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人物 | 二十年执着耕耘,只为一个“法援梦” ——记哈尔滨商业大学法学院副院长石贤平

2021-02-23 22:1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核心提示:石贤平在校园法律援助工作中已经深耕了20年。20年来,他带领他的法律援助志愿团队走出校园,下乡村、进社区、到中小学校,把普法活动开展到老百姓和未成年人身边,把法治教育送进千家万户。

石贤平(左三)带领团队下乡普法。受访者/供图

记者|田 雄

责编|张晶晶

正文共3060个字,预计阅读需9分钟▼

“法律互助是‘预防’,法律诊所是‘诊断’,二者应有效衔接,资源共享……”2020年岁末,在哈尔滨市法学会组织的一场座谈会上,哈尔滨商业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法律援助学生工作部部长石贤平介绍该市法学会正在开展的群众性“法律互助”的重要意义时这样说。

曾获得司法部第二届“全国法律援助先进个人”等多个荣誉或称号的石贤平是法律援助学生工作部这个群众服务项目的倡导者之一。2020年,在哈尔滨市法学会的积极推动下,他结合自己的专业优势,将校园内的理论教学搬到社会实践大课堂中,将法学研究通过“法律互助”平台转化为服务民生的优质成果,取得了意想不到的社会效果。

20年校园“法援梦”成真

石贤平的“法援梦”始于2001年。彼时,还是哈尔滨商业大学大三学生的他萌生了以自身专业知识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服务、发动在校大学生参与政府法律援助的想法。

但是,要想创办法律援助组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不仅要获得学校的支持,更要获得老百姓的信任。“当事人将维系一家老小的案件交到一群大学生手中很难,要获得法官对高校法律援助志愿者法律服务能力的认可更难。”石贤平回忆道。

对于立志留在高校做一名教师的石贤平来说,“再难也得试一试”。他总结之前学校法律学习小组开展活动的经验,主动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在学校的大力推动下,2001年7月21日,黑龙江省第一家高校法律援助机构——哈尔滨商业大学法律援助学生工作部正式挂牌成立,石贤平成为该组织的第一任学生负责人。

在没有任何校内津贴和行政级别的情况下,石贤平深度参与到高校志愿组织中,一干就是20年。特别是2014年以来,哈尔滨商业大学法律援助学生工作部连续6年成为中国法律援助基金会管理的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法律援助项目的实施单位,不断向规范化专业化迈进。2017年3月,石贤平再次创办了黑龙江省内高校第一家专门处理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的志愿服务机构——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工作站。此举突破了困扰高校法援组织多年的发展瓶颈,为法学实践教学开辟了新的领域。

他带领一批批大学生志愿者,每年定期开展校内外义务普法宣传、社区乡村法治讲座,并无偿办理法律援助案件。20年来,累计义务为弱势群体提供法律咨询达数万人次,组织普法活动数百场,无偿代理法律援助案件600多起,为残疾人、未成年人等弱势群体挽回经济损失2000多万元,各类案件受援人达2000多人。

“看到当事人的权益得到维护,正义得到伸张,我们更加坚定自己坚守高校法律援助工作的信心和决心。”石贤平说。

在石贤平的影响和直接帮助下,黑龙江省内目前已经有5家高校先后组建了高校法律援助志愿者机构,成为黑龙江省法治建设的重要力量。

培养有社会责任感的法治人才

20年中,从学生到教师、从“法援人”到法律学者,石贤平的身份在不断更新,但作为一名法学教育工作者的初衷与使命从未改变。“法援活动是法学教育的延伸,是法学理论成果向社会实践转化的探索,在开展法律援助活动的同时,修炼好‘内功’更为重要。”石贤平告诉记者。

他所说的“内功”就是法学教育。2004年,石贤平在黑龙江省首开“法律诊所”课程,并在黑龙江省内率先创办“校园法律诊所”。“建立法律诊所,就是想通过教师指导,让学生在为当事人提供法律服务的同时还能掌握法律实务技能。”谈及开设该课程的初衷时,他这样说。

2013年,哈尔滨商业大学以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为契机,将大学生法律援助活动正式列入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同时设置了《民事法律诊所》《民事法律诊所实训》等7门法律诊所课程,实现了教师分类指导大学生办理法律援助案件的教学目标,使大学生法律援助活动教学化,成为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组成部分,为德育融入法学实践教学提供了平台和前提。

“法律职业伦理是《民事法律诊所实训》课程的一个专门主题。”石贤平举例说,“所以,我们在该课程教学设计中融入了思想政治元素,并将德育作为课程考核的重要指标,由此培养出更多的德法兼修的法治人才。”

多年来,石贤平将这一理念贯穿在整个法学教育体系中,将德育融入大学生法律援助实践教学全过程。课堂上,他采取互动式和诊所式教学方法,与学生平等交流;他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获得感作为检验自己教学效果的唯一标准,着力培育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精神和奋斗精神,在课堂学习中不断提升学生的法治信仰和专业水平。在课堂外,他通过创建法律援助实践平台,拓展育人空间,学生可以通过参与案件办理和义务普法等法律援助活动,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提高道德情操。

石贤平还将本、硕毕业生送到黑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省司法厅、哈尔滨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哈尔滨仲裁委及哈尔滨松北区人民法院等多家单位进行实习实训。同时,哈尔滨商业大学法学院与上述部分单位建立了学生代理案件的沟通协调联络机制,打通了学生诉讼代理屏障的“最后一公里”。

身体力行、无怨无悔,石贤平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大学生志愿者,每年都有超过200名大学生志愿者在他的引导下用爱心温暖困难群体、用道德滋润民心。

石贤平坦言,虽然学生一批批毕业了,但令他倍感欣慰的是,他看到许多学生在历经“诊所培育、法援实践”后,已经成为有责任有担当的法治人才,成为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探索者、践行者。

如今,在哈尔滨市法学会的推动下,石贤平及其法律援助团队随着“法律诊所”走出校园,并融合政法部门力量,在社区、乡村、医院、企业、信访中心等设立法律调处平台,为预防和化解基层社会矛盾、加强和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提供法治支撑。

推动“法律互助”活动走深走远

2020年,哈尔滨市法学会在“法律诊所”的基础上,进一步采用“法学会+互联网”模式,组建网上“法律诊所”,探索开展群众性法律互助活动。

“法律互助是‘预防’,法律诊所是‘诊断’,二者应有效衔接,资源共享,并从宏观(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中观(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微观(发挥地方法学会作用)的角度对法律诊所和群众性法律互助活动在理论上进行了系统阐述和讲解。”石贤平这样向记者解释。

2020年下半年,在哈尔滨市法学会副会长王利功的带领下,石贤平多次到尚志市、延寿县、方正县等基层县市调研法学会“法律诊所”和群众性法律互助工作。他通过座谈交流、实地走访和召开区域培训会的方式,对基层法律诊所和法律互助骨干成员进行系统培训。

2020年9月8日,哈尔滨市法学会与哈尔滨商业大学签订了地校合作协议,开始组建哈尔滨市市域社会治理研究中心和哈尔滨市法学会培训基地,搭建市域社会治理研、用一体化平台,构建自治、德治、法治“三治”融合的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为哈尔滨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法治保障。

针对群众性法律互助,石贤平除了积极参加调研活动,开展相关培训外,还将工作经验形成学术理论文章进行研究探讨。2020年9月28日,在武汉召开的第三十二届全国副省级城市法治论坛上,他代表哈尔滨市法学会向全国法学法律工作者分享了群众性法律互助活动经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目前,哈尔滨市各地区对开展群众性法律互助活动的认识得到了显著提高。“从法律援助到法律互助的过程,实际上是让群众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法律活动的过程。哈尔滨各级法学会要及时总结试点工作经验做法,认真探索创新路径,真正把好事做好,好事做实,使其深入民心,成为群众可信赖的法律服务支柱。”石贤平说。对此,他充满信心。

原标题:《人物 | 二十年执着耕耘,只为一个“法援梦” ——记哈尔滨商业大学法学院副院长石贤平》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