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新春走基层】 乡村客车的“幸福路” | 用上“好”水过好年

2021-02-20 11:0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新春走基层】

乡村客车的“幸福路”

2月17日,正月初六,马喜军一大早就忙碌起来。

马喜军是会宁县新庄乡寺寨村的一名客车司机,初六是他春节后第一天上班。早晨7时,马喜军就开始煮茶、吃早餐,赶着出车。

一上车,他熟练地启动客车,同时按响车喇叭,提醒村里要出行的乘客抓紧时间上车。

正月初六是很多回乡人员返工的日子,一路上,马喜军稳驾慢行。遇到招手的乘客,他便停下车来热情地招呼、帮着拎行李。乘车的人,大部分都是乡里乡亲,每来一名乘客,马喜军都会道声:“过年好!”乘客们也都热情回应,“过年好啊!辛苦了!”

在这个群山环绕的小乡村,一天仅有这一趟进城的客车。这趟车,也成了连接村里人和外面世界的“纽带”。

10多年前,寺寨村的人想搭车进城,得先走十几里的山路到乡镇,凌晨四五点就得出门。面对村里人的出行困难,马喜军思虑再三后,借钱买了一辆大巴车开始跑客运。

这段进城的路,马喜军太熟悉了。10多年前,大部分都是颠簸的土路,一趟跑下来,乘客们被颠得很难受。慢慢地,各级政府开始重视这条道路,多方出资并动员当地群众齐心修起了这条平整的水泥路。道路的变化,马喜军感受最深,“水泥路修通后,走路开车都方便多了!”

这条路和这辆车,不仅改变了寺寨村人的出行方式,也让马喜军的生活走上了幸福路。“现在日子好了、收入高了,儿女们多次劝说让我不要再开车,待在家里享享福。可我总闲不住,就想着再多开几年,方便乡亲们出行。”

说话间,马喜军驾驶着自己的“老伙计”,载着乡亲们驶出了村子。大年初六的会宁,暖暖的阳光驱走了早春的寒意,马喜军和乡亲们一同行驶在洒满阳光的幸福路上。(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崔亚明 蔡文正)

【新春走基层】

用上“好”水过好年

大年初一,杨发发早上拧开小电井的水龙头,水流喷涌而出,两三分钟时间接满了一桶水。看着桶内清汪汪的自来水,杨发发不禁疑惑:“今年春节水量咋变得这么大?”

正在打扫院落的杨福平告诉儿子杨发发:“你还不知道,咱们村现在修建了蓄水池,随时可以为村里补水。自从你去年外出上班之后,家里就再没有停过水。”杨发发喜上心来,今年再也不用到河沟里挑水过年了!

杨发发家住平凉市庄浪县朱店镇高庙村。早在2004年,庄浪县人饮工程地下管线延伸到高庙村,自来水通进杨发发家。从此,高庙村村民告别了山沟里挑水吃的艰苦岁月。

前些年,村民们本以为自来水可以随用随取,可高庙村地处庄浪县人饮工程水源地末端,水源在流向高庙村的途中,水量一路锐减。等流到高庙村,村民打开自来水开关,只有筷子一般粗细的水流慢慢地流出来。看着细流“悠闲”流淌的样子,忙碌的人们着急得直跺脚。

尤其春节前后,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和探亲人群汇集使村里用水量需求激增,很容易出现水源不稳定的问题。眼看着水管里只出声不出水,杨发发只好取出搁置多年的挑水担,又到2公里以外的沟岔里挑水。长年在外工作,本想春节假期在家休息和访友的杨发发,又变成了家里的专职“挑水郎”,每天挑水三四趟,一天下来腰酸背痛。

供水不稳定成为高庙村村民用水新难题。为此,庄浪县在“两不愁三保障”清零行动中,通过“过筛子”摸清了高庙村自来水供水不稳定的问题,筹资43万元在高庙村建成蓄水量600立方米的蓄水池,为全村324户1524位村民补给供水,确保全村在用水高峰期用水正常。

“十三五”期间,庄浪县在人饮工程末端区域建成29座蓄水池,新增蓄水能力2.53万立方米,让下游村民用上了安心水。今年春节,不再缺水、停水、断水,家家户户过上安心快乐年。(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薛砚 通讯员 李顺民)

来源:甘肃日报、新甘肃客户端

原标题:《【新春走基层】 乡村客车的“幸福路” | 用上“好”水过好年》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