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大众日报》聚焦红色乳山|齐鲁问初心 铁血丹心马石山

2021-02-20 19:3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铁血丹心马石山

勇士舍命救被困群众,乳娘真情育革命后人。大山见证党和群众生死与共的大爱

本报记者 彭辉 陶相银

本报通讯员 王嘉 姜俏俏

马石山苍苍,乳山河泱泱。慕名而来的游客,捧红了马石山下的“山里五村”。

让马石山生色的,不只“绿色”,更有“红色”。回想当年,为营救群众,烈士的鲜血染红了这里的每一块石头。为报答党恩,乳娘们哺育了1223名党政军干部子女和烈士遗孤。党和群众生死与共的大爱,给予这片土地特有的红色气质。

造枪产药印钞票,小山村成“红色密营”

位于马石山下的乳山市诸往镇下石硼村,是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游客流连于这里的山清水秀和古朴厚重,更让他们印象深刻的,是一处处狭小院落中存放的那些堪称原始的工具,这些工具竟然能用来制药、印钞、造武器。下石硼村被称为“红色密营”,村里有新华制药厂、北海银行印钞厂、党员秘密联络站,以及胶东军区的被服厂、兵工厂、枪械维修所等七处红色遗址。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武器弹药、药品器械、被服等补给从这里源源不断地供应到了胶东、山东,乃至华东、华北的战场上。

下石硼村是山东新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的党性教育基地,该公司的前身就是成立于1943年的新华制药厂。

如今的山东新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是全国医药工业百强企业。在当年的新华制药厂,切草药用的是铡刀,磨草药用的是石碾,盛草药用的是簸箕,玻璃瓶罐都是稀缺的宝贝。但就是在乳山的5年间,新华制药厂从“一担挑的货郎担”,发展成拥有700多名职工、6个分厂和一室一部的大型制药厂,先后支援了鲁中南、济南、淮海等重大战役。淮海战役前,新华制药厂仅用4个月时间就生产出各种急救包96万个、纱布25万米、脱脂棉5000公斤。他们研制的第一个全有机化学合成药物——新斯锑母霜,解除了当时山东和华北地区200多万农村黑热病患者的痛苦。

新华制药厂的顺利运行离不开群众的支持,车间就是民房,搬运工就是村民,有人上山采挖药材,有人贡献祖传药方,制药厂最初的物件无不是老百姓捐赠的生活用品。

“我们党、政、军在胶东发展,全是靠老百姓支持。”中共乳山市委组织部副部长王刚说,“比如说,兵工厂造武器弹药,最缺的是金属,老百姓连首饰都捐出来了。”

“党选择了乳山,乳山紧跟着党”

从下石硼村北眺,马石山主峰和矗立在主峰上的革命烈士纪念塔清晰可见。马石山见证了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里,党和群众的情深义重。

1942年,日军集结2万兵力,对胶东抗日根据地分区进行拉网合围式大扫荡。仅11月23日和24日,日军在马石山周边多个村庄烧杀抢掠,残杀抗日军民503人,制造了惨绝人寰的马石山惨案。

惨案发生的同时,还有数千名群众和八路军数支小分队被困在日军包围圈内。11月23日傍晚,八路军五旅十三团七连六班的10名战士途经马石山下,见有群众被困,他们在没有上级命令的情况下,帮助群众突围。这一夜,他们四进三出包围圈,救出了1000多名群众,4名战士牺牲。为了给群众争取转移时间,6名战士向着与群众突围相反的方向且战且退,最终于24日上午在马石山峰顶全部壮烈牺牲。10名战士中,有3名没有留下姓名,他们赢得了一个共同的光辉名字——马石山十勇士。

“这场反扫荡中,还有胶东行政主任公署警卫连三排的十八勇士、胶东军区十六团、胶东军区十七团以及东海军分区独立团二连一排等诸多英雄团体。”乳山市委党史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浩说,“共牺牲了400多名官兵,救出被困群众6000多人。”

日军的这场扫荡中,一名叫姜明真的妇女抱着两个孩子逃到了山上,两个孩子在一起,喂一个另一个就哭。姜明真担心暴露,把儿子送到了另一个无人的山洞,身边留下了女儿。日军撤离后,姜明真的儿子因遭惊吓,在几天后不幸夭折。儿子是亲生的,女儿是个叫“福星”的乳儿,姜明真不知道女儿的亲生父母是谁,只知道她是八路军的子女。姜明真是名乳娘。

1942年7月起,中共胶东区党委在牟海县(今乳山市)组建胶东育儿所,选当地哺乳期妇女作为乳娘哺育党政军干部子女和烈士遗孤。乳娘初典英为了把乳汁给乳儿“八一”吃,先用芋头把自己的孩子喂饱再给“八一”喂奶。乳娘邓素云在抚养乳儿“小正子”到4岁后病逝,“小正子”又交给了妹妹邓素珍继续抚养。乳娘矫曰志哺育乳儿“生儿”四年,十几次为“生儿”献血,以命保命……至1952年7月的10年间里,300多名乳娘和保育员养育了1223名革命后代。

“大字不识一个的老百姓未必会说什么叫民族大义、家国情怀,但老百姓有自己的判断,他们知道是党领导的军队在保护他们,于是重信重义,不惜舍命报答。”王浩说,抗战胜利时,乳山的党员人数超过6900人,“在那个年代,党选择了乳山,乳山紧跟着党。”

传承红色基因,把“红色”植入每寸土地

在乳山市白沙滩镇宫家村,北侧的楼房已拔地而起,棚改工程进入尾声,但有50间成排的民房被特意留了下来,又被整修得焕然一新,作为“胶东公学”的展馆。

2019年,白沙滩镇政府工作人员在宫家村走访时,有老人讲述到,1942年曾有大量“干部学生”在宫家村上课学习。这一线索得到了白沙滩镇党委的高度重视,经过大量走访和考证,最终确认“胶东公学”于1942年反扫荡后在珠塂、峒岭、宫家村等20多个村庄办学。白沙滩镇随即打造了这处“胶东公学”展馆。

乳山是抗战时期胶东新设立的14个县级单位中唯一保留下来的县级市。多年来,乳山大力挖掘境内红色文化资源,不断拓宽传承红色基因的内涵与外延,让红色文化深深融入城市的发展脉络。

为更好还原历史,乳山市近些年陆续投资数千万元,对马石山红色教育基地进行修缮改陈,对烈士事迹展、纪念碑、英烈录、烈士陵等重新设计布置。去年,乳山市又启动了118处红色印迹抢救保护利用工作,计划今年7月1日前全部完工。

在乳山,群众自发保护、支持红色印迹修复的事例数不胜数。几年前,崖子镇田家村的胶东育儿所旧址修复时,3天时间就完成了170件房屋征迁工作,短时间内收集到了各类实物1650多件。在冯家镇北刘伶庄村,中共胶东特委诞生地旧址修复时,有村民主动腾出了房屋,各家还捐赠出了煤油灯、八仙桌等老物件。

文艺作品也是传承红色文化的载体。“话剧《乳娘》已进行了两次汇报演出,目前正进行修改,预计今年7月1日之前能公演,也有望进行全国巡演。”乳山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李超说,“近几年,我们就红色乳娘这个题材,排演了吕剧《乳娘》、大型民族舞剧《乳娘》,拍摄了纪录片《胶东乳娘》。”此外,书籍《红色乳山》《胶东育儿所》《血染马石山》,以及电影《山菊花》《马石山十勇士》等文艺作品,都不断擦亮着红色乳山的城市名片。

振兴“红色沿线”,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重重大山,是当年对敌斗争的有利条件,但对经济发展而言却成了羁绊,乳山西北部山区常年落后于全市其他区域的发展。

几年前,乳山市启动了“红色沿线”振兴工程,聘请专家对红色资源进行规划、整合,规划了一条长达百余公里的环形红色旅游路线,在原址上修复红色遗址,对村庄进行绿化亮化美化。公路进村,游客随即而至。下石硼村不仅在2017年摘掉了省级贫困村的帽子,还于当年入选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去年11月,贯穿整个西部山区的西部环山路通车。

“客人最多时,同时接七桌客,炕上都能摆两桌。”54岁的下石硼村村民王海英说,随着游客越来越多,村里开起了4家农家乐,她家是其中之一。虽然没有仔细算过利润,但她估计“纯挣三两万块钱”。

乡村游鼓起了村民的腰包,更坚定了村民的信心。32岁的王同川是名回乡创业的大学生,2017年回村当起了养蜂人。从跟人家学到自己养蜂只用了两年时间,从10箱蜂到40箱蜂只用了一年时间。“去年的纯利润有四五万吧”,王同川仍感觉不足,“今年打算在苹果、板栗这些特产上动动心思。”

同样的变化,也发生在上石硼、东尚山、中尚山、西尚山等村。“几年前,还都是贫困村,现在不仅脱了贫,也在逐渐致富。”诸往镇党委书记李庆龙说,以下石硼为例,2020年该村的人均收入是1.5万元,村集体总收入8万余元。

围绕“铁血丹心马石山,红色密营下石硼,世外桃源东尚山”这条精品红色旅游路线,诸往镇规划建设了“山里五村”农副产品一条街,开通了乳山至“山里五村”红色旅游专线,培育“山里桃子”“尚山小米”等农产品品牌。在李庆龙心中,还有个更大的规划——“山里老家”乡村振兴样板片区,“对山里五村统一规划,统一打造,作为乡村振兴样板片区带动周边更多的村致富。今年,游客接待中心、民宿、停车场都将启用,让游客的后备厢塞满我们的特色农产品。”

扫描二维码 查看视频报道

记者 陶相银 通讯员 姜俏俏 报道

大图:马石山十勇士纪念馆。

小图:越来越多的党员走进胶东育儿所红色教育基地,学习乳娘精神,重温入党誓词。

红色微党课

1931年1月,乳山寨镇李家兴村人于洲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乳山境内最早的中共党员。

1932年8月,乳山境内第一个中共地方组织——牟海特别支部(后改为牟海县委)建立;1933年1月、1934年7月,中共牟平县委、中共海阳县委相继在乳山境内成立。

1933年3月,在今乳山市冯家镇北刘伶庄,中共胶东特委成立,统一领导胶东各县的党组织。

1935年11月29日(农历十一月初四),中共胶东特委在文登、荣成、海阳、牟平等县领导和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武装暴动,分东西两路,其中西路暴动在今乳山市的夏村镇和午极镇同时举行。

1942年冬,日军集结2万兵力,对胶东抗日根据地分区进行毁灭性的拉网合围式大扫荡。仅11月23日和24日,日军在马石山周边多个村庄烧杀抢掠,残杀抗日军民503人,制造了惨绝人寰的马石山惨案。反扫荡中,多支八路军队伍为营救被困群众浴血奋战,涌现出以“马石山十勇士”为代表的大批英雄团体。

1942年7月起,中共胶东区党委在牟海县(今乳山市)组建胶东育儿所,以当地哺乳期妇女作为乳娘哺育党政军干部子女和烈士遗孤。至1952年7月的10年间,300多名乳娘和保育员养育了1223名革命后代,在日军扫荡中,胶东育儿所乳儿无一伤亡。

记者手记

本报记者 彭辉 陶相银

日前,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了首批山东省革命文物名录,威海市有42处不可移动文物上榜,其中乳山市18处;去年7月,威海市确定的首批红色胶东革命历史印迹名录中,全市474处红色印迹中有118处在乳山;去年12月,乳山市连续8届蝉联“全省双拥模范城”称号……

“红色乳山全域红。”乳山市委组织部副部长王刚说,“胶东是中国革命的红色摇篮之一,乳山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胶东第一个党的统一领导机构——中共胶东特委,诞生在乳山;抗日战争中,乳山是重要的抗日根据地之一;解放战争中,乳山作为大后方,支援了前线作战。”

乳山的红色气质,来自这片红色土地的滋养。多年来,记者曾多次采访乳娘与乳儿的故事,在报告会或研讨会上,在剧场里或展馆里,在乳娘家中或乳娘坟前,每次无一例外地泪流满面。当乳儿宋玉芳再次唱起在胶东育儿所时的童谣,当乳儿梁恒力讲起乳娘李青芝颠着小脚走了一百多里路去育儿所看望她,当这群白发苍苍的乳儿跪在乳娘坟前哭得撕心裂肺……这种特殊的母子感情,带着鲜明的时代印记,历经岁月的沉淀更加珍贵,感恩和牵挂伴随他们一生。

乳山的红色气质,源于党和群众生死与共的大爱。1938年,中共胶东特委率领的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来到马石山下休整。“刚到时,队伍只有百八十人,再走出去时已经发展到了五六百人。”王刚说,在革命战争年代,4272名乳山儿女为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1.9万名热血男儿参加了八路军、解放军,两万多名群众作为支前民夫随解放军南征北战。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多年来,乳山市把革命历史当作最好的营养剂,抢救保护利用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精神,红色文化成为驱动城市发展的动力。

老中青三代话感悟

田瑞荣

乳山市崖子镇田家村村民

我母亲是乳娘矫曰志,她喂养了4年的乳儿名叫“生儿”,比我大6个月。生儿刚抱来的时候贫血严重,母亲给他输血十来次才好转。育儿所送来鸡蛋让母亲补补身子,她没舍得吃,全留给了“生儿”。

在乳山,像我母亲一样的乳娘有很多,这里的老百姓对共产党、八路军是发自内心的爱戴和拥护。现在,乳娘故事被越来越多人知晓,我很高兴。我也经常把这些故事说给孩子们听,让他们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共产党领导下的无数先烈用生命换来的,一定要加倍珍惜。

王守起

乳山市诸往镇下石硼村党支部书记

我是土生土长的下石硼村人,村里这些红色遗迹见证了一代又一代人成长,也带给我们一段段不能忘记的红色记忆。红色革命故事带给我们精神力量,也让乡亲们在致富路上走得更远。

我们将红色文化与脱贫攻坚、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相结合,依托自然生态观光和红色教育体验,打造了“红色+绿色”精品旅游线路,带领贫困群众全力拔穷根、摘穷帽。

未来,在党员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也将继续把红色资源保护好、利用好,把红色文化传承好、弘扬好,让红色成为乡村振兴的底色。

单雅莎

威海马石山红色教育基地讲解员

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

过去,以马石山十勇士和胶东乳娘为代表的英雄群体用生命和鲜血保护了乳山这片红色的热土。今天,我们讲好他们的故事,传承和发扬十勇士和乳娘精神,在建设母爱圣地美好乳山中凝心聚力,开拓奋进!

(记者 陶相银 整理)

原标题:《《大众日报》聚焦红色乳山|齐鲁问初心 铁血丹心马石山》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