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在万源拍下的!看完整个人都…

2021-02-01 19:3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错落有致小楼房,干净整洁村中道;绿树成荫花香溢,田园风光无限好……这是万源市白沙镇青龙嘴的“原创画卷”;

茂林修竹、小桥流水、静雅院落,装扮一新的青瓦房……这是龙潭河令人心旷神怡的画卷“写真集”;

白墙青瓦、潺潺流水,古朴凉亭、雅致店家……这是大巴山茶文化小镇的“素描图”……

回望“十三五”,万源市聚力提档升级乡村风貌,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成绩可圈可点,一幅幅美轮美奂的乡村画卷在万源市各处徐徐展开。

古朴凉亭

破“土”成“才”

保障队伍支撑

乡村振兴,人才最重要。“十三五”期间,万源市积极培育农村实用人才,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基层人才队伍,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杨毅是一位出生于万源市沙滩镇的“80”后,2011年返乡,在政府的扶持下有了自己的事业。随后,他聘请组织技术人员和相关专家,对万源蜂农和养蜂爱好者进行免费技术培训,切实帮助大批农户(特别是贫困户)掌握关键技术,实现以技养身、脱贫不返贫。

近年来,万源市推行实用人才县、乡、村“三级”分类管理模式,通过分类建库的方式,对辖区内具有一技之长、带动效应明显的农村致富能手和各类“土专家”“田秀才”开展全面调查摸底,按种植、养殖、加工、经营管理等类别进行分类登记建档,集中更新农村实用人才信息库,把农村实用人才“挖”出来。目前,万源市已有7211名农村实用人才被纳入信息库管理。

通过与多所高校及院所合作,万源市组建20人专家服务团,开展“专家人才智汇乡村活动”,定期前往农业农村一线开展政策、技术、培训等服务。通过探索“特设岗位”方式,建立全市“人才储备编制库”,吸引了87名各类优秀专家、硕博人才到万源干事创业。通过实施乡村领军人才培育计划,培育927名乡村旅游、种植养殖等产业技能人才,培训新型职业农民1200余人、精准扶贫劳动力550人、农村实用技术3500余人次。

建立本土人才服务队,选派农业、科技、卫生等领域414名优秀人才担任农业科技指导员。他们深入田间地头、种养基地现场分析和解决问题,交流技术经验。建立了乡村振兴人才师资库,按照“生产型、经营型、技能服务型、技能带动型、社会服务型”5种类别,将全市927名规模养殖场经营者、农民合作社骨干、农业企业负责人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服务能手纳入师资库进行管理。

同时,建立了乡村治理人才“递进培养”制度,坚持把技能人员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技能人员“双向培养”,将80余名乡村能人培养成党员,217名优秀返乡农民工进入村支“两委”班子,动态储备村级后备力量1100余人,为万源市城乡协同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有效激活了经济发展的“动力引擎”。

龙潭清韵

连“点”成“片”

筑牢安居基础

“十三五”期间,万源市精准把握“住上好房子”的要求,创新推出“四条路径、一套组合拳”,全面打响“农村土坯房歼灭战”,实施易地扶贫搬迁31495人、危房改造43191户、人居环境改善41261户、土地增减挂钩12221户。建成太平镇牛卯坪村、石塘镇瓦子坪村等集中安置点,让群众住上了好房子,开启了新生活。

紧盯路、水、电、网等重点,万源市按照“缺啥补啥”的原则,全面打响“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攻坚战”。巴中至万源高速公路正式通车,万八快速、黑宝山旅游公路等重大交通项目全面推进,累计投入30.47亿元修建国省干线144公里、农村公路2329公里;投入近9亿元建成集中供水工程400余处、分散供水工程11166处、中型水库1座,整治病险水库7座,恢复蓄水能力140万立方米;投资7844万元架设高低压线路207公里,安装变压器91台、户表15000余户;全市所有行政村光纤宽带接入和手机信号实现全覆盖;新建村文化室和卫生室各170个。“两项改革”前,万源市各乡镇(街道)“三有”全部达标,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走进万源市石塘镇瓦子坪村姜习会大爷家中,一家4口正围坐在餐桌边吃午饭。“做梦也没想到这辈子还能住上小洋房,我和儿子现在都在茶园务工,生活越来越有奔头。”姜习会老人介绍说,他们原来住在瓦子坪村下坪组,全家就一间土瓦房,交通闭塞,只能靠微薄收入艰难度日。2018年,他们家申请了易地扶贫搬迁,当年便住进了瓦子坪村集中安置区新房。

通到门前的宽敞干净的水泥大道、安全舒适的独栋小楼,让搬进新家的他心中充满感激之情。如今,姜大爷和儿子都在瓦子坪村国储农业茶叶基地务工,月收入2000元以上,彻底告别了以往贫困落后的苦日子。

像姜大爷这样全家易地扶贫搬迁后走上奔康之路的群众,在万源市还有许多。为了确保持续稳定增收,万源市因人而异,集约化开展就业扶持;因地制宜,共生化实施旅游开发;因势利导,规模化发展特色产业。如今,走进万源市各个乡村,老百姓居住条件好了,身上的票子多了,他们安居乐业,觉得生活更有奔头了。

美丽新村

点“叶”成“金”

托起振兴希望

付伦术是石塘镇瓦子坪村荒田塝组村民。“过去在外面打工,辛辛苦苦一年只挣两三万元。现在,全家人收入加起来有10余万元。”付伦术说,他和妻子在万源市石塘镇长田坝村安科茶业基地打工,不但在家门口就找到了稳定的事做,还能在工作之余做点儿收购茶叶的小生意,一个月有五六千元的收入。

“十三五”期间,万源市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不断拓宽群众增收渠道,让该市广大群众告别了土里刨食的苦日子,迈入了幸福的小康生活。

根据“片区规划、节点打造、环线建设”的思路,万源市按照“建基地、强加工、创品牌、促融合”的要求,围绕“高山蔬菜”“富硒茶叶”两大特色产业,在(原)梨树、石塘、(原)白羊等8个乡镇,高标准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建成高山蔬菜示范基地3000亩、“中国硒部茶园走廊”14096亩,辐射带动万源市东部片区300余平方公里范围内的群众持续增收。

万源市以茶富民,引龙头、建基地,创品牌、促融合,积极推动茶旅融合发展,点“叶”成“金”,围绕小茶叶,做活大产业。以“茶文化产业”带动乡村振兴;以高质量、好品质的“巴山雀舌”“一山青”红茶等名茶助推茶产业发展和升级。“巴山雀舌”以“色绿、香高、回甘、形美”四绝著称,先后荣获“四川省十大名茶”“中国驰名商标”等荣誉称号。

坐落于万源市八台镇蒋家湾的大巴山茶文化小镇规划用地32828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5927平方米,是目前万源市弘扬茶文化、发展茶产业、兴盛茶旅游,实现发展经济、富裕百姓双赢的特色茶文化小镇。随着万源市绿色崛起纵深推进,户种茶、村建厂、乡有市,茶叶已成为当地富民增收的主导产业。

截至目前,万源市累计发展茶园面积28万亩,实现年产值14.7亿元,“一片叶子带富一方百姓”的模式,一直续写着万源市以茶美村、以茶兴村、以茶治村的乡村振兴佳话。

大巴山茶文化小镇

记者 | 杨航 马发海

原标题:《在万源拍下的!看完整个人都…》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