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我在现场丨“黑土地”上的难忘脸孔

2021-01-27 11:3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我在现场,记录瞬间,成为历史。

从2019年开始,新华社客户端开设了“我在现场”栏目,以新华社记者“沉下心、俯下身、融入情”的珍贵采访经历为内容,讲述他们在重大新闻事件现场的所见、所闻、所想。

2020年,他们继续践行着“我在现场”的新闻追求:无论是武汉的“红区”,还是全球抗疫的最前线;无论是抗洪抢险的大堤上,还是“嫦娥飞天”的现场;无论是脱贫攻坚奔小康的小山村,还是......

他们凝固新闻的瞬间,成为历史!

从2021年1月4日起,新华社客户端“我在现场”栏目陆续播发多位新华社摄影记者在2020年的精品力作,希望他们的镜头和讲述,能将我们带回到那一个个新闻发生的现场。

2020年,多少脸孔,因口罩而相同

2020年,多少脸孔,因口罩而不同

多少脸孔,为抗“疫”选择逆流而上

多少脸孔,为战“疫”坚持砥砺前行

2020年,多少脸孔,因脱贫而相同

2020年,多少脸孔,因脱贫而不同

多少脸孔,因脱贫攻坚而拭掉泪水

多少脸孔,因扶贫产业而绽放笑容

2020年

多少脸孔,平凡而不失伟大

多少脸孔,沧桑却更显忠诚

2020年,我有幸成为“黑土地”上

这一张张脸孔的记录者

有幸在奔波中

与他们命运交错

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黑土地”上的难忘脸孔

她们,为抗“疫”逆行出征

在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的候机大厅,一只写着字、画着国旗的特殊口罩引起了我的注意,它的所有者是肇东市中医院护士王虹。临行前夜,女儿在她的口罩上写下了“加油”“责任担当,义不容辞”,并画上了国旗。

说起女儿,王虹满眼泪水。

这一刻,我按下了快门。

▲2020年2月23日,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黑龙江省第八批援助湖北医疗队队员王虹出发前谈及女儿眼眶湿润。

2月23日,黑龙江省第八批援助湖北医疗队启程。这支医疗队共有包括王虹在内的200余人,由黑龙江省医院、绥化市、齐齐哈尔市、牡丹江市、哈尔滨市选派的医护人员组成。这一天,我有幸零散记录下这些白衣执甲的勇士们的脸孔。

▲2020年2月23日,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黑龙江省第八批援助湖北医疗队队员准备出发。

从1月下旬至2月下旬,黑龙江省先后派出八批援助湖北医疗队共计1500余人,在危难时刻,她们面容坚毅而从容,为抗“疫”逆行出征。

▲2020年2月23日,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黑龙江省第八批援助湖北医疗队队员和南航工作人员在出发前合影。

他们,为战“疫”砥砺前行

2020年,战“疫”无疑是重大主题。在抗疫一线,白衣战士正面拼杀,而复工复产则是另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

黑龙江省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在这里,一批批保障疫情期间防护物资需求和各类市场供应的工厂企业的开工复工,便成了重点关注领域。

▲2020年2月25日,工人在哈电集团哈尔滨电机厂的车间内生产作业。

在按下暂停键的城市里,我辗转于各个开工复工的企业。或烟雾缭绕,或无菌环境,或“金戈铁马”,或“飞针走线”……我看到各行各业的一线生产工人,虽然各式口罩遮住了他们大部分脸孔,但从他们执著的眼神中,也透露出紧张和坚毅。

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在最基层的岗位上,他们用辛勤的双手,在战“疫”中,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2020年2月25日,工人在哈电集团哈尔滨电机厂的车间内生产作业。

他们,为战“疫”开工复工!

黑龙江省大批企业为战“疫”而陆续开工、复工。为保障疫情期间防护物资需求和各类市场供应,保障经济稳定,他们有的“跨界”开工,有的提前复工复产,为国分忧,为社会尽责。

▲2020年2月25日,工人在哈电集团哈尔滨电机厂的车间内生产作业。

▲2020年2月19日,哈尔滨三联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的药品生产车间,工作人员在进行生产作业。

献出“小力量”,勇敢向前冲!

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采访归来途中,我在一个防疫卡点无意中看到一个志愿者伸手去接从天而降的雪花。后来我知道,她是李文琦,一位想要献出“小力量”的“90后”志愿者。正是这个接雪花的瞬间,开启了我对她的进一步了解。

▲2020年2月29日,志愿者李文琦在雪中值守。

“90后”李文琦,是第一次当志愿者。

她说:“国家有难,我们‘90后’正值青年,身强力壮,应该往前冲。”

口罩的后面,是一张文静的脸。

1993年出生的李文琦,是在深圳工作的哈尔滨人,春节返乡回哈,结果受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影响,一直待在家中。

在家中“憋”了近一个月的她,听说朋友工作的社区缺少志愿者,第二天便来到位于香坊区司徒街与六顺街交口处这个疫情防控卡点的志愿者岗位上。

早七点到晚六点,没有休息日,两个人一组换班,风里来雪里去,检查过往车辆的手续证明,李文琦没有抱怨过苦累。

▲2020年2月29日,李文琦在雪中值守。

她说:“非典时我还小,当时做不了什么,现在我有能力为国家做点事了,虽然贡献出的只是一点点‘小力量’,但我感觉很自豪。”

3月3日,是李文琦当志愿者的第12天,也是最后一天。随后,她将返回深圳复工。

“虽然只有短短12天的志愿者经历,但我感觉自己更加了解、理解,并真正融入了这个社会。”她说,“我们‘90后’要在这次抗击疫情中勇敢向前冲,给后边的弟弟妹妹们树立好学习的榜样!”

▲2020年3月3日,李文琦(右)在检查往来车辆人员的手续证明。

2020年,多少脸孔,因脱贫而相同

2020年,多少脸孔,因脱贫而不同

多少脸孔,因脱贫攻坚而拭掉泪水

多少脸孔,因扶贫产业而绽放笑容

脱贫攻坚,是另一场战役。

▲这是黑龙江省20余个市县的50余户建档立卡户,在自己受益的扶贫产业中面露笑容(拍摄时间为2020年7至10月,新华社记者王建威、张涛、谢剑飞、孙晓宇、唐铁富、徐凯鑫、杨思琪摄)。

夏秋时节,“北大仓”黑龙江省逐步进入收获季,从北极漠河,到东极抚远;从兴安南麓,到三江平原,处处洋溢着丰收景象。

在收获季节,去进行脱贫攻坚的报道,又会有什么样的收获?

作为脱贫攻坚战役的记录者之一,2020年的6到10月,我和同事们行走在黑土地上,化零为整,走访拍摄了黑龙江省20多个市县的50多位脱贫户,特色种养殖、庭院经济、工厂打工……他们都是扶贫产业的受益者,因扶贫产业而走上脱贫增收路。

“收获”的笑脸

▲2020年7月29日,黑龙江省海林市海林镇大石头村建档立卡户朱云榜,抱着羊羔面露笑容。他家养羊近70只,预计今年收入3万余元。

黑龙江省近年来把发展扶贫产业作为主攻方向,依托农业、生态资源优势,实施产业扶贫攻坚行动,全省落地农业优势特色产业项目近4000个,产业扶贫让广袤的黑土地“收获”了一张张笑脸。

▲2020年8月18日,黑龙江省饶河县西林子乡小南河村建档立卡户宋文明(右)、杨俊华夫妇抱着家里养殖的雁鹅。庭院经济让他们家年增收2000余元。

从2017至2019年底,黑龙江省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累计脱贫61.3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07%。全省20个国家级贫困县、8个省级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1778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提前一年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2020年10月11日,黑龙江省明水县兴仁镇石人村的食用菌种植基地,建档立卡户林德山在晾滑子蘑。他在这里打工年收入在1万元以上。

驻村第一书记和她镜头下的村民笑脸

这是另一个有关笑脸的故事,主人公是一位驻村第一书记,她叫冷菊贞。

2020年是冷菊贞到黑龙江省饶河县西林子乡小南河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的第五个年头。在冷菊贞和驻村工作队带领下,小南河村2016年底脱贫出列,2018年所有贫困户全部脱贫。从贫困村变身旅游村,她的镜头里也装满了村民们一张张灿烂的笑脸。

▲冷菊贞拍摄的村民笑脸。

小南河村坐落在大顶子山脚下,乌苏里江在不远处蜿蜒流淌。冷菊贞说,美丽的小南河像是睡着了,我来这儿就是要唤醒它。打造民俗旅游基地,发展辣椒酱等特色产业,冷菊贞带领全村增收致富。

几年下来,民俗乡村旅游搅热了小南河:农家乐从无到有,客源不断;辣椒酱、土鸡、笨鸡蛋等特色农产品有了销路,卖上了好价钱……越来越多的村民脸上露出笑容。冷菊贞把镜头对准了村民,“我要通过定格他们的表情,来记录村子的发展变化。”

▲2020年8月19日,冷菊贞(左二)带领前来洽谈商业贷款事宜的银行工作人员参观小南河辣椒酱厂。

2019年,小南河村入选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从2016年开始开展乡村旅游到2019年末,小南河村旅游产业及辣椒酱等农副产品收入累计达400余万元。

冷菊贞说,小南河真的醒了,但才刚刚起步,村民们的笑容,还可以更灿烂。

▲2020年8月18日,冷菊贞(右一)在了解大棚种植情况时,给村民看自己帮他们拍摄的照片。

多少脸孔,平凡而不失伟大

多少脸孔,沧桑却更显忠诚

2020年,抗美援朝70周年

向那些用血肉书写历史的最可爱的人致敬

2020年

有两张脸孔让我久久不能平静

2020年

有两张脸孔让我时常心如止水

他们是志愿军老兵张自升和张万田

一位93岁

一位91岁

淡定、从容

他们走过激情燃烧岁月

豁达、乐观

他们穿越历史迷雾硝烟

爱国初心不改

爱党矢志不渝

▲2020年10月10日,黑龙江明水县,志愿军老战士张万田回忆战争经历。张万田,1929年生,黑龙江明水人,1951年随部队入朝。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张万田作为班长,出色完成各项任务。

▲2020年9月28日,在黑龙江省伊春市拍摄的志愿军老战士张自升。张自升,1926年生,黑龙江肇源人,1953年随部队入朝。张自升参加了金城战役,荣立三等功。

多少脸孔

不愿随波逐流

他们在追寻什么

万涓成水

终究汇流成河

像一首澎湃的歌

▲2020年7月8日,黑龙江省林甸县宏伟乡全胜村,新华社记者王建威与村里的脱贫户范玉林(右)交流。

原标题:《我在现场丨“黑土地”上的难忘脸孔》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