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深冬的骆坑村没有笋 | 新春走基层

2021-01-25 16:1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原创 清远发布 清远发布

开栏语

这个春天,站在“十四五”规划的开局端口,新春走基层系列活动更显厚重。

跟随着新春的脚步,小布将奔赴清远各县(市、区),深入田间地头,走进群众生活,不断增强“四力”,践行初心使命,通过撷取最鲜活的素材,发掘最真实的故事,记录最美好的情感,采写一篇篇“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新闻报道,推出一个个“有温度、有力度、有深度”的融媒体产品,展现清远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落实“十大行动方案”,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清远新征程上的新春故事。

即日起,开设《新春走基层》栏目,刊发系列报道,敬请垂注。

闭塞的村子像一座“孤岛”,外面的人很难进来,村里的留守者也不易出去。为了解这些“被遗忘的少数”,2019年本报记者连续2次深入清新河洞骆坑村,以走访的形式聚焦脱贫攻坚最后进程中的村落因道路不通掣肘地方发展等难题。2021年春节前夕,好消息传来,继并入河洞村17年后,骆坑高山村终于迎来首条村道。顺着蜿蜒村道,我们弃车步行,一路走一路看,发现深冬的骆坑村没有笋,而是多了许多其他令人难忘的故事。

1月19日,村道蜿蜒近3公里,从山脚抵达高山村口。

点击下图查看720°全景图▼

1

1月19日,第二天便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大寒”。

一众卢氏宗亲围坐在骆坑高山村口。这里原本是晾晒笋干的“晒场”,半悬空的支架由碗口粗竹筒搭成,踩上去嘎吱作响。年末笋干销售一空,“晒场”也成为大家的休闲场,你一言,我一语,畅谈起来。

“今年能有6万块的收入吧。”为首的黑矮汉子叫卢焕平,是村中的种笋大户。去年,他承包的150多亩笋山迎来丰收,晒制的约2000斤笋干,以每斤30元的价格卖给了收购商。

骆坑村盛产骆坑笋,这个以地名命名的名优产品,其肉厚细嫩、爽滑可口、纤维细小,其发酵后的笋干更是成为绿色食品市场中的“香饽饽”,远销海外。

作为村民理事会成员,卢焕平还透露了一个秘密:得益于山脚至村口的村道通车,收购商许诺将把运输成本补贴到收购价格里。过往由于山路崎岖,村民得用摩托车分批转运,近200斤笋干压在摩托的后座上缓缓下山,既危险,又增添不少成本。

1月19日,村道已基本实现硬底化。

去年11月,村中召开动员会议,卢焕平将一纸告示贴在了自家门口不远处,上面写着:修路架桥是件积德的事,望各位乡亲积极参与。“这是理事小组的意思,也是每一位骆坑村村民的心愿。”卢焕平说,镇政府允诺出资30万元解决资金大头,余下的资金缺口以及青苗补偿款则由村民共同解决。

1月19日,去年11月贴在村头用于集资修路的告示。

很快,捐款修路的消息便传遍村中。捐款采取自愿原则,人均捐款金额100元即可。但实际上,无论是外嫁、外出务工的中年人,还是留守的老弱妇孺,人均捐款金额超过500元,得到村民们大力支持。

“我家5口人,应捐2500元,加上我是理事会成员,又追加了500元。”卢焕平说,村子的捐款总额超过10万元。张贴的告示虽已脱色泛白,但一条近3公里的村道却是实打实的通到了高山村口。

1月19日,清新区龙颈镇骆坑村至高山村的村道于去年11月动工,今年1月完工。

2

“这条路还是我们的生命通道。”养蜂人卢建堂接过话题。

2000年5月,卢建堂的父亲卢其福突发中风。当时卢建堂在外务工,由堂哥扶着父亲坐上摩托车后座,并用绳索固定绑好驮下山救治。从骆坑高山村到河洞村,近7公里山路,他们走走停停,开了两个多小时才到大路上。

2017年,卢其福再次中风,卢建堂本想背着父亲走下山,无奈父亲四肢无力,背起来寸步难行。情急之下,他喊来五位村民帮忙,把父亲横卧在一张弹簧椅上,用两根木棍架起来,六人合力抬着老人下山救治。这一次再见卢建堂,他带来噩耗:“就在道路通车前的一个月,父亲过世了。”在卢建堂眼里,父亲没有盼来体面下山的那一天。

卢建堂给患有中风的父亲按摩揉脚。资料图

言语间,卢建堂的情绪有些复杂,一边是父亲过世,并错过新建道路的遗憾与惋惜;一边是开山凿路终成现实,为后人筑起一条生命通道的激动与肯定。作为骆坑高山村唯一一个返乡大学生,卢建堂从广东工业大学制冷系毕业后,经历了在外择业、回乡创业等艰难选择。这其中的苦,只有他自己知道。

因父亲身体健康的关系,2011年,卢建堂关掉城里的维修店,回到村中养蜂。经过近十年的经营,养殖规模达到300箱。期间,他钻研养蜂技术并向村民传授,并利用碎石搭建平台缓解深山平整土地少等资源劣势。乡亲们热情地称呼他为“高山蜂王”。

“希望带动村民一起养蜂。”卢建堂说,如今道路通了,山里的蜜也能运出去,卖个好价钱。在村委的支持下,卢建堂还组建了高山养蜂专业合作社,为壮大高山蜂蜜产品奠定了基础。

3

聊到养蜂,贫困户卢水明也打开了话匣子。作为高山养蜂专业合作社的成员之一,卢水明在卢建堂等人的带动下,也尝试养殖了30箱中华土蜂。

在自家后面的“石头山”上,卢水明打开蜂箱,展示巢框上浅琥珀色的“致富结晶”。据他介绍,当地的蜜源地为附近最高峰甘竹顶一带,蜜源树种不会受到外界干扰。以冬蜜为例,蜜源为野桂树、鸭脚木树等树花,其中以鸭脚木蜜最为清香。

1月19日,贫困户卢水明从事高山蜂蜜项目,修建道路对他增收致富助力很大。

“如今正是采冬蜜的时节,也是蜂蜜价格最高的时候。”卢水明说,对比春蜜和夏蜜,冬蜜的价格去到80-120元每斤,而且供不应求。如今在合作社的统一组织下,逐步形成高山蜂蜜产品品牌,以两斤的小罐包装销往各地。他算了一笔账,虽然养殖规模不大,但每年也能新增收入1万多元。

望着新通车的村道,河洞村党总支部书记张汝球认为路通则财通,希望骆坑村在做好笋干的基础上,拓展高山茶、高山蜂蜜等新的产业项目,让更多的产品走出去,让更多的机会涌进来。数据显示,近年来在多项帮扶措施的推动下,包括卢水明在内的全部贫困户145户326人均已符合退出标准,其中有劳动能力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万元。

对于未来的期许,卢水明是想开一间农庄,让更多的游客在吃着骆坑笋、品着高山茶、喝着鸭脚木蜜的同时还不忘发朋友圈。卢建堂则是想继续扩大自己“高山蜂王”的招牌,道路建成后,他计划购置一台二手轿车,取代之前的摩托车,提升物流效率和送货范围。卢焕平、张汝球的想法大体相同——继骆坑高山村通车后,希望高山至河洞村之间山路也尽快通车。

深冬的骆坑村没有笋,但有蜜糖。伴随生活质量提升,如今高山村的待客之道除了“请吃茶”外,还必备一道“请吃蜜”。卢焕平将一大勺冬蜜加进微苦的老山茶里,搅拌两圈问道,“来尝尝,甜不甜?”

原标题:《深冬的骆坑村没有笋 | 新春走基层》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