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海口:奋进正当时,砥砺扬帆行!

2021-01-30 12:1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十三五”期间,尤其是2020年以来,海口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海南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七届八次、九次全会精神,实干担当、奋发作为,以超常规的举措、行动和实效,推动各项事业取得高质量发展。海口发布今起转载海口日报《奋进自贸港 省会新担当——海口两会前奏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在奔流不息的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重要时刻值得永远铭记,让我们在回望中激发奋进力量,扬帆起航。2020年6月1日《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公布,全市人民为之振奋,海口开启高质量发展的壮阔新征程。

“十三五”以来,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4·13”重要讲话发表以来,海口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抢抓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重大历史机遇,紧密围绕“三区一中心”战略定位,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培育发展以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三大领域”为支撑的开放型、生态型、服务型产业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奋蹄。站在“十四五”新起点,海口将以实际行动和成效体现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为把海南自贸港打造成为引领我国新时代对外开放的鲜明旗帜和重要开放门户、争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动范例扛起海口担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位于海口市国兴大道中段的全球贸易之窗。

培育发展动能

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核心,产业强不强,事关一个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活力。“十三五”以来,海口加快构建以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热带特色高效农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动传统产业加快升级、新兴产业加速培育。

    

眼下,海南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展首届消博会招商招展工作,首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将于今年5月在海口举办。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会展业向来是海口的优势产业。近年来,海口不断出台针对会展业的扶持政策,会展产业效益持续提高。随着海南国际会展中心二期项目的投入使用,可承办展览面积达12万平方米的国际大型展览会,更是擦亮了海口会展名片。

    

不仅是会展业,面对发展浪潮来袭,海口选择奋力一跃、加速崛起,文旅、医药、低碳制造、医疗健康、金融等产业正在焕发新气象,产业转型升级展现蓬勃生机——

    

文旅融合产业蓬勃发展。海口逐步探索形成“旅游+文艺演艺+体育赛事+免税购物+休闲消费”的发展新模式,组合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不断加强文旅融合战略布局,全力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互联网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成功引进阿里巴巴、字节跳动等知名互联网企业。复兴城互联网创新创业园西海岸总部基地开工建设,产业载体布局逐步完善。

    

医疗健康产业热点不断。海口积极培育一流的高新技术医药企业、发展一流的高新技术医药产业,已建成“海口药谷”产业集群,聚集了全省90%以上的医药研发和生产企业。

    

金融产业步入快车道。海口依托自贸港政策优势,定规划、招机构、建平台、优服务,以大规划、大格局加快金融业创新发展。制定《海口市促进金融业发展若干措施》,新引进渤海银行等15家金融机构落户。

    

科技创新扎实推进。海口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目前海口已拥有齐鲁制药(海南)有限公司技术中心等3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

    

持续争先创优

园区成产业集聚新高地

1月12日下午,澜湄航空(柬埔寨)股份有限公司一架空客A320飞机平稳地降落在海口美兰国际机场,准备接受由海航技术旗下专业定检公司大新华飞维提供为期9天的高级别定检维修工作。这是《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发布以来,海南自贸港首单境外飞机进境保税维修业务,也意味着海口江东新区第12个“首单”业务正式落地。

    

园区是承接自贸港政策建设早期安排、早期收获的主阵地,是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2020年,我省确定11个重点园区将率先实施相关政策和进行压力测试,引领自贸港时代开放步伐。其中包括海口江东新区、海口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海口综合保税区、海口复兴城互联网信息产业园。

    

设立法定机构、下放管理权限、优化政务审批效率、创新投资服务模式……海口超常规推进重点园区发展,完善园区管理体制和组织架构,加快“放管服”改革,着力让“项目进园区、园区说了算,有权能定事、有钱能办事”,真正把园区打造成自贸港做大流量的“量点”和突出实效的“亮点”。

    

根据先行先试的要求,海口在重点园区探索“一园多区”或“一区多园”建设模式,创新完善管理体制。作为海南省目前唯一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海口国家高新区探索形成“一区七园”多元化产业格局,释放巨大的发展活力,吸引观澜湖、齐鲁制药、先声药业、葫芦娃、九州通、赛诺科技、立昇净水等名企纷纷扎根落户。

    

海口根据各大重点园区不同发展情况,坚持一园一策,增强产业园区发展动力。数字经济是海口复兴城产业园瞄准的四大垂直产业集群之一,随着海南自贸港建设政策红利不断释放,园区内以阿里巴巴、今日头条、爱奇艺、映客直播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快速发展,短视频、直播业务迎来爆发式增长。

    

2020年11月17日,位于海口复兴城产业园的海南自贸港网红孵化示范基地正式揭牌。该基地将与知名互联网企业、短视频平台开展全面合作,通过新媒体培训、短视频运营、电商带货、大型网红比赛4大核心业务,覆盖全省19个市县,积极推动海南网红经济发展。

俯瞰复兴城互联网信息产业园。

优化营商环境

大项目大产业欣欣向荣

大项目大产业欣欣向荣、大交流大合作往来密切、大工地大建设如火如荼……海口大力实施精准招商,努力打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为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2020年,在受新冠疫情影响的情况下,海口市场依旧一片繁荣,全年新增市场主体突破12万户,同比增长26.58%,截至2020年12月31日,海口市存量市场主体485872户。

    

“海口拥有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政策优势和区位优势,同时,海南自贸港建设在全球有着显著影响力。”近日,海外集团总部正式入驻海口,海外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蒋耀临介绍,集团将在海南布局旅游、医疗康养等产业。

    

在海口,一家家企业以最快的速度相继落户,见证了海口招商引资的“加速度”,也反映了海口招商引资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果。

    

而更多的落地企业已经如火如荼地开展业务。1月15日,海口特斯拉中心正式开业。作为特斯拉在海南开启的首个中心,将为消费者提供咨询、交付和售后等服务。

    

特斯拉海南销售负责人表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带来低税率等优惠政策,特斯拉在海南的发展对企业而言有着重要的试点意义,公司将不断加快在海南全岛的布局。

    

“凤凰”为何喜欢栖海口?这和海口为深化营商环境下足功夫分不开。

    

海口针对企业的“痛点”“难点”,一项项“刀刃向内”的改革见招拆招,行政审批做“减法”、优化服务做“加法”。深入开展营商环境评估评价,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一网通办”能力显著提升。

    

《海口市营商环境提升行动方案(2020-2025年)》制定了优化营商环境的施工图、路线图。市委每个月召开一次营商环境专题会议,以此形成专项工作机制,推动海南自贸港政策落地见效。市政府召开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联席会议,邀请企业当“评委”,让营商环境政策举措更精准,政务服务提升更有效。

在海口江东新区临空经济区航空发动机维修基地现场,工人在搭建厂房钢结构幕墙。

擦亮生态底色

提升高质量发展新成色

最近,在五源河国家湿地公园里、滩涂边的鸟类品种和数量明显增多,随着天气转凉,候鸟“大部队”进行着迁徙,温暖湿润、空气优良的海口吸引了不少鸟类。在美舍河凤翔湿地公园,从空中俯瞰,绿意盎然的小岛在河中央罗列有序,湿地公园美景如画。

    

优良的生态环境是海南自由贸易港发展的优势和基础。当前,海口全市湿地面积29093公顷,湿地率达12.7%。作为省会城市,海口坚定不移保护好海口的绿水青山碧海蓝天,将生态环境建设和环境保护贯穿于海南自贸港建设全过程,不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把好海口生态环境关,以生态优先的高质量发展成绩单,为海南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如今,海口近岸海域海水水质达标率100%,空气质量名列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之首;在全国率先实行湾长制试点,全省率先推行“河长制”,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鸭尾溪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荣获全国水利先进实用技术“优秀示范工程”称号,建成五源河和美舍河国家湿地公园,获评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全国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新能源汽车和装配式建筑推广、“禁塑”等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在全省率先实施垃圾分类。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海口发展的最强优势和最大本钱。近年来,海口紧紧围绕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社会和谐”的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目标,深入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呈现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画面。

    

生态文明理念更是始终贯穿海口各项重点工作。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海口紧扣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要求,以保护生态为前提,用环境吸引项目,以生态涵养发展,在节能减排上做“减法”,在根治环境污染上做“除法”,确保生态环境只能更好、不能变差。

    

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海口这座城正变得越来越美。

   

海口美舍河凤翔湿地公园风光秀美。

抓好脱贫攻坚

综合施策精准发力稳增收

海口的冬天,依然是和熙暖阳,行走在海口的乡村,随处可见在田间地头忙着收菜和重新播种的村民。他们或穿梭在蔬菜大棚中,或牵着牛羊迈向青草地……这是他们在党和政府帮扶下,为产业发展而奋斗的身影,也折射着海口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取得的实际成效。

    

1月26日上午,在云龙镇云岭村委会,说起现在的生活,脱贫户冯所太满脸笑容:“以前没技能不好找工作,现在脱贫后,房子有了,收入稳定了,生活过得越来越好!”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在海口,一个个精准扶贫户,通过政府的帮扶和自身的努力,迎来了新生活。比如辞职当老板、多元化发展养殖产业的王昌黄,养蜂养牛又养羊、一年不到脱了贫的王焕祥,当上“田教授”、带领乡亲脱贫致富的陈朝敏……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海口上下齐心,凝心聚力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2020年,全市上下继续落实“三不减、三提高、三加强”,咬定目标、背水一战。通过加强和改善党建引领、稳定就业解决贫困户务工、推动消费扶贫拓宽销路、投入产业扶贫资金等方式,海口全市22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部达标出列,4342户19312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退出。

    

“在政府的帮扶下,通过发展种养产业,我们家现在人均年收入已达2万多元。”秀英区永兴镇建中村委会脱贫户肖义端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当前,全市4342户贫困户全部实现饮水安全,全市贫困家庭适龄儿童实现全上学、全资助,实现贫困户财政全额代缴参合、大病专项救治、慢病规范化管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四个100%。贫困户慢性病门诊和住院报销比例全达标。此外,农村四类重点对象12371户住房安全全鉴定,危改问题全整改,住房安全全保障。

    

海口精心谋划,精准发力,紧盯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因人施策,一步一个脚印,全力以赴打好脱贫攻坚战。一路走来,贫困群众通过不同的方式实现了脱贫,用双手和勤劳创造了自己的幸福生活。而他们的脱贫故事,则成为一个个奋斗的事迹被长久传唱。

 

甲子镇昌西村脱贫户陈玉妹手捧丰收的小金桔开怀大笑 。

增进民生福祉

民生事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海口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近年来,海口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财政支出中持续加大民生投入,持续抓好民生事业的发展和落地。

    

近日,美兰区民生“微实事”做出大文章,美兰区实施的让农村孩子特别是贫困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上兴趣班的志愿者服务项目,让辖区的蔡美艳和众多妈妈们感到十分开心、大为称赞。

    

“项目对社区群众完全免费,乐器也是我们带的,孩子们只要带水杯过来上课就可以了。”项目具体实施者海南省皓牛仁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主任孙丹说,只要办好了民生“微实事”,就能办进百姓心坎里。

    

一年来,海口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海口实现更加充分更加高质量就业,收入分配结构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人民生活质量全面改善,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

    

“我们家附近的好几个幼儿园都民转公了,学费下降了不少,让家里负担减轻了很多。”家住南沙路的市民刘女士说,以前公立幼儿园难进,现在附近几家民办幼儿园转成公立幼儿园后,环境的“硬件”、教学模式的“软件”都有新变化、新提升。

    

2020年海口通过回收、租赁等渠道,将公办幼儿园数量从59所增至172所,新增学前教育公办学位4.2万个。在“家门口”便能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给海口市民带来满满的获得感。

    

不忘初心为民生,服务百姓谱真情。顺应着全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海口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正一步步转化为幸福美好的现实,正一步步转化为普惠民生的福祉。

    

肩负历史使命,把准前行航向。海口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开创美好明天、书写壮丽新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