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迎新春送温暖、稳岗留工,湖北、湖南、陕西是这样做的

2021-01-26 18:4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近日,七部门部署开展“迎新春送温暖、稳岗留工”专项行动,鼓励引导农民工等务工人员留在就业地安心过年,为重点企业和其他春节期间有用工需求的用人单位提供用工保障,组织农村劳动力春节后有序外出务工,确保员工健康安全、企业生产有序、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多地出台政策

送温暖留心、强政策留岗

稳生产留工、优服务留人

一起来看,都有哪些形式多样的服务活动

湖北

让外来务工人员安心留鄂过年

湖北省人社厅、省总工会、省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省工商联联合发布《关于做好外来务工人员留鄂过年期间稳定劳动关系工作的通知》,引导鼓励外来务工人员留鄂过年。

稳定劳动关系

了解掌握本地区外来务工人员基本情况,指导用人单位规范用工行为,稳定外来务工人员在鄂过年期间的劳动关系,不得违法终止或解除劳动合同。

引导企业合理安排生产、错峰放假调休,以岗留工、以薪留工、以情留工。

落实好职业培训补贴等政策,引导企业不裁员、少裁员。

加强对共享用工的指导和服务,维护好劳动者在共享用工期间的合法权益。

强化重点企业用工调度保障机制,支持阶段性用工需求量较大的企业与生产不饱和、富余员工较多的企业开展用工余缺调剂,促进企业间用工平衡。

对接数字平台型企业,扩大灵活就业岗位供给。

提前谋划节后有序务工,组织开展“春风行动”,多频次、分行业、分岗位举办线上线下专场招聘,为有工作意向的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岗位推荐服务。

对脱贫人口、退捕渔民、农村低收入人口等重点帮扶对象,优先稳岗就业,优先兜底帮扶。

保障合法权益

指导用人单位通过集体协商等方式,妥善安排好包括外来务工人员等职工群众的工作和休息时间,依法安排加班,依法足额支付工资和加班工资。

鼓励订单较多、生产任务重、需要不间断工作的用人单位,在坚决守住职业安全底线的前提下,协商制定职工春节错峰放假、弹性休假、薪酬标准等计划,落实职工权益。

充分发挥基层调解组织作用,尽可能通过协商和调解方式及时化解工资纠纷,努力把各类不稳定因素和群体性事件苗头解决在萌芽状态、化解在基层。

畅通劳动保障维权渠道,加大监管执法力度,推进根治欠薪冬季专项行动,加强隐患排查和欠薪案件处置,切实做好春节前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

送温暖暖人心

全省各级协调劳动关系三方组织形式多样的“迎新春送温暖”活动,让留鄂外来务工人员感受到在“家”团圆的温暖。

加强对企业劳动用工的指导和服务,用心用情帮助企业纾困解难,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慰问坚守岗位的外来务工人员,关爱留守过节的外来务工人员,做好困难职工帮扶救助工作,以工人文化宫、职工服务中心、职工之家等为依托,为留鄂外来务工人员开展送春联、小型文艺演出、读书分享、趣味健身等富有节日特色的活动,丰富外来务工人员节日生活。

指导鼓励用人单位关心关爱外来务工人员,鼓励企业发放“留岗红包”“过年礼包”,安排年夜饭、文化娱乐活动,落实好工资、休假等待遇保障,提供更为便利和周到的人文关怀,让广大外来务工人员在鄂过一个欢乐祥和的春节。

湖南

“六大行动”稳岗留工

送红包留人

鼓励全省各类企业根据疫情防控需要和生产经营实际,科学合理安排生产活动,采取发放留岗红包、过年礼包、安排文化娱乐活动等措施,落实加班工资、错峰放假、弹性调休等待遇保障措施,吸引职工就地过年、在企休假。

各地对安排外省户籍员工留湘过节的企业,可因地制宜出台政策给予适当补助。

对留企过年的本省户籍员工,鼓励企业同等给予留岗补贴。

送温暖安心

对外省务工的湘籍农民工等群体,引导其留在就业地安心舒心过春节。

民政、工会、妇联等部门加强外出务工农民工家庭、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的关心关爱,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节日慰问和上门服务活动,及时回应解决异地暂遇困难的湘籍务工人员的实际困难,及时疏解疏导,减除外出务工人员后顾之忧。

送补贴稳岗

包括强化实施重点企业用工调度保障机制;支持企业加强对接,开展用工余缺调剂;有条件地区适当支持春节期间连续生产的重要医用物资生产、生活必需品生产、保障城市运转的企业;鼓励企业结合需要灵活安排职工在岗培训和技能提升培训,引导企业不裁员、少裁员,按规定落实失业保险稳岗返还、职业技能培训补贴等相关政策;支持重点行业开展以工代训,结合实际适当提高补贴标准。

送岗位到家

各地确保就业服务不断线,深入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点亮万家灯火”等公共就业服务活动,通过“湘就业”平台等渠道广泛宣传发布岗位,特别是有针对性地将招聘会开到乡镇、街道,把岗位送到群众家门口。

畅通农民工失业登记、求职创业服务、失业保险金申领等渠道,面向重点群体深入推进“311”就业服务行动。

开通快速申领通道,及时兑现失业保险待遇、临时生活补助,有条件的地方可结合实际提供心理咨询、临时住所等。

送培训到人

大力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计划,进一步加大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开设一批面向重点缺工行业的“技能人才训练营”。

通过推广工学一体化、互联网+职业培训、职业培训包及项目制培训等方式,满足新生代农民工多样化、个性化培训需求。

鼓励从资金、政策等方面加大对农民工职业培训扶持力度。

对开展项目制职业技能培训的,可先行拨付不少于30%的职业技能培训补贴资金,具体实施办法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送政策入户

加大就业创业政策宣传力度,加强创业指导、创业培训和跟踪服务,帮助符合条件的人员申请享受创业培训补贴、创业担保贷款、一次性创业补贴等扶持政策。

扩大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机会,组织参与春播春种农业生产、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以工代赈项目。

开发一批临时性岗位,帮扶确实难以通过市场渠道实现就业的务工人员。

对脱贫人口、农村低收入人口等重点帮扶对象,优先稳岗就业、优先兜底安置。

陕西

七大措施助力稳岗留工

突出送温暖稳岗留工

组织形式多样的“送温暖”活动,鼓励引导农民工等务工人员留在就业地安心过年,重点帮扶脱贫人口、农村低收入人口、就业困难人员等稳岗就业,为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和其他春节期间有用工需求的用人单位提供用工保障。

加强劳动保护关爱职工

鼓励引导企业采取以岗留人、以薪留工、改善就餐条件、安排文化娱乐活动等措施,吸引外地员工尽量留在就业地安心过年。

用人单位应落实劳动保护和疫情防控有关规定,进一步建立健全劳动保护工作制度,为劳动者提供必备的防护用品,科学合理调整工作时间,切实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用人单位按照有关规定按时足额支付劳动者工资。

根据疫情防控需要,与劳动者协商错峰放假、弹性休假,减少不必要的流动聚集。

对因疫情防控导致劳动者停止工作的,用人单位可参照国家和陕西省关于停工、停产期间工资支付相关规定与职工积极协商确定薪酬待遇。

因疫情防控需要无法提供正常劳动的劳动者,用人单位不得依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四十一条规定与职工解除劳动合同。

各地人社部门加强对用人单位的劳动用工指导和服务,加大查处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行为,切实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加强政策支持稳岗

鼓励企业灵活安排在岗培训和技能提升培训,按规定落实失业保险稳岗返还、职业技能培训补贴等相关政策。

2021年2月份,在省内各市就业未返乡的市外农民工参加线上培训时间超过36课时的,按每人450元给予线上培训补贴,所需资金从职业技能提升专账资金列支。

留在省外务工地过年的陕西省脱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交通补贴时限延长至2021年底。

优化经办服务,按规定快速便捷落实失业保险金、失业补助金、农民工一次性生活补助、临时生活补助等各项失业保险待遇。

做好返乡返岗服务保障

发挥劳务输出站、人力资源机构作用,做好劳务输出地和输入地的对接,根据需要组织开展农民工返乡返岗“点对点”运输并落实相关补贴。

引导返乡返岗农民工自觉遵守疫情防控要求,途中务必全程做好个人及家庭健康防护,主动向目的地所在镇村(社区)报告。

用人单位要保持与务工人员的沟通联系,做好企业生产、人员返岗计划衔接,合理安排返岗。

鼓励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创业就业

结合乡村振兴和县域经济发展,突出选拔致富能力强、示范带动好的创业能人到村(社区)“两委”任职。

切实发挥标准化创业中心、创业孵化基地、返乡创业示范园等作用,支持返乡创业能人领办企业、办工厂、办农村经济合作社,积极投身乡村建设,带动更多返乡留乡农民工创业就业。

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延伸产业链条,打造区域特色品牌吸引更多返乡农民工参与当地经济组织活动。

持续优化就业服务

持续强化实施重点企业用工调度保障机制,优先支持重点企业、重大项目、重大工程连续生产、保障供应。

引导用人单位和务工人员注册“秦云就业”微信小程序,加大岗位发布、远程招聘、直播带岗、在线面试、网络培训等线上招聘服务供给。

支持开展用工余缺调剂。

结合实际设立稳岗留工服务专线和就业服务站点,畅通人岗对接渠道。

觉得好看,点这里噢!

原标题:《迎新春送温暖、稳岗留工,湖北、湖南、陕西是这样做的》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