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收藏!市委关于制定南宁市“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2021-01-25 17:2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中国共产党南宁市委员会关于制定南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二〇二一年一月十五日中国共产党南宁市第十二届委员会第十一次全体(扩大)会议通过〕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我区开启建设壮美广西、共圆复兴梦想新征程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市全面落实强首府战略的关键时期。中国共产党南宁市第十二届委员会第十一次全体(扩大)会议,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自治区党委十一届九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紧密结合我市实际,就制定南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提出以下建议。

一、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在谱写建设壮美广西、共圆复兴梦想新篇章中走在前作表率

1.“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市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自治区党委的决策部署,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扩大开放、担当实干,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扎实推进“六大升级”工程,全力以赴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推动首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强首府战略实现良好开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了决定性成就。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地区生产总值、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目标提前一年实现,预计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过4700亿元,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区比重由2015年的20.3%提升到2019年的21.2%,财政收入占全区比重由2015年的24.54%提升到2020年的28.43%,在全区的经济首位度稳步提升。“南宁渠道”进一步畅通,中国—东盟博览会持续升级,西部陆海新通道重要节点城市、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南宁片区、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南宁核心区、中国—东盟信息港南宁核心基地、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南宁临空经济示范区等国家级开放平台加快建设,引领带动北部湾城市群与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作用持续发挥,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在全区构建“南向、北联、东融、西合”全方位开放发展新格局中的龙头带动作用持续增强。绿城品质不断提升,五象新区核心区基本成型,4条轨道交通建成运营、形成“井字形”网络,城市东西向快速路、园博园、南宁市民中心等一批重大工程项目建成使用,建成区38个黑臭河段全部消除黑臭,“百里秀美邕江”全面展现,空气质量综合指数稳居全国省会城市前列,城市管理水平显著提升,荣获全国首批“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连续三年蝉联全国“美丽山水城市”。改革创新取得重大进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扎实推进,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全国首创的公共资产负债管理智能云平台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展,不动产登记、智慧人社等多项改革事项在全国推广,南宁·中关村创新引领示范作用不断增强,一批“微改革”、“微创新”亮点纷呈。民生福祉不断增进,4个贫困县(区)全部摘帽,421个贫困村全部出列,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就业、教育、科技、文化、医疗卫生、体育、养老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高于经济增速,全面依法治市深入推进,成功入选第一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全面发展,被命名为第四批“全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示范城市”,平安南宁建设扎实开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党的建设质量不断提升,“四个一线”选人用人鲜明导向牢固树立,全面从严治党纵深发展,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巩固发展,首府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不断巩固。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自治区党委正确领导的结果,也是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结果。只要我们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和自治区党委的决策部署,真抓实干、善作善成、造福于民,就能在“十四五”时期全面落实强首府战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中展现更大作为。

2.新发展阶段我市发展面临的机遇挑战。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南宁市的区位、生态、交通等优势明显,是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举办地,拥有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南宁片区、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南宁核心区、中国—东盟信息港南宁核心基地、西部陆海新通道重要节点城市、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南宁临空经济示范区等一批国家重大战略平台形成的政策叠加优势,随着中国—东盟关系进入全方位发展新阶段,《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正式签署,南宁在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更加凸显。特别是自治区全面实施强首府战略,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资源要素加快向我市集聚。同时,我市仍处在转型升级、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创新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动能不够强劲,开放合作水平还不够高,城乡协调发展、民生保障、社会治理等领域仍存在短板弱项。总体来看,我市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机遇大于挑战,有利条件胜过不利因素。全市上下要胸怀“两个大局”,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保持战略定力,把握发展规律,办好自己的事,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努力在全国发展大局中进一步争先进位、在全区高质量发展中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3.到二〇三五年的远景目标。展望二〇三五年,强首府战略各项目标任务全面完成,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区域性国际大都市、“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枢纽城市、北部湾城市群与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核心城市、具有浓郁壮乡特色和亚热带风情的生态宜居城市全面建成,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综合实力将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迈上大台阶,经济总量占全区比重大幅提升,科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建成创新型城市;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具有南宁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开放水平大幅提升,在全区构建全方位开放发展新格局中龙头带动作用显著增强;基本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南宁、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达到更高水平;文化强市、教育强市、人才强市、科技强市、体育强市、健康南宁建设取得更大成效,市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国省会城市领先水平,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生态经济发展壮大,美丽南宁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城乡面貌根本改观,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和城市治理开创新局面,平安南宁建设达到更高水平;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市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二、“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方针和主要目标

4.“十四五”时期发展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建设壮美广西 共圆复兴梦想”总目标总要求,全面落实“三大定位”新使命和“五个扎实”新要求,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牢牢扭住全面落实强首府战略这一总抓手,突出资源要素集聚、开放平台提升、营商环境优化、城乡融合发展四个关键支撑,持续推动“强工业、强创新、强金融、强枢纽、强开放、强治理”六个重点举措,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推进首府治理现代化,加快打造引领全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在谱写建设壮美广西、共圆复兴梦想新篇章中走在前作表率,为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5.“十四五”时期必须遵循的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坚持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全面落实强首府战略全过程和各领域,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向改革要动力,向开放要活力,以更大力度全面深化改革、全方位扩大开放,加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着眼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性,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6.“十四五”时期发展主要目标。锚定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综合考虑我市阶段性特征、发展趋势、发展条件和发展支撑,围绕“加快发展、转型升级、全面提质”,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实现“六个明显提升”。

——经济综合实力明显提升。经济首位度持续提高,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全区平均水平,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工业支撑作用凸显,现代服务业高端化加快,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创新支撑能力显著增强,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改革开放水平明显提升。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和一流营商环境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开放平台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开放型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在全区构建“南向、北联、东融、西合”全方位开放发展新格局中的龙头带动作用进一步发挥。

——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

——生态宜居水平明显提升。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更加绿色、低碳,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完善,生态环境质量持续走在全国省会城市前列,“中国绿城”品牌进一步擦亮。

——人民生活品质明显提升。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就业、教育、社保、养老、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大幅提高,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

——社会治理效能明显提升。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政府作用更好发挥,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能力、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和自然灾害防御能力不断增强,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开创新局面。

三、大力推动产业振兴,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持续“强二扬三优一”,着力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持续做好产业发展、园区建设、企业培育三篇文章,抓创新、创品牌、拓市场,突出培植“工业树”、打造“产业林”,构建具有区域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7.打造区域性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到更加突出位置,聚焦优势重点产业补链强链延链,锻长板补短板,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提高制造业比重,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加快发展壮大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集群,推动产业基础再造和全产业链提升,提高产业竞争力。推动铝、食品、化工、建材、林木加工等传统产业向高端化、精细化、绿色化发展,发展服务型制造。打造东盟—南宁—珠三角供应链,建设承接东部、衔接东盟的电子信息产业核心部件制造基地、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核心部件研发、制造和供应基地。构建新能源汽车、工程机械装备、节能环保装备和轨道交通装备等产业链。加快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新兴制造业产业集群集聚发展,重点推动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重大成套装备、工业机器人、智能网联汽车等智能制造产业发展,加快建设南宁智能制造城。立足特色优势,促进平台经济、绿色经济、枢纽经济、共享经济健康发展。聚焦“三大三新”、“双百双新”重点领域,高水平高质量招商引资,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着力引进“央企”、“湾企”、“民企”等领军龙头企业,努力形成新的增长点。

8.加快建设区域性现代服务业中心。坚持扩规模、提质量,强优势、树品牌,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具有首府特色和较强竞争力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实施服务业提升工程,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大力发展现代金融、现代物流、会展服务、研发设计、法律服务、人力资源服务、检验检测认证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特色农业深度融合。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加快发展健康、养老、育幼、文化、旅游、体育、家政、物业等服务业,加强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业供给,增加高端公共服务业产品供给。推动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提档升级。积极发展空港、跨境、冷链、电商、快递等现代物流业新模式新业态。推进服务业数字化、标准化、品牌化建设。

9.加快数字南宁建设。积极参与共建数字丝绸之路,依托中国—东盟信息港南宁核心基地,实施大数据战略,加快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区域性数字经济高地。推动在南宁设立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和区域性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优化升级南宁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建设服务东盟的离岸数据中心。大力发展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地理信息、北斗等产业,加快5G网络商用和产业发展,加快鲲鹏产业园建设,打造一批数字经济龙头企业和数字产业集群。推动一二三次产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抓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率先推进教育、医疗等领域数字化,提升全民数字技能,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保障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加强个人信息保护。加快中国—东盟数字经济产业园建设,积极参与中国—东盟数字领域规则、标准制定和东盟智慧城市网络建设。

10.推动产业园区扩能提质增效。大力推进南宁高新区、南宁经开区和广西—东盟经开区等开发区提质升级,提高园区投资效率和产出水平,打造主导产业突出、产业链配套、特色鲜明的千亿产业园。拓展工业发展空间,加快南宁临空经济示范区、南宁现代工业产业园建设。促进县(区)工业园区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形成“一区一主业”的产业发展新格局,打造邕宁蒲庙—青秀伶俐—横县六景—宾阳黎塘先进制造业产业带。促进产教融合、产城融合,推动具备条件的园区向城市综合功能区转型。深化园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推动园区管理去行政化,提升专业化运营水平。加强园区发展实绩考核,强化考核结果运用。

四、突出创新驱动,加快建设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创新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坚持“前端聚焦、中间协同、后端转化”,大力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整合创新资源,培育创新主体,激发创新活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

11.提升科技支撑能力。大力实施科技强市,集中全市优势创新资源,多渠道增加研发投入,吸引国内国际专业创新力量,推动实施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有色金属深加工、特色优势农业等重大产业技术攻关。积极参与对接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重大科技工程布局,加强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生物技术等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加快培育“蛙跳”产业。持续推进南宁·中关村创新示范基地、南宁·中关村科技园等平台建设,不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和溢出效应。扎实推进“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建设,深化区域协同创新,大力引进和培育新型产业技术研究机构、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打造一批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积极参与“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大力推动中国—东盟科技城建设,打造面向东盟科技创新合作的核心载体。

12.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聚焦产业转型升级,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高标准打造产学研用一体的创新链,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多形式创新联合体。发挥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落实企业研发投入税收优惠政策。加快构建创新型企业梯级培育体系,培育和引进一批科技领军企业,催生更多瞪羚企业,培育发展独角兽企业。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加强科技型企业上市培育。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作用,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构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生态体系。

13.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大人才投入力度,落实我市“1+6”人才政策和“强首府人才新政18条”,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集聚大批国内外一流人才和创新团队,打造面向东盟的区域性国际人才高地。聚焦重大战略、重点产业,创新实施重大人才项目,培养一批创新型团队和领军人才。加强专业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实施知识更新工程、技能提升行动,加快造就更多“南宁工匠”。创新人才流动体制机制,畅通人才跨所有制流动渠道。完善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加强学风建设,坚守学术诚信。

14.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加强科技政策与产业、财政、金融等政策有机衔接,完善科技治理体系,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加快科研院所改革,扩大科研自主权,提高科技产出效率。改进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实行“揭榜挂帅”等制度,给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完善科技评价机制。深入推进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加快建立政府监管、企业自律、司法保障、舆论监督、社会参与的知识产权多重保护机制。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创新成果转移转化收益分配机制。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紧密融合。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崇尚创新的浓厚氛围。健全科技伦理体系。加强科普工作,推进科技馆等科普基础设施建设。

五、持续畅通“南宁渠道”,深化以面向东盟为重点的开放合作

强化开放引领,深入贯彻落实“三大定位”新使命,主动融入国家开放战略,积极参与区域分工合作,在全区构建“南向、北联、东融、西合”全方位开放发展新格局中发挥龙头带动作用。

15.做深做实开放合作平台。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致辞精神,服务推动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升级发展,从服务“10+1”向服务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和“一带一路”拓展,推动云上东博会全年在线、常态化运行,努力打造全国一流的会展名城。加快建成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南宁核心区,推动中国—东盟金融城提质发展,深化以人民币面向东盟跨区域使用为重点的金融改革,完善跨境金融基础设施,深化跨境金融创新与合作,大力发展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加快中国—东盟信息港南宁核心基地建设,积极推动数字互联互通,服务构建面向东盟的国际信息通信枢纽和数字经济合作新高地。推进南宁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创新发展临空高端产业集群,打造共建“一带一路”的区域门户枢纽和全国临空经济创新发展先导区。加快推进南宁综合保税区与其他国家级开放平台联动创新协同发展。在投资、贸易、金融、监管等方面建立健全与东盟相衔接的制度体系,探索推动规则、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加强与东盟国家经贸合作,积极培育贸易新业态,把南宁打造成为中国企业走向东盟市场和东盟企业进入中国大陆的产业投资聚集地、贸易往来结算地、科技创新支撑地、生活服务保障地。

16.打造西部陆海新通道重要节点城市。加强与沿线国家和国内省市合作,加快打造连接中国与东盟时间最短、服务最好、效益最优的国际贸易大通道,形成“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大格局。加强大能力运输通道建设,加快推动南宁—玉林—深圳、南宁—衡阳等高速铁路建设,建成南宁—贵阳高铁和南宁—崇左城际铁路等项目,推动平陆运河等重大项目加快建设,推动市域公路、城市骨干路联网畅通,提升县域交通网络能级,构建优质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密吴圩机场至东盟国家航线,开拓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际航线,打造中南、西南、西北等地区经南宁至东盟中转枢纽。加快建设南宁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积极推进南宁国际铁路港、中新南宁国际物流园等重大项目建设。推动通道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发展枢纽经济,与沿线地区共建“飞地经济”园区和无水港。强化国际通关合作,在服务构建中国—东盟多式联运联盟中发挥重要作用。

17.积极推动北部湾城市群与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发挥南宁作为北部湾城市群核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积极推动与“北钦防一体化”深度联动发展,加快同城化纵深发展,促进北海、钦州、防城港融入南宁都市圈,共同建设“南宁—北钦防”城镇发展轴。建立完善北部湾城市群和粤港澳大湾区联动发展机制,加强承接大湾区产业转移合作,融入大湾区先进制造业体系,打造承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和科技成果产业转化的示范区。深化生态环境联防联治,参与打造珠江—西江绿色生态走廊。落实CEPA先行先试政策,着力同香港、澳门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

18.积极推动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南宁片区创新发展。全面落实自由贸易区提升战略,以制度创新为核心,高水平推进试点任务实施和改革试点经验复制推广,力争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谋划推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坚持制度创新与功能培育相结合,加快现代金融、智慧物流、数字经济、文化传媒、医疗健康等重点领域产业发展,打造现代服务业和新兴制造业为核心的集聚区。加快落地建设中国—东盟经贸中心等创新示范项目。坚持高质量引进来、高水平走出去,在高端制造、现代服务、跨境合作等领域打造一批领军企业,推动更多总部经济落户,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产业集群。

六、强投资促消费扩内需,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

立足我市处于国内大循环和中国—东盟国际循环交汇点的独特优势,充分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和消费的基础作用,加快完善基础设施体系,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打造成为国内大循环的重要节点城市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核心城市。

19.积极扩大有效投资。优化投资结构,保持投资合理增长。加大产业投资力度,推动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加快建设交通强市,加大交通基础设施投资,畅通综合运输大通道,加快高品质综合立体交通网和客货运输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智慧交通,建成区域性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加强新型基础设施投资,聚焦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三大领域,推进南宁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连点、智能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等重点项目。加强重大能源投资,推进绿色智能电网、油气管网、综合供能服务站等设施建设。加强水利基础设施投资,全面实施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工程,推进重大水资源配置工程和重点水源工程建设,加快城市第二水源供水工程建设,实施县城供水改造提升和农村自来水通达覆盖工程。围绕基础设施、市政工程、农业农村、公共安全、生态环保、公共卫生、物资储备、防灾减灾、民生保障和社会事业等领域,建设一批强基础、增功能、优结构、利长远的重大项目。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发挥政府资金和专项债券引导作用,积极推广PPP模式,加快推进政府投融资平台转型提升。破除民间资本进入重点领域的障碍,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20.积极参与国内大循环。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依托强大国内市场,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重需求侧管理,打通堵点,补齐短板,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促进供需有效对接、循环畅通高效、产销协同并进,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立足我市特色优势,深入实施质量强市、品牌强市战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实现上下游、产供销有效衔接。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数字交易平台,扩大面向国内市场的特色产品交易。推动金融、房地产同实体经济均衡发展,促进农业、制造业、服务业、能源资源等产业门类协调发展。进一步健全扩大内需的政策支撑体系,破除妨碍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服务流通的障碍,降低全社会交易成本。

21.深度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加快外贸平台载体升级发展,积极培育发展跨境电商等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助推中国—东盟跨境物流体系建设。提升利用外资水平,构建全球招商网络,打造“一站式”外商投资促进服务平台。加快国家级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和海关特殊监管区建设。高水平建设综合保税区,加快南宁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加快中国—东盟(南宁)跨境电商产业园区发展,推动构建大湾区—广西沿海—东盟的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着力打造跨境产业合作的重要节点。

22.建设区域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加快发展大宗消费、线上消费、健康消费、文化和旅游消费,促进消费向绿色、健康、安全发展,鼓励发展新消费模式新业态。完善促进消费政策,推动传统商品消费提质升级,充分释放汽车、家电、家装等传统消费潜力,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促进住房消费健康发展。推动线上线下深度融合,扩大电商进农村覆盖面,开拓城乡消费市场,提升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乡融合消费网络节点。促进服务消费,壮大夜间经济,培育更多消费新增长点。完善节假日制度,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扩大节假日消费。积极引进国际知名零售品牌,鼓励进口商品直购消费,促进国际消费。加强消费市场监管和信用体系建设,畅通消费者维权机制,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

七、全面深化改革,构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

始终坚持改革方向、坚持实事求是、坚持高标准和以发展成效检验改革成果,突出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加快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力活力。

23.充分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发展壮大各类市场主体。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推动国有资本向民生保障等关键领域、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积极稳妥引进战略投资者,分层分类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加快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健全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完善重大事项决策报告制度,深化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建立规范化制度化政企沟通渠道,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完善促进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的政策体系,培育壮大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提升行动。弘扬企业家精神,营造尊重企业家价值、鼓励企业家创新、发挥企业家作用的良好氛围。

24.健全完善经济治理机制。加强和改进党委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完善定期研究经济工作的领导机制。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和自治区有关经济部署要求,强化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增强改革、财税、金融、产业、投资、消费、区域、就业、环保等政策的整体效能。完善重大事项和重点工作推进制度。加强经济运行分析和预判,增强经济工作的前瞻性、科学性、针对性。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推进统计现代化改革。

25.打造国内一流营商环境。对标国际国内一流标准,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注重区域产业生态建设发展,推进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健全产权执法司法保护制度,完善公平竞争审查机制,推行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完善政府权责清单制度。全面实现一窗受理、限时办结、最多跑一次,推行智能审批,拓展自助办理,逐步实现“不见面”办事。助推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实现高频事项全覆盖。健全重大政策事前评估和事后评价制度,实施涉企许可事项清单管理,对新产业新业态实行包容审慎监管。持续推出一批“微改革”、“微创新”。深化政务公开。推进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共享。深化行业协会、商会和中介机构改革。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26.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推进土地、劳动力、资本、电力、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制度建设,完善要素交易规则和服务体系。建立城乡建设用地空间弹性管控机制,完善土地储备管理机制,探索利用存量建设用地进行开发建设的市场化机制。完善技术技能评价制度,健全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畅通国内国际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渠道。完善企业上市培育机制,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加快发展技术要素市场,完善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方式,实施科研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促进技术要素与资本要素融合发展。培育发展数据要素市场,建立数据要素治理监管体系。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

八、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坚持把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27.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脱贫攻坚政策举措和工作体系逐步向乡村振兴平稳过渡。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落实对脱贫县从脱贫之日起设立5年过渡期的要求,过渡期内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及时帮扶,坚决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现象。持续发展壮大脱贫地区乡村特色产业,做好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做好易地搬迁可持续发展工作,推进大规模移民搬迁基层组织重构优化和社区治理,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加强扶贫项目资金资产管理和监督。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形成覆盖全面、分层分类、综合高效的社会救助格局。用好用足东西部协作、定点帮扶和社会力量参与帮扶等机制。

28.着力做优现代特色农业。大力推进现代优势特色农业提质升级,推行农业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巩固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大农田水利设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持续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糖料蔗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实施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园区提升工程,打造生猪等一批百亿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抓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提高农业良种化水平,健全动物防疫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体系,建设智慧农业。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不断推动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高标准规划打造一批农(林)产品加工聚集区,建设一批农业产业强镇强村,加快形成县县有规模以上加工企业、每个优势特色产业有加工龙头企业带动的发展格局。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实施农业品牌振兴计划,培育壮大南宁香蕉、南宁火龙果、横县茉莉花、武鸣沃柑、古辣香米、马山黑山羊等一批“邕系”品牌。扎实推进农批农贸市场建设,大力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地头冷库,完善农村流通基础设施网络布局,加强农产品营销体系建设。

29.扎实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加强乡镇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把乡镇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加强乡镇和村庄规划建设,推进“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强化村庄和农房规划管控,有序推动乡村风貌改造提升,保护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和传统村落。大力推进乡村环境综合整治,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和污水治理,实施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深化四好农村路建设,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完善乡村水、电、路、气、通信、广播电视、物流等基础设施,提升农房建设质量。持续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深入开展乡风文明建设。

30.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扎实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改革集成试点工作,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推动形成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稳妥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实现形式。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健全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体系,提高农业保险覆盖面和保障水平。

九、大力提升城市承载力,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大都市

遵循城市发展规律,突出“形、实、魂”,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加快构建现代大都市框架,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和品质。

31.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坚持全域统筹,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科学编制国土空间规划,优化市域空间布局,逐步形成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生态功能区三大空间格局。坚持产业发展导向,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推动城市化地区高效集聚经济和人口、保护好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空间。推动农产品主产区增强农业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和优质农产品供给。推动生态功能区保护生态环境、筑牢生态屏障。支持生态功能区的人口逐步有序向城镇转移并定居落户。强化国土空间分区分类管控,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优化提升主城区,推动大都市区多中心、多组团发展。大力盘活存量建设用地,积极处置闲置土地。

32.大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城市生态修复、功能完善工程,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强化历史文化保护、塑造城市风貌,加强城镇老旧小区、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和社区建设,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加快市政道路、轨道交通、快速公交、智能电网、地下综合管廊等设施建设,优化市内主干路网布局和城市微循环。建设公交都市,构建轨道交通、快速公交、常规公交、慢行交通等无缝衔接的多层次公共交通系统,加快形成绿色高效交通体系。积极创新管理服务新模式,推动城市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用绣花功夫管理城市。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推动县城扩容提质,支持乡镇集镇建设,以补短板强弱项为重点,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全面增强聚集发展能力。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有效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33.推动五象新区高质量发展。坚持以城聚产、以产兴城、产城联动,深入推进产城融合发展,努力建设创新高地、产业高地、人才高地,把五象新区打造成为广西改革开放创新的重要平台和窗口、中国与东盟全面合作示范区。持续高标准高质量推动新区建设,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与区域性国际大都市相适应的高品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机构,打造国际化社区试点,不断提升承载能力和宜居水平。强化产业支撑,充分发挥新区内的国家级战略平台作用,加快集聚产业要素,大力发展现代金融、智慧物流、数字经济、新兴制造业等高端高新产业,培育发展新经济新业态。大力推进新区治理现代化,建立健全简约高效的管理体制机制。推动五象新区升级为国家级新区。

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升首府文化软实力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持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加快建设文化强市。

34.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走深走心走实。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党报、党台、党网等阵地建设和管理。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大力弘扬党和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奋斗中形成的伟大精神。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实施文明创建工程,抓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形成城乡一体、全域创建格局。持续深化“五个礼让”示范创建活动。健全志愿服务体系,深化志愿服务活动,打造一批志愿服务品牌。大力弘扬诚信文化,健全守信激励与失信惩戒机制。倡导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和文化市场秩序,持续开展“扫黄打非”专项行动。

35.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全面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网络视听、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加快新型智库建设。深入实施当代文学艺术创作工程和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挖掘民族历史文化题材,突出壮乡首府特色,打造一批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加强文学、戏剧、歌舞、影视、动漫等文化精品创作,推出一批名家名人,培育一批知名文化企业。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做大做强新型主流媒体,推进首府媒体深度融合,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建强用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加强重大文化设施和文化项目建设,打造一批文化公园。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物古籍保护、研究、利用,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持续办好“春天的旋律”跨国春晚、开展“南宁渠道 丝路交响”跨国采访行动、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等活动,讲好中国故事南宁篇章。

36.壮大发展文化产业。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规划和政策。加强文化市场体系建设,激发各类文化主体活力,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促进文化消费。推动区域文化产业带建设,合理布局和规划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一批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培育一批龙头文化企业。加快布局线上线下文化新业态,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加快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促进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推动文化产业与科技、金融深入融合,提升文化产业品质。大力推动文化“走出去”,拓展以东盟为主要方向的国际文化市场。

37.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整合全域文化旅游资源,优化文旅产业发展全域空间格局,构建文旅现代产业体系、高品质服务体系,做大旅游产业集聚区,打造青秀山、大明山、昆仑关、园博园、百里秀美邕江、美丽南方等富有文化底蕴的旅游景区,积极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大力发展都市旅游,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旅游中心城市。深入挖掘地方文化与历史内涵,提升“老南宁·三街两巷”、中山路、蒲庙老街等历史文化街区品质,打造一批文化名镇、文化名村、文化特色街区,进一步唱响“大地飞歌”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三月三(壮族)歌圩、“南宁民歌湖大舞台”周周演等文化旅游品牌,增强文旅赋能。建设智慧旅游平台,打造数字文旅共享经济新模式。加强对外旅游交往,推进澜湄旅游城市合作。重点推进南宁国际旅游度假区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扎实推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建设,推动文化旅游与农业、林业、水利、工业、交通、住建、医疗、健康、养老、体育等融合发展。

十一、推动绿色发展,持续巩固首府生态优势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治水、建城、为民”,不断擦亮“中国绿城”金字招牌,打造更高水平的生态宜居城市。

38.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落实生态保护、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等空间管控边界。完善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加快发展绿色金融,支持绿色技术创新,推进绿色清洁能源生产,推进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打造绿色园区和绿色企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促进工业园区、产业集聚区低碳循环化发展。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培育壮大环保产业,加快推进工业、农业、建筑业、服务业绿色化发展,创新“生态+”发展模式。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合理控制煤炭消费。发展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提升建筑能效水平。创建绿色出行示范市,开展绿色生活创建活动,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落实国家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降低碳排放强度,探索开展碳金融业务,推进低碳试点建设,探索建立碳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和分解落实机制,探索打造“碳中和”数字丝绸之路共建共享平台。

39.持续提升环境质量。增强全社会生态环保意识,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继续开展污染防治行动,建立地上地下、水土及水陆统筹的生态环境治理制度。深化大气污染治理,持续推进扬尘污染治理,加强区域联防联控联治,强化污染源头治理,提升“南宁蓝”品质。深入实施流域系统综合整治,强化城乡污水处理设施、污水管网等建设,推动黑臭水体治理常态长效,巩固提升邕江综合整治和开发利用成果,加快建设世界级城市滨水空间。加强土壤污染综合防治,推进实施农用地分类管理和安全利用,强化建设用地土壤环境治理,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化,强化涉重金属企业污染管控、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加强危险废物医疗废物收集处理,加强白色污染治理,重视新污染物治理。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探索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深入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公益诉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

40.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区域统筹、综合治理,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优化生态安全屏障。强化河长制、湖长制,加强河流和重要湖泊湿地生态保护治理。推行林长制,科学推进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深化国家森林城市和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开展“公园城市”建设试点及创建国际花园城市。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加强外来物种管控。按照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分区管控要求,实施生态环境准入,完善监管制度,健全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开展生态系统保护成效监测评估。

41.促进资源节约高效利用。落实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法律法规,加强自然资源调查评价监测和确权登记,实施建设用地总量、强度双控制度和增存挂钩机制,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推进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探索建立市内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开展节水行动,全面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统筹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大力推进农业、工业、城镇等领域节水,建设节水型社会。加强矿产资源开发保护,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全面推行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加快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

十二、大力发展民生事业,持续提升人民生活品质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切实解决群众关心关切的重点难点问题,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增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42.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工资制度,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健全各类生产要素由市场决定报酬的机制,探索通过土地、资本等要素使用权、收益权增加中低收入群体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完善再分配机制,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和精准性。积极发展慈善事业,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

43.持续提高就业质量。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扩大就业容量,保障劳动者待遇和权益,促进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运用好“智慧人社”等系统,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统一规范、上下贯通、便捷高效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和运行机制。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加强技能人才培养,加快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落实就业创业补贴政策,支持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引导劳动力要素合理有序畅通流动,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烈军属、易地扶贫搬迁户等重点群体多渠道就业创业。扩大公益性岗位安置,帮扶残疾人、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完善援企稳岗政策,对就业困难人员实行托底帮扶。健全创业带动就业机制,畅通就业链条。健全完善就业监测及失业预警体系。

44.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推动教育评价改革,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落实全社会担负青少年成长成才责任。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增强学生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探索精神、实践本领,重视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强化师德师风建设,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改善乡村教师工作生活条件。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扶持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性服务,提高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水平,深化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推进普通高中教育多样化、特色化发展,办好特殊教育,加强专门教育。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高水平职业院校和高水平专业建设,推动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升格本科院校,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壮大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大力推进高等教育发展,推动高校重点学科市校共建,高标准建设南宁教育园区,大力推进南宁学院升格为南宁大学,加快培养紧缺专业人才。深化与东盟国家教育交流合作。加大对革命老区、少数民族聚居区教育发展支持力度。加强民族教育,提高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水平。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发挥在线教育优势,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

45.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加快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推进社保转移接续,健全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推进落实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推进落实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自治区级统筹,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推进异地就医结算,积极推动职工医疗互助保障体系建设,稳步实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积极发展商业医疗保险。健全灵活就业人员社保制度。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机制,实现应保尽保,深入推进城镇困难群众脱困解困工作。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健全农村“三留守”人员关爱服务体系。健全老年人、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和设施,完善帮扶残疾人、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困境儿童等社会福利制度和帮扶机制。加快推动社会保障卡跨地区跨部门应用,不断提升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水平。

46.全面推进健康南宁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全面实施健康南宁行动,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加快完善公共卫生体系,推动公共卫生服务与医疗服务高效协同。加快疾控体系改革,加强重大疫情应急体系、物资保障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建设,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强化“三医联动”,加大城市医疗集团和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力度,建立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进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促进医疗资源均衡发展。科学规划医疗机构设置,加强公立医院建设和绩效考核,健全分级诊疗制度,健全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推进药品和耗材集中采购使用改革。加强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实施乡镇卫生院人力资源提升行动计划。健全完善妇幼健康服务体系、老年健康服务体系、职业病防治体系和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提升精神卫生、心理健康和残疾康复服务保障能力。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巩固提升国家卫生城市成果,全面推进健康城市建设。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在医疗资源薄弱区域和短缺专科领域举办医疗机构。推广远程医疗,加强智慧健康建设。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产业,推动中医药壮瑶医药传承和创新。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创建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加快发展大健康产业,打造一批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宜居康养胜地。

47.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和国家生育政策,制定人口中长期发展战略。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提高人口素质。深入推进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和全国医养结合试点城市建设,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完善上门医疗服务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健全养老服务综合监管制度。推动基础设施适老化改造,构建老年人友好型社区,发展智慧养老。加强老年大学建设。用好生态优势和长寿名片,大力发展银发经济,培育养老新业态,推进养老服务产业发展。

48.全面提升首府治理水平。以推进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建设为抓手,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实现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力量下沉、政策下倾,向基层放权赋能,强化各级综治中心实体化建设,深入推进“网格化+智能化”社会治理。加强社会治理能力建设,减轻基层特别是村级组织负担,加强基层社会治理队伍建设,提高基层治理能力水平。充分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畅通和规范市场主体、新社会阶层、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

十三、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南宁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认真落实国家安全战略,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把安全发展贯穿首府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有效防范和化解各种风险,确保政治更安全、社会更安定、人民更安宁。

49.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严格落实党委(党组)国家安全责任制,健全国家安全领导体制和工作协调机制。深入开展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强化全民国家安全意识和责任,巩固牢不可破的人民防线。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和制度安全,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坚定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加强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加快平安南宁数字化、智能化建设。加强数据资源安全保护。强化国家安全执法。

50.有效防范化解经济运行重大风险。加强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实现重要产业、基础设施、战略资源、重大科技等关键领域安全可控。落实粮食安全责任,深入开展粮食节约行动,守住粮食安全底线,提升收储调控能力,确保粮、油、糖、肉等重要民生商品供应安全。健全金融风险预防、预警、处置、问责体系,推动公共资产负债管理智能云平台完善功能、提高效率,加强政府债务管理。维护水利、电力、供水、油气、交通、通信、网络、金融等重要基础设施安全。强化生态安全,维护新型领域安全。

51.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建设。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工作理论和方针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首府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用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加快少数民族聚居区发展,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做好城市民族工作,让各民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持续深入开展“五比五争”民族团结争先创优命名活动,培育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巩固提升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市成果。加大培养选拔任用优秀少数民族干部力度。

52.切实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摆在首位,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积极创建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有效遏制危险化学品、矿山、建筑施工、交通等领域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抓好食品药品安全治理,积极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市。完善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综合防御体系。加强气象灾害风险监测预警能力建设。推进防洪减灾设施建设,加强主要江河和中小河流防洪治理,加快病险水库(闸)除险加固。积极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加强应急物资和装备保障体系建设,发展巨灾保险,培育和发展社会救援力量,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和森林防火能力。

53.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推进信访积案专项治理。坚持专群结合、群防群治,加强新形势下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开展重大涉稳问题化解攻坚和专项整治活动,完善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有效管控各类涉稳风险,坚决防范和打击暴力恐怖、邪教、传销、电信网络诈骗、制毒贩毒吸毒等违法犯罪行为。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工作。着力解决校园安全和霸凌突出问题。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做好社会利益止损和修复,促进矛盾化解融合。

54.持续巩固双拥模范城建设成果。坚决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贯彻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贯彻党管武装根本原则,巩固军政军民团结,筑牢新时代人民战争根基。全面落实军事政策制度改革有关法律法规,助力驻邕部队现代化建设和练兵备战,聚力完善国防动员体系,推进国防动员体制和兵役制度改革落实,巩固深化民兵调整改革成果,加强人民武装部正规化建设。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统筹推进国防工程建设。着力提升人民防空能力建设。强化全民国防教育,做好新时代双拥工作,落实军人军属和民兵待遇保障政策,健全退役军人保障制度和工作体系。

十四、切实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团结全市人民为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而奋斗

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断提高党委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凝聚起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55.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推动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书记抓、抓书记,巩固拓展“书记引航担使命”主题活动成果,扎实推动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监督责任落细落实,提高党建质量。认真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落实好干部标准,坚持从“四个一线”发现、培养、考察和使用干部,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适应新时代新要求抓改革、促发展、保稳定水平和专业化能力。坚持严管厚爱结合、激励约束并重,加强对敢担当善作为干部的激励保护,落实容错纠错机制,严查诬告陷害行为,以正确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导向。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增强组织引领能力,把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关心关爱边远艰苦地区基层干部。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为基层减负。完善监督体系,加强政治监督,强化对公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维护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56.提高各级党委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发挥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把方向、谋大局、促改革、抓落实,在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抢抓用好新发展机遇、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中勇担当、善作为。健全党委议事决策机制,提高科学民主决策水平。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完善人才工作体系,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各级领导干部要努力提高政治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改革攻坚能力、应急处突能力、群众工作能力、抓落实能力,做到信念过硬、政治过硬、责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

57.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作用,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深入贯彻党的侨务政策,做好港澳台侨和外事工作,强化思想引领,凝聚政治共识,营造同心同德、团结奋进的良好局面。

58.深化法治南宁建设。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健全党领导全面依法治市的制度机制,坚持法治南宁、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统筹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立法,提高立法质量。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高素质法治人才队伍,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南宁治理现代化。健全政府守信践诺机制,构建市、县、乡三级行政执法协调监督工作体系,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深化法治领域改革,完善监察权、审判权、检察权运行和监督机制,全面提升执法司法公信力。

59.坚持真抓实干、善作善成、造福于民。始终坚持真抓实干,自觉践行“担当为要、实干为本、发展为重、奋斗为荣”理念,发扬钉钉子精神,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作风,一张蓝图绘到底,按照定人员、定职责、定时间、定进度的“四定”要求,把各项工作抓紧抓实、抓出成效。始终坚持善作善成,把发展的方向、工作的重点和主观的努力有机结合起来,准确把握规律,积极探索创新,创造性抓好贯彻落实。始终坚持造福于民,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到改革发展、民生改善的方方面面,持续践行初心使命,用心用情用力为群众多做实事好事,不断创造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工作实绩。

60.健全规划制定和落实机制。按照本次全会精神,加强与国家、自治区各类规划的衔接,制定市、县(区)、开发区“十四五”规划纲要和专项规划,形成定位准确、边界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体系。健全政策协调和工作协同机制,完善规划实施监测评估和绩效考评机制,确保党中央、自治区党委关于“十四五”发展的决策部署在我市全面贯彻落实,确保本次全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扩大开放、担当实干,全面落实强首府战略,真抓实干、善作善成、造福于民,为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胜利而不懈奋斗!

来源:南宁日报

南宁女性编辑部综合编辑

原标题:《收藏!市委关于制定南宁市“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