重大交通工程落子布局带来的区位条件改善,新冠疫情带来的人口居住趋势改变,赋予了崇州更多承接中心城区人口流入、产业转移、功能外溢的重大机遇。面临新旧动能转换的攻坚任务,崇州还存在绿色发展能级不高、产业层次整体偏低、龙头企业培育不足、科技创新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动能不强等短板和问题,能否在提高创新能级、提升经济密度、做强核心功能、塑造竞争优势上率先走出新路,决定着在未来愈发激烈的区域竞合格局中崇州能否实现升级进位、换道超越。面临市民日益提高的品质生活需求,城市功能配套不够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还有短板,公共服务供给总量、供给质量、供给效率与民生期盼还有差距,城市治理效能有待进一步提高,满足市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建设更为迫切。面向未来,全市上下要胸怀两个大局,辩证认识和把握发展大势,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找准定位、发挥优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更多崇州力量。

3.“十四五”时期崇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

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及成都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委、成都市委重大决策部署,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主动服务新发展格局构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坚定贯彻“西控”战略,坚定不移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创新实践之路,推动经济组织方式、城市营建理念、县域治理体系全方位变革,加快建设公园城市先行区、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示范区、高品质生活宜居地,为加快建设彰显公园城市特质的现代化高品质生态宜居城市打牢基础。

4.“十四五”时期崇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力争到2025年,高质量建成“五个样板区”,基本建成“三区一地”,现代化高品质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取得突破进展,成为具备高端成长基因的生态经济高地、“两山”理论实践的创新样板、公园城市示范区的绿色增长极和生态会客厅。

——城市综合竞争力大幅提升。智能应用先导功能、都市现代农业总部功能、康养旅游融合创新功能显著增强,先进制造业产业规模突破千亿级,数字融合赋能传统产业发展水平走在成都都市圈前列,以创新为主要动能的产业体系和发展模式加快形成,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高于成都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以上。

——公园城市大美形态基本呈现。城市空间和功能布局显著优化,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大幅提升,“青山绿水抱林盘、名城古镇嵌田园”的城乡风貌结构全面形成,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明显,城市宜居宜业宜游水平显著提升,对人才的吸附力、对产业的吸引力明显增强,成为成都乐享诗意栖居田园生活的首选之地。

——乡村全面振兴态势加速形成。国家城乡融合发展改革试验区建设率先破题,以城乡一体、生态价值实现为导向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以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为导向的改革创新持续深入,优质要素高效聚集、城乡要素自由流动、产业融合裂变动力进一步增强,城镇化水平显著提升,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市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切实增强。“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成效显著,城市功能品质与中心城区差距明显缩小,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开放型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体系、全覆盖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居民就业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成为“人民城市”的幸福样本。

——治理体系治理能力更加现代化。现代化城乡社区发展治理框架更加成熟,城市治理法治化、社区治理精细化成效明显,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明显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高,成为县域治理现代化建设的全国样板。

5.2035年远景目标和2050年远景展望

有机衔接新时代崇州三步走战略,力争到2035年,与成都同步高水平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建成彰显公园城市特质的现代化高品质生态宜居城市。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迈上新的大台阶;县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绿色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成为践行“两山论”的全国创新实践范例;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蜀中之蜀”的历史文化品牌更加彰显;全面建成优质均衡的现代化公共服务体系,城市安全保障体系更加健全,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可持续、更有保障。到2050年,全面建成国际化现代化高品质生态宜居城市,成为成都建设现代化新天府和可持续发展世界城市的典范区。

二、积极融入更好服务新发展格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取得更大进展

顺应国内外发展格局深刻变化,积极探索融入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加快推动城市功能体系整体完善、空间布局整体优化、发展能级整体提升,全面提高经济集聚度、城市承载力、区域连接性和整体协同性,更好服务国家战略全局和区域发展大局。

6.全力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坚持以发挥优势、彰显特色、协同发展为导向,以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为牵引,建立完善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体制机制,搭建各领域、多层次、高能级的功能平台,构筑提升城市在区域竞合中的战略势能和比较优势。依托电子信息产业龙头企业,搭建集成研发转化、工业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打造成渝地区消费类电子供应链创新服务中心。整合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服务、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农村社会化服务等服务平台,集成农业科技研发应用、农业生产、农产品交易、农商文旅体规建运服管等综合功能,打造服务全川、辐射成渝的都市现代农业全产业链综合服务平台。聚集智能家居设计、制造、采购、贸易全产业链服务环节,构建供应链高效协同平台、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供应链金融支撑平台、供应链物流保障平台“四大平台”,打造西部地区智能家居全产业链服务中心。整合市域及周边物流资源,探索设立集公路货运集散、中转分拨、仓储配送、物流信息等服务于一体的保税仓,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第四方物流、“B2B+SCS”供应链服务、供应链“中央结算仓”等服务业态,推动物流产业规模集聚。

7.深度融入区域一体化发展

以一体化思路举措为突破口,以联动畅通区域循环为切入点,积极推进、深度融入成德眉资同城化、西控区域一体化发展。构建立体快捷的交通网络。优化提升至成都中心城区多层次半小时通勤圈,主动融入西部区域构建旅游环线、现代立体交通“一环一网”建设,加快与周边区(市)县互联互通,增强货运中转枢纽、客运转换节点职能。加快推动市域铁路S19号线、地铁28号线、成灌高铁延伸线等轨道交通纳入规划实施,积极推动成蒲铁路公交化运营改造,打通连接双楠大道、双流机场、天府新区等重点区域的快速通道,构建外部直连直通、内部互联互通的多维快联交通格局。构建差异协同的产业生态。以产业生态圈建设为牵引,以电子信息、大数据、智能家居、都市农业、康养旅游等产业为重点,推进跨区域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价值链协作,形成“高新研发+崇州智造”“温江三医+崇州康养”等产业协作品牌,推动区域集成共享发展。构建联建联治的生态屏障。加强西控区域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强化大气、水、土壤等领域协同治理,探索构建合作共治、责任共担、效益共享的生态保护和长效治理机制,共同筑牢成都西部绿色生态屏障。

8.优化完善城市空间发展格局

深化“向东向南、融城融业”“向西向北、三生融合”发展策略,高水平编制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优化完善“12345”组团式发展格局,推动区域发展差异化、资源利用最优化和整体功能最大化。提升生态涵养保护区,大力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李家岩水库等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强化山地生态修复,加强地质灾害治理,发展特色林业产业,打造成都西部重要生态屏障。提能城市功能核心区,统筹推进“旧城片区”城市双修和“新城片区”品质提升,强化智能应用产业功能区创新极核功能和要素集聚能力,以TOD引领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形态提升,塑造产城融合、疏密有度、功能现代、生态宜居的高品质生活城区形态,打造美丽宜居公园城市样板区和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做精三郎国际旅游度假区,融入成都“三城三都”建设,以天府古镇文化为内核,以重大项目建设为牵引,带动医养医美、音乐文创、山地运动、度假休闲等业态协同发展,加快形成极核引领、全龄全时的康养旅游目的地,打造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优化城市功能拓展区,突出生态宜居导向,强化对中心城区溢出人口和转移产业的承载功能,探索“小规模、组团式、差异化”的小城镇发展模式,加快联通区域路网、完善功能配套、强化公服供给,构建功能独特、宜居宜业、职住平衡、错位协同的发展格局,打造“向东向南”发展先行区和新型城镇化样板区。做强都市农业功能区,大力发展以优质粮油为核心的都市现代农业,高标准建设“农文旅、农科旅、农商旅”三大融合发展组团,打造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集聚区、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样板区、城乡融合发展先行区、农村综合配套改革集成示范区。

三、优化提升创新生态链,打造成都西部创新转化应用高地

坚持把创新作为推动现代化建设的核心,突出需求导向和产业化方向,强化创新能力、创新生态、创新环境建设,打造成都西部创新转化应用高地,实现城市发展动能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根本性转变。

9.全面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效率

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瞄准电子信息、智能家居、绿色建材、都市农业、康养旅游等行业前沿和关键环节开展技术攻关,引导企业自建或与高校院所共建国家工程实验室、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联合实验室、试验基地、中试基地、研发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等创新载体,支持产业龙头企业牵头组建新型研发机构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行业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强化知识产权保护,鼓励开展科技体制改革创新。深化院校地企协同创新走廊建设,加快推动企业与高校、央企、大型国企和行业设计院、智库、研究中心、检测中心等专业机构合作,搭建“产学研用投”协同创新平台,探索“科研+产业+资本”的集成创新组织模式,常态化开展“企业家进校园”“科学家进园区”,鼓励企业完善创新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10.优化完善科技创新生态体系

大力引育创新人才,持续实施“人才110智力集聚计划”,把人力资源协同深度嵌入创新链场景,围绕城市战略创新需要和主导产业创新需求,引进一批创新型企业家、高层次创新人才和高能级创新团队。建强技能人才开发联盟,健全完善人才供需对接、协同开发、激励保障等机制,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订单式”培养多层次的应用型、技能型、创意型创新人才。加大创新金融支撑力度,大力引进培育创新创业发展基金,鼓励金融机构创新科技金融产品,扩大科技企业受益面。强化创新平台支撑,以大数据产业园、农科小镇等创新平台为基础,围绕初创型科技企业和中小企业发展需求,高品质打造一批小空间尺度、高创新密度的科创空间,推动研发设计、生产服务、生活休闲功能和场景融合,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开放式科技综合服务,构建企业孵化、成果转化、人才发展等全生命周期环境。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

11.前瞻布局建设新型基础设施

大力发展以第五代移动通信基建设施、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新型信息网,加快推进分布式数据中心、5G基站建设,提升千兆光网覆盖率,争取工业互联网二级解析节点应用示范。培育“5G+”应用场景,推动5G技术与电子信息、智能家居产业融合,打造数字化车间、智慧工厂等先进示范;与都市农业、康养旅游融合发展,培育数字农业、智慧旅游、远程医疗等新业态新产品,打造5G应用示范城市。科学布局智慧能源设施,加快智能电网、新能源充电桩等设施建设。

四、全面增强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加快建设绿色经济创新发展城市

锚定高端、绿色、科技转型方向,以产业功能区建设为主要抓手,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加快构建具有崇州特色和比较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

12.大力培育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保持高质量发展实体经济的战略定力,推动先进制造业产业规模突破千亿级,筑牢城市绿色转型的关键支撑。聚焦电子信息产业“芯屏端软智网”六大领域,重点拓展成品制造、材料研发、工业设计、模型创造、封测检测等关键环节,培育发展医疗电子、物联网、车联网等新兴领域,构建以细分行业龙头企业为核心、上下游企业沿链配套的优势产业集群,打造成都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圈重要协同配套基地。加快智能家居产业链、价值链重构,围绕智能家具、全屋定制、安防系统、家居平台应用服务等领域提升崇州家居品牌影响力,推动家具企业定制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鼓励企业以更大力度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和行业标准制定,打造西部定制家居之都。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聚焦新一代通讯设备、新型材料、高端装备、通用航空、绿色环保等领域,引进培育一批高能级、先导型、创新性企业;聚焦建设生物经济示范带,推动生命科学、生物技术与现代农业、大健康产业融合发展,打造经济增长新兴引擎。

13.大力推进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

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以电子信息、智能家居、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产业为重点服务对象,锁定科技创新、工业创意设计、流通、展贸等关键环节,搭建产学研综合研发服务、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电子商务服务等平台,持续壮大生产性服务业产业规模。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发展,促进制造业企业向提供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转变、服务业企业向制造生产领域延伸。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大力发展智慧服务、体验服务、定制服务、共享服务、绿色服务、跨境服务六种新兴服务形态,加快发展商业零售、文化服务、旅游休闲、餐饮服务、医疗健康服务、养老服务、教育服务、体育服务、居民和家庭服务九大领域,培育发展无接触配送、在线医疗、在线教育、远程办公等线上线下融合的新业态新模式。推动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坚持以全域旅游为引领,围绕智慧医养、音乐文创、山地运动、度假休闲细分领域,创新开发多彩森林、古镇旅游、文博艺术、研学旅游、红色旅游、山水游乐、主题活动等旅游业态,全面提升旅游产品供给品质。

14.大力培育以数字经济为引领的新经济新动能

着力推进数字产业化,大力开展制造、交通、医疗等行业、城市治理和政务服务等领域应用技术创新与“大数据+人工智能”“5G+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交叉领域创新,在智慧政务、智慧安防、智慧医疗等领域形成具有行业示范性的应用场景、解决方案、创新产品,加快推进四川数字交易中心等高能级平台落地,打造成都重要的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应用示范地。着力推进产业数字化,依托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大数据),建设一批“大数据+”“AI+”融合发展基础设施,赋能并支撑智能家居、优质粮油、康养旅游等主导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大数据场景、AI应用与主导产业发展深度融合,高标准建设大数据产业特色园区和“AI+家居产业新城”,打造西部农业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中心。

15.加快打造高水平产业功能区

坚持以产业生态圈理念构建集约高效的产业功能区,引导各类资源要素向产业功能区集聚。加快构建专业化的管理服务体系,采取“整体开发、封闭运行”方式,引入专业企业开展规划设计、建设运营、招商服务,探索“国有公司+专业化运营企业”合作开发模式,提升产业功能区品牌营销、信息共享、商务服务等专业化水平。围绕“两图一表”持续开展精准招商,强化产业功能区重大产业化项目引领支撑。深入推进“委局合一”“委镇合一”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探索管委会直管社区的“区社合一”模式。着力打造功能复合新型产业社区,遵循“人城产”逻辑,立足产业发展个性化需求和人才生活多元化需要,精准配置标准化厂房、人才公寓、专业楼宇等生产性配套服务设施,合理布局商务休闲、文体娱乐等生活配套设施,有机嵌入绿道公园、绿地驿站等生态场景,加快建设特色鲜明、功能复合、宜居宜业的新型产业社区。

五、全面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全力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聚焦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推动更深层次改革,实行更高水平开放,促进各类要素资源高效流动、高效配置、高效增值,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强大动力。

16.加快推进经济领域重点改革

深化以绩效为导向的财政预算制度改革,健全财政预算与绩效管理融合机制,持续推进零基预算制度改革,构建公共资源资产盘活机制,提升政府投资基金使用绩效。深化以效率为导向的国资经营评价制度改革,着眼提升国有企业产业投资和市场运作水平,形成评价诊断、结果反馈、问题整改、考核奖惩等环节的制度安排。深化以产出为导向的土地资源配置制度改革,完善以亩均产出率、资源利用率、税收贡献率、创新转化率“四率考核”绩效评价体系,实施开发建设强度差异化管控机制,创新产业、科研用地供应机制,提高经济密度和投入产出效率。深化以利民便民为导向的基本公共服务清单化制度改革,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清单动态调整机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方式更多地扶持社会专业力量发展,扩大公共服务市场化供给。深化以成长为导向的企业扶持激励制度改革,持续实施上市企业、规上企业、领军型企业和企业家培育计划,建立与企业成长相适应的政策扶持体系、要素供给体系、创新创业生态。

17.系统集成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持续深化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产业功能区管理体制改革等重大改革,优化完善前端审批服务、中端监督管理、后端综合执法的行政管理架构体系,着力推动各行业各领域改革系统集成、高效协同。深入推进乡镇(街道)行政区划调整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半篇”文章,系统完善镇(街道)、村(社区)管理体制、职能体系、运行机制,持续放权赋能,不断提升镇(街道)治理效能、村(社区)自治水平和整体公共服务供给品质。围绕构建“两级政府、三级管理”扁平高效的城乡管理组织架构,持续深化产业功能区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改革创新,探索经济区和行政区适度分离,以构建产业联合体为牵引,推动各类要素合理流动高效聚集,形成跨区域跨镇街组团发展格局。

18.全面加强开放通道和平台建设

加快融入亚蓉欧战略通道,以对接成都国际空港、国际铁路港“双枢纽”为重点,打造“三高三快两轨”客货运通道,进一步缩短融入蓉欧大通道距离。抢抓“一带一路”建设、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战略机遇,搭建参与国际产能合作和区域新型分工的功能平台、政策体系,更大力度吸引集聚“六类500强”企业在崇设立区域总部、功能型机构,更大力度支持电子信息、智能家居等优质企业“走出去”,积极加入新型产业链价值链和区域供应链,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汇聚资本和资源。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进驻点招商常态化,做强重大项目支撑。常态化举办成都国际家居创意设计周、四川·崇州自驾赏花节、成都国际友城青年音乐周等活动,加强国际人文交流。

19.建设国际化营商环境

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营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和市场化营商环境。着眼营造更加开放公平的市场环境,严格落实“非禁即入”,推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告知承诺”制度,统筹推进“多证合一”“证照分离”;推广“政府+企业+社会资本”合作模式,通过招标采购、合约出租、特许经营和政府参股等形式,引导各类主体参与基础设施、公共空间的投建运营。着眼营造更加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持续推进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制度,进一步降低服务业市场准入门槛,破除各类显性和隐形壁垒。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融合式”改革,实行“全链条划转、一站式审批”,实现“最多跑一次”“审批不见面”。着眼营造更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依法规范和维护市场秩序,健全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机制,形成“审管联动”良性循环,完善包容审慎的柔性执法体系。全面加强诚信政府建设,健全市场主体守信激励、失信惩戒和信用修复机制,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大力弘扬企业家创新创造精神,营造全社会尊商、爱商、护商氛围。

六、坚决守护绿水青山的生态本底,加快建设公园城市先行区

坚持以公园城市理念引领城市发展方向,推行生态环境导向的城市开发(EOD)模式,更大力度保护生态环境、厚植生态优势、营造生态场景,争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20.提升全域生态景观品质

坚持景观化、景区化、可进入、可参与规划建设理念,以山水田林湖为基底,统筹推进全域增绿添彩、大地景观再造、特色镇建设和川西林盘保护修复等全域生态筑景工程。高品质打造以“国家公园、郊野公园、城市公园、社区公园”为框架的公园体系、以“十河贯境、五水润城”为骨干的蓝网体系和以“一脉两轴三带五环”为支撑的绿道体系,提升全域生态颜值和品质。到2025年,累计建成天府绿道396公里,黑石河公园、无根山竹艺公园、城市中心公园等大尺度生态公园全面建成,生态产品供给品质走在成都都市圈前列。

21.提升生态保护和系统治理水平

着眼强化生态系统稳定性,加快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鸡冠山国家森林公园、城乡水生态文明等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全面改善森林、河湖、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状况,大幅提高生态系统质量和生态服务功能。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建成“数智环境”监管体系,提高生态环境事件、生态环境风险防控和环境健康综合管控水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实施治霾、治水、治土等行动计划和污染防治重点工程,全面构建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完善生态环境司法保护机制,推动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消减、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到2025年,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逐步恢复水生态系统,土壤环境质量安全稳定。

22.推动生态价值创造性转化

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实施地区生产总值(GDP)和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双核算、双运行”考评,丰富完善生态产品、生态核算、生态指标三大体系,建立健全绿色经济发展考评实施细则和责任制度体系。探索运用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担保等金融方式激活生态资源经济价值,探索国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委托代理机制、生态保护补偿制度,试点推进森林碳汇等生态产品市场化交易、产业化经营,加快把丰富的生态资源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

23.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坚定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以节能、降耗、减污为目标,加快清洁能源体系建设,推动家居建材等传统产业加快绿色转型,构建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创建国家循环经济园区。推广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现代文明生活方式,开展绿色生活创建活动,倡导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绿色居住,持续完善以垃圾分类处理为核心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以城乡公交一体化为主体的公共交通网络,让绿色生活方式深入人心、成为风尚。

七、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建设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

坚持以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为统领,大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激发城乡发展新动能。

24.深化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以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5+1”改革任务为牵引,完善农业人口合法权益保障机制,允许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在保留农户土地承包权、宅基地和农民房屋财产权、集体资产股权的前提下进城落户。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深化提升“农业共营制”。健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合规入市制度,探索构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全流程管理制度体系,稳步推进农村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深化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集体林权、集体资产股权等抵押担保融资,推进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盘活利用改革。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深入推进涉农信用体系建设和农村金融平台、产品、服务方式创新,依托“农贷通”等农村金融平台,探索构建以“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债券投资+基金投资+上市融资+政策担保”为架构的农村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体系。

25.全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

大力推进以人为核心、以“城市组团+特色小镇+川西林盘”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深入实施城市品质提升三年攻坚行动,加快营造优于中心城区的生活品质,力争创建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示范市。批次推进老旧院落、棚户区改造、海绵城市建设,统筹打造一批具有“蜀州味、时尚范、烟火气”的特色街区。加快推进背街小巷整治,打通“断头路”、改造“旧破窄”、畅通“微循环”。依据人口规模、功能定位,在城市功能核心区、拓展区等区域适度超前、科学布局一批重大公共服务设施、大尺度绿色开敞空间、区域性功能平台,强化功能、补齐短板、引商聚人,促进城市面貌发生格局性变化。坚持“房住不炒”,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加快完善多主体供应、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有效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满足群众多样化居住需求。

26.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持续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整治提升老旧场镇,分类推进林盘保护修复,持续推进厕所、生活垃圾、污水治理“三大革命”,加快实施城乡供排水一体化、环卫一体化等基础设施项目,制定有利于公共服务领域投资向乡村倾斜政策,优化提升教育、医疗、文体、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质量,让农村居民共享高品质生活。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引育更多乡土人才,推动乡村人才振兴。

八、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示范区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始终锚定融合发展的农业现代化基本路径,努力把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塑造成为乡村振兴最鲜明的产业形态,推动形成“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全面振兴格局。

27.打造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样板

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大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力度,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农业水利设施和智慧农业建设,提高农业良种化水平,保障粮食安全。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动服务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着眼满足都市人群多元消费需求,锚定精细农业、精致农业、精品农业发展方向,推动优质粮油和稻田综合种养、优质蔬菜、优质生猪、现代林竹、农产品加工、落叶果树种业、农产品冷链物流“1+7”现代农业产业差异化发展、全环节提升、全链条增值,建成国家现代农业园区,打造国家级粮油生产高新技术成果应用示范区。加快推进粮油·食品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支持粮油加工企业发展“产购储加销”一体化模式,构建“从田间到舌尖”的高质量供应链体系,打造省级农产品精深加工示范区。

28.全面推进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

充分挖潜生态优势和乡村价值,对具备开发价值的特色村镇、历史文化街区、林盘聚落实施片区开发、整体招商、一体运营,因地制宜植入“宜游宜购宜娱宜宿”新场景,叠加“民宿+文创+演艺”等新业态,推动形成“核心IP+餐饮住宿+文创产品研产销”融合的产业链,构建形成以绿道为纽带,特色镇、川西林盘、精品民宿互为支撑的旅游目的地和消费场景、生活空间、商业形态,持续壮大“林盘经济”、培育规上企业、转化生态价值、带动农民增收。

29.建设区域特色消费中心

主动对接国际国内高端客流,挖掘区域特色田园、生态、文化资源,结合品质化、个性化消费需求,营造多元化、特色化消费场景,打造成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重要节点。依托独具特色的田园本底、林盘资源、产业形态,大力发展民宿经济、农耕体验、康养旅游、赛事节庆等田园消费业态,积极培育夜间消费、绿道消费等特色消费场景,建设成都田园生活体验首选地。大力发展现代商贸、特色餐饮和养老服务为重点的消费业态,完善城乡社区商业服务体系,形成满足多元化、多层次消费需求的消费供给体系。

九、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快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聚焦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求,全面推行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大力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让市民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30.推进“宜业崇州”建设

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建立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联动的长效机制,促进就业与产业转型、新型城镇化、信息化良性融合升级。做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返乡农民工和下岗失业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促进工作,加大对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帮扶力度,保障劳动者待遇和权益。加强“公共实训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健全职业技能资格认证奖励机制,积极开展新型学徒制培训、在岗技能提升培训、定岗培训等各类培训,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

31.推进“优教崇州”建设

聚焦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打造成都西部教育高地。实施“农村校点布局优化”工程,分年度分区域对农村学校校点进行整合优化。推进“城区学位供给”工程,巩固消除义务教育大班额成果。推进“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工程,建设一批公办中小学、幼儿园,实施公办初中强校行动,科学调整教育布局,打造一批“老百姓家门口好学校”、争创一批义务段“新优质学校”,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范围。深化产教融合发展,高标准打造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促进教育、人才、产业、创新“四链”融合。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统筹推进公办学校“两自一包”、学前教育办学体制机制、现代学校等改革。强化教师师德师风师能建设,健全教师专业成长机制,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32.推进“健康崇州”建设

聚焦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加强医疗卫生人才队伍、重点专科、智慧医疗建设,构建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鼓励我市医疗机构与省、市级优质医疗资源构建医疗联合体,发展远程医疗服务,促进门诊和住院服务下沉,初步打造区域公立医疗机构半小时精准预约就诊服务圈。建立医疗机构分工协作机制,推进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完善紧急医学救援体系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升重大传染病防控和救治能力。

33.推进“康养崇州”建设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全域化布局、全龄化服务、全时段开发”的康养产业体系,积极推进康养社区和康养乡村建设,打造国家级康养研发中心,联合专业院校加强康养人才培育和康养标准制定,创新“生态+医养”结合的康养服务新模式、新业态,努力打造中国西部大健康产业基地。

34.推进“安心崇州”建设

持续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质量提升计划,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障体系,优化完善定点结算服务网络,扩大全民参保计划成果。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完善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困难群众急难救助机制,推动社会救助水平与公共财政收入同步增长,编密织牢社会救助安全网。多方培育壮大社会救助参与力量,丰富救助服务供给,实现救助方式多元化、专业化。完善退役军人、残疾人、孤老人员等服务保障体系。

十、传承弘扬天府文化,加快建设蜀风雅韵的文化旅游名城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聚焦“三城三都”,推动天府文化在崇州创造性发展、创新性转化,以文扬韵、以德润城,塑造“蜀风雅韵·百村百态”的人文魅力和城市气质。

35.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

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推出一批高质量有深度有分量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创新案例。严格落实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持续做精做靓“乡贤”“孝善”文化品牌,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全域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推动志愿服务制度化社会化,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深入挖掘红色文化,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场景化常态化,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弘扬诚信文化,推进诚信建设。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加强网络文明建设,推进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建设,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

36.大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和水平

深度挖掘本土优秀文化,加强文艺作品创作生产,推出一批反映时代新气象、讴歌人民新创造的文艺精品。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建强市融媒体中心,讲好和传播崇州故事。完善舆论引导快速反映、联动处置机制。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加强重大文化设施和文化项目建设,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持续提升“文旅管家”公共文化服务大数据平台,形成一批特色公共文化服务品牌。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大罨画池、陆游祠等重点历史文化场所保护修复力度,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工程,鼓励非遗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打造棕编文化特色镇、藤艺文化特色镇和天府竹博小镇,感知历史名人、唐宋风韵生活美学体验。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增强市民体质,积极承办国际国内重大赛事活动。

37.推动天府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完善文化产业规划政策,加强文化市场体系建设,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企业,推动文创事业高质量发展。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实施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历史文化建筑提升工程和古树名木保护工程,发展研学旅游、红色旅游和文化体验旅游,打造崇州历史文化聚集区、天府农耕文明集中展示区、川西林盘保护修复承载地。将天府文化融入城市社区、绿道体系、川西林盘,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景区和特色街区,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文创空间。优化提升城市生活美学地图,创新推进城市对外营销,加强多层次文化交流。

十一、全面实施高效能治理,加快建设智慧安全韧性城市

坚决贯彻国家总体安全观,把安全发展贯穿城市发展各领域、全过程,推进县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政治更安全、社会更安定、人民更安宁。

38.构建完善智慧治理体系

加强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建设城市智能感知体系,推动天网工程、雪亮工程、慧眼工程深度融合,完善综合行政执法智慧服务平台、智慧法务平台建设,完善镇(街道)智慧治理体系,加快形成“城市大脑+街镇中脑+社区小脑+小区微脑”于一体的智能城市运行体系,全面提高城市在线监测、分析预测、智能决策能力,全天候全方位监测城市运行态势。

39.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崇州

健全“平安崇州”工作协调机制,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健全矛盾纠纷化解全链条工作体系,探索建立“枫桥式”智慧小区,健全完善社会组织和“乡贤调解”等多元化解机制,深化诉源治理和诉调、公调、检调、访调、交调“五调对接”,打造一站式诉源治理中心,完善一站式多元解纷和现代化诉讼服务体系。巩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完善社会重大风险、历史遗留问题、突出信访问题“三张清单”工作制度,完善“大联动·微治理”和网格化管理服务制度,推进扫黑除恶常态化,坚决打击盗抢骗、黄赌毒、食药环等突出违法犯罪,深入整治新型网络犯罪。全面提升应急预案体系和应对重大突发风险组织动员体系,优化防灾减灾空间,提高重要设施综合抗灾能力,提升人防建设发展水平。全面提升风险防范化解能力,统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健全城市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加强金融、网络、安全生产、自然灾害、食药品监管等重大领域风险辨识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重视粮食、能源、水等战略物资安全,维护重要基础设施安全。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强化全民国防教育,持续抓好双拥模范城创建,巩固军政军民团结,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

40.深化城乡社区发展治理

坚持“一核三治、共建共治共享”,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社会各方协同、群众广泛参与、自治法治德治结合的新型治理格局。完善基层自治机制,健全村(居)民议事会、小区(院落)管委会(业委会)等多方议事协商机制。完善基层法治机制,落实社区发展治理促进条例,推动社会有序参与、社区依法而治、居民循法而行。健全社区发展治理配套机制,深化街道赋权扩能、社区减负增效改革和社区管理服务体制改革,健全各类资金统筹整合下沉社区机制,完善社区人才专业化使用、社区工作者职业化发展制度机制。完善社区服务载体,健全社区商业发展政策体系,推动服务在家门口集成。

十二、凝聚各方智慧力量,为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而奋斗

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切实增强政治责任感、时代使命感和目标紧迫感,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推动崇州发展的强大合力。

41.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党的全面领导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贯彻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深化“系统学习新思想、分类研究新思想、对表贯彻新思想”工作体系,巩固拓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有效落实。完善党委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期分析经济形势、研究重大方针政策的工作机制,推动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落实好干部标准,创新干部考核评价机制,深化公务员“1+5+1”平时考核机制,健全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适应新时代新要求抓改革、促发展、保稳定水平和专业化能力,着力打造“讲政治、懂城市、会经济、善治理”的干部队伍。完善人才工作体系,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监督责任,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强化对公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坚决整治民生等重点领域侵害群众利益问题,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42.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和法治建设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人大依法履行职能。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支持政协提高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水平。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大力促进各民族团结奋斗,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作用。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巩固和发展大团结大联合局面。坚持依法治市,开展法治政府示范创建,建设更高水平的全国先进基层法院、基层检察院;推进严格执法,完善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坚决防止有法不执、有法乱执;推进公正司法,深化执法司法供给侧改革,依法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合法权益;推进全民守法,深入推进“法律七进”,在全社会形成良好法治氛围和法治习惯。

43.推进规划制定和落地落实

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鼓励广大市民和社会各界建言献策,推动规划编制顺应人民意愿、符合人民所思所盼。强化规划统领作用,聚焦事关全市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跨部门跨行业的重大政策、跨区域的重大项目,高质量编制“十四五”规划纲要,形成定位准确、边界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科学引领全市一盘棋发展。坚持规划定方向、财政作保障、金融为支撑、其他政策相协调,健全规划实施评估、动态调整、监督考核、结果运用等机制,保障规划落实。各部门要从实际出发,编制好本部门的专项规划,切实把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新时代新征程呼唤新担当新作为,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使命光荣、任务艰巨。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党中央和省委、成都市委的决策部署,坚定信心、开拓进取,为加快建设现代化高品质生态宜居城市而努力奋斗!

今日崇州微信投稿邮箱

1025606708@qq.com

主管 | 中共崇州市委宣传部

主办 | 崇州市融媒体中心

主编 | 夏海英

执行主编 | 杨建宇

责任编辑 | 唐静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