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调查】村里吃上了旅游饭,老人家门口实现“老有所养”——贵州高荡布依古村调查

2021-01-25 21:0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地处黔中西部的高荡布依古村,布依语名为“翁座”,四面环山,交通闭塞,仅有一条道路通往寨中,也因此保留下了极富特色的石干栏式古民居建筑及古堡、营盘、古井等古遗迹。2010年贵州省政协书画院前往高荡村采风后,才让风光优美、历史悠久的高荡村逐渐被外界熟知。2012年前后,高荡村依托丰富的自然和文化资源正式开始发展旅游业,“千年布依·世外桃源”的口号逐渐打响,一度空寂荒凉的古村落重新焕发生机。“脱贫不忘党的恩,致富长念游客情”,全村457户2145人朝着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目标前进,共同探索旅游扶贫的新路径。旅游发展带动村里年轻人返乡创业,乡村振兴使高荡村实现了老有所养,幼有所依。

历史上高荡村是远近闻名的“文化村”,一贯重视教育,从明清时期起就不断有学子走出大山去到城镇安家,但是单一的农业生计方式,村寨的发展受到严重的制约。村里老人说:“三十斤晒干的苞谷,才能换到一斤肉。八十年代的一斤苞谷卖一块,几十年以后还是卖一块,人家搞工业的几十上百倍的涨,但粮食价钱一点不涨,(种地)挣不到钱。”传统农业利润低、风险大、周期长,再加上高荡村土地少,人均田地不到一亩,单纯依靠种地难以维持一家生计,年轻村民大多选择外出务工。但农业对于高荡村部分生活困难的老年居民来说,仍然是维持生计的唯一途径和重要保障。

高荡古村风景

年轻人外出务工之后,村里老人的赡养和留守儿童的抚育都成了问题。少数经济条件不错的外出务工者,家里的老人也大多不愿意离开熟悉的村子跟随子女去到城镇生活,老人与子女距离较远,在情感上缺乏依托和慰藉。这导致发展滞后的高荡村成为了老人和儿童留守的“空心村”,农村老年群体成为乡村脱贫的大难题。

旅游扶贫+老有所养所乐

2013年,为解决高荡村的贫困问题,安顺市宣传部长杨小曼提出“千年布依”的口号,试图以旅游带动扶贫,当地积极打造“千年布依古村”的特色村寨,高荡村的旅游得到了初步发展。自2016年起,镇宁县政府高度重视高荡村的旅游扶贫工作,在道路、景观、宣传各方面下了大功夫。2018年又与国企中青旅公司达成协议带领高荡村脱贫致富,两年时间为高荡村导流四十万游客,高荡村的风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依靠旅游扶贫,高荡村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取得了新进展,截至2019年,高荡村开办农家乐、客栈等共37个,旅游带动村民850人参与旅游创业就业,年经营收入达到1120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1.3万元,其中旅游经济收入占比达60%。

老人成为高荡村旅游扶贫最直接的受益群体,旅游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高荡村老人留守的“空心村”问题,也为老人提供了当地就业的机会。旅游发展后,老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为:

第一批高荡村民搬迁地

老人+生活环境得到提升

“要致富,先通路”,曾经的高荡村,仅有一条不便于汽车通行的窄公路,古寨少有外人进入。为助力旅游扶贫,2016年5月,村内建成村寨直通镇宁县城的道路,路程仅5.5公里,4路公交车直通村内,极大的方便了高荡村与外界的交通往来。村里人都感叹村里的路好了,以前去镇上没有公交车,走路脚都要走痛,雨天出门还一脚泥,现在到处都是石板路,每天还有专人打扫,村里环境干净多了。

古寨内部建设也进行的如火如荼,民族文化广场、古寨广场、布依集市等多个公共文化景观,既能作为村民晾晒苞谷、麦子、油菜籽等作物的晒谷场,让游客领略乡村特有的风情,也时常可见三五老人聚群闲坐晒太阳,老人们的笑颜与斑驳的石影相映衬,成为众多摄影家手下绝佳的素材。

通路后不久,为保护高荡古寨及进行高荡景区开发工程,政府积极建设高荡新寨一期工程,力保实现安置村民“搬得进、住得下、能发展”的建造目标,高荡村44户村民于2020年成功实现第一次集体搬迁,住进两层的新楼房。

旅游对高荡村脱贫致富的影响,是有目共睹的,高荡村民的生活环境在交通、住房、道路、绿化各方面都得到了提升,这些不仅对村民的生活很有帮助,也是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

老人+家庭微型企业

随着“车路双通”,游客增多,运输便利,小卖部、农家乐、客栈、餐馆、民族工艺品售卖店都陆续在村里开设起来。进城务工的伍承凯就抓住这一时机,在政府的积极倡导和帮助下,带领一家老小回到高荡村,以自家房子为场地,经营一家农家乐,自己当上了老板。“家里孩子需要回到户籍地上学,又恰逢高荡发展旅游,我们就回来了”伍承凯满面笑容的说道,“餐馆生意好的时候,一年能赚个二十来万,一家吃穿用度不愁,还能攒点钱。”

村民经营的农家乐

餐桌旁,伍承凯的老父亲自豪的对前来吃饭的游客讲道,“我家这房子就是我在2009年自己建的,住在村里可比城里舒服咧”。老人以前是当地的木匠,碰到对木工活感兴趣的客人,老人积极为对方答疑解惑,畅谈一番木工技艺,兴趣高涨的时候,还拿出纸笔亲自为游客画图演示。

“在外面打工不是长久之计,如果村里能发展旅游,还是自家创业好”,老人对现今的生活发出如是感慨。平日里,伍承凯及其妻子主要负责经营农家乐,老父亲就照看一下孙子,忙时帮助儿子儿媳招呼客人,闲时就收拾农田,在院坝里摆上椅子和村里老人闲聊打发时间。

村里像这样的家庭不少,子女因为旅游回到村里就业或创业,一方面,家人团聚,免受分离之苦,孩子教育问题得到解决,老人还能够帮助子女日常事务,发挥自身价值;另一方面,老人重回故土,继续生活在熟悉的环境中,与邻居亲戚往来更为密切,更增生活乐趣。

老人+摆摊经济

村里的老人大都不愿离开村子跟随子女去到城市生活,老人们说,城里的电梯楼房像住“牢房”一样,生活欠缺人情味,子女上班后就独自在家,和邻居也没有什么来往,无聊的很。旅游的发展不仅为老人带来了经济收入,老人间的来往增多、日常活动的组织、旅游经济的参与、与游客的互动等,都让老年群体每日的生活有了更为丰富的内容与形式。

“椿菜,嫩着咧,早上刚从山上摘来的”“刺梨干、金银花,可以买回去泡水喝”“地里新摘的地萝卜,水份多着哩”在进村的必经之道上,马路两旁十余位老婆婆极力向来往游客推销自家商品,吆喝的声音不绝,有时还和游客互动拍照,成为村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婆婆们卖的东西都是山上采的野产或者自家地里种的农产品,价格实惠,五元十元一提,赚取个为孙子买零嘴的钱。

高荡村摆摊老人

这些婆婆们大多七八十岁的年纪,婆婆们表示“每天天一亮我们几个老姐妹就约着一起做点活计,干一辈子了,闲不住,人老了又干不了别的,大家一起卖点东西挣挣钱,还能坐在一起聊天,多开心呀!”。老人们还自发组织了其它老年人团体活动,如收取高荡后山停车场的看守费用,数位老人轮值,按周期结算工资。如果运气好,还能在古寨广场上遇到数十位老人排排坐,脸上泛着期待,紧张的等待老人团的队长清算逐一发放应得份额。

学生团队到村里试学蜡染技艺

文化广场的“拦门酒”仪式和歌舞表演则是年轻些的婆婆们的重头戏,每逢盛大节日如“三月三”“六月六”,五六十岁的老人们就在旅游公司的统一召集和组织下身着布依族传统服饰与游客同欢共舞,好不热闹!

中坚农民+老人农业

村里很多人搞旅游,伍昌海则另辟蹊径,回乡仍以农业为主要活计,农闲时做做零工补贴家用,日子也过得有滋有味。“农民本来就是种地嘛,像以前那样种地不行,种少了就基本上没多少收入,要种多一点,如果你种了几十亩上百亩,一亩算下来如果你出2000块钱,挣1000块钱,100亩一年就是10万,那也是差不多。”规模化种植就是伍昌海的致富秘诀。

高荡村自发展旅游后,村里部分田地被征收,剩余田地大多丢荒。伍昌海就作为这时候出现的一小部分年轻有头脑有干劲的“中坚”村民之一,通过租借或捡种他人田地实现规模种植,初步将村民的土地流转起来。前两年与其它村民合伙成立农业合作社,种植面积上百亩,今年因为各种原因自己单干,种植面积仅七亩,每亩可得利润约2000元,农作物年收入约一万五千元。什么好卖种什么,水稻、辣椒、生姜替换着来,多样化的经济作物,使得收入稳定增长。

每到农忙时,就雇得村里老人帮忙,每日报酬80~120元不等。老人虽然年龄较大,但其在农业上的熟练程度却远非如今早已脱离土地的年轻人所能比的。伍昌海走的农业致富的道路,既能增加村里老人的收入,助其改善生活,又能以“中坚农民+老人农业”的方式,使土地与农业保存下去,是乡村持续发展、产业多样化的一条可资借鉴的新途径。

跨代家庭+旅游经济收入提高

目前旅游发展尚不能承担村内全部人口的生计,村里仍有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子女外出务工,老人留村抚育孙子女。旅游的发展使得这部分老人能够就近找到合适的工作,有较固定的生计方式和收入来源,一般是景区表演者、保洁员等工作,减轻家庭经济负担。

伍菊分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和老伴杨正川拼力将八个女儿抚养成人,日子过的艰难。子女外出工作后,又帮助抚养孙子女。2012年高荡村发展旅游之初,伍菊分就设法找了个景区保洁员的工作干着,是景区最早的一批员工之一。每日提溜个大垃圾桶,把村里打扫的干干净净就是她的工作。老伴如今也在景区当安保人员,两人每月近4000元的工资,日子愈发红火起来。杨婶不禁感叹“旅游发展后,日子确实是比之前好了,寨子里环境变好了,收入也增加了。”

伍菊分吃苦耐劳,除了扫地的本职工作外,还积极配合干部,义务帮忙做些事情。八年的景区工龄,对村里的情况也熟悉,政府和旅游公司都信任她,平日里村里需要组织大型活动或者接待客人时,召集和组织村里的歌舞团队也是她的活儿,“三五十元一小时,能赚点也是好的嘛。能干的,不怕苦,肯做的,政府就会喊嘛。”伍菊分百般怅惋又带几分憨笑地说道,“可惜的就是我不识字,不然肯定能做更多事哩。”

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时期下的新三农工作策略。“农村空心化”“农业边缘化”“农民老龄化”的“新三农”问题日益突出,要加强乡村振兴工作的推进进度,解决留守老人群体的问题是重中之重。高荡村的旅游扶贫取得了初步成效,成功的破解了“脱贫+养老”的难题。

促进乡村振兴,使老有所养、老有所乐,需要探索长期稳定的乡村振兴机制。

旅游扶贫把青壮年留在高荡村,推动当地经济发展,成为解决留守老人群体问题的有效途径。此外,还保证了老人群体的生活需要和社会参与,通过多产业发展的方式,加强了老人与经济产业之间的联系,既促使老年人在一定程度上达到自我赡养,又增加了老年群体社会交流交往的途径。旅游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一种方式,其发展使得村落重新焕发生机,人居生活环境得到改善,更为重要的是,家人的关怀、娱乐活动的增加、邻里关系和睦、与外界交流的增多,对留守老人的生活与赡养具有极大积极作用。高荡村依靠旅游扶贫促进乡村振兴,对解决农村留守老人的问题进行了有益探索。

(作者:牛平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原标题:《【调查】村里吃上了旅游饭,老人家门口实现“老有所养”——贵州高荡布依古村调查》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