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中共永昌县委 关于制定永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2021-01-26 21:3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中共永昌县委

关于制定永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2021年1月18日中国共产党永昌县第十五届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通过)

中国共产党永昌县第十五届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省委十三届十三次全会和市委八届十二次全会精神,结合永昌实际,就制定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提出如下建议。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永昌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十三五”是永昌改革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县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把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作为全部工作的统揽和主线,认真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市委工作要求,团结带领全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负重自强、顽强拼搏,推动各项事业取得新的重大成就,全县呈现出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疫情防控成效显著、脱贫攻坚全面胜利、生态建设持续加强、人民福祉日益增进、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党的建设全面加强的良好局面。综合实力稳步提升,预计“十三五”末全县生产总值达到82.1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6610元,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2020年增幅位居全省前列;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效,“插花型”贫困县顺利摘帽,15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部脱贫退出,2761户8640人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现代农业加快发展,菜草畜等主导特色产业不断壮大,“三品一标”农产品累计达到90个,贝贝南瓜入选10大“甘味”特色农产品品牌,荣获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全国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等称号,朱王堡镇被认定为国家级特色产业强镇;工业经济提质增效,经济结构不断优化,重大项目提速增效,循环经济加快发展,氨碱源、联凯、莫高、新创等重点项目进展顺利,获批省级创新型试点县建设;文旅事业融合发展,文旅品牌效应不断释放,景区建设有序推进,“一体两翼多点”的旅游发展格局初具规模。现代服务业稳步发展,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等新兴业态加快发展,入选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全面深化改革纵深推进,体制机制壁垒进一步破除,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效明显,河西堡镇“区政合一”模式入选全国典型案例;生态环境建设全面加强,祁连山生态修复保护成效显著,污染防治攻坚战三年行动如期完成,城乡环境面貌明显改善,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被水利部命名为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城关镇荣获甘肃特色气候小镇称号;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升,新增城镇就业3.3万余人,获得省级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县称号,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通过国家评估验收,国家卫生县城成功创建,全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建设成绩突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医保、低保全面并轨,城乡融合加快发展,精致城市建设和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速;社会治理成效显著,平安永昌、法治永昌建设迈出坚实步伐,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明显成效,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全省食品安全示范城市持续深化,实现全省双拥模范县“八连冠”,九坝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南沿沟村被评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全面从严治党纵深推进,意识形态责任制严格落实,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创新发展,党风政风进一步好转。特别是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全面贯彻“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总要求,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生产生活秩序快速恢复,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双胜利”。经过艰苦不懈努力,“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顺利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为开启永昌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2.新发展阶段永昌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深远,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总体上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长期向好,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通过“十三五”时期的较快发展,永昌的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从面临机遇看,国家把创新摆在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核心地位,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实施“一带一路”建设、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省上打造“一带一路”五个制高点、实施“点极带”突破行动、建设长城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打造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构建十大生态产业体系、支持河西第二条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等重大政策;市上深化拓展“两区两城两融合”发展思路,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着力打造菜草畜高品质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推进城乡融合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这些都为我们带来了新的重大机遇,使我们对未来发展更有信心、更有底气。从发展基础看,永昌地处北纬38°黄金带,区位和资源优势明显,农业基础条件优越,工业体系较为完备,产业发展要素聚集,营商环境优越,生态环境优美,拥有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农业科技园区,坚实的产业基础将不断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势能,特别是近年来,相继开工建设的重大产业项目和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在“十四五”时期将集中建成见效,为未来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从面对挑战看,永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突出,经济总量偏小,产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龙头不多、链条不长、集群不大;科技创新动能不足,人才匮乏,经济发展质量效益亟待提升;城乡区域发展不够平衡,对外开放、生态环保、社会治理、民生保障等领域仍存在短板弱项,财政收支矛盾突出,水资源制约明显,公共卫生、安全生产等领域还存在薄弱环节。

综合分析,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县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总体上处在多重发展机遇的叠加期、深化改革开放的攻坚期、弥补基础短板的突破期、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缩小发展差距的窗口期,仍将大有可为、大有作为。全县上下要把思想行动高度统一到党中央对国际国内形势的重要判断上来,统一到省市委各项工作要求上来,深刻认识新发展阶段的新特征新要求,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的新矛盾新挑战,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坚定必胜信心,保持战略定力,发扬斗争精神,树牢底线思维,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不断把各项事业推向前进。

3.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根据未来15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宏伟蓝图和省委十三届十三次全会、市委八届十二次全会提出的远景目标,结合我县实际,展望二〇三五年,永昌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走在全省前列,经济综合实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人均生产总值达到全省偏上水平;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民营经济和新兴产业占比大幅提升,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建成特色现代化经济体系;城市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城市功能显著提升,建成小而特、小而精、小而美的精致城市,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协调;基本实现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各方面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建成更高水平的法治永昌、平安永昌;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祁连山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美丽永昌建设目标基本实现;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人才与发展需求更加适应,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公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二、聚焦高质量发展,明确“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4.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坚持系统观念,统筹经济和生态、城镇和乡村、发展和安全,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更加注重生态优先,更加注重培植动能,更加注重提质增效,更加注重固强补弱,更加注重系统治理,贯彻市委“两区两城两融合”发展思路,按照“打造‘六大支撑’(创新发展试点区、祁连山现代丝路寒旱农业示范区、新型工业聚集区、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区、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生态文明先行区),实施‘三大工程’(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工程、社会和民生建设提升工程、社会治理体系和安全保障提升工程)”的发展定位,朝着经济发展、环境优美、生活富裕、社会和谐的目标奋勇前进,努力谱写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永昌、不断开创富民强县新局面的时代篇章,为永昌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开好局、起好步。

5.基本要求。推动“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要牢牢把握党中央“五个坚持”原则,落实以下基本要求。

必须把牢政治方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把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作为全部工作的统揽和主线,时刻对标对表,自觉入脑入行,坚决贯彻落实,确保各项事业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正确方向继续前进。

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发挥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作用,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在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方面切实贯彻“两个维护”要求,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在新征程中焕发新气象、展示新作为。

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扭住扩大内需战略基点,积极融入“两个大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必须突出普惠共享。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为民办事、为民解忧、为民造福,顺应民心、尊重民意、关注民情,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必须深化改革创新。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发挥好改革创新的突破和先导作用,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全面推动体制、机制、政策、工作创新和科技、产业、业态、模式创新。

必须贯彻系统观念。把系统观念作为基础性思想和工作方法,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发挥各方面积极性,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6.主要目标。

经济发展实现新突破。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的高质量发展体系更加完善,产业绿色化、规模化、集群化、智能化水平明显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增强,以菜草畜为主导的现代农业基础更加稳固,现代服务业提质扩容,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大幅提升,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市场体系不断健全,公平竞争制度更加健全,营商环境更加优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取得新的突破,区域开放合作持续深化,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合作机制加快构建。

生态建设取得新进步。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祁连山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大气、水、土壤污染治理取得新成效,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化水平显著提高,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明显提高,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水平不断提升,“视觉贫困”基本消除,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生态环境总体水平明显提高。

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教育教学水平显著提升,卫生健康服务体系更加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全面推进,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好实现。

社会文明实现新提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新时代文明实践持续深化,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活力迸发。

社会治理取得新成效。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积极进展,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健全,法治永昌、平安永昌建设取得新成效,重大风险防范化解能力、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显著增强,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基层基础更加稳固,社会大局更加和谐稳定。

三、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不断增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聚焦全面提升县域创新能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科技体制机制变革,充分释放新活力和创造力。

7.健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科技供给侧和需求侧、研发端和落地端畅通对接。改进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实行“揭榜挂帅”立项制度。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大与科研院所、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合作力度,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开发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健全多渠道投入和金融支持创新机制,加大地方科技财政投入力度,探索设立科技研发基金、创新投资基金,推动基础研究和重大科技专项实施,促进金融更好地支持科技创新创业。大力推进河西堡华博科技企业孵化器、具创同心众创空间、农业科技园区提档升级,支持元生中新奶绵羊产业研究院、苜蓿新品种研究院建设。深化省级创新型试点县建设。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强科普工作,形成崇尚创新创造的社会氛围。

8.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坚持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以金泥集团建材化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甘肃元生饲草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润牧生物反刍动物饲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元生中新奶绵羊产业研究院、杨柳青苜蓿全产业链工程研究中心、三杰牧草研究院等企业科研平台为依托,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引导鼓励企业联合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支持重点企业联合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力量建立创新联合体,开展关键共性技术和核心技术攻关。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作用,完善中小微企业创新服务体系,支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实施企业梯度培育计划,加快培育更多“专精特新”和科技“小巨人”企业,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

9.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实施创新创业人才工程,加快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建立完善创新人才激励机制,突破传统制度障碍,鼓励专业人才创新创业。实施知识更新、高技能人才培育、创新驱动人才培育、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育、乡村振兴人才培育等工程,培养更多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实行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柔性引进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和产业领军人才,加大本土人才培养和科技特派员队伍建设力度,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创新人才团队。实施产业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充分发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金昌奶绵羊试验示范站、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永昌试验站优势,汇集高端创新人才。

四、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升经济整体发展质效

围绕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构建集群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综合竞争力。

10.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按照“高原夏菜创品牌、优质牧草育龙头、畜牧产品扩规模”的现代农业发展思路,实施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计划,培育高品质菜草畜百亿产业链,打造菜草畜高品质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大力发展高原蔬菜产业,以江楠、喀纳斯、寿光集团、和鑫源等农业企业为龙头,实施优质精品绿色蔬菜基地项目,稳步扩大高原夏菜标准化种植面积,加快推进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工作,建成全国“北菜南运”“西菜东调”、供粤港澳大湾区的高原蔬菜主产区。发展壮大畜牧产业,发挥新希望、元生、居佳等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开展规模养殖场(区)改造提升行动,建设西北地区重要的奶绵羊、优质肉羊、奶牛、生猪养殖和加工基地。推动草畜融合发展,以杨柳青、三杰牧草、水发农业集团等企业为依托,实施高产优质苜蓿示范基地、粮改饲、精深加工、牧草交易中心、农作物秸秆利用、机械装备服务等项目,建设全国重要的优质牧草生产基地。开展农业品牌提升行动,强化“甘味”“金品”特色农产品品牌培育,推动农产品“三品一标”原产地地理标志认证,不断提升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11.加快推动工业转型升级。按照“多元化、循环化、集聚化”的思路,坚持地企融合推动工业强县战略,大力发展化工、冶金、建材新材料等产业链,加快应用新工艺新技术,锻造产业链供应链长板,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主动对接融入全市“一区多园”发展模式,在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延伸产业链条、推动集群发展上发力见效,推进园区进位提升。河西堡工业园发挥产业聚集优势,着力打造以煤化工、硫磷化工、氯碱化工、氟化工为主的循环化工集群;以医药中间体、农药中间体为主的精细化工产业集群;以金铁公司铸造用生铁为主的高端铸造产业集群;以磷石膏、粉煤灰精深加工利用为主的新型建材产业集群,打造金昌地区工业副中心、西北地区重要的新型化工基地。永昌工业园实施产业链现代化提升行动,以元生、居佳、正和元等农字号企业为龙头,打造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以莫高阳光、莫高聚和生物降解新材料项目为龙头,打造生物降解新材料产业集群;以恒源农机、润农节水、祥晟水电等企业为龙头,打造农机、农业设施设备智能制造产业集群,建成全省唯一的生物降解新材料和智能制造产业园。坚持以“高精尖、多元化”为方向,改造提升化工、能源、冶金、建材、农畜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信息技术等领域为重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同各产业深度融合,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形成新的工业增长极。以信息化引领工业化发展,大力推进云平台、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设备应用,大幅提升企业两化融合水平。

12.构建现代服务业发展体系。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发展文旅产业,按照“一核、三园、四区、多点”的总体布局,加强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利用,加快发展特色旅游景区、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发展红色文化、骊靬文化、民俗文化、乡村旅游等文旅产业,积极融入大敦煌文化旅游圈,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持续放大文化旅游综合效应。推进长城、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和祁连山国家公园建设,打造长城、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永昌特色展示点。坚持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高品质提档升级,大力发展健康、养老、育幼、家政、物业等服务业,加强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业供给。坚持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大平台协同聚集,加快发展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电子商务、服务外包、定制化服务等产业,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建立适应服务业发展的管理制度和监管模式,推进服务业数字化、标准化、品牌化建设。

五、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构建城乡融合的协调发展体系,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样板。

13.推进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积极争取将永昌列入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分类做好脱贫攻坚政策统筹衔接,保持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找准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着力点,推动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内容接续、政策对接、工作衔接。健全完善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重点监测收入支出状况、“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状况,建立健全易返贫致贫人口快速发现和响应机制,确保及时实现动态清零。发展壮大扶贫产业,引导困难农户融入菜草畜等特色主导产业发展,因地制宜发展“五小”产业,规范管理公益性岗位,促进“扶贫车间”提质增效,多措并举增加农民收入。坚持扶志扶智相结合,激励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人口勤劳致富。完善社会力量参与帮扶机制,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工作,强化扶贫项目资金资产监管。加强村级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培育乡村振兴“领头雁”,实现培育一人、带动一片、致富一方。

14.着力提升农业质量效益。严格落实“田长制”,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守耕地红线,有效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坚决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开展粮食节约行动,确保粮食安全供给。积极争取实施大中型灌区节水配套与现代化改造项目,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增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障能力。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加强高端农产品市场供给,推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加快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能源技术等在乡村产业领域的应用,培育发展乡村新兴产业,推动乡村产业现代化。强化绿色导向、标准引领和质量安全监管,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农业地方标准体系,优化品种、提升品质、培育品牌,拓展农产品市场,打造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升级版。借鉴“塘约道路”“烟台模式”,以党组织为引领,积极探索“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村社一体、合股联营”等有效做法,把土地集约起来、农民组织起来、集体经济壮大起来,多措并举增加群众收入。

15.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把乡村建设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充分发挥乡村规划在乡村建设行动中的龙头作用,统筹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科学编制乡村布局调整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把乡村建设与农业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功能完善、公共服务提升、乡村旅游发展结合起来,优化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实施乡村建设五年行动计划,对村社按照发展型、管控型、撤并型三种类型,“一村一案”分类分步推进,大力实施村庄基础设施改善、村容村貌整治、特色村镇培育、乡风文明创建、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等工程,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加强以乡镇政府驻地为中心的农民生活圈建设,把乡镇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梯次推进、突出特色、差异考核,争取特色发展的镇村走在全省前列。

16.深化农业农村综合改革。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产权流转和增值收益分配制度,引导和规范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实现形式。加快推进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严格落实“一户一宅”规定,加强宅基地管理。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鼓励进城落户农民自愿有偿转让,探索自愿有偿退出机制。持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和“三变”改革成果,盘活农村资金资产资源,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建立农用地经营权流转的政策引导机制、综合服务机制,加快培育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推动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让农户分享产业链收益。深化供销社综合改革,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扩大农业保险品种和覆盖范围,提升为农服务能力。

六、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

突出规划的引领性和约束性,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加强城市建设管理,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形成区域协调、城乡融合的发展新局面。

17.完善国土空间规划。加快推进县、乡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推动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有机衔接。强化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加强规划的实施管理与监督,坚决防止占用草原、林地、湿地等违规建设行为,把县域内每一寸国土管好用好。优化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产力和公共资源布局,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

18.着力打造精致城市。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计划,持续抓好热电联供、天然气入城、国道312线改建等项目建设,实施老旧小区、棚户区改造、地下管网、防洪排涝等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工程,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和综合防灾减灾设施,提升城区综合承载能力。强化历史文化保护,改造提升城区街景风貌,实施城市生态提升工程,优化城市生态环境,全方位提升城市品质。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健全“街长制”、网格化、数字城管、小区物业等管理机制,完善共享发展、社区管理、风险防范等体制机制,加快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健全实施新型智慧城市行动,深化城市治理“一网统管”,利用云计算、大数据、5G、物联网等新型信息技术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城市管理服务深度融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巩固提升文明城市创建成果。

19.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全面落实财政转移支付和城镇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政策,强化社会保障、义务教育、保障性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务,采取多种所有制、多种业态、多种经营模式和多样化形式促进就业,让进城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强化住房保障,统筹房地产市场供需双向调节,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体系。建立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运行管护机制,促进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推进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七、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

坚持把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有机结合,深入推进创造型、引领型改革,推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宽领域对外开放合作,加快破除发展制约、增强发展动能、释放发展活力。

20.深化经济领域改革。深化财税金融改革,完善税收征管、政府债务管理等制度,推进财政支出标准化,强化预算约束和绩效管理,构建以绩效为核心的集中财力办大事财政政策体系和资金管理机制。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强银政企对接合作,建立金融风险保障机制,拓宽民营企业融资途径,实施小微企业融资担保降费奖补政策,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引导金融机构支持农业农村发展,探索发展农村互助合作金融,支持中小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持续健康发展,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21.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培育更多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计划,推动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深化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稳妥处置僵尸企业,有效盘活闲置资产。全面落实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加强对民营经济的统计监测,健全公平竞争审查机制,在市场准入、政务服务、经营运行、招投标等方面一视同仁、平等对待,着力解决民营企业用地、用能、用人等实际困难,大力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弘扬企业家精神,支持企业家专心创新创业。

22.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推行政务服务标准化和清单制管理,加大简政放权力度,规范优化审批服务,切实提高服务效能。深入开展“互联网+政务服务”,推行“一窗办理”“容缺受理”“不来即享”“项目管家”服务和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实行代办制、专员制,当好“无事不扰、有事办到”的“店小二”,落实“只要企业定了干、一切手续政府办”(除了环保和安全)“企业吹哨、部门报到”服务承诺。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对新产业新业态实行包容审慎监管。建立“转变作风改善发展环境”长效机制,健全企业参与营商环境政策制定、第三方参与营商环境评价等制度机制,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23.加快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积极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搭建对外开放交流平台,打造开放发展新格局。积极参与西部陆海新通道、中巴经济走廊、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建设,在金融贸易、劳务输转、特色产品销售等领域,寻求更深层次、更广领域的对外交流合作。依托龙头企业,加大与“一带一路”沿线、粤港澳大湾区、东南沿海等城市的合作,有序承接产业转移,扩大内需市场,开拓外部市场。深化区域开放合作,构建更高水平的开放合作机制,加强与丝绸之路沿线市县区的战略合作,共同推进区域基础设施建设、能源资源开发、旅游资源开发共享、生态环境保护等多领域合作,以大开放推动大转型。加快融入河西走廊一体化发展,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八、着力推动绿色发展,建设更高水平的美丽永昌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构建绿色安全的生态文明体系,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永昌。

24.深化污染防治攻坚行动。持续加强污染防治,全面落实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深入开展火电、焦化、建材等重点行业及燃煤锅炉排污监管和深度治理,积极推进城乡居民小火炉、土炕清洁能源改造,不断改善空气质量。严格落实河长制、湖长制,推进工业废水达标治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加强黑臭水体治理,抓好工业排污、畜禽污染、水源地保护等涉水问题整治,深入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保专项行动,加大泉域湿地及湖库河道监管保护力度,完善城镇集中式污水处理系统,不断提升水环境质量。实施农用地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项目,严格重金属污染风险管控与修复治理,加强生活垃圾和固废、危废收集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抓好化肥减量化农药零增长行动,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持续改善土壤环境质量。加强生态环境监测监控和预警,完善生态环境监管机制,遏制环境违法行为。

25.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科学推进荒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强祁连山水源涵养林保护,持续推进祁连山生态保护修复治理,筑牢祁连山生态环境安全屏障。按照“南护水源、中建绿洲、北治风沙”的总体思路,深入推进防沙治沙和大规模国土绿化,实施河西走廊生态保护和修复、规模化防沙治沙、退牧还草等重大生态工程。扎实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建设。加强天然林保护、沙化土地封禁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工程建设,抓好韩家峡水库、现代化灌区等项目建设,推行林长制,健全林木管护长效机制,加快规模抚育、培育健康森林。

26.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坚持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以“十大生态产业”为引领,促进生态保护与发展生态经济有机衔接。支持化工、电力、建材等重点耗能行业开展绿色技术创新,推广运用节能节水工艺技术和装备,推动重点行业和领域绿色化改造。扩大用户直供范围、探索增量配电网,降低企业用电成本。统筹推进节水、控水、优水、调水,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创建“无废城市”,推进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开展绿色生活创建活动,建设节约型机关和绿色家庭、学校、社区,推行绿色消费、居住、出行,引导公民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生态文明素养。

九、持续增进民生福祉,着力改善人民生活品质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快建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善、均等公平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努力办好各项民生事业,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7.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把提高劳动生产率作为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基础,鼓励城乡居民提升就业技能,增强经营能力,实现持续增收。落实减税降费政策,鼓励城乡居民开展灵活经营,拓宽增收渠道。完善工资制度,落实公务员工资增长机制和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健全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工资集体协商和企业薪酬调查制度,健全农民工工资支付机制。鼓励城乡居民勤劳守法致富,加大力度实施激发重点群体活力带动居民持续稳定增收举措,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努力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28.突出就业优先。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改善就业结构,提升就业质量。提高就业公共服务水平,统筹做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返乡农民工、进城农民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工作。继续完善政策扶持、就业援助、鼓励创业、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的“四位一体”帮扶机制,帮助残疾人、零就业家庭成员、贫困边缘户等困难群体就业。做好西河片区进城农民管理服务和就业保障工作,依托重点项目、工业企业、扶贫车间等就业载体,抓好有形和线上两个市场,拓展县内和县外两个空间,提高稳定就业水平。深入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鼓励“互联网+创业”,支持创业孵化基地及实训基地平台建设,促进创业带动就业。

29.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扶持发展普惠性幼儿园,促进学前教育普惠规范优质发展。优化中小学布局规划,均衡配置教育资源,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加强普通高中示范校和特色校建设,鼓励高中教育特色多样发展。深化职中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职业教育转型发展。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积极推进“县管校聘”,实施“名师工程”,推进城乡教师定期交流,提升教师能力素质,促进教育公平,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美育,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劳动教育。发挥在线教育优势,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

30.推进健康永昌建设。完善重大疫情防控和公共卫生应急体制机制,健全医疗救助、科技支撑、物资保障体系,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完善疾病预防控制网络,强化监测预警、风险评估、流行病学调查、检验检测、应对处置。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坚持“三医联动”,加快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推动人事薪酬制度和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推进落实分级诊疗制度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强化乡村两级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融合发展,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深入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智慧医疗。加强妇女儿童健康事业,提高妇女儿童幸福指数。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促进全民养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推动群众性体育发展。

31.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发展普惠性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支持家庭承担养老功能,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提升养老保险保障水平。落实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政策,积极发展商业医疗保险,逐步扩大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范围。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落实优化生育政策,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和素质提升。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等制度,加强老年人、残疾人关爱服务,提升退役军人社会服务和保障能力。

32.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广泛开展文艺演出、书画展演、全民阅读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实施文化遗产提升工程,积极推进文物安全与现代科技融合创新,加快圣容寺、汉明长城等古迹保护利用;挖掘红西路军文化,建设革命传承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探索非遗保护传承与产业融合,加大非遗项目综合利用力度,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结合。实施文艺精品创作工程,不断推出一批具有永昌地域特色的文学艺术精品,丰富群众优质文化供给。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建强用好县融媒体中心,推动“智慧广电+公共服务”,发挥新媒体平台在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中的作用,讲好永昌故事,传播好永昌声音。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推进文化产业数字化、数字文化产业化,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打造一批数字文创特色产品,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

33.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健全党组织领导的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五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完善基层民主协商制度,实现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畅通和规范市场主体、新社会阶层、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加强对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新兴领域的管理,推进网络综合治理。突出城镇社区和农村“两大领域”,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下移,加强基层社会治理队伍建设,构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开放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平台。加强和创新市域社会治理,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推进智慧城市和智能安防小区建设。

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永昌

认真落实国家安全战略,把安全发展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建设领域更宽广、体制更完善、成效更明显、人民更满意的平安永昌。

34.坚决捍卫政治安全。把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特别是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放在第一位,坚定维护意识形态安全,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坚持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强化网络空间综合治理。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建立健全国家安全风险研判、防控协同、防范化解机制,提升预警预防、风险研判、危机管控、应对处置、综合保障能力。开展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广泛宣传国家安全法律法规,提高全民国家安全意识,巩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

35.全面加强经济安全。加强经济运行调度分析和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确保重要产业、基础设施、战略资源、重大科技等关键领域安全可控,增强产业体系抗冲击能力,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强化城市安全保障,维护水利、电力、供水、油气、交通、通信、网络等重要基础设施安全,提高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水平。加强大宗物资储备,保障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能源资源安全可靠和有效供给。加强政府债务管理,完善风险预警机制,提高政府债务资金使用效益。加强地方金融监管和风险防控,守住不发生区域性金融风险底线。

36.切实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扎实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持续加强对消防、道路运输、建筑施工、危化品、矿山、地质灾害、森林草原防火等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的攻坚治理,强化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的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坚决防止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强化生物安全保护,加强灾害预报预警,全面提高洪涝干旱、森林草原火灾、地质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防御能力,统筹抵御处置各类灾害事故。健全完善各类突发事件的预警机制和应急处置措施,加强应急救援和应急物资保障,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加强食品药品监管,确保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

37.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完善源头防控、排查梳理、纠纷化解、应急处置的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完善信访制度,积极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深入开展“平安乡镇”“平安村(社区)”“平安单位”基层平安创建活动,提升平安永昌建设整体水平。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加大综治中心和“雪亮工程”建设力度,构建覆盖县、乡镇、村(社区)三级的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系统联网应用体系。建立健全扫黑除恶常态化运行制度机制,坚决防范和打击暴力恐怖、黑恶势力、新型网络犯罪,巩固社会和谐稳定局面。

十一、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提供坚强保证

38.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有效落实。持续巩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初心使命。严格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监督责任,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落实好干部标准,健全完善干部担当作为的激励和保护机制,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抓改革、促发展、保稳定的水平和专业化能力,建设政治过硬的领导班子和德才兼备的干部队伍。深入推进党支部建设标准化、党建工作信息化、模范机关建设和“四抓两整治”重点措施落实,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破除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流动、评价、激励等方面的体制障碍,营造育才用才的良好环境。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巩固拓展整治“四风”成果,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为基层减负松绑。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加快构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营造风清气正良好政治生态。

39.团结带领全县人民共同奋斗。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健全人大对“一府一委两院”监督制度,保障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建设,推动发扬民主和增进团结相互贯通、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全面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作用,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深入推进“河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走廊”创建,争创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支持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强化全民国防教育,巩固军政军民团结,深化全国双拥模范县创建。

40.加快建设法治永昌。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依法治县、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永昌、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全面推进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有效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全面实施“八五”普法,切实加强法治政府建设,规范行政决策程序,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全面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严格落实司法责任制,完善审判权、检察权运行和监督机制。加快执法司法供给侧改革,完善营商环境法治保障机制,健全产权执法司法保护制度。弘扬宪法精神,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建设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41.健全规划制定和落实机制。按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十三届十三次全会、市委八届十二次全会部署要求,结合实际科学制定县乡两级“十四五”规划纲要和专项规划,形成定位准确、边界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坚持规划制定和规划实施有机衔接,健全政策协调、工作协同、责任落实机制,强化对规划实施的动态监测、监督问效、评估考核,一张蓝图干到底,确保“十四五”发展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新蓝图已经绘就,新征程已经开启!全县上下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市委工作要求,抢抓机遇,奋勇争先,克难攻坚,乘势而上,奋力谱写永昌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原标题:《中共永昌县委 关于制定永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