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群山丨杜福全 : 腰封

2021-01-25 20:1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原创 杜福全 昭通日报 收录于话题#文学73#群山70

杜福全,1979年9月生,云南省永善县团结乡人。做过山村小学教师、小学 校长,在乡政府、县委宣传部等单位从事过文秘工作。作品在《边疆文学》《文艺评论》《滇池》《青年文学家》《延安文学》《散文诗》《雪莲》《吐鲁番》及《云南日报》《半岛晨报》《工人日报》等报刊发表。出版有散文集《风静听溪流》、小说集《城堡》《金色的耳环》、随笔集《悦读记》,著有长篇报告文学《问道武林》。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云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昭通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现供职于云南省永善县文联。

据说,中国大陆出版图书的腰封,是外来文化,上世纪90年代,从日本传入中国。现在,几乎到了无书不腰封的地步,让人觉得实在有点厌烦。实际上,给一本书,做那么一个腰带,究竟有什么意思呢?对于读者来说,要的是书,读的也是书,做个腰封,反而成了累赘。再说啦,一本书读完了,腰封还在的,应该没几个人吧。我估计,好些人买书,书一到手,拆开封胶纸,腰封就会被随手丢掉,变成垃圾。一张看上去材质不错、设计考究的腰封纸,就这样结束了它的使命。

开始的时候,我对腰封没什么好感,打开书就丢了。后来我发现,这腰封,也不是一无是处。实际上,我买的有些书,就是因为看了腰封上的推介之后才下手的。当然,腰封上的那些推介文字,也不一定可信,言过其实,夸夸奇谈,天花乱坠,甚至风马牛不相及的推广语,也不在少数。有一次,我偶尔读到某个文化名人的访谈录,其中谈到,有些出版社或者作者,把他的大名弄在书的腰封上,说什么某某名家鼎力推荐,或者某某、某某、某某联袂推荐,其实,他本人压根儿就不知道这事,也没听说过这本书。这位文化名人还说,他后来找了一些打着他的旗号做宣传的书来看,有的书简直不敢恭维,层次太低,内容乱七八糟。如此看来,在利欲的驱使下,这腰封文化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无非是为了吸引读者眼球,最终把手伸向读者的腰包。我就上过这种当,有几本因为被腰封上的文字吸引而买下的书,拿回来一看,内容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干脆丢进垃圾桶算了,免得影响情绪。

腰封这东西,据说是为了弥补图书装帧方面的缺陷,主要是为了给书做推荐之用的。我觉得,前者的意义不是很大,真正的读书人,关心的是书的内容,而不是封面装帧。当然啦,读一本书,或者收存一本书,如果从内容到形式,从里到外,都很精致的话,那肯定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对于后者,推介或者推广,应该还是能够发挥一点作用的。现在,不管是实体书店,还是网上书店,书的品种、类型及数量,确实太繁多了,看得人眼花缭乱,不知所措。如果买书的人,之前不做必要的准备,没有意向性的进行了解和研究的话,对于一些陌生的书,陌生的书名,陌生的作者,陌生的内容,就不好下手。这个时候,腰封就能发挥一定的推介作用。有些书的腰封上,很精炼地介绍了这本书的类型、主题、内容、形式,甚至语言风格,还有作者的简要情况。这样一来,对这本书,也就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符不符合个人购买预期,就可以掂量掂量了。当然,诸如全球销量多少多少册、唯一能与某部巨作比肩的杰作、多少年畅销不衰的巨著、某某的巅峰之作,等等的腰封推介,购买者还得提高警惕。就算这些宣传内容是真实的,但这本书也不一定适合你,要买,就要买自己喜欢的、需要的、适合自己的。有些书,比如心灵鸡汤文章,一些职场、权谋的书,说的销量,可能是真实的,但于你而言,就不一定对路,说不定还会坏人心智。

话说回来,有些名家、名人联袂推荐的书,还是可靠的,因为他们确实读过他们推荐的书。比如一些作家,他们确实读过许多文学作品,而且具备较高的辨识能力,只要他们负责的话,还是值得信赖的。还有一些专家学者,他们读书广博,精研细读,对书的推荐,也有一定的权威性。一般而言,只要出版商或者作者不作假,推荐者不忽悠,那么,他们在腰封上署名推荐的书,一般而言,都不会太差。不过,尽管是好书,但对不对各自的口味,也是一个需要考量的问题。

作为一个读书人,对一些哗众取宠的腰封,我确实不喜欢,甚至很反感。但是,或许是因为爱屋及乌,觉得这腰封,也是一本书的组成部分,丢了,就相当于把一本书撕裂了。有些腰封,有点像鸡肋,食之吧,又无肉,弃之吧,又觉得有味。于是,一些有点意思的腰封,就把它们收集起来,用个抽屉,专门存放。一年半载,偶尔清理书柜,不经意的翻出来看看,可能会想起某本读过的书,或者会想起某本买来之后没有碰过的书,可能会催生读这本书的想法。

一些腰封上推介文字,会激发你去思考某方面的问题。那些简洁的文字,可能为我们提供了日常生活中被忽略的大量信息。比如,杨奎松的著作《忍不住的“关怀”:1949年前后的书生与政治》,腰封上有这样一段文字:“是中国的知识分子天生软弱,还是中国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种‘知识分子’?……”这些问题,对于一个小小的读书人而言,本来是属于杞人忧天的问题。但是,它确实可以触动你的神经,不自觉地浮现一些人物的所言及所作所为。那么,对一些人和事,是不是应该换种角度来看待呢?这时,就会觉得,保存这么一个腰封,就是保存一种态度,就是保存一种警醒意识。

英国女作家奥利维娅·莱恩专门写了一本研究孤独的书,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书名叫《孤独的城市》。在这本书的腰封的正面,最上面有两排稍大的文字:“寄居城市的个体,要如何独自生活?孤独,是个人的体验,也是群体的困境。”这,大概是说这本书写的内容了。下面还有一段很小的文字:“孤独意味着什么?倘若我们不与另一个人紧密缠绕,我们该如何生活?科技能让我们更靠近彼此吗?还是将我们禁锢在屏幕背后?艺术,不能让死者复生,不能弥合争吵,但它提供了一种疗愈伤口的方式,它表明并非所有的创痛都需要治愈,也并非所有的伤口都是很丑陋的。”这段小文字,提了四个问题,谈了一个话题。这本书,我买来放着,还没来得及读,但我对腰封上的这段文字深深吸引。她谈到的科技与生活的问题,在这个智能手机普及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方便快捷了,那么,是不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更加紧密了呢?事实可能恰恰相反,智能手机和网络无所不在的时代,人与人之间变得更加陌生,面对身边一个个有血有肉,有着喜怒哀乐的人,我们可能无动于衷,变得更加冷漠。这个腰封的背面,有三段分别摘自《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和美国国家公共电台的评论文字。《华尔街日报》评论说:“这是一本让人爱不释手的书。莱恩女士十分擅长在话题之间进行转换。在这场对于孤独的研究中,她流畅地回旋于回忆录、传记、艺术评论和她通过沉思得到的结果之间。《孤独的城市》的每一页都渗透出一种对人性所怀有的毫无戒备、深沉的爱。”《纽约时报》评论认为:“这本书,既能激发人们的思考,又给人们提供了慰藉。它为那些感到孤独的人,也就是我们所有人做出了世俗的祷告。”而美国国家公共电台的杰森·赫勒评论说:“孤独的城市所迸发出的智慧足以穿透人性。它是一幅描绘了城市孤独幽灵般的蓝图,奥利维娅·莱恩认为这种情绪‘本身就是一座城市’。这提醒了我们,正是孤独让我们走到了一起。”这些腰封上的评论文字,不追求惊天动地的轰动效应,字里行间却透露出一种吸引人的力量,抵达过目者内心的力量,唤醒对人性思考的力量,勾起读者阅读的欲望和冲动的力量。这本书的腰封,设计并不复杂,没有喧宾夺主的图文编排,用纸和排版都很简洁,而不失得体和大方,文字方面也没有那种华而不实的感觉,不会让人讨厌,算是一本成功的腰封文案。有了这个腰封,买书的人在未拆封之前,可以通过腰封上的推介文字,考虑自己的阅读需要和购买的取舍。

有些出版商,把作家自己对这本书看法,用在的腰封上。如马尔克斯的小说《族长的秋天》,腰封上就摘录了马尔克斯本人的评价——“有一天,当没有人记得《百年孤独》中的奥雷里亚诺是一个人还是一条街的时候,《族长的秋天》将使我免于被遗忘。”可见,马尔克斯本人对《族长的秋天》这部小说有多看重,倾注了毫不犹豫的信心。封底上,还有别人对这种说法的评论补充,这里就不一一例举了。实际上,马尔克斯说的这种情况,可能性应该不大,《百年孤独》怎么可能那么容易被人遗忘。当然,从另外的角度来看,《族长的秋天》这部小说,确实有让人深刻铭记的东西。这本书的腰封设计,应该是基于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毕竟,这部小说在中国已经产生了长久的、持续的、广泛的、深入的影响,人们对马尔克斯其他书的期待,可能会因为《百年孤独》而打折扣。把两本书放在一起相提并论,用马尔克斯自己的看法来佐证《族长的秋天》的阅读预期,就显得有说服力了。在马尔克斯的自传《活着是为讲述》的腰封上,同样选取了马尔克斯箴言式的几句话:“给所有在梦想的路上走得磕磕绊绊的人:我年轻过,落魄过、幸福过,我对生活一往情深。”还有一句:“就算走到绝境,失去耐心,也要永远保有幽默感,热爱生活,这是我们人生最大的财富。”这个推介方案,走的是励志路线。大概是想说,你看看,人家马尔克斯,曾经经历了多少苦难和磕绊,甚至一度步入绝境,但人家后来成了伟大的作家,想知道马尔克斯的经历和成功的秘诀,就赶紧看看这本自传吧!我手里这套马尔克斯的文集,都是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根据写作时间的先后和书的具体内容,腰封推介设计也各有侧重。如在小说《苦妓回忆录》的腰封上,用大字标榜,这是马尔克斯的封笔之作,下面用稍小的字说明这本书的销量情况,再下面用更小的一段文字,美国小说家约翰·厄普代克的评论:“《苦妓回忆录》与马尔克斯以前写的东西都不一样,读起来有种天鹅绒般的快感。这是他给行将消逝的光,写的一封情书。”我觉得这段话很好,特别是那句“读起来有种天鹅绒般的快感”,让人寻思,这究竟是一种什么的感觉呢?我在阅读这部小说的时候,就在寻找约翰·厄普代克说的这种感觉。不过,显然,这种寻找是徒劳的,一本书,每个人的阅读感觉是不一样的。

有些书的腰封,其推介文案具有强烈的刺激性和煽动性。美国作家芭芭拉·金索沃长篇小说,四十七万字的《毒木圣经》,南海出版公司做的腰封说:《百年孤独》之后,你为这样的一部小说等了多久?然后是:我们都很无知,但并非真正无辜,人人都是共犯。同时,在腰封的中间位置,还有一段摘自《华盛顿邮报》的书评文字:“罕有一部作品能如此野心勃勃、富有魅力且大获成功,我们何其幸运,见证了《毒木圣经》的问世。”《华盛顿邮报》是美国知名报纸,其书评因为权威而影响广泛。这本书的腰封宣传文字,确实具有很大的鼓动性和煽动性。再看日本小说家的长篇小说《天黑以后》,腰封上说,这是村上树迈向新小说的标志性杰作。然后,把一段摘自《每日新闻》的评论文字,以小字的形式放在最下面——“归根结底,主题是在讲述每个人怀有的秘密,不能诉诸语言的秘密,不能谈论的秘密……那种怀有不能谈论的秘密的悲哀,他人无法拭去,能做的唯有坐在一旁。这才是村上春树的独特的主题、旋律和哲学。”我倒觉得,这段小字挺好,一个对读书稍有用心的人,才不管是不是你说的杰作,但会因为对这段文字的把握而做出自己的判断。

腰封这东西,各个出版社有各个出版社的风格,如上面谈到的海南出版公司,他们在腰封上做的宣传,一般以宣称其作品的重要性为主,有追求轰动效应的嫌疑。而上海译文出版社的腰封,一般以米黄色的单色铜版纸为主,文字力求简洁,大片留白,看上去朴素、典雅、大方。玛格丽特·杜拉斯的长篇说《情人》,腰封上就那么几句话,还是五号字——“我变老了。我突然发现我老了。他也看到这一点,他说:你累了。”这几句就摘自《情人》这部小说,看上去意味深长,耐人寻味。以色列小说家埃特加·凯雷特的小说集《突然,响起一阵敲门声》,腰封上说,埃特加·凯雷特是以色列当代最好的短篇小说家,而不是之一。这种话,倒是值得商榷。中国有句古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不知道以色列的短篇小说家门看到这样的话,有何感想。腰封的背面,埃特加·凯雷特说:“生活就像从悬崖边坠落。选择以什么方式掉落你有完全的自由。我笔下的人物选择期盼和希望,尽管会出现各种奇怪的事情反对他们。这样并不会使最后落地时疼痛能减少一点,但会使我们粉身碎骨时保存一点尊严。”以这种方式来探讨人的尊严问题,应该让人对这本书有所期待了吧!我读这本短篇小说集,发现里面的故事和人物,确如腰封所言,满溢着荒诞、幽默、热切和激情。

无独有偶,我在整理腰封的时候,发现一件有趣的事情。沈从文和汪曾祺是师徒关系,我手里有他们两人的小说集,一本是武汉出版社出版的沈从文小说集《边城》,一本是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汪曾祺小说集《受戒》。这两本书,都有腰封,本无多大意思,但我却保存着。无意中发现,在《边城》腰封的背面,摘录了汪曾祺的一句话:“除了鲁迅,还有谁的文学成就比他高呢?”可以想见,沈从文在汪曾祺心中的地位有多高大和神圣。在《受戒》的腰封背面,摘录了沈从的一句话:“若世界真还公正,他的文章应当说比几个大师都还认真而有深度,有思想也有文才。”你看,从这两本书的腰封上,可以看到徒弟对师傅的至高无上的推崇,同时,也可以看到师傅对徒弟毫不保留的提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两位大师,这种惺惺相惜的师徒关系,实在令人羡慕,难怪会被文坛传为佳话。

原标题:《群山丨杜福全 : 腰封》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