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三秦大地上的红色印记 | 庾家河战斗发生地丹凤县

2021-02-18 11:4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红色故事会

长征精神永不朽

——探寻丹凤县庾家河背后的红色印记

庾岭镇是红军第二十五军战斗过的地方。

错落有致的楼房,熙熙攘攘的人群,车水马龙的街道……暮冬时节,商洛市丹凤县庾岭镇太阳高照,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

曾经,庾岭镇(旧称庾家河)发生过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长征途中最险恶的战斗,这场战斗是关系红二十五军生死存亡的一场决战。这一战斗的胜利,有力地打击了国民党中央军的围剿,结束了中共鄂豫皖省委和红二十五军历时20多天、长驱1800余里挺进陕南的战斗历程,使红二十五军暂时摆脱困境,为创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基础。

2月2日清晨,记者从丹凤县城驱车出发,沿山间小路一路向北,行驶约37公里来到丹凤县庾家河战斗旧址,寻访当年红二十五军战斗过的地方,探寻红军战士曾在这里浴血奋战、建立革命根据地的故事。

中药铺里的红军印记

“天上升起大明星,东边来了徐海东。徐海东,真英雄,率领红军闹长征……”刚到镇上,远远地就听见嘹亮的歌声从一间老屋里传来。记者上前一看,老屋的门楣上,挂着“春茂永”三个大字。老屋里,身穿红军服装的杨青山为游客动情地演唱与红二十五军相关的红色歌曲。

这里曾是一家中药铺,杨青山便是这家中药铺的继承人。“我爷爷叫杨春荣,他是中药铺主人,当年庾家河战斗期间,爷爷曾为负伤的红二十五军战士救治。”杨青山说。

1934年11月16日,红二十五军从河南省罗山县何家冲出发长征。12月9日,根据中央开辟新的革命根据地的指示精神,中共鄂豫皖省委率领的由程子华任军长、吴焕先任政委、徐海东任副军长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由洛南三要司进入庾家河。

“我们这里山大林深,地形复杂,适合红军进行休整和作战。”杨青山说,“当红二十五军来到庾家河时,看到爷爷杨春荣比较可靠,便把军部设在‘春茂永’中药铺。”

在这家陈旧的中药铺里,至今还摆放着不少红军留下的物品。杨青山指着墙角的背篓对记者说:“这是红军当年背干粮的饭篓。当时条件恶劣,他们都靠背着干粮长征。即将离开这里时,干粮吃光了,索性也把这个饭篓留给爷爷作纪念。” 在“春茂永”中药铺里,随处可见红军吃饭的碗、应急的药箱,这一件件历史物品,都是红二十五军珍贵的红色印记。

八仙桌前召开的历史会议

在中药铺的后屋内,一张古朴的八仙桌十分惹眼。“爷爷告诉我,当年中共鄂豫皖省委第十八次常委会议就是在这里召开。”杨青山说。

1934年12月10日,中共鄂豫皖省委在 “春茂永”中药铺召开第十八次常委会议,也就是在这张八仙桌前,他们讨论在鄂豫陕边区创建新的革命根据地的问题,改中共鄂豫皖省委为鄂豫陕省委(苏区),建立鄂豫陕革命根据地。“会议由省委书记徐宝珊主持,省委常委吴焕先、程子华、徐海东、郑位三、戴季英等出席了会议。当时,徐宝珊坐在正中间,徐海东与程子华分坐两边,郑位三坐在背对门的位置进行会议记录……”在杨青山的解释下,会议的场景似乎就在眼前。

会上作出了《中共鄂豫皖省委关于创建新苏区新的革命根据地的决议草案》,及时地解决了选择新区和制定当前工作的方针任务等重大问题,并明确提出了“立即建立鄂豫陕省委,为创造鄂豫陕苏区而斗争”的战斗口号。

会议的当天,省委常委、秘书长郑位三根据会议制定的方针和任务,还起草了“什么是红军”的传单。“这份传单以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了中国工农红军的性质、宗旨、任务及有关政策,提出‘红军是工人农民的军队,红军是苏维埃政府指挥的军队’‘红军是共产党领导的军队,红军的基本主张是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帮助穷人免除一切捐税,不交租不还高利贷,欢迎到红军中来’等内容。这份传单在新区广大群众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扩大了党和红军的号召力。”丹凤县委史志办主任刘建军说。

庾家河战斗纪念碑。

纪念碑前的奋战故事

“庾家河战斗是庾家河会议期间发生的一场战事。当时军队领导都在热烈讨论,我爷爷杨春荣突然听到从庾家河东北方向传来的枪声,并且越来越激烈,然后便看到会议被迫中止。只见程子华他们提着枪从南房出来,带着人直接就朝山上跑……”杨青山绘声绘色地向记者描述红二十五军当年在庾家河战斗时的情景。

庾家河向北约1公里,是七里荫岭。原来,红二十五军到达庾家河还未来得及休整,国民党第六十师先头部队便尾追而来。由于红二十五军驻扎在庾家河东山坳口的排哨过度疲劳,放松了戒备,未及时发现敌情,因此,战斗一开始,敌军就抢占了七里荫岭山梁的有利地形,向红军发起猛烈攻击。

杨青山说:“副军长徐海东首先带领二二三团反击,军长程子华、政委吴焕先也各率一个团随后紧跟。副军长徐海东带领二二三团向敌发起冲锋,夺回七里荫岭东山坳口,后续部队赶到协同将敌打退。激战中徐海东、程子华都身负重伤。”

“战斗持续到黄昏,在政委吴焕先指挥下,经过20多次的反复冲杀共毙伤敌800多名,将敌击溃,向卢氏方向逃窜。”刘建军说,“此战获胜,红二十五军以不足3000人的兵力,有效打击了国民党中央军的尾追,使红二十五军暂时摆脱了困境,保存了有生力量,同时也为创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铭记庾家河战斗的历史,中共丹凤县委、丹凤县人民政府于1982年在七里荫岭举行了“庾家河战斗纪念碑落成典礼”,并建造了四角亭,纪念碑就矗立于四角亭正中。纪念碑正面“庾家河战斗纪念碑”8个大字,正是由红二十五军政治部主任、原中纪委副书记郭述申亲笔题写。在太阳的映照下,这座纪念碑熠熠生辉,仿佛向人们诉说那段峥嵘岁月。(记者 郭诗梦)

访谈与点评

发扬革命精神 增强社会凝聚力

——访丹凤县委史志办主任刘建军

记者:如何看待中共鄂豫皖省委第十八次常委会议和庾家河战斗在中国革命史上的意义?

刘建军:中共鄂豫皖省委第十八次常委会议是红二十五军按照党中央的指示,在中共鄂豫皖省委书记徐宝珊,军政委吴焕先,军长程子华,副军长徐海东的带领下,于1934年11月16日从罗山县何家冲出发开始实施战略转移,在12月10日到达丹凤县庾家河时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正在进行时,尾追而来的国民党第六十师向红二十五军驻地庾家河街发起进攻。中共鄂豫皖省委决定立即中止会议,与二十余倍于我之敌发生了一场生死攸关的庾家河战斗。这次会议的召开和庾家河战斗的胜利,不仅保存了红军的有生力量,而且锻炼和提高了红军的战斗力,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继续坚持战斗创造了条件,为开辟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基础。

记者:中共鄂豫皖省委第十八次常委会议和庾家河战斗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有哪些现实意义?

刘建军:会议旧址和战斗遗址,记录着一段段出生入死、不屈不挠的革命事迹。通过对这段历史旧址遗址的保护、开发、宣传,有利于增强整个社会的凝聚力,有利于教育广大群众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激发人们投身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脱贫攻坚中,通过组织各级党员干部、驻村干部重温血与火的峥嵘岁月,学习革命先辈“铁肩担道义、初心永不改”的光辉事迹,帮助广大党员干部自觉传承革命薪火,以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政治担当,为打好脱贫攻坚战作出更大的成绩。

而今,在党中央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和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指引下,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丹凤儿女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通过学习革命先辈的光辉事迹,形成了“艰苦创业、艰苦奋斗、不屈不挠、永不言败”的伟大精神。这种精神是丹凤县与全市、全省、全国人民同步实现小康社会的强大动力,也是全县人民迎难而上、奋起追赶超越的巨大精神力量。(记者 郭诗梦)

采访手记

“老”故事 “新”传承

杨青山小心擦拭桌上的碗。本版照片均为记者 郭诗梦摄

在采访过程中,杨青山告诉记者,自从他的爷爷与红军结下不解之缘之后,家里世世代代都在承袭长征精神。现在他的儿子杨明今年20岁,已经开始继承家族的光荣传统,把红二十五军在丹凤的故事接着讲下去。

据杨青山介绍,自己年龄较大,每次向前来参观的游客讲解,讲的都是父亲和爷爷告诉他的故事,用的也是传统语言和方式。“最多在讲解过程中用手风琴伴奏,为大家演唱红军歌曲。”杨青山说。而作为年轻人的杨明,在了解和讲述这些红军故事时,则显得有些“与众不同”。“他时常上专业网站搜集相关材料。在讲解时,为了增加趣味性,有时还会使用网络语言、播放网络小短片。”杨青山说。

对红军长征精神的继承与发扬,应是与时俱进的。当今社会,“80后”“90后”已逐渐成为社会主力,“00后”也正在步入社会。在向他们讲述红军故事和传播长征精神时,应像杨明一样,采取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借助现代化的信息传播手段,结合社会新视角和时代下的流行元素,让“老”故事讲出“新”味道,便于青年人理解红军长征的时代背景、感悟红军的感人故事,由此让红军长征精神更加深入人心。(郭诗梦)

红色档案

1934年12月9日,中共鄂豫皖省委率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2900余人进至丹凤县庾家河。当年12月10日,在“春茂永”中药铺召开中共鄂豫皖(陕)省委第十八次常委会议,决定创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改中共鄂豫皖省委为中共鄂豫陕省委。同日,与国民党第六十师发生了关系红二十五军生死存亡的庾家河战斗。此后,红二十五军在丹凤坚持斗争两年零四个月,创建了以丹凤为中心区域的鄂豫陕革命根据地。

在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存在的两年零四个月的时间里,中共鄂豫陕省委先后建立了1个边区,2个县苏维埃政府及13个区46个乡314个村的基层苏维埃政权。这不仅壮大和发展了革命力量,而且有力地配合和策应了川陕革命根据地、西北革命根据地的斗争,是红军长征史上的光辉一页。(记者 郭诗梦整理)

先锋与群众

小康路上的“领头羊”

——记丹凤县龙驹寨街道马炉村党支部书记杨阳

2月3日,虽已临近春节,但在丹凤县龙驹寨街道马炉村,前来参观学习昔日全国劳模刘西有事迹的游客仍络绎不绝。每当这时,马炉村党支部书记杨阳,就一刻也闲不下来,他带领大家参观纪念馆,宣传刘西有精神,讲述马炉村变迁的历程。

“我是土生土长的马炉村人。从小,我就经常听老一辈讲述老支部书记刘西有的故事,尤其是他带领群众艰苦创业、改变贫穷面貌的感人事迹,一直激励着我,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我心里他就是我的榜样。”杨阳告诉记者。

带着这样的信念,2014年从部队转业后,杨阳放弃了在省城西安就业的机会,毅然回到了马炉村,并于2015年2月当选为马炉村党支部书记。

马炉村雷家坪组在2016年以前,不通路、不通车,群众出行非常不方便,买化肥、种子,出售中药材全靠人力背。

这是杨阳上任后要解决的第一个难题。为此,他四处跑项目争取资金,发动村里的党员干部和群众,采取上级投资、村里投劳的方式,最终历时4个月修通了雷家坪的通组路。路修通的那天,当第一辆车开到雷家坪时,村民们放起了鞭炮。

此后,杨阳又与村两委会班子一起研究制定了马炉村的“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确定了绿色发展的理念和工作新思路。为了解决产业结构单一的问题,2018年他成功引进丹江源养殖公司,发展冷水鱼养殖项目。

推进工作没那么容易,群众的分歧很多,认为这个产业不长久,村干部瞎折腾。项目定了,公司来了,同时来自群众的反对声音也出来了。这可急坏了村干部和很多支持这个项目的群众。为了能让工作顺利开展,杨阳和村干部轮流做群众思想工作,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最终以真诚打动了反对的群众。

没有经验、缺少技术,在养殖初期,由于消毒不严格,首批鱼苗刚投放就死了一大半,这使得群众对这个项目产生了极大的质疑。“面对这种状况,我一时有些迷茫和沮丧。但是一想到当初竞选村支部书记时对群众的承诺,想到老支部书记处处为群众着想的为民情怀,我暗下决心一定要把养殖场办好。”杨阳说。

此后一连几天,杨阳和技术人员守在养殖场,联系专家研究对策,最终找到症结,重新投放鱼苗。目前,冷水鱼养殖场已为村上实现分红12.8万元,带动30户贫困户增加了收入,实现稳定脱贫。

如今,在杨阳的带领下和马炉村人的共同努力下,村上建成了休闲体验产业园,集观光、草编、手工作坊、杂粮作坊为一体,乡村旅游初具雏形。昔日泥泞的黄土路变成了宽阔的柏油路,破旧不堪的民居焕然一新,村庄院落干净整洁,80户贫困群众住进了易地搬迁的新居,马炉环境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乡亲们的脸上也露出了幸福舒心的笑容。

2018年底,通过努力杨阳考上公务员,但他放弃了回城工作的好机会,继续投身农村,扎根基层。“我已下定决心,认真汲取榜样力量,握紧‘接力棒’,牢记使命担当,奋勇前行,巩固脱贫攻坚来之不易的成果,把马炉村建设得更加美好!”杨阳说。(记者 屈荔鹏)

追赶超越正当时

传承红色精神 推动高质量发展

——丹凤县经济社会发展纪实

丹凤县西部生态智能家居产业园项目基地内景。

丹凤县东凤葡萄酒产业园项目一角。

地处秦岭东段南麓的丹凤县,因县城襟带丹江、背依凤冠山而得名。

这里是一片红色的热土,是革命老区之一。徐向前、贺龙、程子华、徐海东率领的三支红军,李先念率领的中原突围部队曾在这片热土上浴血奋战,这里是鄂豫陕苏区和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域。

丹凤县委、县政府积极传承红色精神,动员全县党员干部凝心聚力,只争朝夕,埋头苦干。2020年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艰巨繁重的脱贫攻坚任务、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影响,30万丹凤人民传承先烈遗志,弘扬革命精神,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主动作为、真抓实干,努力谱写着丹凤发展的华彩篇章。

众志成城,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2020年1月下旬,全国多地一度出现“一罩难求”,特别是在全国医用防护服紧缺之际,丹凤县积极协调省上、商洛市相关部门,第一时间为丹凤县雅尔艾服装有限公司办理发放许可证和注册证。

2020年2月1日,全省首家医用防护服企业正式投产。该公司最大生产能力为每天5000套,产品均符合国标医用一次性防护服产品技术要求,极大地缓解了当时防护服严重不足的局面,为全省乃至全国疫情防控作出了积极贡献,受到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医疗保障组的致信表扬。

同时,丹凤县迅速启动一级响应,各级领导干部大力弘扬革命先烈忠诚于党、大公无私、英勇顽强、一心为民的革命精神,积极落实“四方责任”,加强境外来丹凤返丹凤人员转运、隔离和管控,筑牢联防联控、群防群治严密防线,确保了感染病人及时救治,防止了疫情蔓延,守护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规范设置发热门诊19个,建成核酸检测实验室2个,日检测能力达到360人份。

为打赢疫情防控和恢复生产两场硬仗,丹凤县在落实好各项防疫措施的前提下,在全市率先出台了《丹凤县做好疫情防控增加农民收入防止返贫政策支持办法》,预算财政资金1.2亿元,从产业、就业、金融三个方面制定了30条“硬核”措施,积极应对疫情对产业就业造成的影响,激发群众发展产业就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农民收入稳定增长,有效防止因疫返贫。

尽锐出战,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平治,今天怎么有空回来啊?”

“今天给人送货。”在丹凤县武关镇枣园村明场组的明平治热情地给路过的村民递香烟。

看着眼前这个精神焕发的小伙子,谁又能将他和贫困户联系上呢。原本明平治家生活很困难,住着土房子,妻子身体不好,3个孩子上学,他家被识别为贫困户。2019年,明平治全家搬到了县城凤冠新城易地扶贫安置小区,住进了100平方米的搬迁房,并购买了一辆小货车跑起了运输,妻子在县城找到了工作,孩子也都在县城上学了。

明平治一家前后明显的变化只是丹凤县全力以赴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丹凤县对照“两不愁三保障”标准,精准落实各项扶贫政策,成为全国脱贫攻坚住房安全核验工作试点县,凤冠新城易地扶贫安置小区被评为全国“十三五”美丽搬迁安置区;解决易地搬迁群众就业“四条措施”被列为全国稳就业保就业典型经验案例;农村卫生环境、群众生活习惯明显改善,荣登“中国最美乡村百佳县”榜;教育扶贫“3568”工作法全省推广,全县建档立卡23994户83527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无新增返贫人口,脱贫攻坚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完成。

面对沉甸甸的成绩单,丹凤县委、县政府持续发力,永葆革命初心,全面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全力以赴攻克贫困堡垒,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积极拓展巩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

真抓实干,全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个企业的发展始终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支持。作为一名党员,我更要弘扬革命精神,主动担当作为,为经济发展奉献力量。”丹凤华茂牧业集团董事长张丹英在给企业党员讲党课时动情地说。

目前,丹凤华茂牧业集团累计投入发展资金4.6亿元,产业链上累计创业就业人数3200户1万多人,年人均增收2.65万元,实现了企业既定的“发展肉鸡产业,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实现企业和农民共赢”目标。

2020年以来,丹凤县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援企稳岗等政策措施,出台促进经济健康平稳发展20条措施,全力抓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2020年摘得全省县域经济发展“争先进位县”荣誉。

同时,丹凤县抓住重点项目“牛鼻子”,148个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全部开工建设,完成投资113.66亿元,90个项目建成投产,其中31个市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占年度计划128.62%,招商引资落地建设项目23个,有效带动经济稳步增长。丹凤良种天麻示范园、段湾肉鸡养殖基地等一批产业链项目建成投产,特色农业扩面提质,武关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获得命名。全域旅游焕发生机,商於古道棣花文化旅游园区入选全省文化产业“十百千”工程重点园区。金山养老公寓、新雨丹中药科技产业园等项目加快建设,健康养生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丹凤—南阳”运输航线正式开通,填补了陕豫两省之间短途运输的空白。日产20万支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等工业项目建成投产,4家企业被列为国家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全年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21.5亿元。

丹凤县还圆满完成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全国共青团基层组织综合改革试点,以及司法体制等39项改革任务,财税、金融等领域改革释放更多红利,“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全县“一网通办”率达94.76%,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新增各类市场主体1448户。

此外,丹凤县持之以恒正风反腐,完善干部作风建设考核评价体系,严厉惩治腐败,落实闭环责任链条,全县党员干部担责任、抓落实、促发展的主动性明显增强,工作效能和质量双提升,正气充盈的政治生态持续优化,汇聚了追赶超越的强大动能。

英烈事迹彪炳千秋,革命精神代代相传。如今,丹凤县积极挖掘红色资源,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挖掘生态、区位、文化、资源“四大潜能”,坚持生态优县、实业强县、文旅活县、城镇兴县“四条路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文化旅游、健康养生、现代工业“四大产业”,扩大开放激活力,创新治理保稳定,改进作风提效能,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努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和平稳区间,确保“十四五”良好开局,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记者 屈荔鹏)

成绩单

丹凤县对照“两不愁三保障”标准,全力以赴攻克贫困堡垒。截至2020年底,全县建档立卡23994户83527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顺利通过贫困县退出国家抽查、国家脱贫攻坚普查及质量抽检,荣获2020年陕西省脱贫攻坚奖组织创新奖。

仅2020年,丹凤县新建社区工厂、扶贫基地15家,带动就业658人,开发公益性岗位642个;实施基础设施提升工程264个,完成危房改造374户;旧宅腾退复垦任务全面完成,3个易地搬迁补短板项目建成投用;实施苏陕协作项目9个,带动800户贫困群众户均增收1800元;开设扶贫产品销售“三专”54个,实现销售收入2890万元。

2020年,全县148个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全部开工建设,“八个重点产业”持续扩规延链,农业总产值增长1.8%。盛丹服饰、日产20万支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等项目建成投产,天元电子40万片线性电阻等项目加快推进,新增规上工业企业5家;投入民生资金29.7亿元,城镇新增就业2236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53万人。(记者 屈荔鹏整理)

原标题:《三秦大地上的红色印记 | 庾家河战斗发生地丹凤县》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