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慢读丨海口江东的这些村镇里,藏着鲜为人知的人文历史

2021-01-30 23:4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土地是山川之根,土地是万物之源,土地是立国之本。自古以来,人们热爱土地,赋以深刻的人文精神,丰厚的历史意蕴。

顾名思义,位于南渡江之东的海口江东大地,就有着人们既熟悉又陌生的历史地名。

灵山

因“灵山之神”而得名

江东有个灵山镇,古代叫“黑山”。相传,南朝陈代,黑山一带森林茂密,盗匪盘踞,盗匪月高放火,夜黑杀人,为害百姓。后来,朝廷派兵前来剿匪,其中6位将领是结拜的异姓兄弟。他们深入黑山,不幸战亡,托梦给皇帝,道明缘由,梦里请罪。

后来,黑山地区,天高云净,地区太平,当地百姓感念“六神”恩德,便在黑山建庙祭祀。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广东按察司副使涂棐撰《重建灵山祠记》云:“六神”,在宋末元初时期已被封为“灵山”“香山”“琼崖”“通济”“定边”和“班帅”等称号。

然而,6人履历已无从查考。洪武三年(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整顿寺庙,认为“六神”封号太多,亵渎礼仪,很不正规,便统一称为“灵山之神”,列入国家祀典,祭日定在每年三月初九。

当年,新官上任,莅琼后都到“灵山祠”拜谒。据说,有求必应,非常灵验。于是,后人改地名为“灵山”。灵山祠年久荒废坍塌,直到1993年,当地居民自发在灵山镇建起“六神庙”;1998年,原琼山市政府将其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仲恺

被称“江东第一村”

仲恺村位于海口市区以东,是江东老村。1926年,冯白驹到海口市郊区“罗陈”和“橹梧”两村组建农民协会。其时,距廖仲恺先生被暗杀不久和诞辰49周年,全国爱国人士都在悲痛之中。深受廖仲恺先生追求真理的革命精神所感动,冯白驹萌生以“仲恺”命名两村农民协会的想法,于是便把农民协会命名为“海口市郊第二区仲恺乡农民协会”,并亲自书写协会名字。

仲恺村关帝庙为1926年“海口市郊第二区仲恺乡农民协会”旧址。 海南日报记者 苏晓杰 摄

在冯白驹领导下,两村人民在不同的革命时期积极参与革命活动,最终等来了海南的解放。1950年8月,为纪念廖仲恺先生的革命精神,也为纪念民主革命时期冯白驹在这里领导工农革命活动,便将罗陈和橹梧两村统一命名为仲恺村。两村以“仲恺”名义开启革命之路,23年后正式以“仲恺”命名,成为海南省以中国历史名人命名的老区村庄,是琼崖红色革命标志性村落之一。

仲恺村林家千年古宅是海南保存最好的老建筑之一,其历史可追溯至1000多年前的唐代末年,其时恰值战乱,粮食奇缺,琼州知府林裕便带领官员及家人前往南渡江东岸开发农田,还拿出银两购买粮食,雇请难民耕种,解决生存问题。不久,林裕去世,其后,子孙便继承祖业,落籍江东,隐居橹梧,种植水稻。

林裕的后代人文蔚起,林君用考中举人,任职教谕;孙子友仁,先任教谕,后升高州同知。君用的后代林谦,明洪武十七年考中举人;林裕的二十二世孙林震考中进士,林震弟弟林捷春于万历三十七年考中举人。

桂林洋

林氏望族影响深远

宋元时期,琼州府城南渡江以东的地区,包括今天东营、灵山直至大致坡一带统称为东洋或东岸,隶属原琼山县外丰义乡。

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琼州大地震”,沿海72个村庄陷入东寨港。当时,灾民涌入,人口众多,区划重置,设有文林都和桂林都。之所以命名桂林都,缘由是高山村林辑、林裔和林亹先后中举,在村外立有两个牌坊,分别为“攀桂坊”和“联桂坊”,声名显赫,影响深远,且地处东洋,因此桂林都一带后来便称为“桂林洋”。

桂林洋东邻演丰镇,南接灵山镇,西与大林毗邻,北濒北洋海,隔琼州海峡与雷州半岛相望。桂林洋四周高,中间低,最高处为高山田洋,最低处是振家田洋。自古至今,这里花红树绿,莺歌燕舞,稻谷飘香,莲蓬并蒂,是富饶的鱼米之乡。

桂林洋有6.8公里长的海岸线和两个秀丽的港湾,其中沙湖港,古称博茂港,位于东营港与北创港之间;另有北洋港,位于北创港外面,旧称北洋都,是明代重要的北洋水师基地。北创港属内港,夏秋季帆船可进出。

高山

千年文化古村

桂林洋有个高山村,那里一马平川,没有高峻山谷,急流瀑布,而是靠近大海。既然如此,那为什么叫高山村呢?原来,古村人文蕴含丰厚,德行高尚。宋明两代村子就出了13名举人,是著名的文化古村。

于是,人们便取《诗经·小雅·车辖》里“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中的“高山”两字做地名,以表示对此村的敬仰羡慕。高山,比喻道德崇高或高尚。

《林氏族谱》记载:林子建,宋代高山村人,宝柘年间(1253-1258)举进士,官至福建福州府同知。林勉、林发藻、林良才和林文华,四人均为宋代高山村人,都考中举人,都官至迪功郎;林一龙,宋代高山村人,举人,官至兴化县参议;林统龙,宋代,高山村人,举人,官至安顺县知尉。“举进士”为“考进士”,有宋一代,高山村7人中举。

高山村林氏宗祠。 陈耿 摄

及至明代,高山村人林源,于洪武十四年(1381年)中举,官至云南省邓州府正堂。林亹,洪武十五年(1382年)举人,官至云南省邓州知县。林辑,洪武二十年(1387)举人,官至广西柳州府正堂。林裔,永乐三年(1405年)举人,官至苍梧、汝宁教授。

高山村举人林恐,也官至交趾知县。至此,明代高山村有6名举人,加上宋代7人,已有13人之多。

迈德

诞生“海南第一教育世家”

桂林洋经济开发区东面3公里处,有一个翰墨飘香的聚落——迈德村。它是2000多年前“宗圣”曾子的第59代孙曾祖裔和曾祖贤兄弟肇居的村庄,始建于明代正统年间(1436-1449),至今570多年。

全村先后出7名教授,1名院士,92名教师,曾广进一家九代就有47人,成为海南最大的教育世家。此外,还有清末民初海南思想家曾对颜、中国工程院院士曾德超、民国早期留学法国的经济学专家曾同春和法学家曾浩春兄弟等人。

迈德村有“曾氏宗祠”“明经第”和“解元第”,清末广东“解元”曾对颜故居已被列为“海口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曾氏宗祠坐北向南,建于乾隆年间(1736-1796),正殿有一间五楹,经学堂有一间三楹,东西两横廊各三楹。祠堂屋顶有双龙戏珠,墙壁间雕有花草鸟木,栩栩如生,梁檐相错,梁架浮雕及透雕异彩纷呈,颇为壮观,呈现出大家族的气派。

迈德村“经学堂”。 陈耿 摄

迈德村“经学堂”闻名遐迩,是清朝海南早期的高等学堂之一,延聘州府名师任教,教学严厉,治校有方,教育有法,管理到位,注重师德、师风、校风、校纪和教学质量,办学业绩显著,学子爱学,家长颂扬,闾里传颂,声名远播,几十里外的学子也纷至沓来。

迈德村崇文重教,几百年来文脉绵延不绝。2008年,迈德村被评为“海南十大文化名村”和“中国传统村落”。

原标题:

海口江东罕为人知的人文历史

江东弟子多才俊

(编者注:本文原载于2021年01月25日海南周刊,见刊略有删减。)

海南日报新媒体、海南日报海南周刊联合策划

特约撰稿:蒙乐生

值班主任:戎海

值班总监:袁锋

原标题:《慢读丨海口江东的这些村镇里,藏着鲜为人知的人文历史》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